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59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1.3能源短缺导致森林资源破坏19

2.1.4修路、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造成了水土流失20

2.1.5不合理的林业经营,加剧了水土流失20

2.1.6农业结构及用地不合理21

2.1.7特定的自然条件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21

2.2水土流失对生态及库区的影响21

2.2.1土地生产力下降22

2.2.2库区淤积导致调洪泄洪能力及航运能力降低22

2.2.3土壤性状恶化,抗灾功能降低,早涝灾害频繁。

23

2.2.4水质被污染23

2.3水土流失防治对策23

2.3.1恢复生态23

2.3.2突出小溪流治理的核心地位24

2.3.3改变农业用地现状,发展生态经济25

2.3.4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健全管理制度26

3水质污染26

3.1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26

3.2三峡库区主要污染源27

3.2.1农业面源污染27

3.2.2城市生活污水30

3.2.3流域内工业废水31

3.2.4固体废弃物31

3.2.5航运污染32

3.2.6淤泥沉降造成的二次污染32

3.3水污染控制对策32

3.3.1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32

3.3.2基本手段是对污染物控制及治理33

3.3.3实行强有力的环境监管是保障34

4气候及地形改变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35

4.1气候变化35

4.1.1气温变化35

4.1.2降水变化36

4.1.3湿度变化36

4.2对植物的影响36

4.3对动物影响37

5库区消落带的问题37

5.1三峡消落带成因及概况37

5.2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环境影响39

5.2.1.加重环境污染39

5.2.2.加大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39

5.2.3.破坏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39

5.2.4.诱发地质灾害40

5.2.5.爆发流行性病情、疫情40

5.3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对策40

5.3.1.合理规划治理41

5.3.2.调整库区两岸的农村产业结构41

5.3.3.大力建设植被生态工程41

5.3.4.修建护岸、护坡工程41

5.3.5.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综合管理等系统4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情况

1长江流域概况

1.1自然地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千米,总落差5400米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

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

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

东临东海;

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

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

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米;

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米;

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米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1.2气象水文

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

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毫米,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

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10月;

约占全年70%--90%以上。

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立方米,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吨,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吨。

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吨。

1.3河流水系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10万平方公里。

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千米,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

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千米,落差约5100米,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

宜宾至宜昌长1040千米,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千米、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1.4社会经济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区、14个自治洲、68个地级市和698个县。

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全流域粮食总产量、棉花总产量、油料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4.2%、30.8%和39%。

长江流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个。

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

长江流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包括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1.5物产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5.1水土资源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36%。

1995年流域人口平均占有水量约2300余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

全流域共有土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3.46亿亩,约占全国的24.3%,其中水田2.01亿亩,水旱比为5.8:

4.2。

1.5.2能源资源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河之首,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1.97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3.4%,全部开发后相当于年产原煤5.6亿吨。

本流域的煤炭资源相对较少,探明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7%,油在流域内的储量更少,累计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2.4%。

1.5.3矿产资源

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有约30种其中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一90%以上;

铜、钨、锰、锑、铋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

铁、铅、锌、钼、金、银等矿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

1.5.4森林资源

全流域有林地约7亿亩,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河的上游。

1.5.5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山河壮丽、风光明媚、文化古迹众多,还有驰名中外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和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

2三峡工程背景及其发展

2.1背景

万古长江,源远流长。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哺育了流域内数以亿计中华民族的子孙。

然而,在它漫长的历史年代里,由于自然的变迁和人为的原因,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定的灾难。

上游泥沙被江水带到了中游平原河段,淤积于河道之中,洪水季节河床水位高出两岸陆地6-17米,致使富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流域的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良田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因此,治理长江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愿望。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现代历史上的杰出领袖,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都十分关注着长江的治理。

20世纪初叶,孙中山在其名著《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要在三峡地区兴建水电站,兴利避害。

20世纪中叶,毛泽东主席曾描述了一幅“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并亲自批准兴建了三峡工程的实验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从而拉开了长江三峡开发的序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提出兴建三峡工程,国务院组织11个专家委员会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施工。

1997年11月胜利地实现了长江三峡大江截流。

2003年6月,三峡工程下闸蓄水至135米高程,8月第一批机组并网发电。

三峡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跨世纪宏伟工程。

其首要的建设功能是防洪,修建拦河大坝,形成水库,滞蓄洪水,使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三峡工程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发电。

三峡工程将形成115米高的水头,总装机容量将达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将给华东、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提供强大的电力,从而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三峡工程的第三个重要功能是改善长江的通航条件。

由于三峡水库的形成将改善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就有半年时间可以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可从现在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并降低航运成本30-37%。

三峡工程的兴建还将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三峡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炭的能源,利用水能发电代替这部分燃烧矿物燃料所排放的废气,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对改善环境污染极为有利。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

