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3444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试题88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

A.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是普遍联系的

B.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C.要全面地看问题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事物与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参考答案】ABC[解析]“盲人摸象”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错误在于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以部分代替整体,片面看待事物本身。

故本题选ABC。

2.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参考答案】ABCD[解析]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次上升性循环过程往往难以达到科学性的认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的种种限制。

如受到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受人们主观认识条件的限制等,所以需要多次的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科学的认识。

本题选ABCD。

3.社会意识()。

A.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由社会存在决定

C.具有相对独立性D.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参考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理解。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意识具有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特点。

这一依赖性表现为:

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反映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

再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故本题选ABCD。

4.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有()。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地由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地受生产力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本题选BD。

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绝对的否定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AB[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义是说: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是新事物,“蓝”是旧事物,青出于蓝说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A正确。

“胜于蓝”说明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正确。

新事物超越旧事物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绝对否定。

本题选AB。

6.下列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一哲理的有()。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水滴石穿

【参考答案】ACD[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句话体现了量变和质变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这一哲理。

即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跬步”、“足下”、“水滴”都是指量变,“致千里”、“千里之行”、“石穿”则是量变的结果即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本题选ACD。

7.下列关于质变和量变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互相排斥

【参考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

但并不是说量变就是质变,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根本区别,量变只是事物数量增减、大小变化等,质变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一事物变成他事物。

事物量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事物局部质变,质变过程中必然伴随量变,量变和质变并非互相排斥的。

故本题选AB。

8.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ACD[解析]题干说明逮捕这一手段具有保障权利和侵犯人权的两面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被广泛采用,这说明一个事物存在正反两面性,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时,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逮捕保障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说明这是逮捕这一矛盾事物中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即逮捕是有益的。

本题选ACD。

9.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解决的形式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的矛盾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本题选ABC。

10.以下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B.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偶然性是科学敌人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抓住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必然规律,抓住机遇往往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重大发现的关键环节。

这说明偶然性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故D项错误。

本题选ABC。

11.“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果的认识。

题干的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这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选C。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选B。

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选D。

故本题答案为BCD。

1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主要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参考答案】ABD[解析]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可以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考察的。

但并不能说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本题选ABD。

13.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基本特点是()

A.稳定性B.普遍性

C.主观性D.重复性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故C错。

同时,规律具有稳定性,可重复适用。

本题选ABD。

14.“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这首诗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必须()。

A.居安思危,防患未然B.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解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行至浪最深的地方,要小心谨慎。

行到没有波浪的地方,也要像有波浪时一样小心。

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故A正确;而“无波”和“有波”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正确。

这首诗也在提醒人们在危险的地方要小心谨慎,即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有可能避免灾难,C正确。

本题选ABC。

15.黑格尔指出“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这告诉我们()

A.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B.整体是各个部分相加之和

C.部分之所以成为部分在于其与整体的联系性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参考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的手和身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本题选ACD。

16.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

以下对联系的分类正确的有()。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而言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因果联系、整体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本题选ABD。

17.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参考答案】ABC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这里的和谐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

“和实生物”说明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即是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则不继”说明没有矛盾就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这里的“同”指没有差别的“同”,矛盾的“同”是包含差别的“同”,这种包含差别的“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故本题选ABCD。

18.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参考答案】BCD[解析]A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如此,并不是仅仅针对我国。

A项与题干不符。

B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都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如果二者没有一定的融合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得到发展。

B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这和中国的革命建设之一直的,任何革命都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C、D项正确。

本题选BCD。

19.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

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

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

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参考答案】BCD[解析]“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一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否定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A项,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A项错。

B、C项,对于柏林墙的倒塌,是德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西方一直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题干否认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就否认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B、C项正确。

按照“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终点”,现实并非如此,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金融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的缺陷,也就说明,认识并不能决定、替代社会发展。

D项正确。

本题选BCD。

20.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去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予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ACD[解析]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不同时代对同一个词有着不同的解释,这说明,人们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通过词语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本题选ACD。

21.金刚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因其碳结构的属性,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

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久的将来,纤锌矿氮化硼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在各个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这则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技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物质

【参考答案】ABC[解析]在题干中,金刚石原本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别的物质将有可能成为最硬的物质,这说明,认识和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制造新的最硬的物质的目的是广泛应用于现实。

故本题选ABC。

22.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可为地产、机械、建材、通讯、广告等近30多个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参考答案】AD[解析]地铁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所涉及的多行业、多专业都说明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但这些相关的专业都是为地铁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

故本题选AD。

23.“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

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参考答案】CD[解析]A项,体现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影响,B项体现的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D项强调的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与题干中的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一致的。

故本题选CD。

24.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受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主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身体素质指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这些条件和功能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它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精神素质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两个部分。

人的认知结构也制约着认识的过程,表现在对认识目标、认识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整理的制约上。

非理性因素表现为主体的意志和情感、灵感和直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认识活动本身。

正因为认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真理性认识必然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故C、D正确。

A、B说法都过于绝对,且是错误的。

25.2009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去年四季度出台实施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应该说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前进路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和矛盾。

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B.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事物之间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AC[解析]在材料中讲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并未指出好坏两方面,体现不出经济发展中的好和坏两个方面,排除B。

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证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故A对。

题干中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说明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抓住了重点,即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进一步说明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故C正确。

本题没有体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题选AC。

26.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对范畴。

以下关于原因与结果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和结果相互对立,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B.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C.因果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

D.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不能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B项,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对立是指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是不能相互混淆和颠倒的,但是在事物因果关系的长链中,一种现象在这个原因中是结果,在另外一个关系中就可能是原因。

因此说只有在单独考查一对因果关系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才是确定的,如果考查的是因果链条上的现象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就不确定了。

故B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显然错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只是因果联系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条件。

故本题选AD。

二、综合题

27.“党中央提出‘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由“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一原理得出的结论。

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现行路线和政策都是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的,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又不超越初级阶段。

28.“零资源经济”在浙江的蓬勃发展说明()。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能起到决定作用

C.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新事物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AD[解析]浙江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却能够发展与稀缺资源相关的经济领域,这在于浙江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

这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浙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盲目发展经济。

故选AD。

B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能够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C项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坚持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怎么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不会有成效。

29.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哲学内涵谈坚持浙江精神的意义。

(二)

有这样一位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并不是学新闻专业,却被某报社聘用。

当谈及成功原因时说:

“从大二起,我就在这家报社实习。

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各种经验,比如假期实习、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等。

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今所创办的公司已小有成绩。

他认为:

创业要找到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特长的项目。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人有做,如果没有创新,赚钱就很困难。

也有这样的大学生,充满理想,但满脑子都是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等大城市,不愿去有很大需求但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城镇或乡村。

其结果理想只能是幻想,很难实现就业。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坚持“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发展浙江精神正是其内涵的必然要求。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立足浙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坚持和发展浙江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使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

三、单选题

30.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