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6328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学实习指导.docx

病理学实习指导

 

病理学实习指导

 

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2007年11月

 

第一章实习方法介绍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病理实习是通过对患病器官或组织的观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的内容。

通过理论课的讲解,同学们对各种疾病所致病变的形态学改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再通过实践(病理实习)来进一步验证,使同学们对学过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同时,通过临床病理讨论初步培养同学们建立临床思维,认识疾病,为下一步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病理学实习的学习方法

1.学习病理学必须首先掌握正常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知识。

因此,应该在每次实习课前复习与之相关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内容。

2.大体标本和显微镜标本的观察必需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大体标本上,我们能够看到器官发生病变的全貌(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初步了解病变的性质,但要明确它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病变,必须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

因此,必须把大体和镜下的病变相互对比,联系在一起,并统一起来。

3.由全面到局部,由浅而深地观察标本。

不论大体和镜下,都必须首先全面地观察,然后深入到重点部分仔细观察。

4.在观察标本时,随时都应注意到机体的整体性,统一性及机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我们看到的大体标本只是机体或器官的一部分,而显微镜切片所显示的病变只是病变的一部分,并非全部;而且我们观察到的都是静止的病变,即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的病变,而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因此,要求同学们在观察标本时必须经常考虑在活体时病变是怎样形成的?

其转归如何?

这样的病变对机体局部有何影响?

对机体其他部分又有何影响?

5.理论联系实际,眼脑并用去观察标本。

在观察标本时,必须一面观察一面思考,正常时形态是什么样的?

哪里是病变?

病变性质如何?

首先把病变认识清楚,然后进一步钻研这种病变将引起什么机能变化?

这种病变是怎样产生的?

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这样才能达到上述的实习目的。

6.经常复习学过的标本,把学过的标本互相比较和鉴别。

对显微镜标本,一个重要的学习法是描绘镜下所见的简图,由于绘图需要深入而全面的观察才能把图画好,这就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准确地观察。

大体标本亦可适当地作简图帮助记忆。

三、大体标本的观察方法

上面讲的学习方法是总的原则,在实际观察标本中应怎样贯彻呢?

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一定的观察次序及步骤,把这些原则结合到具体观察过程中去。

观察大体标本的步骤:

1.首先识别这个标本是什么器官(如心、肺、肝、脾、肾、淋巴结等)。

2.以正常器官之形态为标准按下列次序进行全面地观察,力求把病变看清楚、认识病变的形态。

首先观察整个器官之大小、形状、颜色、光泽、质地、有无局部病变。

然后观察局部病变之部位、分布、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包括结构)和性质。

对实质性器官(如肝、肾等)或肿物应先观察外表,其次观察切面;而对空腔器官(如心、肠等)则先观察外表,其次看腔之大小及内容如何?

最后观察腔之内面(粘膜或内膜)如何?

壁有无改变?

例如:

正常成人的肝有一定的体积、大小、重量(1300克左右),表面呈红褐色,被膜光滑,切面颜色同表面,富有光泽,边缘不外翻。

但如果标本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切面变混浊,失去光泽,边缘外翻,这说明肝发生了水变性,(曾称之为混浊肿胀)。

3.病变看清楚之后,应进一步考虑这样的形态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例如肝发生水变性时肝脏为什么体积增大并变得混浊?

切面边缘为什么外翻?

(因为此时肝细胞浆内水分增加及线粒体等细胞器肿胀,使每个肝细胞体积增大)再联系大课内容及切片标本所见,从而由认识病变到理解病变,掌握病变。

四.观察显微镜标本的具体方法

应首先全面观察,然后逐步深入,其次序为:

1.先用眼看一下组织切片,估计它是由何处取材,切片有何特殊形状(有腔器官?

实质器官?

有缺损或空洞?

病灶染色情况如何?

)。

2.主要用低倍镜观察,观察这是什么器官,病变部位及其分布?

病变的形态改变?

3.高倍镜观察是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不清楚的某些细致病变。

切忌先用高倍镜寻找病变,以免遗漏。

最后把所见之主要病变用简单而整洁的图记录下来。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肉眼标本

1.肝水样变性(肝混浊肿胀)

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

切开时切面隆起,边缘外翻,失去正常光泽,好像经开水烫过,变得灰白混浊。

2.肝脂肪变性

肝边缘较钝,切面略隆起,边缘外翻,间质相对下陷,肝小叶结构不清,呈弥漫的微黄色,有油腻感。

3.脾梗死(凝固性坏死)

新鲜梗死时脾表面坏死处略膨隆,周边有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陈旧性梗死时则坏死处凹陷,出血带为棕黄色(为什么变成棕黄色?

