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26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从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来说,世代定居,也就是不流动,是常态;迁移,或者说是流动,是变态。

从人在空间的分布关系上来说,是孤立和隔膜,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交往也疏少。

其孤立与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原因如下:

小农经营,住宅与农场不会距离过分地远;水利等公共工程上合作的需要;安全防卫的需要;兄弟均等继承的传统,使人口在同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垒积起来。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个有机的礼俗社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团结。

这种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之于人和之于物。

这个定居社会和熟人社会,产生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流动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一种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起来的社会,一种机械地团结的法理社会),无法匹配。

2、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它是间接的说话,不能与当时当地的时局相配合,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不仅文字如此,包括说话,(费孝通在文中把语言简要地分为说话和文字),也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是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越大,经验的交集就越有限,语言也就越趋于简单化。

在这些共同语言之外,会因为个人间的需要,产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在乡土社会这个亲密社群中,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它们比语言更有效。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但是现在很多乡村里不识字的人容易吃亏上当。

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就因此混迹于农村市场,把康师傅稍稍一改变成康帅傅,可口可乐—可日可乐,可喜可乐,雪碧变成雪露,adidas更是变成各种奇怪的英文字母。

看见那些穿着这样山寨的衣服,我们都觉得他们傻。

那些农村工作者觉得农民愚,可能不是觉得他们没有识字的能力,而是觉得不识字的农民总是会被这个文字的社会所骗。

乡下不识字的农民买东西的时候看不懂文字,只能靠自己对产品的包装和文字的大致形状来记忆,下次买的时候看看是不是这个包装,颜色和形状就行了,无良商家只是随便改动一下名字,包装,就能轻而易举地骗过农村不认字的人。

现在很多农村的父母都比较倾向于让孩子上学,最起码上完中学,因为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识字,不被骗。

3、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遇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碍。

时间的阻碍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论及今昔之隔,一个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本身很狭窄。

至于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人和熟地儿长大,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要累积,只需要保存。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节奏,在这种社会里,只靠说话,而不依赖于文字和书籍,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

(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

4、这篇的讨论对象,不限于乡土社会,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西洋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

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每个人的网络,都有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定,富有伸缩性。

团体格局之下,一是平等观念,团内分子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二是宪法观念,团体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差序格局之下,只有以(自)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所以,费孝通说,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这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条理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而已。

注意,在这一点,西洋的国家也是如此,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牺牲他国的利益。

这是西洋团体格局下的群己界限的一个例外。

5、道德观念包括三部分,规范,信念和制裁。

团体格局之下,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之上,而且与宗教观念相关,虔诚和信赖是其一,个人在神面前的平等和神对每个人的公正是其二。

《独立宣言》有语,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组织政府,政府的适当力量,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中产生出来;假如任何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有改革或废除任何政体之权。

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

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不分差序的兼爱,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一切的普适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能拿出什么标准来。

6、家庭是亲子所组成的生育族群。

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族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经营的事务很少,以生儿育女为主。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不限于亲子,可以顺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它是一个事业组织,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家的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决定。

在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

中国的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

讲究效率的事业,排斥夫妇之间的私情。

不光是性别,不同的年龄组之间,也保持着较大的距离,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家庭社群中的结果。

7、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即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性别之分。

但是浮士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追求生活经验(生命意义)的创造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

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在乡土社会里,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同性恋和自恋程度发育得不浅。

8、西洋是法治的社会。

(法治是人依法而治,但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乡土社会是个没有法律(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的社会,是个礼治(人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的。

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礼的维持则依靠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文化也是一种传统。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和效力比现代社会更甚,依着做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人们对于传统有敬畏感,礼的推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治的可能性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9、在乡土社会中,讼师(刀笔吏,现代的律师)是没有地位的。

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乡村里的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维持礼治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于身内的良心,所以礼治秩序更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

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而是在厘定权利,很多时候,诉讼目的是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10、有一种权力叫横暴权力,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统治者的工具,存在于阶级斗争中。

横暴权力存在着诱人的经济利益,甲团体(阶级、民族、国家)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阶级、民族、国家)以谋利。

其存在的前提是,乙团体的生产多于消费。

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因为农业的剩余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分摊。

另有一种权力叫同意权力,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越复杂,这权力的范围也就越扩大。

但在乡土社会中,自给自足,分工有限。

所以,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名义上是专制和独裁,但从人民的实际生活来看,却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无为而治的。

