《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2349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docx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

《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1.从土里长出过光辉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耕种活动既不向分工专业方向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在一起的需要了

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5.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6.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原则

《文字下乡》

1.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2.文字本身比较易于走样,所以需要文法和艺术来否定和限制词,字之间的意思

3.因此在每个特殊团体的中,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4.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社会共同的经验积累,也就是文化

5.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6.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7.乡土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差序格局》

1.这里所谓的“私”的问题却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2.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3.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4.西洋社会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的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5.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6.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额,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7.西洋社会,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天父”,就是团体

8.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9.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10.在差序格局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11.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

12.家必须是延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男女有别》

1.感情通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2.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3.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4.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鸿沟的男女之间

5.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6.友谊是可以停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

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7.男女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8.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面发展

9.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男女的鸿沟从此筑下。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秩序》

1.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制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3.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4.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

依照这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

5.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额,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6.礼治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无讼》

1.每个人知礼是社会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

2.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3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无为政治》

1.权力是冲突持续的过程,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被支配的一方已经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2.干涉别人一方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干涉一方面来说是义务

3.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长老统治》

1.强制发生了权力

2.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3.我们不承认未成年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

4.教化的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冶出合于在一定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

5.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

“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6.教化权力——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域》

1.血缘:

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2.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3.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4.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5.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6.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7.商业买卖和契约的完成依靠冷静的考虑,不是情感,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名实的分离》

1.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2.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

3.在思想争斗中,主要的是阵线,反对变成了对垒

4.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和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从欲望到需要》

1.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

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2.乡土社会环境不很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很慢,人们有时间可以从容地做盲目的实验,错误所引起的损失不会是致命的

3.时势权力是从知识中获得的,乡土社会靠的是经验,他们不比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

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论绅士》

1.在专制体制下,人民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2.中国传统的官吏并不想改革社会制度,因为他们一旦把皇权的威胁消除了,或推远了,他们就不能靠这种制度得到经济的特权

《论“知识阶级”》

1.知者并不是指聪明人,智力高的人,或是见闻极广的人,而是指明白道理的人,道理就是规范

2.自然知识治于人,规范知识治人

3.规范知识——①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②了解传统的知识,指导着“在下者”怎样应付环境

4.有资格读书的必须有闲暇,只有地主们有闲暇,于是读书人也就限制在这一个经济阶级中了

5.社会上不同的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的地位,需要和能力吸收了不同性质的知识,而使上述两种知识分离在两种人里面

6.传统社会里的知识阶级是一个没有技术知识的阶级,他们在文字上费工夫,在艺技上求表现,但是和技术无光,中国文字是最不适宜于表达技术知识的文字

7.文化的传播是收到社会结构的限制的

8.现代的只是积极有了不加以实用的技术知识,但是没有适合于现在社会的规范知识

9.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否还有前途,要看他们是否能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使自然知识,技术知识,规范知识能总合成一体,而把他们所有的知识和技术用来服务人民,使知识不成为一个社会阶级的独占品,也就是说打破这知识成为阶级的旧形态

《论师儒》

1.道统并不是实际政治的主流,而是由士大夫阶层所维护的政治规范体系

2.在西洋政治意识中,权力不从天上来就得从人间来,人间即是民间

3.事归正统,而理则归道统

4.政统和道统,一是主动,一是被动;站在被动的地位才会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舍是有权的,行藏是无权的

5.素王的后裔是师儒

6.只要在一个世界上,道统和政统实际上是无法各行其是的

7.在到了道统被压迫得没有翻身的时候,这个天却被请出来干涉人事了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