)。

切面坏死区呈楔形或三角形,底位于被膜下,尖端指向脾门。

4.肾梗死(凝固性坏死)

肾切面可见灰白色的坏死区,质地致密而干燥,呈不规则形或扇形,边界清楚,底朝向肾表面。

5.干酪样坏死(淋巴结)

标本为淋巴结(有包膜、结节状),体积增大,切面正常结构消失。

新鲜干酪样坏死为淡黄色、均质状、有油腻感(固定后及陈旧性干酪样坏死呈灰白色),状如干酪,故名干酪样坏死。

6.干性坏疽(足)

干性坏疽通常发生于肢体之未端(手指或足趾)。

坏死的组织呈黑色、干燥、收缩状态,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7.肝脓肿(液化性坏死)

肝脏切面可见黄白色脓肿腔,其腔大小不等、多少不一,有的地方可见小脓腔互相穿通呈蜂窝状,脓肿壁较厚,由灰白色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周围肝组织因充血颜色变暗红。

8.心脏萎缩

心脏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冠状动脉弯曲呈蛇行,心肌呈褐色,故又称之为心肌褐色萎缩,请考虑心肌为何呈褐色。

9.肾盂积水

肾外表的体积增大,切面肾盂及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萎缩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多数标本可见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内)有病变,试根据具体标本存在之病变分析肾实质萎缩的机理。

显微镜标本

1.细胞水肿(肾)

病变主要存在于近曲肾小管之上皮细胞,细胞明显肿大,凸入肾小管腔内,以致管腔狭小,胞浆中充满粉染颗粒,有的细胞核模糊,有的细胞浆部分破碎并脱落于管腔中(图1)。

2.水样变性(肾)

肾小管上皮细胞体积增大,胞浆透明、淡染,胞核也可受累增大。

3.肝细胞气球样变

镜下可见肝细胞普遍肿大,胞浆疏松呈空网状,有些肝细胞肿大变圆,胞浆透亮,细胞体积比正常大3一4倍,核位于细胞中央,似气球样,故称气球样变。

4.肝脂肪变性

肝细胞浆中见大小不等、边界清晰的空泡,此空泡系脂质存在的部位(脂质在制片过程中被脂溶剂如乙醇溶解),较大的空泡可将肝细胞核推挤于一侧(图2),肝细胞索排列紊乱。

5.肝脂肪变性(苏旦

染色)

肝小叶之肝细胞浆中的桔黄色颗粒即为脂肪滴,后者相当于在HE染色切片中肝细胞浆内有空泡之部位。

6.结缔组织透明变性

切片为纤维瘢痕组织,发生透明变的区域内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变粗,彼此融合而失去纤维性结构,形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的粉染物质,后者即为透明变性物质。

7.干酪样坏死(淋巴结)

淋巴结中央大部分已变成一片红染颗粒状之坏死物质。

原组织结构已消失,坏死区之外围可见细胞的坏死过程,其中有的细胞核变小、浓缩,染色质结构不清,此即核浓缩;有的胞核碎裂,形成大小不等颗粒(蓝染),此即核碎裂;有的胞核溶解消失或不清,此即核溶解。

8.心肌褐色萎缩

镜下可见萎缩的心肌纤维瘦小细长,于核之两端有黄褐色色素堆积,此即脂褐素,有脂褐素存在之部位肌原纤维及横纹消失。

9.淀粉样变性

镜下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肝细胞索间,为淡粉色均质状。

思考题

1.何谓萎缩、变性、坏死?

它们三者对机体有何影响?

2.脂肪变性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除肝外,还有什么器官可以发生脂肪变性?

它的后

果如何?

3.梗死、坏疽、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以及干酪样坏死的概念及形态有何不同?