11、乡土社会第三种特别的权力结构,不是横暴权力式的,也不是同意权力式的,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是教化性的权力,是爸爸式的,即长老权力。

人生如逆旅,总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众多规律之下,随心所欲而不碰壁。

不过,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

(文化先于存在)教化他们的人是不民主的,但说是横暴却又不尽然,总之,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乎一定的文化方式中、过群体生活的分子。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不限于亲子关系。

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

儒家很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有个稳定的文化,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12、血缘是指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的。

血缘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籍贯也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寄居于社区的边缘人物,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不被人信托。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是冲突和竞争。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竞争性的商业是不能存在的,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基础的社会,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此为乡土社会所缺失。

13、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之外,另有第四种权力,它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

社会变迁发生在旧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即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

社会变动慢,长老权力就很有势力,变得快,长老权力随之缩小。

新旧交替期,容易产生文化英雄,他们提出想法获得信任,时势造权力,费孝通管它叫时势权力。

时势权力在安定的社会中最不发达,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足够地慢,与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代际之间不发生冲突,传统渐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权力。

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上的,不容忍反对。

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为注解,它维持长老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于是引起名实分离,虚伪成为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14、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来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

欲望是文化事实。

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计划的。

社会变动的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

这是理性的时代,知识成为时势权力。

在《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中,作者认为差序格局是社会结构的格局,而不是社会关系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关系网络。

费孝通的本意是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他以差序格局来概括中国社会的结构,与之相对照的是西方的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多数学者都只看到“差”而忽略了“序”;这是有关差序格局的学术话语中的一个误区。

差序格局的维系有赖于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不断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是通过伦理规范、资源配置、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等社会文化制度实现的。

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

对于等级差异的强调也决定了差序格局之下只有如费孝通所说的“自我主义”,不会有个人主义。

而没有独立、自主、自由的个人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不会有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之间存在的是社会结构原则的差异,是基本价值观的差异,而不仅仅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或者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之间的不同。

因此,经济发展自身不会改变差序格局;相反,经济发展还有可能有赖于差序格局。

例如,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紧密关系是为人熟知的事实。

换言之,只要社会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和社会现实不变,差序格局和差序人格就会继续存在。

在这个方面,现代化国际化的大上海与仍然处于小农经济中的边远乡村之间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如果仅仅将差序格局理解为一种平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网络,这一概念的现代内涵似乎十分有限。

因为,它可能不会再为已有的网络研究理论提供什么更新的启示。

同样,倘若将差序格局仅仅理解为产生于农业生产方式和乡土社会的一种关系网络,那么,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乡土社会或早或迟的消亡,差序格局概念的现代内涵也会逐渐消失。

费孝通当年将差序格局与农业生产、乡土社会以及传统文化挂钩,并期待着现代化可以改变这些,这在一方面可能是过于现代主义式的乐观,而在另一方面也可能低估了他自己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作者认为,差序格局是为数极少的超越了政治经济体制而从本土社会文化角度解释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概念之一;它有助于回答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社会是怎样组成的?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在这个意义上,差序格局这一本土社会学概念的重要性还不仅仅在于它对中国社会的解释能力,更在于它对全人类理解某些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贡献。

他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和发掘其丰富内涵的话,差序格局完全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理论概念。

《“差序格局”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这里的差序格局是指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能够造成和推动这波纹的“石头”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差序格局”模式。

“己”人伦和人格方面都是异于西方的“独立的个体”,中国传统社会所注重的人际关系,不是独立个体之间通过交往而建立的可选择的关系,其逻辑起点,与其说是已。

不如说是家庭、家族、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

家族、血缘思维是己的思维定势。

“以已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具有排他性,封闭性。

儒家那套规范人与人相处之道的伦理,实际上就成为对个体相互之间的角色定位来形塑社会结构与秩序的基本原则。

“差序格局”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社会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模式或格局首先,家庭中的权力地位是按“差序格局”的模式进行配置的。

第二,家庭中的财产是按着“差序格局”模式进行配置的第三,家庭成员的身份地位是按“差序格局”模式进行配置的。

第四,婚姻关系是按照“差序格局”的模式配置的。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模式,十分契合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它是“以己为中心”来构筑人际关系网络的。

儒家伦理是调整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传统社会的稀缺资源配置模式,则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人际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根源。

正因为如此,传统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仍然有存在的基础。

其具体表现如下:

1作为“差序格局”基础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仍然是当代中国农民主导性的人际关系。

2家长权力与精英管理同时并存

3差序格局与社会分层同时并存

4礼治与法治并存。

5作为差序格局主要内容的人伦,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发生变化甚至被淘汰,但其中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存续于中国社会之中,特别是当人际发生冲突时,中国人往往习惯于以伦常为确定是非的标准。

由于传统的差序格局赖以滋生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因而,这一概念对于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差序格局的内涵、范围、特点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差序格局的中心点发生变化

2利益成为差序格局中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因素

3差序格局中所包括的人际关系范围扩大,姻亲关系与拟亲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

4差序格局所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固定和流动的双重特点。

总之,尽管当代中国发生了重大社会变迁,但传统的“差序格局”模式赖以滋生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差序格局模式被赋予现代内涵,并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对于人际关系及其社会结构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1201000529赵远娥

概念:

乡土社会、特殊语言、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感情定向、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注释,等。

另外费先生对一些模糊的概念也做了解释和区分:

学、习、记忆、文化、伦、仁、家、家庭、家族、感情、人治、法治、礼治、礼、血缘、地缘、欲望、需要、动机,等等。

各篇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人口流动少、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2. 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熟人社会,村落内部的空间阻隔小,文字的使用是多余的。

3. 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稳定社会,生活问题可以靠长辈的经验解决,因而没有使用文字的需要。

4. 乡土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5.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是将孝悌忠信等私人道德要素从“己”向外推出去的。

6.乡土社会的家庭其实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族,它承担着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事业。

7. 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以感情的淡漠“范围着个性”,维持着秩序。

8. 乡土社会是个礼治的社会,其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

9.传统的礼俗已经固化为人民的习惯,使得现行司法制度很难在乡间推广。

10. 由于小农经济难以为统治者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而农业的分工体系又不发达,使得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乡土社会的基础都不牢固。

11.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间常见教化权力,它发生于社会继替过程中。

12.乡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13.社会变迁与社会继替同时发生,于是名与实的分离就免不了:

表面上遵循传统的形式,实际上经注释而改变。

14.在乡土社会生活的人们不需要计划,“个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一.核心概念释义

  1.礼俗社会:

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p9

  2.法理社会:

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p9

  3.愚:

文盲,不识字。

p12

  4.面对面的社群:

生活上互相合作而且天天见面的一群人。

p14

  5.特殊语言:

非文字性的,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6.时间阻隔:

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p18

  7.记忆: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8.文化:

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P19

  9.私:

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很难对“私”的评价做界定。

  10.团体:

用捆柴来打比方,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p24、p36

  11.团体格局:

如同一捆捆、一扎扎、一把把柴火摆在一起。

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p24、p30

  12.亲属关系:

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p25

  13.伦:

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p26

  14.差序格局:

同“伦”,即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

p26

  15.个人主义:

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力上控制个人。

p27

  16.自我主义:

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p27

  17.道德观念:

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p30

  18.代理者:

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

p31

  19.社群:

一切有组织的人群,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

P36

  20.社会圈子:

差序格局中的基本社群,相当于“小家族”。

P36

  21.事业组织:

用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或家庭。

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与纪律相对照的普通感情)。

P39

  22.生活堡垒:

用来形容西洋家庭团体。

此类家庭里,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物,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也都不是家庭的分内事。

P39

  23.感情定向:

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P41

  24.了解:

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P42

  25.阿波罗式(Apollonian)的西方文化模式:

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P42

  26.浮士德式(Faustian)的西方文化模式:

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

P42

  27.法治:

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这个力量就是法律。

P46

  28.人治:

其实是“礼治”,没有所谓“人治”的概念。

但礼治并不意味着文质彬彬,也可以很残忍。

  29.礼:

社会公认合式(对是合式的意思)的行为规范,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用“克”、“约”等字表示。

【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约定俗成】P49

  30.传统:

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用来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无形权力。

P48

  31.横暴权力:

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

P56

  32.同意权力:

从社会合作方面着眼,由于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否则就当鲁滨逊。

P57

  33.教化权力:

paternalism,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是为了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带来长老统治。

  34.时势权力:

“时势造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这种人可以支配其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

P72

  35.长老统治:

难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下的权宜之计。

P64

  36.文化与政治的区别:

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

  37.社会继替:

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

P60、p71

  38.社会变迁:

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P71

  39.血缘:

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是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