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3109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docx

整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

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表面活性:

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

2.界面:

当任意两相接触时,两相之间决非是一个没有厚度的纯几何面,而是一个具有相当厚度的过渡区,这一过渡区通常称之为界面。

3.表面:

指固体表层一个或数个原子层的区域。

由于表面粒子(分子或原子)没有邻居粒子,使其物理性和化学性与固体内部明显不同。

4.表面现象:

处于任何相态的任何物质的表面与其体相相比较,二者在组成、结构、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和受力情况等方面均有差别,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称之为表面(界面)现象。

5.表面张力:

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简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为mN/m。

6.表面活性剂:

在浓度极低时就能明显地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7.胶束: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较低时呈单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溶液的表面上而降低表面张力。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加至溶液表面已经饱和而不能再吸附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即开始转入溶液内部,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疏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50~150个)的疏水部分便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团或胶束。

8.吸附:

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于其疏水作用,能自发地从溶液内部迁移至表面,采取亲水基伸向水中、疏水基伸向空气的排列状态。

这种从水内部迁至表面,在表面富集的过程叫吸附。

9.表面过剩:

其意义是若自1cm2的溶液表面和内部各取一部分,其中溶剂的数目一样多,则表面部分的组分i比内部所多的摩尔数,记为Γi。

10.双水相体系:

是指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分离形成的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

11.低表面能固体:

表面能小于100mJ/m2的固体称为低表面能固体,聚合物和固态有机物。

12.高表面能固体:

无机固体和金属的表面能多大于100mJ/m2,称为高表面能固体。

13.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14.亲水—亲油平衡值HBL:

亲水基和疏水基之间在大小和力量上的平衡程度的量度。

15.克拉夫特点(krafft):

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转折点,即在较低的一段温度范围内溶解度随温度上升非常缓慢,当温度上升到某一定值时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迅速增大,把该温度称为克拉夫特点(又称临界溶解温度)。

16.增溶作用:

指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的现象,这种作用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后才显现出来。

17.乳化作用:

指将一种液体的细小颗粒分散于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得到的分散体系被成为乳液。

18.润湿过程:

滴在固体表面上的少许液体,取代了部分固-气界面,产生了新的液-固界面。

这一过程称之为润湿过程。

19.洗涤作用:

洗涤是从被洗涤对象中除去不需要的成分并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通常意义是指从载体表面去污除垢的过程。

20.相转变温度(PIT):

转型温度为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质达适当平衡的温度,称为相转变温度。

21.浊点: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表面活性剂就会从溶液中析出,使原来透明的溶液变浑浊,这是的温度成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22.分散相:

乳状液中以液珠形式存在的相称为分散相(或称内相、不连续相)。

23.分散介质:

分散介质是由物质分散成微小的粒子(液滴或气泡)而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所组成的物系。

分散相不是分散介质。

24.絮凝作用:

在体系中加入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通常也是表面活性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通过自身的极性基或离子基团与质点形成氢键或粒子对,加上范德华力而吸附在质点表面,在质点间进行桥联,形成体积庞大的絮状沉淀而与水溶液分离。

25.增溶量:

向100mL已标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由滴定管滴加被增溶物,当达到饱和时被增溶物析出,溶液变浑浊,此时已滴入溶液中的被增溶物的物质的量即为增溶量。

26.正的加和增效作用:

当复配体系水溶液形成混合胶束时,临界胶束浓度c径低于其中任何一种单一组分的临界胶束浓度(clM和c2M)时,即称为产生正加和增效作用。

27.负的加和增效作用:

当复配体系水溶液形成混合胶束时,如果混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比任何一种单一组分的高,则称产生负加和增效作用。

一.问答题

表面活性剂是指在较低浓度时,即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作用的物质。

分类方法:

1)2)按亲水基的结构分类:

羧酸盐型、磺酸盐型、硫酸酯盐型、磷酸酯盐型、胺盐型、季铵盐、鎓盐型(鏻、鉮、硫、碘鎓化合物)、多羟基型、聚氧乙烯型。

3)按疏水基种类分类:

直链、支链烷基(碳原子数为8~20)、烷基苯基、萘基(烷基碳原子数为8~16)、松香衍生物、高分子量聚环氧丙烯基、长链全氟(或高氟代)烷基、聚硅氧烷基、全氟聚环氧丙烷基(低分子量)。