4.何谓惭进性坏死?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肉眼标本

1.心脏肥大

心脏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瓣膜病等疾患,病变的心脏外观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特别在心室切面上,可见心室壁明显增厚,心腔变小,乳头肌肉柱粗大。

2.肉芽组织

标本为皮肤组织,在皮肤缺损处可见表皮消失,以肉芽组织代替,肉芽组织表面附有少量渗出物。

渗出物脱落处能看见许多小颗粒突向表面,此颗粒在新鲜标本时为鲜红色,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构成。

显微镜标本

1.心肌肥大

镜下见心肌纤维增粗,细胞核亦增大,核浓染。

心肌纤维中的肌原纤维及横纹等结构均清晰可见。

2.肉芽组织

切片为取自伤口之肉芽组织。

镜下见其由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构成,其中可见炎细胞浸润,新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有向表面垂直生长的趋势。

思考题

1.心肌肥大说明什么问题?

从它的发生发展来看,对机体有何影响?

2.肉芽组织可于何种情况下出现?

肉眼与镜下有何主要特点?

它的发生发展是怎样

的?

在病理学中有何意义?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肉眼标本

1.肝淤血(槟榔肝)

肝表面被膜紧张,切面可见暗红和黄褐色互相间隔,构成与槟榔切面相似的外观(暗红色部分是淤血的肝窦及中央静脉,黄褐色部分为发生脂肪变性的肝组织)。

2.脑出血

大脑水平切面(或冠状切面)两侧不对称,增大的一侧脑组织内见新鲜或陈旧的出血灶(内囊多见)。

灶内见深红色的凝血块,脑组织多被破坏,同侧脑组织肿大,有时脑室内也可见积血,致使脑室扩大,此时脑室的透明隔可发生移位或遭到破坏。

如是陈旧性脑出血,在脑的切面上可看到脑组织疏松,结构破坏呈棕黄色。

3.血栓

静脉、心耳或心内膜处可见到血栓(即生前的凝血块),颜色多为灰褐色或灰白色。

表面粗糙质地硬,一侧与腔壁紧密粘着(即相当于血栓头部),其他部分多与腔壁附着。

在心室内的附壁血栓,有时可见多层结构。

4.脾贫血性梗死

在脾的切面上,可见被膜下有一梗死灶,一般呈楔形、灰白色、均匀一致、无结构,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呈暗红色(新鲜梗死灶),如为陈旧性梗死,充血出血带为棕黄色。

5.肾贫血性梗死

肾表面有处局部组织略有凹陷,呈灰白色,切面梗死区域呈三角形,均匀一致,无结构,梗死灶周围有充血出血带。

6.肺出血性梗死

切面梗死区多呈三角形,三角形尖端向着肺门,基底对向胸膜,从立体看梗死区呈圆锥形。

梗死区因出血而呈暗红色,其质地变实。

7.肠出血性梗死

标本为坏死肠管之一段。

病变区肠壁肿胀,表面有灰白色渗出物,整个肠管颜色为暗红色或黑红色(此为出血的表现〕,肠管切开后可见粘膜皱襞肿胀,部分粘膜表层已有脱落,坏死区肠壁组织脆弱、无光泽。

显微镜标本

l.肝淤血

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充血,其四周之血窦也有严重充血现象,肝细胞索受扩张血窦的压迫发生萎缩消失。

小叶边缘即汇管区之四周肝细胞索略有变细,肝血窦亦扩张充血,有些肝细胞之胞浆中有空泡,此即脂肪变性(图3)。

2.肺淤血

肺间质小静脉和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明显扩张淤血,致使肺泡壁略为增厚,另见部分肺泡腔内有少量粉染水肿液、红细胞以及心力衰竭细胞。

后者高倍镜下细胞为圆形,胞浆丰富,其中可见许多褐色小颗粒,为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素是怎样形成的?

)。

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称之为心力衰竭细胞(图4)。

3.肺水肿

肺组织中几乎所有肺泡腔都充满均匀一致的粉染物质,此即水肿液。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较大的血管亦扩张充血。

肺间质及血管周围之黑色物质系炭未沉着(图5)。

4.混合血栓

切片的血管内可见多数由血小板形成的淡粉染细颗粒状、如云雾样排列之血小板梁,其周边染色较深,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附着。

血小板梁之间为网状红染之纤维素,于网眼中有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图6)。

5.血栓机化

在血管腔中,见到部分血栓已有肉芽组织长入,此即血栓机化。

血栓与血管内膜附着处可见大量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长入血栓中,毛细血管腔隙有大有小,但均被覆内皮细胞,否则不应视为毛细血管。