9.灾异成了改统的根据,但没有改变皇权的性质

10.士大夫既不是一个革命的阶级他们降而为官僚,更降而为文饰天下太平的司仪喝彩之流。

他们并不是积极想夺取政权为己用的革命者,而是以屈服于政权以谋取自己安全和分润一些“皇恩”的帮闲和帮凶而已,在政治命运上说,他们很早就是个失败者了

《农村土地权的外流》

1.可是在学术工作上想贪图方便,时常要吃亏的

2.我国的传统市镇,它不是工业中心,而是一辈官僚,地主的集合所,和农村货物的交易场

3.靠近都市的农村,凡有传统手工业的,抵挡不住现代工业的竞争,容易发生金融竭蹶

《土地继承和农场的分碎》

1.不要说这样的小农场上机器用不得,连最简单的技术改良都无从着手

2.靠了单系继承农场少了一个被分割离散的机会,若是我们想要免除农场因人口压力而分碎,就得把继承土地的权利交给特定的少数人

《农田的经营和所有》

1.话是合法的,可是合法的并不一定能做得通

2.耕者有其田——变相提倡小农制的政策

3.分散所有和集合经营是可以并行推进的

《抗战和农村劳动力》

1.在一个佃农充斥的农村中,决不能储藏着没有加以利用的劳力

2.有田的人的劳力在战前并没有充分利用在农业里,他们是农村中储藏着的劳动力

3.内地多山的自然环境,缓冲了农村中劳力缺乏的可能性

《农民的离地》

1.技术未改,劳力减少,结果却发生了所谓的“熟荒”——不是可耕之地荒废了,就是因为劳力不足,农作物流于粗放。

农田产量,下降不已

2.要农民离地,必须在农业的生产要素中,加以重新的配合——以资本来代替劳力

3.以资本代替劳力,最重要的方式是“农业现代化”

《我们要的是人口还是人力》

1.生育孩子可以说是“人力的再生产”,从整个社会着眼,生育便是人力的储蓄

2.节约储蓄延迟的是我们的消费,人力储蓄延迟我们的生产

3.若使已生的孩子能有充分的机会来长大为有用的人,婴儿的保育,产妇的看护,营养的改良,教育的推广,均得尽力去办

4.现在要解决的是人手问题,不是人口问题

《生活到反抗》

1.生活费用——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一定时间内,为谋生活上的消费所支出货币的总数

2.生活程度是根据生活费用用物价指数修正之后的数目

3.养童养媳是有代价的,就是媳妇没有女家的保障,地位跌落,儿子没有舅舅,社会上丧失了不少方便

4.社会舆论所以能发生制裁的效力是靠了被制裁者的“羞恶之心”

5.社会上资源有限,若让每个人不择手段地争取享受,一定会使一部分人的享受压迫下去

6.没有羞恶观念的人,是个不受舆论制裁的人,没有正当的生活标准的社会,是一个在解体,在崩溃中的社会

7.无论相差的基础是什么,只要社会上共同接受这相差的基础,这种社会结构总是能维持下去,若是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对于通行的“正当"标准的基础发生了怀疑,不再给传统的荣辱观念所支配时,这社会就会发生革命,在反抗时,他们以前认为“已足”的生活程度为“不足”了,只有在这时候“衣食足”才提到了荣辱之外,不再受传统的社会标准所控制

8.反抗线的划定并不在绝对的生活程度而是在相对的生活程度,换而言之,是一个分配形态中所发生不平等的事实,即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9.荣辱不分,衣食足的标准是不能定的,这里是社会组织崩溃的起点,是我们亟宜自问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增加生产与土地利用》

1.林肯解放了他们奴隶的名义,棉花田却还不曾宽恕他们奴隶的实质

2.中国农业的出路不是在使一担谷子的地面出两担谷,而是使一块地的地面出几块钱

3.粮食问题的解决使在囤积的绝迹,洋米的来源的开辟和运输机构的调整

《货币在农村中》

1.权利与义务的相互抵消既有习俗的保证,不需要不不清算,节节记账,在这里货币没有了活动的余地

《农村游资的吸收》

1.中国的农民使素来在勤俭两字中训导出来的,而且经验告诉他厄运使随时会光临,所以积蓄一些生命的保障金是他们认为和吃饭一样必要的

2.入藏和储蓄的区别告诉我们节约而不储蓄是件有害于国家经济的举动

《清理农家债务》

1.资本应是可以再生产的实物

2.金融并不直接创造新资本,同样地也并不直接创造新的货物来供消费之用。

可是金融的力量,在另一方面,却是足以改变物资的分配形态

3.货币贬值给予农民以清理债务的千载一时之良机

4.农贷的钱不一定全部用在生产上面,一转手便很容易就成剥削那些需要用钱而又不能直接得到农贷的贫农的本钱

《论贫农购赎耕地》

1.借钱盘田,愈盘愈穷

2.有土地权是工作机会的保障,可是足以保障工作机会的却不止土地权一种

3.这种通过降低自己的工资来减轻生产成本的的做法,可以说是以生活程度来争取耕种边际的办法

4.用饥饿来换取地主的身份,在我看来未免太不合算

5.工业建设一定要有个相配合的农业革命,那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解放一部分农业里的人到工业里去

《举办春耕劳力贷款》

1.农贷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在增加农村货币的流通额,而是一种从富农手上的货币用低利转入贫农手上的办法