工程由世界最大规模的拦河大坝和水力发电厂房、通航建筑物、大规模的远距离输变电系统和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库移民工程所组成。

三峡工程建设投资巨大,按照1993年不变价格计算,工程静态总投资约为900亿元,考虑到建设期物价上涨因素,贷款利息的支付及建设期部分本金偿还等,资金总需求量约为2000亿元。

2.2发展史

这么一项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决定兴建的,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酝酿、研究、讨论、勘查和分析。

下面就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出的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了为期约两个月的勘查和测量,编写了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拟定了葛洲坝、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

这是我国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

1944年,在当时的中国战时生产局内任专家的美国人潘绥写了一份《利用美贷款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

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及三峡勘测处。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正式签订合约,由该局代为进行三峡大坝的设计;

中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参加设计工作。

有关部门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经济调查、规划及设计工作等。

1947年5月,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的实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术人员。

美国垦务局工程师福斯脱在写给中国同事的信中说:

“伟大如三峡计划,中国自不能久置不问,相信于不久之将来,定有兴工之一日。

”三峡勘测处主任张昌龄在办理结束工作时也说:

“我不希望仅是一个梦——理想的天国,总有一天会在地上实现。

1949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荆江大堤险象环生。

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视。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

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

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

“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

”“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

1953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

西南局财委同意了这个意见。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

这次大水再次警示:

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4年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

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

长委所属4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8年3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

“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葛洲坝坝址。

1958年6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82个相关单位的268人参加,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的报告》。

1958年8月,周恩来主持了北戴河的长江三峡会议,更具体地研究了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关问题,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设要点报告。

1959年5月,在武昌对《三峡初设要点报告》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讨论,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大坝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

1960年4月,水电部组织了水电系统的苏联专家18人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100余人在三峡查勘,研究选择坝址。

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经济协作会,讨论了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1961年三峡工程开工的问题。

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三峡建设步伐得到调整。

8月苏联政府撤回了有关专家。

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供应问题,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

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了亲笔批示:

“赞成兴建此坝。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

1980年,邓小平从重庆乘船考察长江及三斗坪坝址。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981年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电站一二号机组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

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

“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

1984年底,重庆市对三峡工程实施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段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队仍然不能直抵重庆。

1986年3月,邓小平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时表示:

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报告推荐的建设方案是: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同年年底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通过国家验收。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

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李鹏总理兼任建设委员会主任。

委员会下设三个机构:

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规定:

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199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考察三峡工地时指出,“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上这个工程,就要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求必胜”。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3总体进度规划

自这天起,波澜壮阔的三峡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三峡工程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水库初期蓄水、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为标志。

第三阶段(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

4工程概况

4.1基本数据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表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4.2移民概况

据统计,三峡水库达到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后,将绵延600多公里,五年一遇回水线以下,淹没总面积1045km2,其中陆域面积600km2;

177m按二十年一遇回水线以上,淹没总面积1084km2,其中陆域面积632km2。

淹没范围涉及湖北省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市、武隆县、长寿县、江北区、巴南、重庆主城区、江津县等21个县市。

其中汛期回水涉及前18个县市;

汛后回水另涉及重庆市区及江津县。

水库共淹没耕地、果园、林地2万8千公顷、移民84万人,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最终有近113万人需要迁移。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尚存在着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如何改善目前的各种负面状况,更加有效的发挥三峡的积极功能成为目前三峡工程面临的头号问题。

就目前来看,三峡大坝目前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地质活动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质活动频繁,三峡大坝建成后,地震活动呈逐年递增趋势。

丛1999年,ML≥1.0级地震38次,到2007年,ML≥0.0级地震1402次,ML≥1.0级地震851次,3.0≤ML≤3.9级地震4次。

目前尚没有三峡大坝对库区地质活动的关系的详细论证,但是明显可以断定,三峡大坝的蓄水增加了地质活动的频率。

2上游水土流失及库区淤泥沉积

长江上游地面物质较粗,滑坡、泥石流区侵蚀物质中石砾泥沙混杂,能被水流远程输送的细粒物质较少,目前主要淤积在支沟、小支流,不直接影响干流。

因此,长江的水土流失危害不象黄河那样引人注目。

但在长江上游广大的山丘区,坡度陡、土层薄、雨量大,土层抗侵蚀的年限短,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很快丧失农业利用价值。

金沙江两岸、贵州高原、三峡库区,有些县一年就有数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变成光石板,丧失土地后群众被迫搬迁的事例时有所闻,其后果较之黄河更为严重。

此外,泥沙对支流水库和航运也带来不利影响。

长江上游的过渡樵采导致森林植被迅速减少,四川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0%下降至80年代的13%,四川盆地仅为4%,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近几年,陡坡开荒乱伐林木未能有效制止,交通、矿业、建筑、水电等部门在开采、修路、基建等企业中,又造成新的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