另外在血管之中央部分还可见到红细胞凝集成团,此即残留未全机化之血栓,在血栓机化处可有较大的裂隙,被覆内皮细胞者,此即再通现象。

6.肾贫血性梗死

切片中有一扇形区域此即梗死区。

镜下见梗死区之肾单位轮廓尚存,但细胞核呈浓缩、碎裂、溶解等坏死改变。

梗死区四周白细胞环绕成带(多数白细胞核已破碎,即白细胞坏死之形态)(图7)。

7.肺出血性梗死

肉眼观组织切片红染的部分,即为梗死区,大致呈三角形(或圆锥形),其边缘不甚清楚。

镜下见梗死区肺组织结构消失,其中有广泛性出血,血管结构仍清楚,但有扩张充血现象。

梗死区四周之肺组织有出血、淤血现象。

思考题

1.肝淤血多见于何种情况?

它的结局如何?

2.出血性梗死好发生在哪些器官?

为什么?

在病变上和贫血性梗死有何异同?

3.心耳内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试以混合血栓的结构来推测血栓形成的过程?

4.血栓与死后凝血块在形态结构上有何区别?

为什么?

第五章炎症

肉眼标本

1.纤维素性心外膜炎(绒毛心)

心外膜表面粗糙,附着一层灰白色的渗出物。

渗出物一般呈絮状或条索状。

条索状渗出物互相连接成网,外观和绒毛相似。

2.喉及气管白喉

咽喉及气管粘膜表面附着一层灰黄色之膜样物质,即假膜(伪膜)。

咽部之假膜与其下部组织连接紧密,不易剥离称固膜;而在气管粘膜表面者,假膜卷曲,部分已剥离,好像浮于表面称浮膜(固膜与浮膜的形成与粘膜结构有何关系?

)。

3.化脓性阑尾炎

阑尾肿大,浆膜面血管明显充血,并附有厚层灰黄色的物质,此即脓汁。

切面阑尾腔内也可见灰黄色的脓汁。

4.肝脓肿

肝切面可见黄白色脓肿腔,其腔大小不一,有处可见小脓腔相互穿通呈蜂窝状,脓肿壁较厚,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5.脑脓肿

脑实质内圆形脓腔里附有少量黄白色的脓汁,外围一纤维性脓肿壁,边界清楚,附近脑组织外观尚正常。

6.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混浊,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大脑两顶叶及两侧面可见有一层灰黄色脓性渗出物,重者可将脑沟脑回完全掩盖。

此外,还可见到脑回变宽,脑沟变浅(脑水肿)。

显微镜标本

1.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心外膜表面有厚层渗出物,其主要成分为红染纤细网状之纤维素。

大部分已融成片块状。

其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靠近心外膜处之渗出物已开始被机化。

心外膜脂肪组织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图8)。

2.化脓性阑尾炎

阑尾腔内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部分中性粒细胞已坏死。

粘膜有缺损并形成溃疡,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以至粘膜下层之结构不清而明显增厚。

肌层水肿,亦有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

浆膜层除水肿外,血管高度充血,同时亦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3.白喉性心肌炎

切片内可见心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心肌纤维有明显变性和坏死,特别是心肌纤维坏死凝集成块状或片状,并染成红色呈均匀一致无结构物质(又称为腊样坏死)。

间质血管充血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4.异物肉芽肿

组织切片中可见菱形或针状透明的空白区(此即异物――胆固醇类结晶)。

于异物周围有许多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多核异物巨细胞等围绕形成结节状(图9、10)。

注:

有的切片中其异物为缝合线,在HE染色时呈灰蓝色半透明物质。

5.各种炎细胞

切片为炎性组织,其中可见淋巴细胞,特点为大小比较均匀一致,核为圆形染成深蓝色,其胞浆少或无。

浆细胞呈椭圆形,核位于胞浆之一侧,染色质排成车轮状结构,核之境界清楚,胞浆略呈嗜硷性染色,细胞核附近染色较浅。

单核细胞多为圆形,比其他炎细胞体积大些,核为圆形、椭圆形或肾形,位于细胞之中央或偏于胞浆一侧。

偶而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

注:

急性炎性组织中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慢性炎性组织中多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图11)。

6.假膜性炎(痢疾)

结肠粘膜表层坏死,同时伴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后者与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假膜。

思考题

1.渗出性炎有几种?