2.农贷实际上实在加紧动员农村劳力,增加生产;降低农民的闲暇,添增他们的收入

《中国乡村工业》

1.没有一个地方的人民是可以单靠农业而生活的了

2.农夫和工人不分的情形,是自给经济的特色。

中国并不是没有工业,只是工业太分散,每个农民多少同时是个工人

3.乡村中永有这种矛盾的存在:

一方面要拖住大批的人口,一方面又不能在农业里利用他们所有的劳力,一方面又不能以农业里的收入来养活他们

4.动力的改变,产生了都市,集中了劳力,把工业和农业的地缘拆散,工业脱离了乡村独立了起来

5.把工业集中到了国外,或外资统治下的“孤岛”上,是剥夺我们广大民众的生活凭借

6.作坊里生产工具的所有权,不使它集中在少数有资本的人手里,而分散到所有参加生产的农民手上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1.大体上说,人类行为是被团体文化所决定的。

在同一文化中育成的个人,在行为上有着一致性

2.在“匮乏经济”中主要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

3.悠久的历史固然是我们的骄傲,但这骄傲并不该迷眩了我们为此所负担的代价

4.生产是季候性的,消费却是终年的事

5.劳力便宜,节省劳力的工具不必发生,即使发生了也经不起人力的竞争,不值得应用。

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技术的进步,结果是技术的停顿。

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持了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

6.我所想的是指出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7.有理想的就不能对现实满意

8.人类进步似乎已不应单限于人对自然利用的范围,应当及早扩张到人和人共同相处的道理上去了

9.匮乏经济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在位育的方式上是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来应付有限的资源;在丰裕经济中则相反,是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

10.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发生科学,决不是中国人心思不灵,手脚不巧,而是中国的匮乏经济和儒家的知足教条配上了,使我们不去注重人和自然间的问题,而去注重人和人间的位育问题了 

11.社会解组——劳工最主要的要求是,少做工,多得报酬,而不了解在这体系中他个人活动的意义何在

《论城市镇》

1.地主之所以聚集在城里的基本原因是在依靠政治以获得安全的事实上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1.现代经济的危机不过是生产的停顿,并不是指生产能力的败坏

瘫痪是慢性的崩溃,可是并不使经济结构突然受阻,在还有可以生产的细胞时,还是可以维持着半身不遂的局面,这就是拖

《基层行政的僵化》

1.我们刚因不愉快的公开指摘,不能再讳隐暗疾,却又以老病无医来自宥,这是可怕的

2.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

3.中国的政治史是软禁权力,使它不出乱子,以政治的无为主义来代替宪法

4.中国社会中的绅士——有社会地位,可以出入衙门,直接和有权修改命令的官员协商

5.保甲制度本来是有意成为基层的自治单位,从这起点筑起一条公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实现现代的民主政体

6.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的地位,无从正式活动。

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7.基层行政的僵化是因为我们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堵住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把传统集权和分权、中央和地方的调协关键破坏了,而并没有创制新的办法出来代替旧的

8.羊头和狗肉混得太久,会使人不感肉味

9.中央的政治机构是集成的作用,它配合、调解地方的活动,如果把它看成一个自己能发动能完成的机构,我们概念上是有毛病的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1.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枢回乡止,那一套所维系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

2.取之于一乡,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整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3.乡土培植出来的人已不复为乡土所用,这是目前很清楚的现象

4.大学并不是为乡土社区造人才的

5新的大学生并没利用新知识去改良传统社会,产生了一批寄生性的“团阀”阶层,既不能从生产去获取生活,只有用权势去获取财富了

6.西洋文化并没有全盘输入,只输入了它的上层或表面的一层,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享受欲望,并没有把维持这上层的底子——经济基础——搬了过来

7.但是善良和忍耐并不是敲诈掠劫的理由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1.制造工业分散在家庭里固然使中国传统工业在技术上不易进步,但却是一个传统经济中的重要事实,使普通土地不足的农家可以靠这些家庭工业里的收入,维持小康生活

2.所谓中国农村人口大多是从生活程度上说的,并不是从农业生产上说的

3.破坏乡土工业的力量是深入、遥远、庞大、有力的,它背后还有着巨舰大炮,“帝国主义”,有组织的,而且是现代化的

4.当西洋工业势力侵入打击中国乡土工业时,地主们如果要保持他们的生存,就应当勇敢地迎战

5.换一句话,还得依赖能耐苦的农民以生活程度来和西洋劳工相竞争——这是从经济上说的

6.一个被视为“书生”的人,有责任把合理的方向指出来,至于能不能化为历史,那应当是政治家的事了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1.特权阶级的生活只要现状不变就能维持,因之在心理上憎恶变革,保守是他们根据阶层利益而养成的精神,在土地制度里获得特权的阶层保守的精神更是牢固

