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333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9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电子讲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p9-13〕(大量单选)

(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独立形态时期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思想,探索“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康德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

•主张进行教育实验,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科学门类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

(5)洛克《教育漫话》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构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爱弥尔》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提出近代最完备的教育年龄阶段划分。

(7)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三、教育学的发展

1、各种新教育学派别〔p15-21〕

(1)实验教育学:

(多选)

1)代表人物: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2)核心思想:

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定量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3)基本观点:

•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实验按三阶段进行:

假设-计划-运用

•教育实验要在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

(2)文化教育学:

(名解2006.10)*

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等人。

该学说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教育的目的就上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

所以,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研究教育要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则是陶冶和唤醒。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个体的主观文化

用理解和用陶冶和

解释来研究唤醒来教育

培养完整人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单、多选)

〔美〕杜威,克伯屈,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

2)核心观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以经验为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差异

(4)制度教育学:

〔法〕乌里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原来视为当然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分析,认为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有深刻影响,要达到教育目的――个体的社会化,就必须使个体对制度这种制约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实现把“给定的”制度转化成“建立中的”制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简答,2002.10)*

1)教育的性质:

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阶级性;

2)教育的起源:

社会性生产劳动;

3)教育的目的:

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的方法:

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制约与反作用;

6)教育研究方法:

以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6)批判教育学:

〔美〕鲍尔斯,〔法〕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1)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社会既存的不公正、不平等;

2)人们习惯于认为学业失败而导致的处境不利是个体原因而不是社会制度的原因,所以必须向人们揭示出貌似公平的学校教育背后受利益关系支配的不公平;

3)必须帮助教育主体确立批判意识,积极去寻求达到公平的解决策略;

4)研究教育不能只采用科学的客观态度和方法,而且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P.21-24〕(多选)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分化,初步形成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元理论。

第三节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或意义〔p25-27〕

(简答,2002.4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008.4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

1、启发教育自觉。

2、扩展理论视野。

3、培植教育信念。

4、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真题练习

单选

●(2002.10,2003.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2007.4)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问题D.教育规律

●(2005.10)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的提出。

A.教育价值B.教育规律C.教育问题D.教育现象

●(2002.4)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2004.4)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是()。

A.苏格拉底B.夸美纽斯C.培根D.梅伊曼和拉伊

●(2002.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

●(2005.4)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

A.美德是否可教B.教学的教育性

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2004.4)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A.《雄辩术原理》B.《康德论教育》C.《大教学论》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2006.4)问世于1632年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B )

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卢梭

●(2002.10)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康德B.培根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2004.10,2007.10)“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这正是(   )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

A.培根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

●(2002.10、2003.4、2006.10、2008.4)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康德C.培根D.夸美纽斯

●(2003.10,2005.10,2006.4)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雄辩术原理》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2004.1)发表于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卢梭

●(2002.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2004.1)提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构建系统的绅士教育的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孟子B.培根C.夸美纽斯D.洛克

●(2003.10)“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一论点出自的。

A.洛克《教育漫话》B.卢梭《爱弥儿》

C.康德《论演说家的培养》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005.4)()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卢梭D.亚里士多德

●(2004.1)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拉伊和梅伊曼D.狄尔泰

●(2006.4)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因此,教育研究应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这是______学派的观点。

( B  )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制度教育学

●(2004.1,2005.4)“教育即生长”是著名教育家()提出来的。

A.孔子B.皮亚杰C.杜威D.布卢姆

●(2006.10)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乌里B.梅伊曼C.瓦斯凯D.杜威

●(2003.10)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洛克C.华生D.杜威

●(2005.10)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B.制度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多选

●(2006.10、2008.4)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A.教育问题构成专门的研究领域B.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概念与范畴体系

C.科学的研究方法D.重要的教育家及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E.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005.10)教育学研究中引入实验法,其科学性大大增强,实验教育学以此为特色,其基本观点有()。

A.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B.实验按三阶段:

假设—计划—运用、进行

C.教育实验与教学实践高度结合

D.教育目的在于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

E.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

●(2005.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A.以儿童为中心B.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

●(2004.4)下列哪些特征是对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的正确描述()。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C.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教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D.教育学研究与实践改革关系日益密切

E.反思自身,形成教育学元理论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什么是教育?

2、什么是教育影响?

