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5928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联盟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

2018—2019年肇庆联盟校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

我们所说的纯文学,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混美文与非美文为一体的,我们称为杂文学观念。

我国早期文学与非文学是不分的。

魏晋之后,文学逐渐独立成科,但美文与非美文也还没有分开。

南朝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学,其中的文学依然指文章之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不同。

齐梁之际,有“文”“笔”问题的讨论,各人看法不同,但一种要把美文与非美文区别开来的意向却清晰可见,这主要反映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里,他把是否有浓烈的感情和声律、词采之美作为区别分文笔的标准,萧统编《文选》亦将非抒情又乏文采的史传、诸子排除在外。

这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就文学自身的演进而言,这一观念更重视文学的物质,意在把“文学”从杂的境地纯化出来。

到了唐代,这一观念仍有相当影响,如初唐人编写的《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等,在提到“文”“笔”时都分得很清楚。

盛唐以后,这种观念逐渐消退,随着文体文风改革呼声的增高,文笔之分又为文笔未分之前的“文章”概念所取代。

自陈子昂说“文章道弊五百年”之后,用“文章”包括一切文体的用法便成了古文家的习惯。

在李阳冰、贾至、任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笔下,“文章”一词频频出现,从而泯灭了魏、晋以来日趋扩大化了的不同文体间的差别。

表面看来,以“文章”取代“文笔”,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变化,但在这一现象的底层,却反映了唐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亦即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这种似旧实新的观念,将南朝人想从“文”中排除出去的大量应用文体重又收罗进来,施以新的写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古文的地位。

韩愈、柳宗元在文坛的崛起及其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除了现实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外,正与这种杂文学观念的影响紧密相关。

他们大量使用“古文”“文章”之类词语,将经、史、子乃至碑、铭、杂说等一切有韵无韵之文统统包罗在内,并在理论上予以倡导,在写作实践中赋予这些应用文体以文学的物质。

“二公者,实乃站于纯文学之立场,求取融化后起诗赋纯文学之情趣风神以纳于短篇散文之中,而使短篇散文亦得侵入纯文学之间域而确占一席之地”(钱穆《杂论唐代古文运动》)。

杂文学事实上已起了某些变化。

从杂文学始,到“文”“笔”之分的讨论,最后以“文章”合一终,散文的发展似乎在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点。

这一现象,就文学自身的演进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但就杂文学观念在特定的时期重建的意义而言,则是一种进步。

因为这一观念蕴含着以复古为新变的充实内容,给予当时和此后的散文发展以深远影响。

(选自《唐代散文概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重功利、轻抒情,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的文章。

B.南朝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学,至此,现代“文学”的概念正式确立。

C.南朝齐梁之际将“文”“笔”区分的较为明确,把感情浓烈、辞采华美、讲究声律的文章称为“文”。

D.从杂文学始,到“文”“笔”之分的讨论,最后以“文章”合一终,中国古代散文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发展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首先引入了几组概念:

杂文学与纯文学、美文与非美文、文学与非文学、“文”与“笔”,意在说明魏晋以后“文学”概念的演变。

B.盛唐以后,又用“文章”取代了“文”“笔”的分野,论证了唐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即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C.第三段,引用钱穆的话证明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对唐朝政治产生了影响,也促进了杂文学观念的回归。

D.文章最后归纳总结,归纳了文学概念的发展演变的特点,给以中肯的评价,并指出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之际,人们对“文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文”与“笔”也有了思考与探讨,这些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文学”意识的觉醒。

B.如果没有唐代社会杂文学意识的再次回归,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确立,不知要提前多少年。

C.韩愈、柳宗元在古文创作中,即便是一些“笔”类的应用文体,也赋予其文学的元素。

D.萧绎和萧统在对古代文章分类的认识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文选》所选文章,就很注重“文”的特点。

【答案】1.C2.C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内容庞杂,形式多样”错,于文无据。

B项,“现代‘文学’的概念正式确立”错。

结合文本内容“南朝宋文帝立……其中的文学依然指文章之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不同”分析可知,此处文学依然指文章之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不同。