4)按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分类:

碳氟表面活性剂、含硅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冠醚型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按离子类型分类可分为几类,并举例说明。

按照离子类型分类:

分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可以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阳离子型:

苄基三甲基氯化铵

两性型:

十二烷基甜菜碱

2.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的结构分类可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按亲水基的结构分类:

羧酸盐型、磺酸盐型、硫酸酯盐型、磷酸酯盐型、胺盐型、季铵盐、鎓盐型(鏻、鉮、硫、碘鎓化合物)、多羟基型、聚氧乙烯型。

3.叙述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我国表面活性剂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958年中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表面活性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标志着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的形成。

2)“七五”和“八五”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三氧化硫连续磺化装置、乙氧基化装置、油脂水解装置、以及脂肪醇、脂肪胺和烷基酚的生产装置,使我国多种表面活性剂基本原料的生产能力达到世界水平,解决了原料问题。

3)九十年代后品种的数量增长较快,从1990年的290种增加至现在的2000多种。

4.叙述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别。

(1)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少,产量低,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2)人均消费水平低,美国13.9Kg日本9.7Kg中国0.5Kg

(3)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产品少,低档产品多

(4)工业应用比例偏低

(5)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缺乏复配和深加工技术的理论指导,生产工艺落后

5.简述影响表面张力的几种因素。

1)分子间吸引力:

液体分子间吸引力愈大,表面张力愈大。

2)相界面性质:

表面张力的大小与其共存的另以相的物质的性质有关。

3)温度:

温度升高,界面张力下降。

当温度接近临界温度时,表面张力趋近于消失

4)压力:

压力升高,表面张力减小。

可能与气体密度的增加和气体在液体中的吸附有关。

6.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1)双亲性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不对称的极性的特点,分子中同时含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亲油性的非极性基团——亲水基和亲油基,因此,表面活性剂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双亲性。

(2)溶解性表面活性剂至少应溶于液相中的某一相。

(3)表面吸附表面活性剂的溶解,使溶液表面自由能降低,产生表面吸附,在达到平衡时,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浓度大于溶液整体中的浓度。

(4)界面定向吸附在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定向排列成分子膜,覆盖于界面上。

(5)形成胶束当表面活性剂在溶剂中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其分子会产生聚集生成胶束,这一浓度的极限值称为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

(6)多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在其溶液中显示多种复合功能。

如清洗、发泡、润湿、乳化、增溶、分散等。

7.叙述表面活性剂的基本功能。

表面活性剂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在表(界)面上吸附,形成吸附膜(通常是单分子膜);其二是在溶液内部自聚,形成多种类型的分子有序组合体。

从这两个功能出发,衍生出表面活性剂的其他多种应用功能,概括起来主要功能有起泡、消泡、乳化、破乳、分散、絮凝、润湿、铺展、渗透、润滑、抗静电、杀菌等。

8.叙述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在气—液界面吸附的吸附层结构。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浓度较低时零散地分布在液体表面,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分子疏松的定向排列在表面,当浓度接近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紧密地定向排列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单分子界面膜,并在内部开始形成胶束。

9.叙述影响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气—液界面吸附的物理化学因素。

a.表面活性剂亲水基:

亲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b.疏水基:

疏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c.同系物:

一般规律是随碳链增长,饱和吸附量有所增加,但疏水链过长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

d.温度:

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但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时吸附剂量往往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e.无机电解质:

对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无机电解质对吸附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10.叙述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的吸附层结构。

油水界面上极限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链采取伸展的构象,近于直立地存在于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吸附层的结构如图3.13所示。

吸附层由疏水基在油相、亲水基在水相、直立定向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和油分子、水分子组成。

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基之间插入油分子,它的亲水基间则存在水分子。

根据吸附分子平均占有面积和Ao数据可知,在吸附层中油分子数多于吸附分子数。

11.简述固体表面的特点。

固体表面分子(原子)移动困难固体表面不像液体那样易于缩小和变形,固体表面难以收缩,所以只能靠降低界面张力的办法来降低表面能,这也是固体表面能产生吸附作用的根本原因。

