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0****4 文档编号:1525448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doc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观的变迁,经历了由只注重经济因素,到关注环境因素,最后强调社会因素的过程,把发展的概念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把环境问题由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方位环境保护,把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完成由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5个领域。

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的“生态核心论”。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所谓资源,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

它既包括作为人类消耗对象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等,也包括现有的和可能具备的生产和技术条件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

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增长不仅以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受技术进步、科学教育、信息服务、资源有效管理等社会资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

然而经济的增长是以地球的资源作支撑,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基础的,这种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只能带来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重新审视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率先提出和讨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引发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思考和谋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头和“催化剂”。

显然,环境状况是不同发展方式的结果,因而也就成为检验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的试金石和警示器。

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由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

1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是永不会停止的。

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易程度,最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生态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的数量多少直接受到其周围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限制,这一规律同样存在于人口生态系统中。

尽管人口生态系统的人口环境容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物环境容量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依靠水、肥、能源、交通等的大量投入换取高量产出,使人口环境容量大大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条件下所允许的环境容量成为可能,然而农田的扩展、水、肥、能源的多少最终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提供这些资源的能力。

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直接受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既对人类的栖息生活起着生态调节功能,同时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起着资源作用的功能。

因此,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

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以及气候状况等因子,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自然因素;而人类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采药、长期连续不合理灌溉、矿山开发以及农业污染等,都是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社会因素。

我国特有的自然结构和地理特征决定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来自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都将扰乱自然生态的平衡,更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增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尽管我们已通过采取技术、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破坏的速度,我国仍将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

我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重大举措,经过多年努力,全国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遏制住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防止了环境质量的全面恶化,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互惠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特点。

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着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又作用于人类,迫使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维护自然权益,实现人的自然化。

这种自然向人类的生成和人类向自然的生成,使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

人类对自然利益的保2护,实际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人类对自然利益的损害,也即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将过去那种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眼前物质利益的功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转化为尊重自然界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对自然尽人类的道德责任的互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

在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为新型思维方式创设条件。

历史发展到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活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人均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需求意识,这些意识的集合,构成了迄今为止人们确认的一种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资源环境的人口容量是有限的,而且这种容量会随着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下降;人口数量在继续增长,且每个人的活动能量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很强的人口作为分母的“加权效应”。

面对这种“下降”与“增长”,需要寻求不要“撞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人口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以不损害环境质量和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为原则。

这就要求在人口生产中遵循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的“控制”、“提高”、“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树立资源的稀缺意识,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可更性资源的发展,走节约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树立环境意识,就是要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顾及到环境效应,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顾及到单方面的效益,而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

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

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

所谓可持续发展,一个基本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远见卓识,而在可持续这种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三个要素各自在历史上的演变

1、人口问题: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中国便拥有这庞大的人口,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的人口更是占到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这期间虽然有过不少动荡和分离的时代使得人口减少,但总的来说人口还是稳定增长的,试举两例:

唐朝人口峰指出现在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约有1430-1540户,7475-8055万人,另外,大家比较熟知的康熙大帝曾提出“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口号,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都还是比较鼓励人口增长的,而在古代,实行此种办法也基本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依旧鼓励生育,相信'“人多好办事”,可以看出他是受到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激和错误。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孙后代多意味着家族,民族的兴旺,因而一向鼓励生育,从秦朝时的两三千万到唐宋时的上亿,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十亿,人口无疑是激增的,即使1983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中国这个人口雪球依旧是越滚越大„„

2、资源问题。

中国历来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古代统治者更是自夸我中国是无奇不有。

在古代,比较重要的资源有土地和林业渔业资源,无疑地,从秦至清,除个别朝代如两宋和元外,版图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姑且不考虑人均状况,与之相应的资源自然也就增多,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利建设的完善,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我相信人类的祖先他们的职业一定是猎人和渔民,所以这两方面的资源一定是得到了提高的。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大量增加,各种资源特别是在古代鲜有利用的石油煤炭资源被大量开采,乱砍乱伐,竭泽而渔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土地资源中关乎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耕地资源不断受到商业用房的占据,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资源问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3、环境问题。

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周以来,随着农业和冶金业的逐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步增强,相对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中国古代的人为污染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有限的,大自然以自己的能力还是可以将其净化的。

然而自清朝后期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各种工业设施和工厂在中国也纷纷出现,虽然他们在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和西方工业革命后自然环境被大肆破坏相同,中国自鸦片战争至今,自然坏境也面临着空前浩劫,物种濒危,土地盐碱化,谁污染空气污染严重,森林面积锐减„„