D项,结合文本内容“散文的发展似乎在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点”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散文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发展的”属主观臆断。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引用钱穆的话证明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对唐朝政治产生了影响,也促进了杂文学观念的回归”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韩愈、柳宗元在文坛的崛起及其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除了现实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外,正与这种杂文学观念的影响紧密相关”“将经、史、子乃至碑、铭、杂说等一切有韵无韵之文统统包罗在内,并在理论上予以倡导,在写作实践中赋予这些应用文体以文学的物质”分析可知,作者举例和引证,都是为了论证杂文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结合文本内容“这一现象,就文学自身的演进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但就杂文学观念在特定的时期重建的意义而言,则是一种进步。

因为这一观念蕴含着以复古为新变的充实内容,给予当时和此后的散文发展以深远影响”分析可知,“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确立,不知要提前多少年”的推断缺少依据。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壶

袁炳发

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四面环山。

阿东考上大学那年,全村人的心沸腾了些日子。

村委会除了杀了一头猪之外,还奖励阿东二百元钱。

村主任说:

“咱这村儿啊,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阿东可给咱们村提了精神气儿了,带了个好头啊!

让阿东感动的是,阿东上大学走的那天,村里的七爷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五百元钱,掏出来塞到阿东的手里。

阿东执意不要。

七爷就生气了。

七爷对阿东说:

“阿东,这钱你要是不要,就是瞧不起你七爷!

看着七爷真生气了,阿东就收了这钱。

走时,阿东跪下,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

时光暗里流逝,匆匆间阿东大学毕业了。

阿东不负村里人的厚望,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

他又回到了这个小村,他要在村里办一所小学,不让村里的孩子再走他“趟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去镇上读书的老路。

阿东回到村里后,就把办学的想法和村主任说了。

村主任赞成阿东的做法,并答应把村委会的一间库房腾出来做教室。

就在这时,阿东爷爷的哮喘病犯了,阿东就把筹办学校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阿东去镇上给爷爷买了几服中药。

回到村里后,阿东从七爷那儿借来药壶,给爷爷熬药。

喝了几服药,爷爷的病就好了,阿东把药壶还给了七爷。

阿东还给七爷药壶前脚刚走,后脚七爷就气哼哼地把药壶狠狠地甩到挨着后窗的那条河里了。

几日后,爷爷不见了那药壶,便问阿东哪去了。

阿东告诉爷爷药壶还回了七爷。

爷爷听后,一下瘫坐在地上。

爷爷气愤地指着阿东,骂道:

“你个混蛋,读书怎么倒读糊涂了?

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

爷爷叹了口气,又说:

“知道吗?

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

阿东不能与爷爷争执理论,便走出屋去……

事有凑巧,就在阿东还给七爷药壶的当天夜里,七爷突发脑溢血死亡。

安葬完七爷后,村里人开始在背后数落起阿东来。

有人说:

阿东怎么能还七爷药壶呢?

这么不懂规矩,还是读书人呢!

还有人说:

这个阿东怎么能这么做呢?

七爷待他也不薄啊,当年他上大学的时候,七爷还给过他五百块钱呢!

真是不仁不义!

此时的阿东,无心与他人争论,内心里他只是很怀念七爷。

阿东准备找木匠做教室的桌椅板凳时,被村主任阻拦了。

村主任对阿东说:

“这个学校你不用办了,村里人都说了,谁家的孩子也不愿以你为师,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怎么能教出好学生来?

阿东听后,一脸的茫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几天后,阿东来到七爷的坟前,把一个新药壶放在七爷的坟上,然后跪下来,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后就走了。

(有删节)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阿东居住的村子偏远封闭,村民们常年来过着贫困的生活,都缘于居住环境。

B.“药壶”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人物情感的绾结物,寄托了村民对传统医学的崇拜。

C.小说既塑造了像阿东、村长、七爷这样的典型人物,也塑造了村民的群体形象。

D.阿东考上大学,全村人心沸腾,村委会还杀猪奖钱,这些表明阿东家的人缘好。

5.小说中的村民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

6.阿东知道了村里的习俗后,还要到七爷的坟上再次还药壶、含泪叩头后离开,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①善良朴实,②乐于助人,③迷信保守,④偏执固执。

6.①对阿东反对迷信陋俗、坚守科学精神的肯定和赞颂;②阿东含泪磕头,照应了前文,表现了他对七爷的感恩,以及因还药壶造成七爷之死的满腹委屈、自责和遗憾,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③阿东含泪离开,暗示作者对阿东面对迷信陋俗时无能为力的批判。

表现了要改变某些偏远落后地方的文化陋俗,任重而道远。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都缘于环境”错,应为“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的落后思想和文化”。

B项,“药壶”不是线索。

结合“你个混蛋,读书怎么倒读糊涂了?