每种渗出性炎的特征如何?

2.何谓化脓性炎?

它和急性炎症时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何不同?

3.溃疡、窦道、瘘管怎样区别?

4.在观察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时,如何诊断它们是否有炎症?

其病理根据是什么?

5.何谓肉芽肿?

引起肉芽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6.假膜性炎与纤维素性炎有何异同?

第六章肿瘤

肉眼标本

1.乳头状瘤

由上皮组织增生形成(包括被覆上皮、腺上皮及移行上皮)。

表面呈树枝状或细乳头状,有时可呈菜花或绒毛状外观,突出于皮肤或粘膜表面。

有时可见基底部有细蒂与皮肤或粘膜相连。

2.纤维瘤

肿瘤外观呈结节状或球形,边界清楚,有完整的包膜,切面灰白或粉红色,由纵横交错的纤维条索构成。

3.平滑肌瘤(子宫)

子宫内膜下,肌壁间或浆膜下均可发生平滑肌瘤。

肿瘤为圆形、质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切面灰白色或粉白色,肌纤维排列呈旋涡状,走行紊乱。

4.脂肪瘤

肿瘤有完整的包膜,呈球形或分叶状,质软,切面呈黄色与脂肪组织相似,其中散在少量纤维组织或纤维组织间隔。

5.血管瘤

本瘤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者呈蕈状隆起或为变色之斑块(一般为暗红或鲜红色),海绵状血管瘤切面可见大小不一的血窦。

6.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肿瘤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完整的包膜,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壁光滑,囊壁较薄,有的囊壁可厚薄不均,囊腔内含灰白色或灰褐色之胶胨样凝固物(系分泌物凝固而成,灰褐色是因为有出血所致)。

7.乳腺纤维腺瘤

肿瘤为圆形,有完整包膜,切面实体状,但可见大小不等的裂隙(此为扩张的腺腔),有的裂隙表面呈细乳头状突起。

8.纤维肉瘤

肿瘤呈球形或不规则形,无包膜或有假包膜,切面均匀一致,粉红色,颇似鱼肉,有时可见出血坏死。

9.成骨肉瘤

骨皮质普遍增厚,肿瘤破坏正常组织,向四周呈浸润性生长,形成梭形肿块。

切面呈灰白色,均质状,可见放射状较致密的骨小梁,有时可见出血坏死。

10.畸胎瘤(卵巢囊性畸胎瘤)

肿瘤包膜完整,切面见有实质及囊腔部分。

囊腔内含有大量灰黄色软膏状皮脂样物。

实质部分中有时可见骨、软骨及脂肪等组织。

囊壁附有毛发,有时可见到牙齿。

11.阴茎癌

阴茎头为肿瘤组织所破坏。

肿瘤向表面呈菜花状或结节状生长,可见出血坏死。

切面灰白色,较粗糙,质硬。

海绵体亦被癌组织浸润破坏。

12.宫颈癌

于子宫颈前后唇近子宫颈外口处可见灰白色肿物,肿物表面凸凹不平呈菜花状。

如肿物以外生性生长为主则突向阴道,称外生菜花型;如以沿宫颈组织向深部浸润生长为主时,则称内生浸润型。

癌组织表面常因其组织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

13.胃癌

胃癌常发生在幽门区胃小弯侧。

在胃幽门或小弯部分癌组织形成的肿块突向胃腔,癌组织常见有溃疡,呈火山口状(即当中凹陷,边缘隆起),溃疡底部常见出血坏死,而溃疡周围的粘膜皱襞可中断或呈结节状肥厚(为什么?