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看了上文,相信对这三者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三者间的关系其实核心还是人口问题,人活在世上,为了生存必然向资源和环境索取并同时促进自身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又开始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于是又一次索取开始了„„因而一方面是人类数量上的急剧增长直接影响了资源环境的状态,另一方面人类素质的提高虽然使他们渐渐懂得破坏资源环境的害处,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影响。

另外,从本质上看,资源本省就来源于环境,因而,三者关系也可以看成是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总之是人越来越依恋环境,却又在不断破坏环境,如此而已。

再来看一下可持续发展的那个基本要求:

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

在本文开头我说它是一种远见卓识,因为他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考虑,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如此做也不过是尽量延迟地球的崩溃时间。

从当代来看,尽管大量新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开始得到开发和利用,但要想完全取代原有的煤炭和石油,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一方面要满足不断增多的当代人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极度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对子孙后代的福祉负责,可持续发展又谈何容易。

因而,想要做到可持续房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这是世界范围内需要共同努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优化资源利用,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同时保护国家稀缺资源

3、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和创新强国

4、减少三废排放,增加环保投入,植树造林,保护濒危物种,逐步改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

结合现在中国实际来看,节能减排的大力施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在人们心中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不得不说这些号召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即人们虽然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却难以身体力行,这点需要我们重视。

人口方面,计划生育岁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诸如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法学院经法1102黄宏杰

2021年4月13日

第三篇。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举例说明。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海尔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

创业29年来,海尔始终保持着创业创新精神,不断适应时代节奏,实现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有效地履行着社会责任。

(1)经济责任:

创新促发展

过去几年,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家电需求萎缩,但海尔的业绩却一直保持稳健发展。

2021年前三季,青岛海尔营业收入606.3亿元,同比增长9.78%;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25.21%;每股收益1元,同比增长24.8%。

欧睿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海尔大型家电市场份额达到8.6%,同比提升10%,不仅第四次蝉联全球第一,也是全球前十名品牌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幅的品牌。

最省电冰箱、无尾小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海尔带领消费者共建和谐生态。

同时,海尔专卖店创新性推出了“七星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享受;青岛海尔连续推出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激发员工积极性。

上市以来,海尔积极回报股东,已累计现金分红43亿元。

这些创新举措推动了海尔与消费者、员工、供应商、股东等利益攸关方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管理创新,是海尔持续创新的根基。

目前,海尔8万多名员工,已组成了2021多个自主经营体。

海尔员工实行“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直接面向用户,创造了超额效益,可以分享。

比如,青岛社区店经营体,针对保障房的需求,以个性化的包销定制提供窄而长的热水器,实现目标完成率达到113%,增幅46%,员工也得到奖励。

2021年底,海尔步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通过打造平台型企业,与利益攸关方搭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开放性创新生态网络系统及创新共赢机制,提升海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2)环境责任:

建绿色企业

海尔一直以“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将绿色理念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中,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最领先的绿色生活解决方案。

海尔不断推出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如2021年海尔研发的水晶滚筒洗衣机,比欧洲最高a+++级能效标准还节能50%;卡萨帝2021年新发布的朗度法式对开门冰箱,拥有728l超大容积,日耗电仅为1.08度。

海尔还很注重“绿色制造”。

2021年,在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方面投资1355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2405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

2021年海尔万元产值能耗为0.0118(吨标煤/万元),比2021年下降3.44%。

“绿色回收”是另一个重要环节。

海尔参与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年处理能力为180万台(套)。

在减少废旧家电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可回收大量的可资源化再利用的材料。

目前,海尔集团已回收废旧家电510多万台,累计处理420万台。

(3)社会公益:

回馈“正能量”

29年来,海尔集团在教育事业、国家活动支持、绿色环保、扶贫救灾等方面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目前,海尔集团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总价值累计已高达5亿多元。

1

海尔希望小学的建设,体现了全体海尔人奉献社会的爱心。

海尔积极参与“希望工程”等各类助学助教活动,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用于希望工程方面的捐款、捐物共计7000万元,援建希望学校的总数达到186所(185所希望小学,1所希望中学)。

在救灾方面,海尔乐善好施。

2021年“非典”时期,海尔向收治非典患者的医院捐赠海尔健康家电“套装”;2021年四川汶川地震时,捐款捐物累计3800万元;2021年青海省玉树地震时,捐款捐物近1400万元;今年4月又向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支援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通过商业模式、管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海尔登上全球大家电行业的巅峰。