固体表面不均匀固体表面看上去是平滑的.但经过放大后即使磨光的表面也会有10-5~10-3cm左右的不规整性,即表面是粗糙的。

这是因为在实际的表面上总是有台阶、裂缝、沟槽、位错等现象。

固体表面层与体相内部组成不同由于加工方式或固体形成环境的不同,固体表面层由表向里往往呈现m多层次结构。

12.叙述表面活性剂在固体—液界面吸附的吸附等温线有哪几种类型,并说明各类吸附等温线的特点。

吸附等温线大部分可以分为五类,即最早由Brunauer,Deming,Deming和Teller提出的(简称BDDT)五种类型。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将它们称为第I类吸附等温线、第Ⅱ类吸附等温线……第V类吸附等温线。

I型吸附等温线限于单层或准单层,2.5nm以下微孔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这种类型。

Ⅱ型吸附等温线常称为S型等温线,吸附剂孔径大小不一,发生多分子层吸附,在后半段,由于发生了毛细孔凝聚,吸附量急剧增加,吸附等温线急剧上翘。

在无孔粉末颗粒或在大孔中的吸附常是这种类型的等温线。

Ⅲ型吸附等温线较少见,当吸附剂与吸附质相互作用很弱时会出现这种等温线,Ⅳ型吸附等温线是Ⅱ型吸附等温线的变种,多孔吸附剂发生多分子层吸附时会有这种等温线,V型吸附等温线是Ⅲ型吸附等温线的变种,发生多分子层吸附,有毛细凝聚现象。

13.表面活性剂在固体上吸附的影响因素。

a.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如果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带有电荷,易于与其带电符号相反的固体表面吸附;其它表面活性剂,随着表面活性剂碳原子量的增加,吸附量增加,若为聚氧乙烯基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基数目越大吸附量越小。

b..介质pH值的影响:

当介质pH值大于等电点时固体表面上带负电荷;,易于吸附带正电的物质;当介质pH值小于等电点时表面正电;,易于吸附带负电的物质;介质pH值与等电点差别越大,固体表面电荷密度越大,越易吸附。

c.固体表面的性质:

带电固体表面总是易于吸附带反号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d.温度的影响:

随温度的升高,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吸附量增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吸附量减小。

e.无机电解质的影响:

无机电解质的加入常能增加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影响不大。

14.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a.增加固体物质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固体从溶液中吸附表面活性剂后,表面性质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b.改变表面的润湿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以离子交换或离子对形成的方式吸附于固体表面后,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会朝向水中,获得憎水表面。

c.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与洗涤作用密切相关

d.匀染作用与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吸附有关

15.叙述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的吸附机制有哪些?

吸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cmc,则形成单分子吸附层;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cmc时形成双分子吸附剂层,这将导致吸附量急剧增加。

(2)吸附的一般机制

a.离子交换吸附在低浓度时,固体表面的反离子被同电荷符号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取代而引起的吸附。

b.离子配对吸附固体表面未被反离子占据的部位与表面活性剂离子因电性作用而引起的吸附。

c.形成氢键面引起的吸附固体表面和表面活性剂的某些基团间形成氢键而导致的吸附。

d.电子极化引起的吸附剂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富电子芳环与固体表面强正电位间的作用而引起吸附。

e.色散力引起的吸附固体表面与表面活性剂间因为vanderWaals色散力而引起的吸附。

f.疏水作用引起的吸附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间相互作用使它们逃离水的趋势,使得达到一定浓度后它们相互缔合而吸附。

16.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1)表面上张力法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γ对浓度的对数lgc作图得到γ-lgc曲线,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2)电导法作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或浓度平方根的关系曲线,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3)增溶法当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烃类或不溶性染料在该溶液中的溶解度急剧增加,这一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4)染料法配制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并向其中加入很少量的染料,呈现出增溶于胶束的颜色。

然后用水稀释此溶液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显著的变化,此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一般要求染料离子与表面活性剂离子的电荷相反。

(5)光散射法表面活性剂缔合成胶束时,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增加。

作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对浓度的关系图,突变点处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17.叙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有哪些?

