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6139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微课研究报告之

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微课的出现契合了网络时代追求便捷与效率的趋势,掀起一股制作微课、使用微课、研究微课、推广微课的浪潮。

应运而生的微课教学应用不仅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发展机会,也对参与其中的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相关的企业、研究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准确把握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挑战,进而釆取恰当的举措加以应对,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微课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微课正面的教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教师、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这4种角色出发,谈谈微课教学应用带来的挑战。

第一节以微课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它在时间上虽“微”,但效果上不“微”。

相比于高校中常见的一节45分钟左右的课,微课作为精品学习资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全而发展。

一、精益求精,锤炼教学技能

(一)微课推动精细化教学设计

一个好的微课是讲授者认真备课并精心制作的成果,较之普通课堂含金量是比较高的。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精准的取舍力,在上课前要更深入和广泛地收集教学素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耑要结合微课的特征,思考如何在庞大的知识体系里,合理有效地划分出有教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知识点;思考如何就每一个选定的知识点做出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的教学方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取小的切入点,把知识点讲透,讲清,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粒度适中,以符合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微课要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单凭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是不足够的,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需要老师综合考虑,系统化设计。

(二)微课推动教学表达能力提升

微课的特色是微言大义,教学过程不能拖沓,必须干练,突出重点和主题。

所以在授课时,教师要保证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逻辑性和简练并存。

潍坊学院的张子林老师参与了这次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他认为微课比赛使他的课堂教学更规范更细腻。

他在征文中表示,“为参加比赛,我的教学视频录了三次。

其中最深的感受就是:

平时教学过程中课堂用语太随意,口头语太多,‘比如’,‘那么’,‘然后’等等,有的话语重复,听起来像是回音,甚至有些方言也不自觉地涌了出来。

”而为了造出精品,他反复对语言锤炼,力图使语言变得精练、干净、规范,不说一句多余的话。

虽然平时上课不可能做到如此精致,但“这是一个目标”。

(三)微课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全而发展

传统一节课长达四五十分钟,耑要完成复杂繁多的教学内容。

相较而言,“微课”的内容更为精简,而且相比于文字形式的教案,微课是多媒体形式、立体化的,它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乃至于信息素养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所以河北联合大学的颜京霞老师在征文中感慨“授课教师要‘强焊’,在微课中,他要身兼数职,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监制。

既要围绕要讲授的知识点广泛收集资料,写好教案,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好脚本,既要有简练精辟的讲授又要有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做好PPT。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史作杰老师回顾自己整个微课制作过程,感觉“是累字当先”。

他说“微课的累表现在制作微课的前前后后,比如联系场地和拍摄人的繁琐之累、撮合时间的沟通之累、实讲的紧张之累(提前调整设备,与听课学生协调状态;能否发挥好一次过)、后期制作的加工之累(作品为添加字幕,一个字一个字对着讲课录音敲上去六千多字后,拿给朋友一句句在图像剪辑时给对上)。

而这些都比不上“备课准备之累”,从定选题、到查资料、做课件习题教案、走剧本讲稿、卡时间自我彩排n次,每一步都浸透了努力的汗水……”他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自己微课产出的不易,并不夸张。

显然,通过微课制作这一完整过程的历练,教师能逐步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ICT技能。

因此从提高微课质量的方面着眼,关于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升的教师培训课程值得广泛开设。

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微课制作难度的逐步降低,至少是从辅助的软件或硬件入手来降低。

(四)微课推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微课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愈来愈突出,与此同时,教师从主体到主导的角色转变也越来越明显。

Gardner&Miller概括了在学习者自主学习中教师担当的多重角色,包括顾问、评估者、评价者、教材开发者、管理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等。

庞继贤等人对浙江大学、石油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进行的调查数据2显示,教师的传统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主讲者,在学生的眼中已失去其权威,他们更希望教师是他们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咨询者、协调者、参与者和交流者,而不是学习计划制定者、成绩判定者或考官。

因此,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时,要注意调整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指导者、咨询者的角色,努力创造一个尊重学习者能力,能充分发挥学习者潜力的学习环境。

在2007年,王艳针对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活动开展调查,发现学生不但渴望教师在其能力和方法上提供建议,还非常希望教师能鼓励和支持他们将自主学习坚持下去。

因此,教师如果要在教学实践中正式推进微课教学,一方而要从学习方法的层面上,对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另一方而也要从情感态度方而入手,多些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毕竟学生在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而总会面临诸多的困惑与烦恼。

