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

上传人:0****4 文档编号:1524782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doc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一、在危险面前,他是挺身而出的血性男儿

马杜桥是典型的山区,一片片苍翠的森林,既是大自然赐与马杜桥人繁衍生息的载体,也是马杜桥乡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世代山民赖以生存的命根。

长期以来,老百姓把她当作自己的金钵钵和摇钱树。

然而由于山区地广人稀,加之管理手段滞后,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诱发山火。

9年前,周志学来到马杜桥乡林业站工作。

在他的印象中已记不清接过多少次火警,扑过多少次山火。

但只要有火警,他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担任林业站长后,他迅速组建了全县实力最强的义务扑火队。

就是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扑灭一百多次大小森林火灾,保护了全乡6万多亩森林,为群众减少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然而他自己却常常摔得遍体鳞伤,曾好几次生死悬于一线。

提起这些,当地群众记忆犹新的是2021年9月的一天,风烈气燥,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疯狂地吞噬着回龙村上百亩山林。

接到火警的周志学,一边紧急通知救火队和邻近村民,一边率先赶扑火灾现场。

稍作分析和部署后,他第一个冲入火阵,面对一条条张牙舞爪的火龙,他面无惧色,奋力搏击。

衣服挂破了,胳膊摔伤了,头发被火苗舔焦了,周志学几乎成了一个血人火人,村民恳求他退下来,队友们想把他拉下来,他瞪着血红的眼,象狮子般怒吼起来:

“都给我让开。

现在的任务是扑灭山火”。

终于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一场来势凶猛的山火扑灭了,大地归于最后的平静。

但当人们在烟雾弥蒙中集合队伍时,却突然发现少了一个清点人数的人。

最后在淡淡的月色映照下,村民们在山巅的左侧找到了昏迷过去的他。

二、在事业面前,他是百折不挠的拼命三郎

身处边远山区的周志学,没有同龄人常犯的自暴自弃和怨天尤人。

他常说:

“职位有高低,事业无尊卑,只要有利于地方发展,有益于山区百姓,再苦再累再具体的工作也是大事业”。

开发马杜桥铁矿资源,发展现代矿业经济是祁东建设经济强县,打造中南“铁都”的重大战略,更是马杜桥乡发展产业经济,实现世纪腾飞的历史契机。

2021年,全乡4大铁矿均进入稳产、临试产期,但由于负责供电的110kv变电站建设因矛盾太多久议未果,成为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唯一“瓶颈”。

山区群众盼望热切,铁矿企业心急如焚,在县党政联席会上,书记、县长给马杜桥乡和相关单位下达了“限期启动,克期竣工”的死命令。

军令如山,马杜桥乡党委政府迅速调整工作班子,指定“群众基础好、工作舍命干”的周志学具体负责。

责任重于泰山,信任就是动力。

周志学二话没说,背上一个大挎包出发了。

征地、迁坟、赔损,他不知多少次走访沿线村民,不知多少次组织群众深夜开会讨论,也不知多少次点着蜡烛让群众在协议上签字。

特别是奇源、神龙铁矿两组高压专线同时启动建设,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周志学硬是顶着遗留问题杂、线路里程长、损毁数量大、上访人员多的巨大压力,有条不紊,风雨无阻,无视恐吓,不怕纠缠。

线路所经的8个村42个山头,他无数次攀爬,每一个铁塔、每一个电杆在什么位置,属哪个村哪个组哪家农户,他闭目能详。

短短37天,他多次走访360多个农户,协调矛盾216起,清点赔损2873处,所负责的两条高压专线迅速竣工,110kv变电站的庞大机组、高杆铁架全部安装到位,创造了全县铁矿项目建设优质高效的崭新纪录。

三、在群众面前,他是赤胆忠心的至爱亲人

周志学的日记里有一段话:

“农民最善良、最朴实,也最讲感情,但是山区农民绝大多数都比较贫困,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帮群众脱困,推心置腹与群众沟通,群众一定会欢迎我们”。

他为了帮助驻点村的村民脱贫致富,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山区资源和环境优势,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建设黄牛养殖场,种香菇、栽油茶,创办特色种养基地。