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

”“知道吗?

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

”“阿东怎么能还七爷药壶呢?

这么不懂规矩,还是读书人呢!

还有人说:

这个阿东怎么能这么做呢?

七爷待他也不薄啊,当年他上大学的时候,七爷还给过他五百块钱呢!

真是不仁不义!

”等分析可知,“寄托了村民对传统医学的崇拜”的理解牵强附会,应该是迷信陋俗对农村的影响之深。

D项,“这些表明阿东家的人缘好”理解表面化,应该是“表现了村民的纯朴善良”。

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村民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结合文本内容“阿东考上大学那年,全村人的心沸腾了些日子”“村委会除了杀了一头猪之外,还奖励阿东二百元钱”“咱这村儿啊,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阿东可给咱们村提了精神气儿了,带了个好头啊!

”“村里的七爷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五百元钱,掏出来塞到阿东的手里”分析可知,村民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结合“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

”“知道吗?

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

”“安葬完七爷后,村里人开始在背后数落起阿东来……真是不仁不义”“阿东准备找木匠做教室的桌椅板凳时,被村主任阻拦了……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怎么能教出好学生来”分析可知,村民迷信保守、固执。

点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

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

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

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

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

①概括→分析:

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

②分析→概括:

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三个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本题“阿东知道了村里的习俗后,还要到七爷的坟上再次还药壶、含泪叩头后离开,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结合“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分析,到七爷的坟上再次还药壶,与村里的习俗不合,是阿东反对迷信陋俗、坚守科学精神的表现。

结合上文“走时,阿东跪下,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有人说:

阿东怎么能还七爷药壶呢?

这么不懂规矩,还是读书人呢”“还有人说:

这个阿东怎么能这么做呢?

七爷待他也不薄啊,当年他上大学的时候,七爷还给过他五百块钱呢!

真是不仁不义”“阿东准备找木匠做教室的桌椅板凳时,被村主任阻拦了”分析,阿东含泪磕头,照应了前文,既有对七爷的感恩、怀念,更多的是被村民误解的委屈等,丰富人物形象。

结合“阿东听后,一脸的茫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四面环山”分析,面对这些迷信陋俗,人们的指责、误解,阿东却无能无力,最后含泪离开,表现了要改变这些偏远落后地方的迷信陋俗,任重而道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通过对2017年遭遇网上诈骗的用户进一步调查发现,虚拟中奖信息诈骗依然是受众最为广泛的网上诈骗类型,在遭遇网络诈骗的用户中占比达70.5%;其次为利用社交软件冒充好友进行诈骗,在遭遇网络诈骗用户中的占比为48.4%。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日前,XX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用户可以用隐私来换取便利的言论,激起了网上广泛的讨论。

然而大家发现,即使安装普通APP软件,软件要求用户同意数十项的用户隐私获取权限方可安装。

被迫无奈用隐私换取便利已经成了大众对当前我国个人隐私保护现状的共识。

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融入大众生活,个人信息被大量留痕在各类网络服务平台上,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最为宝贵的数字资产,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仅事关个人权益的维护,更是关系到网络社会时代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国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信息滥采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大部分APP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获取与软件应用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个人通讯录、地理位置、个人相册等众多信息访问权限。

以手机电筒APP软件为例,除了要求获取电池和摄像头访问权限之外,还要求访问用户通信录和地理位置等与软件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

二是企业通过软件服务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后,究竞如何使用这些个人信息,是否存在信息倒卖或者过度挖掘等行为,用户完全不知,也无法掌控。