可以预见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见微知著,提升科研水平

(一)关于微课的教研

微课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形式。

它播放时间短,传播范围广,方便适用,对于教师们进行教研的形式也带来了变化。

关于这一点,一线老师的感受最为深刻。

在征文中,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朝东老师对比了以往的教研和微课出现后的教研,他认为“微课的出现,让真正的教研不再受形式的制约,变得简单而务实”。

他认为这种转变体现在“随着微课平台的成熟、作品的增加、分类的细化,只要你热爱课堂、怀揣梦想,只要你点击鼠标或者滑动屏幕,你就可以看到你所想看到的,你就可以交流您想交流的,你就可以探究你所不明白的”。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

你的课受不受欢迎,点击率就能说明你的课有没有问题,专家、同行甚至学生,会给你指出。

你对某个知识点在教学上的心得、喜悦,在瞬间就可以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你在教学中所存在的疑惑、迷茫,在网络上即可找到答案或受到启发。

借助微课这载体开展教研,避免了传统的观摩录像课例花时过多的问题,丰富了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使得高校教研变得更加高效。

因此,这类的教研活动将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流行,另一方面它也对教师们的微课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挑战。

因为微课的时长限制,它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以及真实课堂中发生的情况无法穷尽,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设计能力,要将课堂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二)关于微课的研究

微课在国内学术界和教育圈是个新概念,对它的研究还远远不足,涉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也一直在拓展,这为高校教师参与到微课的研究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他们可以结合自己或者同行使用微课的实践,思考如何发挥微课的积极作用,规避或者减少其对正常教学带来的冲击,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推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的实现。

关于微课的研究刚刚起步,不管是资深的高校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在这一领域都大有可为。

在夯实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教师们同样需要…颗善于观察“微”现象,发现“小”问题,把研究做“细致”的心。

三、实操与培训相结合,提升ICT技能

从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更加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来看,微课乃至其他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会愈来愈多地进入高等院校的课堂中。

这些资源的制作与使用不能完全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因而ICT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发展趋势。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数学老师张赛赛说,自己很喜欢做微课,但身边能做的老师不多,微课还处于“草创”阶段,“老师都很忙,平时没啥时间,做微课虽然不是很难,但对电脑技术还是有要求的。

”她举了一个例子,在微课录制的时候如果有句话说错了,电脑技术好的老师重新录一句,再覆盖就行了,而不懂的老师可能就需要翻工,全部重新录一遍。

她认为,对于一些比较年长的特级教师,可能需要有一些技术上的支持。

她希望有更多的名师能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微课的建设。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经历从设计到制作、以及使用微课的逐步历练,他们的基础计算机技能会随之不断提高。

诸如简中.动画制作、图片修饰、视频编辑和音频编辑等多媒体制作技术和网络搜索技能,将成为高校教师掌握的基本技能。

而教师在ICT技能的提升,将进而对他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陈琦教授曾提出一个观点,“教育至今还未能达到由于使用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革。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情况大致如是。

究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未能整合于教学中,其核心是教师培训未能跟上。

”同样地,微课教学对于教师ICT能力提出的挑战,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师ICT技能培训进行解决。

因此,我们建议,增加高校教师参与ICT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员的支撑。

长此以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能实现,这与教育部科技司张拥军处长强调的“信息技术要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不谋而合。

四、同侪互助,展示真我风釆

从构思、设计到最终制作出一个“微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表达的基本功力得到锻炼,这是教师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ICT应用能力,展示教师教学风釆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微课以小见大,它凝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彰显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智S,因此它集中展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给予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高校教师更宽广的发展路径。

这种积极作用有两种实现形式,分别是向同行(名师)学习和自我展现。

(一)向同行(名师)学习

参与微课制作的教师群体分布非常广泛,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高校。

其中有从教多年的老教授,也有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讲师;有来自发达省份的教师,也有来自边远乡镇的教师,因而它成为高校教师向同行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这次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例,参与微课制作的有钟南山院士,孙正聿教授这些大家,更有无数奋斗在不同一线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改进教学质量而思考、创新的普通教师。

青年教师通过观摩名师与同行的微课,可以从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上进行模仿和迁移,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快速且全而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

来自皖西学院的莫军梅老师正是积极借助微课这一载体向同行学习,收获颇丰的“学习者”。

她说:

“通过这个平台我见识了更多有才华的同仁,每天晚上,我犹如钻进了阿里巴巴的宝藏,点击各位老师的视频认真学习、思考,受益匪浅”。

可见,优秀的微课作品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对于他们备课、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显著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加速器之一。

(二)自我展现

微课具有在线传播的特质,而在技术难度上,它正在逐步向着“零门槛”发展,因此普通的高校教师都可以基本掌握它的设计与制作。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史作杰老师认为“周围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秀场’(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等),微课何妨顺势而为打造一个专业化秀场——草根教师的课堂秀舞台?