不少群众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倾力扶持下逐步走上了致富创业的道路。

为了巩固发展全乡传统主导产业——林业生产,他积极奔走呼吁,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支持,每年为群众争取退耕还林和公益林建设国拨资金90多万元,马杜桥乡连续3年获得县市荒山造林、长防林等工程项目重点安排。

成功培育蘑菇生产基地1处、渔牧林一体化基地2处,基地农民人平年增收682元。

对于个别特困群众,他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xx年的洪灾,使罗江村不少村民损失惨重,村民肖来德一家更是惨不忍睹:

房屋倒了,家里的一切被大水冲了。

面对陷入绝望的一家,周志学两眼闪动着泪花,一边组织村民开展抗灾自救,一边带头捐款捐物,并迅速挪出房子安置。

xx年,2位参与扑救山火的村民不幸牺牲,失去了顶梁柱的一家,个个哭得死去活来,村民们急得手足无措,周志学内心翻江倒海,表面却显得特别平静,他千方百计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并带头捐出自己刚刚领到的800多元工资,组织群众帮助这家人干农活,抓经营,使他们一家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他走遍了马杜桥的村村寨寨,几乎喝过每家每户的茶水或米酒,群众拿他当亲人,他拿自己当群众,他已完全融入了马杜桥的山山水水。

四、在利益面前,他是洁身自爱的坦荡君子

周志学很有人缘。

有人说他特别擅长协调,有人说他从来不怕吃亏,有人说他待人真诚。

这些都对,但漏了一点,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

首先,在原则面前,他是寸步不让的吝啬鬼。

在乡镇9年,从不接受自己工作对象的吃请,没有收过一分钱红包礼金。

特别是在林业砍伐、退耕还林、拆迁、赔损等重大问题上从不违背政策,乱开口子,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开绿灯、行方便,也不怕威胁利诱。

其次,在修养方面,他是积极进取的多能手。

正如他身兼数职一样,他多才多艺,刻苦自励。

没上过大学的他,通过发愤自学,用3年时间,拿到了大专学历;工作之余他坚持写作,在《衡阳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0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系列有见地有特色的调研文章,累计完成各类创作40多万字,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笔杆子”。

再次,在自律方面,他是货真价实“放心牌”。

他每年包村都捡大家推掉的穷村、烂村、边远村,下乡总是掏腰包租摩的或干脆步行,上县开会出差,从不多报一分钱。

自己管着林业站,从不用公款吃喝,也不用公款招待自己的亲友。

周志学的亲戚和家人疑惑不解地责问他:

你一个芝麻大的官都不算,一门心思地想工作,这样做图个啥。

周志学深情地说:

“我图的就是马杜桥面貌早日改观,我期待是马杜桥村民早日致富”。

周志学,扎根山区,服务基层,任劳任怨,一干就是9年;周志学,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赤胆忠诚和诺言。

周志学,男,29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马杜桥乡林业站长、统计站长、党政办副主任,兼任乡安监员、宣传信息员和回龙村支部书记。

参加工作9年来,周志学一头扎进马杜桥乡大山沟里,用真情和汗水践行着“服务山区、造福乡亲”的人生诺言。

周志学同志参加工作9年来,共荣获县级奖励17次,他所负责的马杜桥乡林业站连续7年评为县级先进单位,马杜桥乡林业站在荒山造林工程迎省检活动中荣获“模范造林单位”。

马杜桥是典型的山区,一片片苍翠的森林,既是大自然赐与马杜桥人繁衍生息的载体,也是马杜桥乡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世代山民赖以生存的命根。

长期以来,老百姓把她当作自己的金钵钵和摇钱树。

然而由于山区地广人稀,加之管理手段滞后,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诱发山火。

9年前,周志学来到马杜桥乡林业站工作。

在他的印象中已记不清接过多少次火警,扑过多少次山火。

但只要有火警,他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担任林业站长后,他迅速组建了全县实力最强的义务扑火队。

就是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扑灭一百多次大小森林火灾,保护了全乡6万多亩森林,为群众减少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然而他自己却常常摔得遍体鳞伤,曾好几次生死悬于一线。

