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6756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docx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

  1、《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作品赏析

  【简析】:

  燕,指今河北北部的辽宁一带,当年是戍边之地;秦,今陕西一带,系征夫们的家乡。

作品将少妇的心态刻画的逼真细腻。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

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

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

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

“燕北地寒,生草迟。

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

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

”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

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

“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

诗的最后两句是: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萧士赟说:

“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

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

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

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2、《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作品赏析

  《杨叛儿》本北齐时童谣,后来成为乐府诗题。

李白此诗与《杨叛儿》童谣的本事无关,而与乐府《杨叛儿》关系十分密切。

开头一句中的《杨叛儿》,即指以这篇乐府为代表的情歌。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一对青年男女,一方唱歌,一方劝酒。

显出男女双方感情非常融洽。

  “何许最关人?

乌啼白门柳。

”白门,本刘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门。

因为南朝民间情歌常常提到白门,所以成了男女欢会之地的代称。

“最关人”,犹言最牵动人心。

是何事物最牵动人心呢?

──“乌啼白门柳”。

五个字不仅点出了环境、地点,还暗示了时间。

乌啼,应是接近日暮的时候。

其时、其地、其景,不用说是最关情的了。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乌鸦归巢之后渐渐停止啼鸣,在柳叶杨花之间甜蜜地憩息了。

这里既是写景,又充满着比兴意味,情趣盎然。

这里的“醉”,当然不排斥酒醉,同时还包括男女之间柔情密意的陶醉。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沉香,即名贵的沉水香。

博山炉是一种炉盖作重迭山形的薰炉。

这两句承“君醉留妾家”把诗推向高潮,进一步写男女欢会。

对方的醉留,正象沉香投入炉中,爱情的火焰立刻燃烧起来,情意融洽,精神升华,则象香火化成烟,双双一气,凌入云霞。

  这首诗,形象丰满,生活气息浓厚,显得非常新鲜、活泼,但它却不同于一般直接歌唱现实生活的作品,而是李白根据古乐府《杨叛儿》进行的艺术再创造。

古词只四句:

“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

”古词和李白的新作,神貌颇为相近,但艺术感染力有很大差距。

李诗一开头,“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就是原乐府中所无。

而缺少这两句,全诗就看不到场面,失去了一开头就笼罩全篇的男女慕悦的气氛。

第三句“何许最关人”,这是较原诗多出的一句设问,使诗意显出了变化,表现了双方在“乌啼白门柳”那种特定的环境下浓烈的感情。

五句“乌啼隐杨花”,从原诗中“藏乌”一语引出,但意境更美。

接着,“群醉留妾家”则写出醉留,意义更显豁,有助于表现爱情的炽烈和如鱼得水的情趣。

特别是最后既用“博山炉中沉香火”七字隐括原诗的后半:

“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

”又生发出了“双烟一气凌紫霞”的绝妙形容。

这一句由前面的比兴,发展到带有较多的象征意味,使全诗的精神和意趣得到完美的体现。

  李白《杨叛儿》中一男一女由唱歌劝酒到醉留。

这在封建礼教面前是带有解放色彩的。

较之古《杨叛儿》,情感更炽烈,生活的调子更加欢快和浪漫。

这与唐代经济繁荣,社会风气比较解放,显然有关。

  3、南轩松

  原文: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鉴赏

  安旗《李白全集编半注释》云,此诗于开元十五年(727)而作。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松树枝叶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

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

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

古人有诗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清风”、“潇洒”、“日夕”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

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为下文期盼“孤松”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作铺垫。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

“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

既言“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

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

“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

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

正是抒写的诗人见“孤松”而生的感叹,但不是以上所说的那种感觉,却是一种因不满足于眼前之景而萌生的期待、盼望之情。

  此诗的前六句,重在描绘诗人所见“孤松”之景,写“孤松”枝叶繁茂、清风中显得那样潇洒自得;“孤松”苔绿叶翠,秋烟中更添膘胧之美。

这给人以孤傲自恃,超然物外的感觉。

末二句,侧重体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

(唐)范传正《李白新墓碑》所谓:

“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之意。

这种情感,显然是诗人虽来得重用,却时时怀有凌云壮志渴望施展的内心情怀的一种“借越发挥”。

  此诗借用“孤松”、“清风”、“游云”、“日夕”、“苔绿”、“秋烟”、“苔绿”、“云霄”、“染”、“凌”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侧面衬托出“孤松”潇洒高洁、顽强挺拔的品性,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道明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4、《山中答俗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余:

我。

  栖:

居住。

  碧山:

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

安然,泰然。

  窅(yǎo)然:

深远的样子。

  别:

另外。

  非人间:

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

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

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

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

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

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明代李东阳曾说: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这段话对于读者理解这首诗是很有启发的。

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5、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挂帆席一作:

去)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

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

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

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

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6、折荷有赠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这首诗与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

《拟古十二首》其十一曰: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期彩云重,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

”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

这或许是由于传抄之误的缘故。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芙蕖即荷花,所以《拟古》中又作“爱此荷花鲜”。

秋高气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给人以清新、凉爽及高雅、纯洁之感。

此时江上弄舟,领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够惬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胜、最逗人喜爱的,还是那婷婷玉立的鲜红的荷花。

从字面上看,这是通过写景而点明了时间地点。

但从诗歌意象的沉积所蕴含的内容看,这已不是单纯描景,而是暗含了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体貌及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

“涉江”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发愤世忧国之情并表现其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

这里虽无愤世忧国之意,但借以表现女子纯洁高雅,坚守贞操的品格和向往专一的爱情,也是未尝不可的。

梁元帝《赋得涉江采芙蓉》诗云:

“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

”孔德昭同上题诗云:

“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

”辛德源《芙蓉》诗亦云:

“涉江良自远,托意在无穷。

”就都是借以表现女子对专一爱情的渴望与向往。

当然,这一点还需结合下句的“爱此红蕖鲜”理解。

梁吴均《拟古四首》其三《采莲曲》云: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荷花鲜”,就已完全象征着年轻貌美的女子及其纯洁坚贞的品性。

可见李白《拟古》中作“爱此荷花鲜”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诗,与上引吴均诗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从整首诗的布局来看,首二句还只是兴起,但它在感情的抒发与意境的创造上,已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圆大的绿荷之上,滚动着颗颗晶莹的水珠,仔细把玩之中,才突然发现荡漾中的水珠并不是圆的。

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实际上,这两句诗巧妙地暗寓了这位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

这里,既受到梁元帝“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的启发,同时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运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与双关的艺术手法,“荷”谐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双之意。

“不成圆”的“圆”,又双关为团圆之圆。

那么由“攀荷”到“不成圆”,已非简单的动作与物象描写,而是重在刻画这位女子由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而感发的焦虑与苦闷的心态。

诗歌由开始轻松愉快的赏秋玩荷,到感物而发后的焦虑苦闷,这在意脉上是一次转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

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过渡到直抒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李白的这首诗所受前人的影响是不小的,把它归入“拟古”之组诗,亦不无道理。

但是,在完整、统一的意境创造上,这首诗却不为前人所囿,具有独自的风格特征。

其一,诗歌虽然始终并没有对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写,但从诗歌意象及意脉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轻貌美的特征外,对专一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执着的,其内心情感是细腻而又复杂的。

其二,在诗歌意脉的变化上,由赏秋玩荷经情因物牵到相思苦闷的过程,过渡自然巧妙,毫无人工的痕迹。

诗歌紧紧围绕“攀荷”这一短暂的细节,把女主人公由“爱此红蕖鲜”到“相思无因见”的整个内心的细微变化,揭示得一览无余。

这与前人相比,就显得更为凝炼、更为集中。

全诗运用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7、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

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

"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

汪伦道: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

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

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

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

"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

"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所以,清人沈德潜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

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

"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

"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

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8、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

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末二句却陡转。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

这结尾的雄劲有力,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

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9、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

天山虽不靠海,却有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

诗人将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奇而壮观。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势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却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显而易见了。

  中间四句是再现征战的景象。

下,指出兵。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

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边地烽火不息,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一定也是叹息不已。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10、客中行

  蒲桃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行”原为乐府歌曲的一种。

开始两句都是描写一杯美酒。

这是一杯蒲桃美酒,在酿造时特别加进郁金草去,此刻它便泛出阵阵特殊的醉香,酒的颜色也变成金黄发亮,在精致的玉碗中,它沉甸甸地如同一片闪闪的琥珀。

这样的美酒,这样的酣饮显然并非对月独坐的小酌,而必然是一席盛宴,由此不难想见这场欢宴盛况。

  前两句的铺阵既点出了主人的盛情相待,同时又为诗人的客中的兴感作了极好的铺垫。

这在后两句的抒情中,被有力地揭示出来了。

诗人醉眼中只有酒,后两句的抒情,也直接从酒生发。

李白象是在回答主人的殷勤询问,他说:

“很好了,再不要什么了,只要你能让我这作客的喝个痛快,喝他个一醉方休,我就把你这里当做我的家,忘记自己是身在他乡啦!

”话是说得不拘礼节,甚而使人感到未免粗野,然而它真率,没有丝毫惺惺作态,它亲切动人,诗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与形象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