目前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

辽宁科技大学的陈绯,王志有等几位老师也参加了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他们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反思微课教学与教师成长的关系。

他们认为“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模式,听评课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再是学校内部的评课,而是变成了全国范围的评课与交流,这将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教师横向的广泛交流,同时学生的反馈更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找到更恰当的方式。

这些都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为教师展示自己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东白云学院的张丽丽老师进一步畅想了微课繁荣进而促进教师发展的愿景,她说: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的开展与推广或将实现百家争鸣的景象,使得‘名校’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学生眼中有的只是‘名师’而非‘名校’。

只要教师的功底深厚、个性鲜明、讲授内容受学生欢迎,那么这位教师就可能成为名师。

”也就是说,微课将成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一条途径。

无论是向同行(名师)学习,还是自我展现,这都是微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两种形式,可以用淮南师范学院孙志娟老师在征文中的一句话来总结——“院士带来师德,大师展示学高。

一个小小的我,跳出一段自己的舞蹈……”

第二节以微课为契机,促进新型学习文化的养成

微课的兴起,充分契合了当前全社会呼吁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改革浪潮,“微课”正逐渐得到学生认可,也对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微课对高校学生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

学习时间分配的改变、学习环境的改变和学习自主权的重新回归。

(一)学习时间分配

相较于高校传统课堂中40或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微课占用的时长少,而且往往釆取在线课程的形式,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反复学习。

这恰恰符合高校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对于专业学习中的重点,他们可以借助微课查缺补漏,巩固强化;对于专业学习中的难点,他们可以借助微课攻坚,逐个击破。

当网上有众多免费开放的微课资源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借由微课,在网上初步了解某学科入门的知识,再判断自己是不是真正适合学习这个专业;甚至可以借助微课,独立学习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如果通过微课这种网络教育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投身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这是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不小的贡献。

不过知识创造、思维的过程本身很难数字化,更何况学习者在获得知识后还需要去领悟、理解、消化并最终付诸于应用,才算真正学成。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借助微课学习的同时,能充分应用各类配套的资源(甚至是自行搜索需要的资源),来开展学习。

(二)学习环境的改变

微课多采用在线课程的形式,搭载的载体更为便捷可移动,使得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BringYourOwnDevice(BYOD))成为现实,也有利于学习者在课后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学习者可以走在路上听,坐在车上看;可以走马观花迅速浏览,也可以下载资料反复学习。

肖安庆认为,“微课核心的课堂教学视频与相关的辅助性教学资源共同构建了一个半结构化、半主题式的‘小环境’,是在传统课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但是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而他们可以抓住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而另一方面松散的环境也很容易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这既需要教学设计者努力将微课变得更有趣,并保证系列微课的连贯性和层次性,让学生们一直保持较高的兴趣;同时也需要学习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做好计划并得到执行,学会自我管理与监督。

可见,微课教学在课堂外的推广虽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但还有许多现实困难需要克服。

(三)学习自主权的重新回归

浙江传媒学院的何其亮老师说:

“通过观摩微课视频,学生以小见大,领悟其中的学习重点和精髓,激发学习动机和欲望,从而不断地推进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掌握获取资料、分析和评价知识的技能;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学习的重点,较出色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这段话是微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权回归”的佐证。

微课使学生可以不再拘泥于课堂所学,随时,随地去观看,多了一份大课堂教学所没有的宽松和随意;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重复观摩,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知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另外还可以按耑索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并根据自己的情况个性化地、自主地选进行学习。

所以微课充分尊重了学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讲课内容和支配自己时间的机会,更有助于学生实现个性发展。

具体地说,专题化、模块化的微课教学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在它们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对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集中进行强化训练。

而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突破的微课、对后进生的提高很有帮助。

再加上大学生不再承受高考的重压,就读大学的三四年恰恰是学习新知和提高理论应用水平的最好时间,形形色色的微课资源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学习的选择。

然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

多年的应试教育,让他们习惯了在教师极为周到、细致的“指挥”下开展学习,独立自主并且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能力亟需提高。

另外,一下子涌出来的众多的学习资料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纠结于某些细节;或者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束手无策。

因此,“如何自觉主动地学习”、“如何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如何自我监督与激励”这类问题值得所有高校学生和教学工作者共同思考。

焦建利教授认为,网络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共享、协作与参与式的学习新文化。

陈昌贵、牛端认为,大学生参与式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的学习,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也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王敏娟教授则进一步提出了“参与式学习的网络学习法”3模型,体现了在线学习的系统化方法,可用来进行需求评估,并计划课程设计和对学生的辅导。

