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27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电子稿1Word下载.docx

31.中央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及崇文馆和弘文馆,即有名的六学二馆,六学二馆突出体现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32.唐代晚期出现了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高等学校——书院。

33.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34.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都属于现代教育。

35.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真正动力。

36.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7.世界各国一般把小学入学的年龄定为6——7周岁。

38.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39.年龄特征就是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在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点。

40.古代教育家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国古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等都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41.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42.少年期的年龄自11、12岁起至14、15岁。

43.体态上出现性特征,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

44.少年期的学生身体的发展又出现类似婴儿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

45.青年初期15、16岁至17、18岁。

46.青年初期的学生逐步形成对世界、对人生的比较稳定、比较系统的看法,即世界观。

47.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

48.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如社会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职业构成的变化等。

49.政治的决定作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50.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其诸多功能当中,为人们最早并最受重视的一项。

51.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的过程称为“政治社会化过程”。

52.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

53.中等教育改革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

54.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目的居于核心地位。

55.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哪身心素质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56.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向。

57.个人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

58.社会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理论。

5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

60.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这一提法正式规定为我的教育目的。

6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以法律形式对教育目的做出规定。

6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63.我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又要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64.双轨制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学制。

65.英国的双轨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歧视性”。

66.我国的近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

67.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式学校。

68.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9.1902年8月15日,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制壬寅学制成型出台,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学制系统。

70.《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

71.癸卯学制是参照日本学制制定的,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

72.壬子癸丑学制是一个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学制,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73.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也称为“六三三学制”。

74.《壬戌学制》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学制。

75.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

76.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

77.在国外,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78.美国课程论专家福谢依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

79.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80.在我国课程标准最早可以到清朝末年。

8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82.孔子的教学过程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行”是我国最早的有关教学过程的思想。

83.在西方,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始自苏格拉底。

84.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8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86.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87.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88.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9.班级授课制至今仍是全世界学校宾基本组织形式。

90.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91.德育的基础内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

92.道德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

93.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说服。

94.角色扮演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

95.在我国教育领域,“美育”一词的流传应归功于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

96.1912年公布“教育宗旨”指出教育要“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97.在美育中,艺术教育居于核心地位。

98.自然美和社会美都属于现实美,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而艺术美则是意识形态的东西。

99.中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00.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是指在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安排运动量。

101.体育锻炼的差异性是指在体育锻炼时要根据学生的体质的实际情况进行。

102.根据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必须保持中学生每天有8——9小时的睡眠时间。

103.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8小时。

104.在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中。

105.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106.中等学校教师的劳动价值最终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

107.时代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灵魂,也是每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108.新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师生关系模式就是合作模式。

109.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110.“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这句话出自《学记》。

111.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

112.小组的人数受的活动的内容与性质制约,一般由5——15人组成。

113.小组活动时间每次一般不超过2小时。

114.校家长会与班家长会一般一学期召开1~2次。

115.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校领导体制的最佳模式是校长负责制。

116.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

117.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

118.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等学校管理的首要原则。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开始施行,它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

1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多选题(简答):

第一章(绪论)

1.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中等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揭示中等教育的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中等学校教育学具体内容包括:

中等学校教育学的概念、中等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中等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中等教育的目的、中等学校教育制度、中等学校课程、中等学校教学、中等学校德育、中等学校美育和体育及劳动技术教育、中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中等学校课外活动、中等学校管理和教育法治等。

3.中等教育是指整个中等学校教育,包括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

4.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

⑴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

⑵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⑶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⑷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5.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三大贡献是:

首创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

7.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班级授课制等教育思想。

8.布卢姆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贡献在于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三大类。

9.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是: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中心。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三中心”是:

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强调“从做中学”。

10.世界三大教育名著:

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二章(教育)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

2.在研究教育的起源问题时,代表性的观点有: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社会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3.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特征有:

⑴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

⑵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

⑶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⑷教育活动的三要素;

⑸教育的多功能性。

4.教育活动的三要素:

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

5.夏朝时期我国的教育机构叫做庠、序、校。

6.中等教育的特点是:

⑴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⑵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⑶中学教育的义务性。

7.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

综合性、专业性、灵活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联系等。

8.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表现在:

⑴为成长为合格劳动者打基础;

⑵为接受高一级的学校教育打基础;

⑶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9.德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10.全面发展中的体育包括学校体育与卫生保健两个部分。

11.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

12.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3.原始教育的特点:

⑴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⑵教育内容的贫乏性;

⑶教育的平等性;

⑷教育方法的单调。

14.原始教育的教育方法:

口耳相传、行动模仿。

15.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16.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类型是:

官学、私学、书院。

17.西方奴隶社会学校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教育。

18.中世纪,欧洲出现了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

第三章:

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指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

4.少年期的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

5.青年期可分为初期、中期与晚期,分别与学校教育中的高中阶段、大学本科阶段及大学后教育或参加工作后的最初阶段相对应。

第四章:

中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口质量通常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

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死亡率、人口发病率。

人口的文化素质衡量的指标如人口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率、知识分子比重等。

2.教育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教育横向结构、地区教育布局结构等。

3.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的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社会的文化水平制约着教育水平;

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

5.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第五章:

中等教育的目的

1.个人本位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等和福禄培尔等。

2.社会本位论观点的代表人作是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斯宾塞。

3.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4.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对策是:

德育方面、智育方面、体育方面、美育方面、劳动技术教育方面。

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中等学校课程

1.主导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包括:

⑴教育民主化思想;

⑵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⑶建构主义思想;

⑷后现代思想;

⑸人本主义思想;

⑹终身教育思想。

2.终身教育提倡:

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无时不学。

3.课程计划的基本功能包括:

⑴规定课程设置;

⑵规定课程的顺序;

⑶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

⑷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

4.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5.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学参考书等文字材料和视听材料。

6.中学教材常见的类型有:

⑴知识中心式教材;

⑵范例式教材;

⑶经验中心式教材;

⑷社会中心式教材。

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学

1.《中庸》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2.古罗马的昆体良关于学习过程的三段论:

募仿、讲述、练习。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划分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

席勒和莱因把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变为五阶段:

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

3.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思维教学五步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设、推论评断、验证结论)

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

⑴知觉具体事物;

⑵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

⑶形成概念;

⑷巩固知识;

⑸形成技能、技巧;

⑹实践应用。

5.教学整体性原则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6.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

7.讲授法一般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法。

8.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和作业法。

10.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⑴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

⑵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

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⑷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⑸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11.教学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目标来分可分为三种: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评价的功能主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的方式分:

考试、测验、座谈和问卷。

12.科学的评价必须遵循的要求:

客观性、完整性、一致性、多渠道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

13.中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式主要有日常检查、考查、考试或测验等。

第九章:

1.“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德育目的。

2.“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对学生文明行为及其他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注意处理好的关系:

爱祖国与爱国家、爱国与爱人类、爱国与改革改革开放、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

4.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

5.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际锻炼、榜样示范、修养指导等。

西方学校的德育方法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

第十章:

1.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学校通过开展自然、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审美活动,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中等学校美育的任务:

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3.中等学校美育的内容:

自然美的教育、社会美的教育、艺术美的教育。

4.文学艺术课主要指语文、音乐、美术、书法和手工等课程。

5.中等学校体育的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教育。

6.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第十一章:

1.中等学校教育的劳动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2.教师的劳动成果具有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4.教师的职前教育大致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

5.教师的职后教育一般有三种形式:

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和岗位锻炼。

6.班主任工作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

7.中学生的社会属性表现在:

中学生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中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中学生是文化中的人、中学生是法律中的人。

8.我国对中学生权利的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生存的权利;

②受教育的权利;

③受尊重的权利;

④安全的权利。

9.学校教育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育措施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0.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第十二章:

1.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任务:

⑴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才能;

⑶陶冶思想情操;

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⑸指导学生职业选择。

2.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3.学校中群众性课外活动的形式:

①报告会、座谈会;

②文娱体育集会;

③社团、协会活动;

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活动;

⑤组织夏令营或冬令营;

⑥墙报、黑板报。

4.课外活动小组按内容划分有:

学科小组、科技制作小组、劳动技术小组、文艺活动小组、体育活动小组、社会服务小组等。

5.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主要方式有:

个别联系、家长会、开放日活动、教育讲座、家长委员会。

6.家长会有校家长会、班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

第十三章:

中等学校管理与教育法治

1.中等学校管理过程包括:

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做好总结。

2.中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原则。

3.学生管理及其方法:

思想品德的管理、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4.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教育基本法、教育部门法、单行教育法规。

5.教育部门法分为两类:

单项部门法和综合性教育部门法。

简答题:

1.教育者的作用或地位?

答: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同时也是组织、选择、使用教育手段的主体。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习和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自我教育中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3.古代教育的特点?

⑴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⑵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自身成为独立活动领域。

4.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

其特点是:

⑴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

⑵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⑶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⑴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⑶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⑷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6.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

⑴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⑵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⑶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⑷不能忽视在学校教育中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⑴教育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⑵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⑶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

⑷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8.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

第二,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9.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该怎么做?

⑴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⑵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