提起这些,当地群众记忆犹新的是20xx年9月的一天,风烈气燥,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疯狂地吞噬着回龙村上百亩山林。

接到火警的周志学,一边紧急通知救火队和邻近村民,一边率先赶扑火灾现常稍作分析和部署后,他第一个冲入火阵,面对一条条张牙舞爪的火龙,他面无惧色,奋力搏击。

衣服挂破了,胳膊摔伤了,头发被火苗舔焦了,周志学几乎成了一个血人火人,村民恳求他退下来,队友们想把他拉下来,他瞪着血红的眼,象狮子般怒吼起来:

“都给我让开。

现在的任务是扑灭山火”。

终于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一场来势凶猛的山火扑灭了,大地归于最后的平静。

但当人们在烟雾弥蒙中集合队伍时,却突然发现少了一个清点人数的人。

最后在淡淡的月色映照下,村民们在山巅的左侧找到了昏迷过去的他。

身处边远山区的周志学,没有同龄人常犯的自暴自弃和怨天尤人。

他常说:

“职位有高低,事业无尊卑,只要有利于地方发展,有益于山区百姓,再苦再累再具体的工作也是大事业”。

开发马杜桥铁矿资源,发展现代矿业经济是祁东建设经济强县,打造中南“铁都”的重大战略,更是马杜桥乡发展产业经济,实现世纪腾飞的历史契机。

20xx年,全乡4大铁矿均进入稳产、临试产期,但由于负责供电的110kv变电站建设因矛盾太多久议未果,成为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唯一“瓶颈”。

山区群众盼望热切,铁矿企业心急如焚,在县党政联席会上,书记、县长给马杜桥乡和相关单位下达了“限期启动,克期竣工”的死命令。

军令如山,马杜桥乡党委政府迅速调整工作班子,指定“群众基础好、工作舍命干”的周志学具体负责。

责任重于泰山,信任就是动力。

周志学二话没说,背上一个大挎包出发了。

征地、迁坟、赔损,他不知多少次走访沿线村民,不知多少次组织群众深夜开会讨论,也不知多少次点着蜡烛让群众在协议上签字。

特别是奇源、神龙铁矿两组高压专线同时启动建设,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周志学硬是顶着遗留问题杂、线路里程长、损毁数量大、上访人员多的巨大压力,有条不紊,风雨无阻,无视恐吓,不怕纠缠。

线路所经的8个村42个山头,他无数次攀爬,每一个铁塔、每一个电杆在什么位置,属哪个村哪个组哪家农户,他闭目能详。

短短37天,他多次走访360多个农户,协调矛盾216起,清点赔损2873处,所负责的两条高压专线迅速竣工,110kv变电站的庞大机组、高杆铁架全部安装到位,创造了全县铁矿项目建设优质高效的崭新纪录。

周志学的日记里有一段话:

“农民最善良、最朴实,也最讲感情,但是山区农民绝大多数都比较贫困,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帮群众脱困,推心置腹与群众沟通,群众一定会欢迎我们”。

他为了帮助驻点村的村民脱贫致富,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山区资源和环境优势,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建设黄牛养殖场,种香菇、栽油茶,创办特色种养基地。

不少群众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倾力扶持下逐步走上了致富创业的道路。

为了巩固发展全乡传统主导产业——林业生产,他积极奔走呼吁,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支持,每年为群众争取退耕还林和公益林建设国拨资金90多万元,马杜桥乡连续3年获得县市荒山造林、长防林等工程项目重点安排。

成功培育蘑菇生产基地1处、渔牧林一体化基地2处,基地农民人平年增收682元。

对于个别特困群众,他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xx年的洪灾,使罗江村不少村民损失惨重,村民肖来德一家更是惨不忍睹:

房屋倒了,家里的一切被大水冲了。

面对陷入绝望的一家,周志学两眼闪动着泪花,一边组织村民开展抗灾自救,一边带头捐款捐物,并迅速挪出房子安置。

xx年,2位参与扑救山火的村民不幸牺牲,失去了顶梁柱的一家,个个哭得死去活来,村民们急得手足无措,周志学内心翻江倒海,表面却显得特别平静,他千方百计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并带头捐出自己刚刚领到的800多元工资,组织群众帮助这家人干农活,抓经营,使他们一家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他走遍了马杜桥的村村寨寨,几乎喝过每家每户的茶水或米酒,群众拿他当亲人,他拿自己当群众,他已完全融入了马杜桥的山山水水。

周志学很有人缘。

有人说他特别擅长协调,有人说他从来不怕吃亏,有人说他待人真诚。

这些都对,但漏了一点,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

首先,在原则面前,他是寸步不让的吝啬鬼。

在乡镇9年,从不接受自己工作对象的吃请,没有收过一分钱红包礼金。

特别是在林业砍伐、退耕还林、拆迁、赔损等重大问题上从不违背政策,乱开口子,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开绿灯、行方便,也不怕威胁利诱。

其次,在修养方面,他是积极进取的多能手。

正如他身兼数职一样,他多才多艺,刻苦自励。

没上过大学的他,通过发愤自学,用3年时间,拿到了大专学历;工作之余他坚持写作,在《衡阳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0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系列有见地有特色的调研文章,累计完成各类创作40多万字,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笔杆子”。

再次,在自律方面,他是货真价实“放心牌”。

他每年包村都捡大家推掉的穷村、烂村、边远村,下乡总是掏腰包租摩的或干脆步行,上县开会出差,从不多报一分钱。

自己管着林业站,从不用公款吃喝,也不用公款招待自己的亲友。

周志学的亲戚和家人疑惑不解地责问他:

你一个芝麻大的官都不算,一门心思地想工作,这样做图个啥。

周志学深情地说:

“我图的就是马杜桥面貌早日改观,我期待是马杜桥村民早日致富”。

周志学,扎根山区,服务基层,任劳任怨,一干就是9年;周志学,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赤胆忠诚和诺言。

第三篇。

镇林业站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先进事迹镇林业站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先进事迹走进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太和从秀美碧绿的青峰山、马龙山到奇峰叠峙、翠谷幽幽的吴王山、狮子山从城区的绿地花草到千里绿色通道从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到房前屋后花果飘香处处绿色洋溢宛如一扇扇翠绿的屏障令人驻足流连。

每当人们看到这郁郁葱葱的绿洲无不交口称赞无私奉献的“播绿人”——梁子湖区太和镇林业站站长谢灵均。

一、扎根林业无私奉献林业站的工作不是植树造林、林木管理就是绿化规划到田间地头对林果农进行技术指导。

从事林业工作九年来他走遍了太和境内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梁。

他勤勤恳恳、深入基层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工作在重点工程工地每一座山、每一条沟的位臵、高度、深度、坡度、土层厚度、适宜树种他都一清二楚从不含糊。

他参与完成了城区规划、青峰山生态景区绿化、上洪、丘山等村的林果开发等重点工程为改善5万多人口的生态环境改善入民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热爱林业事业无私奉献林业建设的精神和忠于林业事业的职业道德是他绿染青山的力量源泉。

他热爱学习善于总结坚持订阅林业科技书刊钻研林业实用新技术倾注心血为林业科研默默耕耘。

他任劳任怨、技术过硬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市林业系统先进个人”、“太和镇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谢灵均同志将他的播绿情节化作春泥呵护着一片片森林用心血和汗水播绿了山山水水为打造秀美山川、锦绣太和、他矢志不渝、耕耘不掇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把科学发展观践行在平凡的工作中。

二、严格执法保护资源太和镇地处鄂州市南大门由于村村通水泥路交通非常便利经济十分活跃加上近几年来木材市场行情好导致滥伐、盗伐等现象时有发生森林资源保护相当困难为了狠狠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几年来他与区林业局林政管理人员不分昼夜爬山涉水走遍每一座山头累计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达十三起没收违法木材近十个立方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从不手软有力地保护了全镇的森林资源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21年、2021年被市林业局评为“先进林业工作站”和“封山育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尽心尽责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关系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农民的脱贫致富工程。