)。

14.肠癌

肠癌主要发生于结肠粘膜,呈结节状突向肠腔或伴有溃疡,其溃疡多见于癌组织中央区。

表现为中心部凹陷,边缘部隆起,癌组织常见出血坏死。

显微镜标本

1.血管瘤

血管瘤在镜下主要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

前者瘤组织由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部分毛细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

后者由许多扩张的血窦构成,窦壁被覆内皮细胞,管壁厚薄不均,其腔大小不一,有的窦腔相互穿通(图12)。

2.乳头状瘤(皮肤乳头状瘤)

鳞状上皮增生,向外呈乳头状生长,并向内形成粗大之上皮脚。

向外生长之乳头横切面,瘤中心为间质成分,靠近间质为基底细胞层,其外为棘细胞层,这些细胞的分化与正常鳞状上皮颇相似。

总之,肿瘤由二部分组织构成,肿瘤实质部分为上皮细胞,间质部分为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并存在于乳头中轴部分(图13、14)。

3.纤维瘤

肿瘤细胞为长梭形,富于胶原纤维,核小很似正常之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呈囊状或旋涡状排列,走行错乱,部分区域可见玻璃样变性或水肿(图15、16)。

4.纤维肉瘤

肿瘤组织细胞成分较多,弥漫成片。

瘤细胞多为梭形,大小不一致,胞浆较少,核大,常呈圆形或梭形,染色质丰富,浓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有的区域瘤细胞呈囊状或旋涡状排列,间质少,血管丰富,还可见出血、坏死区(图17、18)。

5.食管鳞状细胞癌

食管正常粘膜被癌组织代替,癌组织形成大小及形态不等的癌巢(癌细胞团),癌巢周围是纤维结缔组织,其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癌细胞为多角形,大小不一,核大多形,核内染色质增多(浓染)且分布不均,核仁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分化较好的鳞癌,癌巢周边癌细胞排列与正常鳞状上皮的基底层细胞相似,有时也可看到细胞间桥,中心部出现角化现象,称为癌珠(角化珠)(图20)。

6.胃腺癌

部分胃粘膜正常,其余部分均已癌变。

癌细胞形成大小及形态不一的腺样结构,侵及粘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

癌细胞多为柱状或立方形,大小不一,核大染色深,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肿瘤组织有时可见坏死出血。

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图21)。

7.淋巴结内癌转移

标本为一圆形淋巴结,在被膜下淋巴窦、深部淋巴窦及窦周围组织内可见许多形成大小不等的腺腔样结构之癌细胞团,有的癌细胞团为实心状(图22)。

8.乳腺纤维腺瘤

肿瘤由增生的腺体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腺上皮整齐,大小及形态与正常乳腺管

上皮相似,在基底膜与上皮细胞之间尚可见到肌上皮细胞。

增生的腺体形态及大小不等,有者扩大呈囊状。

有的腺腔被周围增生结缔组织挤压呈不规则的裂隙状,腺管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部分呈粘液变性(图19)。

思考题

1.如何区别肿瘤的良恶性?

2.什么叫肿瘤转移?

转移瘤与原发瘤有何不同?

转移瘤有何特点?

3.肿瘤可分哪几类?

如何命名?

请举例说明?

4.试举出几个恶性肿瘤的完整命名(包括组织来源,大体形态、镜下分型以及恶性程

度等)。

5.在病理形态上癌和肉瘤的区别原则是什么?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肉眼标本

1.风湿性疣性心内膜炎

于二尖瓣的闭锁缘上可见到一排米粒大小的疣状赘生物,如串珠状,呈半透明微带白色(有的标本中,这些赘生物互相融合),与瓣膜附着牢固,不易脱落。

瓣膜仍甚薄,仅赘生物附着处轻度增厚,腱索很细,心腔扩张,心尖钝圆,乳头肌与肉柱略变扁平。

2.风湿性瓣膜病(狭窄及/或闭锁不全)

二尖瓣纤维化增厚、变形、无光泽、质硬、无弹性。

有的标本瓣膜联合处相互粘连,二尖瓣口径变小,此为二尖瓣狭窄。

部分标本,从左房往下看,则见二尖瓣口径高度狭窄呈鱼口状。

左心房后壁内膜见纤维化增厚而变得粗糙,左心室可轻度缩小或正常。

有的标本二尖瓣的腱索明显增粗,缩短,将瓣膜向下拉,瓣膜亦增厚、卷曲、变形,当心室收缩时,二尖瓣不能完全关闭,此为二尖瓣关闭不全。

左心房、左心室均有一定程度的扩张,随病情发展右房右室亦扩张,呈球形心。

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尖瓣或主动脉瓣上有黄褐色或灰棕色的赘生物,呈息肉状、鸡冠状或扁平状,大小不等,质脆易脱落,赘生物附着在瓣膜对向血流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