3、什么是受教育者?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现代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1、Education的拉丁语词源意为“引导”。

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涵义。

[p33](单选)

2、汉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p34〕(单选)

3、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p34〕

4、我国传统上用“学”来探讨教育,其含义为:

〔p34-35〕(多选)

(1)目的:

明了生活意义,提高生活境界;

(2)方法:

内发,强调个体主观的态度和修养;

(3)内容:

局限于历史与道德知识;

(4)主体:

覆盖不同年龄段的人。

二、“教育”的定义〔p36-37〕(名解2003.10、2006.4)*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可从以下4方面来理解:

1、目的性:

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2、耦合性:

包含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3、动力性:

这一活动要对上述耦合过程起到促进或加速作用。

4、社会性:

这一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与其它社会因素有联系。

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多选)

教育

教育者受教育者

影响

教师(主体和代表)

1、教育者:

编写和设计教学文本的人

管理者

其他

2、受教育者:

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们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名解2005.10)*

3、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名解2005.10)*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p41-44〕(单选)

1、神话起源说:

神造万物,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2、生物起源说:

〔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多选)

(1)基本观点: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评价: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起源学说。

从动物的类本能立论,没有把握主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从人类(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立论,与前者没有本质区别。

4、劳动起源说:

〔德〕恩格斯(简答2005.4,名解2006.10,单选)*

(1)概念表述:

教育的劳动起源也称为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正是传递这些经验的需要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

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语言意识的发展又为教育产生提供了条件。

所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

(2)论证逻辑:

1)人类劳动的特征是制造和利用工具;

2)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语言和自我意识得以形成,这就为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

3)为了传递在劳动中形成与积累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就产生了教育的需要;

4)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必然要求教育形态的改变,所以教育的范畴应该是历史性于阶级性的。

二、教育的发展(多选)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p46-47〕

(1)发展水平低。

(2)无阶级性。

(3)与原始宗教或仪式联系密切。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p48〕

(1)古代学校的出现。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学校教育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p51-53〕

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的人才。

(2)性质:

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

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方法:

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成就:

较系统的教育体系,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想。

4、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p56-57〕

(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如义务教育制度、学制系统、双轨制等。

(3)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不断发展。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教育学获得独立和发展。

5、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征〔p59-62〕

(1)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建设人才。

(2)教育原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具有超越意识形态也超越文化界限的一些基本特征〔p62-65〕(简答2003.4、2003.10)*

1、公共性:

(1)全民性:

面向全体人民。

(2)公平性:

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服务。

2、生产性:

(1)表现:

教育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程度以及生产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都提高了。

(2)标志: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3)性质:

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

3、科学性:

(1)科学教育是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主。

(2)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在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4、未来性:

(1)现在的教育对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有重大影响。

(2)要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现在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

5、国际性:

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事务的态度、知识、情感、技能,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6、终身性:

(1)教育不再局限于学龄阶段,要贯穿人的一生。

(2)储备式教育终身教育,受教育者积极的学习者。

(3)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更能灵活地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需要的新教育体制。

●(2007.4)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______的概念。

A.教育B.教学C.学生D.教师

●(2006.10)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A.《论语》B.《大学》C.《孟子》D.《学记》

●(2006.10)_______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

A.教授B.教育C.教育学D.教学

●(2005.10,2007.10)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教育B.教学C.德育D.智育

●(2002.10)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003.4)勒图尔诺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是教育的()的观点。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005.4)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2008.4)认为动物的本能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这一观点是教育的________的认识。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心理起源说

●(2006.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是______的观点。

( D  )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004.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  )。

A.学校的产生B.剩余产品的出现C.有了国家D.创造了文字

●(2006.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______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 A  )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2004.4)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2008.4)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的“六学二馆”在招生上具有严格的______特点。

A.宗教性B.阶级性C.等级性D.民主性

●(2004.1)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普鲁士B.奥地利C.英国D.美国

●(2004.4)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2005.4)为全体人民服务,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A.公共性B.生产性C.科学性D.终身性

●(2005.10)“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

●(2004.10)现代教育的(   )是指: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经验的束缚。

●(2002.4,2007.10)“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2002.10,2003.4、2008.4)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A.教育场地B.教育者C.教育管理D.受教育者E.教育影响

●(2004.10)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几种经典的观点(     )。

A.神话起源说B.教育生物起源说C.教育心理起源说

D.教育劳动起源说E.以上几种都是

●(2005.10)教育的阶级性始于奴隶社会,在那个阶段的具体体现在()。

A.目的上培养统治人才B.对象上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C.内容上以军事和道德教育为主D.教育的领导权归属人民

E.方法上体罚和机械练习

●(2006.10)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A.教育目的的双重性B.教育的等级性C.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D.教育的宗教性E.师生关系民主化

●(2004.4)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所建立的现代学制较之以往的有质的飞跃,表现在()。

A.实行义务教育B.创办实科中学和工科大学C.建立并发展职业技术学校

D.建立各类成人教育机构E.创办现代大学,形成完整的学制系统

●(2007.10)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比古代社会学校体系更完备和更先进的地方体现在以下方面:

A.实行义务教育制度B.创办幼儿园并纳入到学制中

C.创办实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