它不仅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服务水平,还尊重和维护员工、股东、供应商、经销商、社会环境等多方的利益,扮演优秀企业公民的角色。

未来,海尔将坚持创新,成为持续成长的“绿公司”。

2、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

举例说明。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数量(包括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人口构成等全方位的内容,而其中首要的问题是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过快增长会阻碍经济发展,人口适度增长能促进经济发展。

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供给物质和能量的有限性和人口自发增长的无限性矛盾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将人口的增长有效地纳入计划,并最终实现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

地球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资源保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各类资源的相对数量,甚至某些重要资源的绝对数量呈下降趋势。

以土地之精华耕地为例,1800年世界耕地面积仅4.5亿ha。

此后,人类不断开垦土地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到1985年,世界耕地面积达到了最大,为14·76亿ha。

随后,出现耕地减少的逆转,1994年降至14.5亿ha。

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下降的时间和速度更是惊人。

1800年世界人均占有耕地为0.5ha,1978年为0.38ha,1994年仅为0.26ha。

后24年下降的幅度达到了前170年下降的幅度。

世界粮农组织曾以0.5ha为人均耕地警戒线,世界不少国家早已低于此数,我国也有多达1/3的市县低于甚至大大低于此数。

除数量指标外,土地质量下降问题不容忽视,全球土地沙化趋势日益扩大,,这对土地的永续利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资源短缺日趋严峻。

从1900—1997年世界人均水量从370m3增至800m3,总用水量从600km3增至5000km3。

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面临严重的水荒,随着未来人口的倍增,缺水问题将更加严重,人口激增还使水污染加剧,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可利用性。

此外,人口压力对耕地增长的需求导致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对生物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威胁,能源、矿产资源的加速耗竭也向人口过度增长敲响了警钟。

在人口增长问题上,我们既要认识到人口增长的惯性与资源环境的有限性矛盾所产生的紧迫感、严峻性,也要看到人类技术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地球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力;还要看到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加强,人类最终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口增长的自发性、盲目性,使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即获得适度人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的增长从两个方面不断扩大着对资源的消耗。

首先,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在同等收入水平下,对资源的需求量同比增加;其次,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对资源不加限制的利用,提高了个人消费资源的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

在满足人类快速增长的需求

的过程中,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也随之大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日趋沉重。

因此,资源和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与人口增长联系起来了。

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模式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人口的增长能够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相协调;人口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人口的增长与活动环境、生态变化相统一。

具体应做到:

(1)控制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人口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提供的食物、水、耕地和其它必需资源的限制。

实现可持续的人口发展就是要实现人口的适度的增长率。

如果高于这个适度范围,则人口增长带来的负担过重;而低于这个适度范围,人品增长的经济效益又过小。

(2)提高人品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

可持续的人口发展不仅要实现人口的适度增长,更要实现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

首先,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在就业的人口中,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占的比重越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就越低。

其次,人口质量不断提高,才能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知识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人口数量过多对家庭和社会的消极影响,从而为整个社会的控制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促进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提供有利的前提。

(3)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威胁。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谋求实现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协调三者的统一,并维持新的平衡。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模式要求人类在谋求满足自身各种物质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开发利用多种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汲取以往实践中的教训,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而导致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矛盾,从而找到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与资源相协调的基本途径。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模式,要求实现在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代际间的公平。

它要求人口的增长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损坏人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生活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

3.为什么说某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好环境演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促进环境良性演变。

举例说明

当前,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议题。

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物种灭绝、高纬生长季节延长等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由于系统某一组分的变化,导致其它相关组分发生变化,加剧全球尺度环境恶化,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

以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正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危害,对人类健康生活构成直接和潜在威胁,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时考虑全球变化及环境承载力这些因素,改变及调整不合理的社会、经济秩序及工农业生产模式,抑制全球环境恶化。

同时,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及新的生产方式削弱全球变化进程,使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水平上来。

具体对策如下:

(1)加强全球变化的生态监测及预测研究。

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关系长期失调的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时也伴随一些突变事件),目前正在或即将对全球生态系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但是,目前我们对全球变化的机理及带来的生态后果预测还不够准确,因此,需要加强对全球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水土流水、环境污染、荒漠化等进行长期的定位观测和研究。

同时,应用现代先进定位观测技术对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