这些观点对于改善高校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有启发作用。

唯有师生携手,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文化,并结合微课提供的富有逻辑的讲解和自主选择的听课环境,方能让学生始终怀着愉悦的心态、通过便捷和高效的学习方式获取最大的学习绩效。

二、直面挑战,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微课是网络学习资源,因此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有较好的信息素养。

目前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良莠不齐,如何借助微课这类在线学习资源有效开展学习,存在着诸多困难。

根据相关研究,学生们主要在以下四方而面临挑战:

(一)基本信息技术技能

根据常正霞2011年的调查,多数被调查者对几种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只是处于基本会用的水平,而操作非常熟练的人员所占比例太低。

例如,能够熟练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人数只有14.75%,能够熟练使用PPT文稿演示软件的人数只有10.99%,而熟练使用Excel制图、制表软件的人仅仅是5.52%;对常用的这几种信息处理软件完全不会用或不太会用的人数比例较高,例如,对Word、PPT、Excel完全不会用或不太会用的人数分别占有效样本的11.47%、26.37%、38.12%。

从以上结果反映的情况看,当前阶段大学生所掌握的基本信息知识技能相对薄弱,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二)搜索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微课的数量增长呈现井喷的态势,琳琅满目的微课让人应接不暇。

因而如何按需寻找适合自己的微课资源成为摆在学习者而前的一道难题,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知识缺乏的饥渴”现象。

(三)知识管理能力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个人知识管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的组织和管理策略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就高校学生而言,利用博客等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更容易、有效地管理个人知识。

而且写博客文章有利于零存整取,这与微课“微”之精髓不谋而合。

不过目前学生们利用知识管理工具的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

郑春厚,王娜娜的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部分学生不经常整理其个人知识,而且关注灵感的学习者比例比较低。

(四)正确使用网络

如何适度地使用网络,避免因过度沉浸于网络中而忽略现实生活的人和事?

如何发挥互联网促进信息共建共享的积极作用,正确评价信息,规避不良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如何让学生在接触纷繁多样的网络信息,开拓视野的同时,学会自我深层次的加工与思考,避免“浅薄”与“浮躁”?

……这些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那便是学生能否正确使用网络。

相关培训也不可或缺。

以上种种,足见微课教学对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应该说明的是,信息素养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高校学生基本的信息知识技能薄弱凸显了目前从小学就开始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内容上的不足和教学方式上的不够深入。

学生们在课上学到的知识由于未能和切身的实践结合在―起,往往学过就遗忘了,不能加以理解与内化。

所以要增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学生自身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也需要学校、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而周春良的研究表明2目前教育信息化为广大社区、农村和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建立。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统筹协调。

信息化资金投入缺乏长效机制,项目后期维护、设备更新、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等方而缺少资金支持。

所以在沿海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红红火火推进的同时,也应该重点关注中西部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好的信息技术学习资源,改善当地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强当地师资力量,进而提高来自偏远地区学生的基本ICT技能。

除了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夯实基础,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对于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也有强烈的需求。

在常正霞的调查中,有89.08%的大学生认为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有51.44%的学生表示当前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太陈旧,不能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潮流。

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大学生对自身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有很高的认识,并且对此有很大的需求,但由于高校在课程开设上相对滞后,导致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就“如何培养高校在读学生信息素养”这个问题,王莹,谢百治,李冰提出了“三层次一体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2,认为应该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通识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在大学三四年级进行。

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批判性地理解信息技术。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组织网上e-learning讲坛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内涵,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以及自觉地遵守电子讨论礼节。

一言以蔽之,高校学生的ICT技能没有预想中的强,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中加强,方能利于他们进行在线学习,利用微课来改善自己的学习。

当下的年轻人是“数字土著”,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与依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再加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高度普及,微课的出现符合了网络时代的新型传播方式,微课教学必将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学生们迎难而上,勇敢而对挑战,就有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第三节以微课为契机,探索高校教学新模式

一、因地制宜,开发校本微课资源

高校可以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教师特长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耑要、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爱好,学校现有设备设施的装备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建设。

“如何做好长远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开发和低效无序的开发”、“如何保证微课质量”、“如何使校木微课资源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如何保持校本微课的持续更新,常态化建设”等问题,需要高校教学管理者思考,并尝试解决。

关于高校校本微课的应用方式,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王黎芳认为可以作为学生选课的依据。

她表示在参加这次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后,后续会针对每门基础医学课程拍摄2-3部微课,通过作品间的语义关联,构建基础医学微课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