(1)碳氢链接的长度一般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脐束浓度随碳原子数增加而降低。

(2)碳氢链的分支通常情况下,疏水基团碳氢链带有分支的表面活性剂,比相同碳原子(CH2)数的直链化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大得多。

(3)极性基团的位置极性基团赿靠近碳氢链的中间位置,临界胶束浓度赿大。

(4)碳氢链中其他取代基的影响随碳氢链中极性基团数量的增加,亲水性的提高,cmc增大。

(5)疏水链的性质疏水基团的疏水性越强,cmc越低。

(6)亲水基的种类在水溶液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远比非离子型的大。

(7)温度对胶束形成的的影响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Krafft点以上,胶束易于形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要在浊点以下使用。

(8)外加无机电解质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降低,对非离子型影响不大。

18.叙述胶束的主要作用。

(1)乳化作用所谓乳化是指将一种液体的细小颗粒分散于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得到的分散体系称为乳液。

(2)泡沫作用泡沫实际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分散体系,泡沫的形成涉及起泡和稳泡两个因素。

(3)分散作用固体粒子在溶液中的分散也同样存在分散和分散稳定性问题。

(4)增溶作用指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的现象,这种作用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后才显现出来。

(5)催化作用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直径通常为3~5nm,其大小、结构和性质与含酶球状蛋白相似,因此具有与酶类似的催化作用,合理选择表面活性剂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显著提高。

19.叙述增溶作用的特点。

(1)增溶现象是胶束对亲油物质的溶解过程,是表面活性剂胶束的一种特殊作用。

(2)增溶过程不同于通过使用混合溶剂来增大有机物溶解度的情况。

(3)增溶作用的被增溶物进入了胶束中,而不是提高了增溶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因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溶解。

(4)增溶作用不同于乳化作用。

(5)增溶作用是自发过程。

(6)增溶作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达到。

20.叙述影响增溶作用的主要因素。

1)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

具有同样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其增溶量有如下次序:

非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胶束越大,对于增溶到胶束内部的物质增溶量越大;亲油基部分带有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较直链的小;带有不饱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或在活性剂分子上引入第二极性基团时,对烃类的增溶作用减小,而对长链极性物增溶作用增加。

2)被增溶物质的化学结构:

脂肪烃与烷基芳烃被增溶的程度随其链长的增加而减小,随不饱和度及环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带支链的饱和化合物与相应的直链异构体增溶量大致相同。

3)温度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温度越高,增溶作用越大。

4)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无机电解质,可增加烃类化合物的增溶程度,但使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减少。

5)有机物添加剂的影响:

向表面活性剂中加烃类等非极性化合物,会使其增溶于表面活性剂胶束内部,使胶束胀大,有利于极性有机物插入胶束的“栅栏”中,即提高了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

反之,添加极性有机物后,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中,使非极性碳氢化合物增溶的空间变大,增溶量增加。

21.叙述影响乳状液类型的主要因素。

(1)相体积若油的相体积分数大于74.02%,乳液只能形成w/o型,若油的相体积分数少于25.98%时,就只能形成0/w型,若油的相体积分数在25.98%"--74。

o2%时,则可能形成0/W型或W/0型中的一种。

(2)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一价的金属盐极性头的横截面积大于非极性碳氢链的横截面积,则易生成O/W型乳状液,而以二价盐作为乳化剂时易生成W/O型乳状液。

油水两相中对乳化剂溶解度较大的一相将成为外相,即分散介质。

(3)乳化器的材质器壁的亲水性强容易得到O/W型乳状液,而亲油性强的易得到W/O型乳状液。

(4)两相的聚结速度在乳化剂、油、水一起摇荡时,油相与水相都破裂成液滴,最终成为何种乳液取决于两类液滴的聚结速度。

22.叙述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1)表面张力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低油-水表面张力有助于体系的稳定。

2)界面膜的性质乳化剂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形成结实的界面膜而阻止了液滴间聚结。

3)界面电荷液滴表面的电荷密度越大,乳状液的稳定性越高。

4)乳状液分散介质的黏度分散介质的黏度越大,液滴布朗运动的速度赿慢,越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性。

5)固体粉末的加入聚集于油水界面的固体粉末增加了界面膜的机械强度,而且,固体粉末排列的赿紧密,乳状液趋稳定。

23.叙述起泡剂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起泡剂分子防止气泡的兼并。

(2)起泡剂降低气泡上升运动速度。

(3)起泡剂影响气泡的大小及分散状态。

增大气泡机械强度,提高气泡的稳定性。

24.叙述影响泡沫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表面张力低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泡沫的形成

②界面膜的强度界面膜的强度是决定泡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界面膜的强度取决于液膜的表面黏度、液膜弹性和膜内液体的黏度。

