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6330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docx

《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

传统文化的继承巩固训练

1.(2008山东模拟2)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

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2.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的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

这说明   ( )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这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4.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

这说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D.传统习俗要继承与发展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这说明 (   )

①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 ④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同时保留基本特征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

6.(2008江苏模拟6)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

“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可见()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7.北京菊儿胡同被建筑专家称为“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

这说明 ( )

A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B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C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续

D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8.(2008济南模拟7)2008年3月29日至4月3日,福建迎来台胞返乡祭祖潮。

彰显了两岸同胞“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

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两岸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C.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    D.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9.(2008青岛模拟26)在一次讨论课上,某班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展开了讨论:

甲方:

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乙方:

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它牵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请综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10.(2008淄博模拟16)2008年4月21日,是襄汾县汾城镇尉村延续多年的全国唯一的鼓车节,是唯一由村民自发无组织无统领的民间活动。

豪情奔放骠悍狂野充满激情的鼓车会从远古流传至今不但经久不衰,反而规模越来越大。

从节日习俗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 )

A.多样性        B.继承性       C.地域性        D.阶级性

11.(2008安徽模拟4)美国选玫瑰为国花,认为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其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

这说明文化具有()

①多样性  ②时代性 ③创新性  ④民族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2008山东模拟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在何处,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的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 D.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既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同时,又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这表明 (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④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2008潍坊模拟26)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

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15.材料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材料二 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2)说明材料二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

 

 16.材料一:

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

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请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哪些形式和特点?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们对待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应具有的态度,并说明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

 

 (3)清明祭祀怎么祭?

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17.(2008山东模拟6)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高歌,撞击着全世界观众的耳膜,透着好客的中国人无比的热情和真诚。

材料说明(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坚持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传统文化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8.(2008青岛模拟27)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热播到历史题材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

 

  

19.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合”文化传统有着历史渊源。

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

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回归中华传统文化。

对此应如何认识?

  

20.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报告强调:

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1)从文化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

 

 

 

(2)根据报告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阐述,谈谈我们在今天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答: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3)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4)甲方看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成分及其可能的消极作用,是片面的。

乙方将传统文化视为包袱,主张否定传统文化是错误的。

(5)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和发扬其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

(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文化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

(3)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基,我们必须反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接收的错误倾向,应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15、【答案】

(1)①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创新。

②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2)①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②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③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

16.【答案】

(1)①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属于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时代变迁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①应持有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传统文化的作用有两面性:

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文明祭祀,不要把祭祀搞成封建迷信;健康祭祀,不要把祭祀活动庸俗化;节约祭祀,不要在祭祀中铺张浪费;环保祭祀,不要在祭祀中造成环境污染;廉洁祭祀,不要趁机搞腐败活动;安全祭祀,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创新祭祀,不要固守不文明的祭祀方式;弘扬革命传统,不要忘了祭祀革命先烈。

17.【答案】D

18.【答案】

(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煤对传统文化作通俗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答案】

(1)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传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对待传统文化,要立足实践,在集成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体现时代精神,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

20.【答案】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又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我们要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体现时代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必须保持其民族性。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今天的作用,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