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5102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docx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

欠发达乡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

———以新桥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例

朱安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

新桥镇是宁波市欠发达乡镇之一,如何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新桥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子,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新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基础

   新桥镇位于象山县中部,辖2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3个自然村,2.68余万人口。

全镇总面积126.2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3629亩,其中水田17689亩,旱地5580亩,浅海滩涂38.28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纵深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06年,我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1883万元,比上年增长28%;农渔民人均收入5510元,比上年增长6%。

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科学”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一些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谈到新农村建设,广大村干部最先提及的是建设资金问题即“钱从哪里来”。

就我镇而言,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村甚至空白。

全镇28个行政村,2006年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只有10个村,5-10万元有2个村,1-5万元的有11个村,1万元以下的还有5个村。

而一般规模较大的村年经常性支出就需5万元,规模较小的村也不少于2万元。

另外,据统计,我镇各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情况。

不少村一年下来往往是“入不敷出”。

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建设资金,最缺的也是建设资金。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成为当前我镇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问题。

   2、农民增收乏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我镇农民增收仍比较乏力。

一是纯农业增收难。

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很大,当前农民仅靠人均0.83亩的耕地要增收,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

据调查,我镇2006年农民年平均收入5510元,其中纯农业收入仅472元,10%都不到。

二是产业带动增收难。

近年来,我镇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06年全镇外出务工劳动力数6067人,占总劳动力数的40%,所得的劳务收入数为653.69万元,人均年劳务收入达到了2523元,占农民年人均收入的49.5%。

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10年,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更是不到10%。

再加上受就业观念、就业岗位、就业技能影响,农民要有效转岗就业就比较困难。

农民增收难成为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3、村庄建设规划滞后。

就我镇而言,当前不是没有好的农居、好的村庄,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规划。

全镇共43个自然村,规模最大的有943户,规模最小的自然村户100户都不到;且分布于镇区周边各个位置,有的沿公路呈带状发展,有的与工业区混杂,布局较为散乱。

近年来,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环境整治村、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由于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住宅周围乱搭乱建等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加上农村配套基础设施配套未跟上,当前农村“脏乱差”现象仍较为严重。

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村掀起了盖房热,致使有些村庄急速向外扩张,村庄内形成了“空心”。

从外观看,村庄新房一排一排;到村内一瞧,旧房一片一片,许多闲置房无人居住。

可见,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成为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大难题。

   4、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

换届选举后,我镇现有160村干部,平均年龄为49.8岁,其中60周岁以上的有9个,占了总干部数的5.5%,35周岁以下的只有3个,2%都不到;其中小学文化程度43.1%,初中文化程度4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4%。

虽然有许多“先进支部”等先进基层党组织,但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班子普遍老化,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对新形势、新政策还不能内化把握运用,领头雁作用不强。

   5、公共产品和服务功能欠缺。

随着国家加大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进一步发展。

但是当前农村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

农民贷款难仍相当突出,镇域内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即农村信用社可供农民信贷,且每年农民的贷款额相当有限;全镇没有一家自来水厂,虽然9个自然村已完成了二次改水,但仍喝不上达标的干净水;各村都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建有卫生服务站的只有9个村,看病难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镇里虽设有文化站,但没有场地和固定的文化队伍,村里更是缺乏文化阵地,据调查,全镇建有村级图书馆的只有2个村,健身活动场所的只有15个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匮乏。

   二、从实践中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不仅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

新桥镇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从新桥镇改革开放2O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主要靠的是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不能长期建立在薄弱的农业和落后的农村基础之上。

因此,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提出要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新农村建设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抓手。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

适应新阶段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成为统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农村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整个“三农”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新桥镇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从本地实际出发,着眼于农村工作的全局,把以往农村工作中业已成型的工作载体、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予以整合,确立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从具体化和操作性层面上,克服了力量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弊端,有利于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个总抓手,整体协调推进农村工作,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3、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任务。

同时,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始终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当前,我镇农村一些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仅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既要转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牢牢把握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协调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仅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建设,而且通过村庄整治建设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到了小康社会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为乡风文明提供了载体,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同时,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内在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三、欠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

新桥镇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三农”区,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农业增效、农村进步、农民富裕主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树立新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融入新的思想内涵,以理念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具体工作中,着力于“四个坚持”:

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

坚持规划先行,采取镇村联动方式,与宁波大学共建新农村研究示范基地,作为推进工农互动、城乡共建的先导。

按照公共财政向基础设施向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的要求,深化细化镇十一工程规划,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村庄布局规划,调整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注重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分层次、分阶段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定位,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协调发展。

   坚持特色竞争的理念。

把特色理念贯穿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立足于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着力在产业培育上强特色、村镇建设上求特色、发展经济上创特色。