高的表面黏度、高黏度和高弹性的凝聚膜及较大的膜内液体的黏度都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③表面张力的修复作用液膜的自修复作用能够较大的提升泡沫的稳定性。

④表面电荷泡沫液膜的表面带有相同符号的电荷时,当液膜要变薄时,两个表面将会产生静电斥力作用,以阻止继续减薄,延缓液膜变薄,提高泡沫稳定性。

⑤泡内气体的扩散液膜黏度赿高,表面吸附的的分子排列赿紧密,气体的相对透过率赿低,气泡排气赿慢,泡沫赿稳定。

25.叙述表面表面活性剂的消泡机理。

1)使液膜局部表面张力降低:

将消泡剂加入的到泡沫体系中后,消泡剂微滴浸入气泡液膜,顶替了原来液膜表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使此处的表面张力降低得比原来液膜其他处的表面张力更低。

由于泡沫周围液膜的表面张力高,将产生收缩力,从而使得表面张力处的液膜被强烈的向四周牵引,延伸而伸长,变薄,最后破裂使气泡消除。

2)破坏界面膜弹性使液膜失去自修复作用:

界面膜的弹性是保证泡沫稳定性的因素,弹性越大,液膜具有越强的自修复能力,泡沫越稳定,在泡沫体系中加入聚氧乙烯、聚硅氧烷等表面张力极低的消泡剂,消泡剂进入泡沫液膜后,会使此处的液膜的表面张力降低至极低而失去弹性,当此处的液膜收到外界的扰动或冲击拉长,液膜面积增加,消泡剂的浓度减低,引起也跑到呃表面张力上升时,液膜不能产生有效的弹性收缩力来使自身的表面张力和厚度恢复,从而因失去修复作用而被破坏。

3)降低液膜黏度:

泡沫液膜的表面黏度越高,其强度也越高,排液速度越慢,同时液膜的透气性越低,更能阻止泡内气体的扩散作用,从而达到延长泡沫寿命,提高泡沫稳定性的作用。

4)固体颗粒的消泡作用:

疏水性固体颗粒具有一定的消泡作用,当表面疏水的固体颗粒加入到泡沫体系中时,原吸附于泡沫液膜表面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其疏水基吸附于固体颗粒的表面。

其亲水基深入到液相,使固体颗粒表面转变为亲水性表面。

于是,原泡沫液膜中的表面活性剂被固体颗粒携带进入液膜的水相,使液膜的表面活性浓度、表面黏度以及自修复能力降低,从而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缩短了泡沫的寿命。

26.叙述作为一种好的洗涤剂必须具有哪些条件?

(1)针对性强众所周知,纤维的质料不同,其上沾染的污垢、污渍种类不同,为去除织物上污渍、污垢的洗涤材料肯定不能千篇一律。

为此,根据不同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洗涤剂产品,当属最基本的原则。

(2)去污效果好同一洗涤剂产品在不同洗涤条件下,其洗涤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故此,织物用洗涤剂的去污效果,应是设计洗涤剂配方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3)价格低廉在洗涤条件相同、去污效果无明显差异的前提下,价格便成了应用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4)环保、安全随着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各行业的普遍关注。

因此,设计洗涤剂配方时,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引起水体过肥或生物降解性差的材料,以减少洗涤废水、废液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5)材料易得织物用洗涤剂配方中,需要各种表面活性剂、助剂以及多种功能性材料。

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前提下,所用品种数量应尽可能少,以便就地取材;原材料供应应稳定、可靠。

27.叙述影响洗涤作用的因素。

1)表面或表面张力在洗涤过程中使洗涤液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从而使洗涤液能够有效的产生润湿作用,还有利于液体油污的乳化分散,防止油污再沉积。

2)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状态表面活性剂在油水和固-水界面吸附,能降低表面张力,改变界面各种性质,利于污垢去除;在固固界面的吸附,能够降低污垢在固体表面的黏附程度,从而利于固体污垢去除。

3)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洗涤效果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洗涤效果增加。

4)乳化与起泡作用乳化作用可以使油污乳化并稳定分散悬浮于洗涤液中,有效阻止了油污再沉积。

而起泡作用对洗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二者并没有直接相应关系。

5)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6)黏附强度固体表面与洗涤剂间的黏附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污垢从固体表面去除。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