2021年至2021年两年区林业局下达6447.7亩退耕还林指标其中退耕地造林3920亩荒山造林2527.7亩针对面积大、地块多、工程量大、涉及面广而且还关系到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助及生活补助兑现问题他没有说难也没说苦一心只想如何把退耕还林搞好他邀请区林业局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湖北省退耕还林实施细则》的标准严把种苗质量关确保造林的质量和成活率为确保退耕农户能够及时拿到钱粮补助款每年春节他总是工作到腊月二十九才放假尽量为退耕户解决兑现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此许多农户激动地说你们林业干部真是我们群众的贴心人别人早就放年假回家了还要你为我们操劳真过意不去他深知这句话的份量是对他和林业工作者的鼓励和赞扬。

四、吃苦耐劳改革林权为了明晰山林权属维护林木、林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2021年3月底他作为林业工作者在全镇开展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作为太和镇人都知道太和镇山林面积大、山陡而且天气炎热随时都有危险。

他凭着自己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经过五个月的努力加班加点已完成了林改工作的gps读点、转绘、制图、打证、贴图、存档、公示等相关工作。

由于对工作的负责因此得到了市、区林业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作为工作在农村最基层的林业工作者他已在林业工作战线上干了9年虽说工作非常辛苦但他从来没说难也从来没有说过累工作中的苦与乐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五、森林防火职责明确森林防火关系到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森林防火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救助极为困难。

太和镇森林面积3.7万余亩面积大、范围广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市、区林业局领导把太和镇防火工作提上重要目标他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始终以“三个第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即遇到火灾第一个上掌握火灾情况第一时间处理火灾案件第一及时。

并且自己带头经常在容易发火灾段巡防防止了多起火灾为保护好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下经个人的努力全镇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森林火灾。

六、情倾林业致富百姓太和地处幕埠山余脉地和梁子湖平原的过渡带东部山区多西部是平原。

太和林业站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山区人民增加收入为目标结合各乡镇传统种植方式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充分利用山区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野生果树资源进行大面积林果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开发基地。

山区林果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增收、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他带领林业站的技木人员把山区生态林果开发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来抓通过退耕还果当家塘堰边植树合理利用荒山荒地进行林果开发和野生果树资源嫁接改造把林果开发、野生资源的利用与封山育林相结合克服了山高干旱缺水和大面积林果开发栽植成活率低幼龄果树生长慢、结果晚、野生资源嫁接改造不宜成活、见效慢等技术难题。

在这段时间里谢灵均同志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自天累得腰酸背疼晚上灯下查资料、写报告、作规划、搞设计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尽心尽力为林果农提供服务。

经过三年的开发研究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林果开发1.5万亩为计划指标的75成活率达到95当家塘堰边植果树2千多亩为计划指标的83成活率达到98。

实现经济林三年见果的目标。

通过果树开发和野生资源的利用增加了林业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优化了资源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为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七、以林为业实于本色诸多成绩和荣誉的背后隐含着他质朴实干的党员本色也隐含着他对家人的愧疚。

对于家庭他亏欠的很多关照得很少。

虽然在镇机关工作却常常多半时间用在了田间地头、造林现场、绿化工程上。

外业已结束内业又加班加点。

在家人眼里他是一个十足的“拼命三郎”。

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绿化任务他舍小家顾大家己经有三年没给家里老人过生日了。

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有多少日子没顾得上过问孩子的功课有多少日子没顾得上关心妻子了。

在同事们眼里他是一个业务精湛、平易近人、宛如兄长的优秀专业扶术人才不仅技术娴熟而且才能突出。

一提起他同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每当遇到重点工程、难攻关的学术课题他总会第一个挑头撑起来。

他以林为业以站为家誓把荒山变绿洲。

今春种下一棵苗来年垂下万千绿。

如今太和群山万壑添新姿纤陌纵横披新绿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城镇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回首风雨历程作为林业人谢灵均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为这片热土辛勤耕耘撒播绿色的种子装点秀丽的山川让青山碧绿、果树飘香。

第四篇:

镇林业站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镇林业站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走进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太和,从秀美碧绿的青峰山、马龙山,到奇峰叠峙、翠谷幽幽的吴王山、狮子山;从城区的绿地花草,到千里绿色通道;从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到房前屋后花果飘香,处处绿色洋溢,宛如一扇扇翠绿的屏障,令人驻足流连。

每当人们看到这郁

走进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太和,从秀美碧绿的青峰山、马龙山,到奇峰叠峙、翠谷幽幽的吴王山、狮子山;从城区的绿地花草,到千里绿色通道;从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到房前屋后花果飘香,处处绿色洋溢,宛如一扇扇翠绿的屏障,令人驻足流连。

每当人们看到这郁郁葱葱的绿洲,无不交口称赞无私奉献的“播绿人”——梁子湖区太和镇林业站站长谢灵均。

一、扎根林业,无私奉献

林业站的工作不是植树造林、林木管理,就是绿化规划,到田间地头对林(果)农进行技术指导。

从事林业工作九年来,他走遍了太和境内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梁。

他勤勤恳恳、深入基层,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工作在重点工程工地,每一座山、每一条沟的位置、高度、深度、坡度、土层厚度、适宜树种,他都一清二楚,从不含糊。

他参与完成了城区规划、青峰山生态景区绿化、上洪、丘山等村的林果开发等重点工程,为改善5万多人口的生态环境,改善入民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热爱林业事业,无私奉献林业建设的精神和忠于林业事业的职业道德,是他绿染青山的力量源泉。

他热爱学习,善于总结,坚持订阅林业科技书刊,钻研林业实用新技术,倾注心血为林业科研默默耕耘。

他任劳任怨、技术过硬,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市林业系统先进个人”、“太和镇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谢灵均同志将他的播绿情节化作春泥,呵护着一片片森林,用心血和汗水播绿了山山水水,为打造秀美山川、锦绣太和、他矢志不渝、耕耘不掇,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把科学发展观践行在平凡的工作中。

二、严格执法,保护资源

太和镇地处鄂州市南大门,由于村村通水泥路,交通非常便利,经济十分活跃,加上近几年来木材市场行情好,导致滥伐、盗伐等现象时有发生,森林资源保护相当困难,为了狠狠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几年来,他与区林业局林政管理人员不分昼夜,爬山涉水,走遍每一座山头,累计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达十三起,没收违法木材近十个立方,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从不手软,有力地保护了全镇的森林资源,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21年、2021年被市林业局评为“先进林业工作站”和“封山育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尽心尽责,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关系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农民的脱贫致富工程。

2021年至2021年两年区林业局下达6447.7亩退耕还林指标,其中退耕地造林3920亩,荒山造林2527.7亩,针对面积大、地块多、工程量大、涉及面广,而且还关系到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助及生活补助兑现问题,他没有说难,也没说苦,一心只想如何把退耕还林搞好,他邀请区林业局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湖北省退耕还林实施细则》的标准,严把种苗质量关,确保造林的质量和成活率;为确保退耕农户能够及时拿到钱粮补助款,每年春节他总是工作到腊月二十九才放假,尽量为退耕户解决兑现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此,许多农户激动地说,你们林业干部真是我们群众的贴心人,别人早就放年假回家了,还要你为我们操劳,真过意不去,他深知这句话的份量,是对他和林业工作者的鼓励和赞扬。

四、吃苦耐劳,改革林权

为了明晰山林权属,维护林木、林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2021年3月底,他作为林业工作者,在全镇开展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作为太和镇人都知道,太和镇山林面积大、山陡,而且天气炎热,随时都有危险。

他凭着自己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经过五个月的努力,加班加点,已完成了林改工作的gps读点、转绘、制图、打证、贴图、存档、公示等相关工作。

由于对工作的负责,因此,得到了市、区林业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作为工作在农村最基层的林业工作者,他已在林业工作战线上干了9年,虽说工作非常辛苦,但他从来没说难,也从来没有说过累,工作中的苦与乐,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第五篇:

林业站站长先进事迹材料xxx,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农校林果专业,1984年7月组建林业站时,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