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构筑“一点两区多村”工业发展新格局,大中小项目一齐要,内资外资一齐引,高科技和劳动密集项目一齐进,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力争总量上有较大跨越、质量上有明显提升。

从新桥生态优势看,重点探索建立“一核心两长廊”旅游格局,以影视城为核心,打造生态农业观光长廊,开辟滨海观光长廊,着力将影视城区域开发成为影视产业新区。

积极利用风景旅游、乡村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和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示范村、示范点,丰富和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坚持整体推进的理念。

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系统工程,“2O字”方针是有机的整体。

要突出发展生产这条主线,整体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党的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实施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加快教育布局调整;以农民健康工程为载体,深化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平台,着力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以深化完善民主决策为主抓手,推进“民主法治村”和“平安新桥”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最直接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坚持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把科学的建设规划通过民主决议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真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

   2、发展新产业。

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

坚持用农业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发展,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生产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深人实施“特色+规模+安全”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现代农业新优势。

重点抓好“果蔬、水产”两大主导产业,突出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建成无公害枇杷种植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标准化梭子蟹养殖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集约化发展新格局。

   强化品牌农业。

一是壮大地域品牌。

在充分发挥枇杷、冬面等原产地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梭子蟹、南美白对虾保护标识,打响绿色健康原产地品牌,做大地域品牌农业。

二是拓展产品品牌。

做强一批县级以上农业品牌,新注册一批农业商标品牌,力争在争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上有新突破。

三是加强品牌支撑体系建设。

大力推广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基地的认定工作,打响新桥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的生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做大加工农业。

坚持把发展加工农业作为“工业强镇”战略的重要支点,围绕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按照“市场导向、产业延伸、深度加工、多次增值”的目标,重点发展紫菜深加工、水产品等加工业。

通过政府引导、改造提升、联合重组、引进培育等途径,着力培育3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3家组织化程度高的专业合作组织。

   3、培育新农民。

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加快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为此,要着力从三个方面提高培训实效:

延伸培训对象。

在抓好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同时,加大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后备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逐步把培训对象重点从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新增后备劳动力上来,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回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能干市民,进企业是技术工人,在社会上是有素质的人。

   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延长培训时间、优化培训师资和改进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逐步把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纳入大教育体系,实现培训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加快农民素质培训从适应性培训向战略性培训转变。

   创新培训方式。

在培训专业上,紧贴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做到因需施教,对培训条件许可、农民有多专业需求的,可实行一人双(多)专业培训。

在培训模式上,加强指导,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训,不断完善“企业下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

同时加大用工企业直接开展农民培训的力度,达到学用的最佳结合,提高培训就业率。

   4、建设新环境。

改善农村设施车和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要以建设农村新社区为目标,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

重点是深化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以中心镇所在村,公路沿线和沿江、沿溪村为重点,有效整合农村建设项目资源,整体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积极推行“户集村收、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促进农村垃圾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工程,把沼气工程建设与农村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着力消除农村面源污染。

   二是“农民饮用水”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扎实推进二次改水,对全镇实行镇自来水厂管网延伸供水,引入市场化机制建水厂供水,五年内基本解决缺水地区群众饮水问题,完成全镇统一引供水工程。

   三是“网络公路”工程。

实施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东连西扩”思路,整合交通客运资源,实施公交联网工程,全力推进镇网络公路建设,完成茅石线公路穿镇段改道,筹建沿海环镇路,推进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彻底改变全镇交通面貌。

依托沿海高速出口优势,力争2010年构筑对外便捷公路网络,建成象山中南部交通枢纽城镇,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形成便民、快捷、经济、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

   5、增强新活力。

充满活力的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要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启动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功能,建立新机制,增强新活力,促进新发展。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发挥各方优势,动员各界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形成政府的强大推动力。

二是实行区部门与示范村、整治村结对帮扶制度。

三是拓展社会融资。

抓住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的新机遇,引导和吸纳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兴办现代农业企业,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个人捐资、企业冠名捐助等方式,直接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健全多项服务机制。

一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以创新的思路,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互动机制。

二是农村流通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

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实现放心店覆盖所有行政村,加快构筑集农产品购销、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供应等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流通服务网。

三是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以延伸农技110服务为重点,大力推广“农民信箱”,将信息服务终端从行政村拓展至农民个人,强化农业信息的终极服务。

   健全多方保障机制。

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着力提高农民的保障力。

以巩固和提升农村低保、五保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和新型合作医疗等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管理规范方便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基层组织机制。

只有农村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才能得到全面落实。

要切实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把“带头人”培养好。

切实抓好农村经常性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

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加强和改进农村干部培训,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作风,增强带领和指导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水平。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从多方面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新桥镇党委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