2.把中国一般中小地主描写成养尊处优、穷奢极侈的人物,我觉得是不太切当的

3.他们的生存和繁荣不是靠他们个体的能力,而是靠着微妙的制度上的搭配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1.承认限制是自由的开始

2.一个技术如果不能配合在人民的需要里,作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准之用,被冻结还算是幸事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1.从新技术中所增加的生产结果不一定能分给社会上大多数人民的

2.没有人应当主张维持体力劳动的经济

3.倚仗权势来维持的工业对竞争是免疫的,它不必在技术上求进步,经济上求合理,只要抓住独占的机会就好了

4.合作社的方式保证了生产者获得全部利益的权利,取消了剥削的成分

5.数千年来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农民和现代技术之间必须有一个桥梁,这桥梁不能被利用来谋少数人的利益,而必须是服务性的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1.饥寒线之下讲节约是残酷的

2.人类承受痛苦的能力,往往超出人类自己的想象,尤其是这种忍受是在有一种光明的希望作支持的时候

3.其实他们所借来的原本是他们劳动力所生产的,只是因为分配给了地主所以不能不说是借贷了

4.因为我认为除了自卫外社会没有理由要求一个公民为了别人作没有报酬的牺牲他的康健和生存

5.“光明的希望”不能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个骗局。

“光明的希望”之所以有光明必须在希望者有兑现的信念

《节约储蓄的保证》

1.如果土地分配平均,耕者有其田,各个生产者把他所生产的都消费了,不是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资本集聚力了么?

2.在不饥不寒的水准之下要求人民节约是对不起人民,在不饥不寒的水准之上生活是对不起国家

3.广泛的基层民主才是民主政府不致变质的保证

4.因为一个人民所不能控制的权力能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奇迹

5.要广大的农民明了吃不得、穿不得、摸不到、看不见的重工业的重要性是一件极繁重的教育工作,不是轻而易举的。

结果,为了要急速的工业化,要很快地得到所需的资本,不能不加强压力,在这情形中,民主的幼苗最易遏制

《种族棉续的保障》

1.一个没有学得这一套行为方式的人,和生理上有缺陷一样,不能得到健全的生活,他也就没有能为人类种族棉续尽力的机会

2.文化是人类用来满足需要的人为工具

3.在已有的生物机能上加一条社会规则是毫无意义的

4.在生物基层上说,营养是损人利己的,而生殖是损己利人的

5.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殖

6.在为己的行为中轻轻插入一项性欲,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罪孽,将错就错地把种族延续了

7.个人生活所依赖的不是社会分工合作结构的空架子,而是按着这结构活动的一辈人。

社会结构既然要完整才能发生常态的作用,则每一个社区的结构总得包含最低限度的人数。

于是人口在这里就有它的重要性了

《双系抚育》

1.在这些社会中,抚育作用必须是双系的,但是这双系性既然没有生物本性作保障,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的社区中,都能看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所谓的婚姻

《婚姻的确立》

1.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

2.把婚姻这件事拖累很多人,成为一件社会上很多人关心的公事,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个人营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需的条件。

为了双系抚育,人造下了这样多的花样

《内婚和外婚》

1.清官难断家务事,上帝也不能强迫人相亲相爱

2.可是这些象征意义却又只能从我们各个人的经验中体会得来,因之,自己没有的也就无法推己及人;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也无法使人明了,发生同感

3.没有一个人真正地能充分地尝到另外一个人的甘苦,感到另外一个人的休戚,想到另外一个人的思想,完全懂得另外一个人的语言

4.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5.墨子主张兼爱,孟子骂他无父,意思就是说没有了社会身份,没有了结构的人群是和禽兽一般了

《夫妇的配合》

1.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间偏重感情调协,趣味和兴会的相投;一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

2.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才不是指技术上的能力,而是指性灵上的钟情;德也不是行为上的善,而是人间的幸福

3.社会事业的兴起使很多本来需家庭来担负的经济活动搬出了家内,对于生育制度的影响就是减轻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抚育工作和责任

4.门当户对的标准也就是在保证相配的人文化程度相近,使他们容易调适

5.男女的恋爱是一种由生理基础上发生的冲动,这本来不是一种理智的活动

6.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功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似漆,一到了结婚,碰着真正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