三是用户许可协议流于形式,尽管许多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有用户许可协议步骤,但许可协议存在条款冗长难以阅读、霸王条款强迫用户等行为,甚至像支付宝一样替用户勾选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2014年8月微博诉脉脉抓取使用微博用户信息,2017年8月腾讯指控华为荣耀Magic手机侵害了微信用户的数据,2017年6月顺丰和菜鸟数据断交门等大量类似事件中,双方企业围绕用户数据的使用唇枪舌剑,但是作为数据所有者的用户却没有任何发言权。

企业间个人信息之争,普遍暴露了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个人信息被企业收集之后流通交易,流通情况个人是不掌握的。

二是企业收集的个人信息,究竞谁能用,谁又不能用,作为主角的个人并没有发言权。

三是个人信息被企业采集后开发利用,企业只关心自身利益,个人用户体验是次位的。

(摘编自陆峰《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如何突破困境》)

材料三:

隐私泄露助长电信诈骗,人肉搜索酿成生活悲剧,裸贷风波流出私密照片……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尤其是置身于无远弗届、几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基本信息、消费习惯、位置轨迹等,都可被转化为数据存储起来,在技术层面降低了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

而人们拥抱数字化生活的过程,也意味着对部分个人信息使用权的主动让渡。

凡此种种,都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信息时代的信息保护难题,也挑战着传统的法律规制逻辑。

一般来说,有了实际侵害结果,法律制裁才会介入。

今天的个人信息长期处于暴露的危险中,且很多时候,信息泄露对个人的侵害结果并不明确,让人难以觉察。

因此,法律制裁就不能仅依据后果,而必须对潜在的风险作出判断,从信息的源头严格把控。

当然,完全寄望于立法和司法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天候、360度保护,并不现实。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双重困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5月12日)

材料四:

2018年5月25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GDPR)(下称“《条例》”)正式生效,这也是欧盟1995年《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下称“《指令》”)生效以来颁布的又一项更全面、更严数据保护措施。

《条例》严在哪儿?

与1995年颁布的《指令》相比,《条例》颁布在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2018年,《指令》的很多概念和保护的范围在《条例》中被扩大和细化了。

首先是适用范围的扩大。

其次,《条例》赋予了《指令》之外更多的个体权利。

比如,保障个人对其数据的“访问权”“限制处理权”与“拒绝权”。

此外,《条例》对何谓有效的“个人同意”做了更严格的要求:

个人沉默、预先勾选和静止状态不足以认定个人表达了“同意”。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5月)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我国新增网民4000余万人,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既超过了亚洲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B.目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利用设定好的APP故意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

C.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是由于我国公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薄弱。

D.目前,欧洲国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的重视和相关法规的严格程度,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值得我们学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融入大众生活,个人信息被盗事件、网络诈骗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可能发生。

B.XX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用户可以用隐私来换取便利的言论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

C.只要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对潜在的风险作出判断,从信息的源头严格把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杜绝。

D.如果目前我国借鉴欧盟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完善法律法规的做法,将会损害相关企业的利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9.根据材料,你认为进一步加强个人隐私保护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案】7.C8.A

9.①公民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

②加强技术研发,及时更新换代,设立技术屏障,增加技术保障。

③借鉴欧盟的做法,严格和完善立法保护。

④企业应加强行业自律,肩负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责任。

⑤发挥多元规则的作用,不断完善数字时代的文化环境与商业伦理。

⑥完善对侵犯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预防措施,加大惩治力度。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是由于我国公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薄弱”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个体的基本信息、消费习惯、位置轨迹等,都可被转化为数据存储起来,在技术层面降低了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

而人们拥抱数字化生活的过程,也意味着对部分个人信息使用权的主动让渡”分析可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原因是多方面的。

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普遍支持”错,原文是激起“广泛讨论”。

C项,“直至杜绝”错。

结合“完全寄望于立法和司法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天候、360度保护,并不现实。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双重困境”分析可知,选项内容过于乐观,也不切合实际。

D项,结合材料四内容“保障个人对其数据的……预先勾选和静止状态不足以认定个人表达了‘同意’”分析可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缺少根据。

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