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7220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主要考点: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的中心或主要内容(问题)。

3.词句和内容理解、要点概括。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或者谈认识感受。

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文阅读三步曲:

①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

②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

③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

1、寻找并准确表述说明对象

说明文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即说明对象。

相当多的具体事物说明文,以及少部分抽象事理说明文,其名词性标题本身有不少就表示说明对象的,答题时直接指出这一事物或事理即可。

但更多的事理说明文不能简单地把标题或标题中的某个成分看作说明对象,否则就会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像那些用动词性(如07沈阳《手机确定你的位置》)的或疑问性(如03徐州《月亮——)的短语或句子做标题的事理说明文,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

其说明对象往往是“××事物的发展/演变/操作过程等”,或“××事理的××成因/来源/方法等”,其说明对象就得在文中寻找或概括。

文中有首括句、尾结句或中心句中的,直接摘录即可;否则就需筛选提取、概括整合,并用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中心/内容)来概括,如《食物从何处来》对象是“食物的来源”(而非标题或“食物”)。

一般答题技法:

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尾结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其三,需筛选提取、概括整合。

答题基本格式:

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

《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判断并准确表述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中心或内容

认清该说明对象的特征尤其是读懂说明的中心或内容,是说明文阅读和考查的重点。

明白对象并分清特征,就是掌握了该说明文的中心或内容。

一般答题技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其次是筛选提取,概括整合。

(1)凡特征在标题、全文或相关段落的中心句上的,直接摘录即可。

如中国石拱桥的“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有悠久的历史”等。

而凡需筛选提取概括整合的,则尽量抽取原文词句,抽取要.

防止遗漏,还要分清主次,如05徐州《萤火虫》“概括萤火虫的有关特性”,须全面筛选才能答出“发光”、“是害虫蜗牛的天敌”、“用闪光吸引异性”等全面的答案来。

(2)至于中心或内容的考查(成都中考常考,如06、07年均涉及),有放眼全篇的(如07成都题《饮水与健康》“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问题”),亦有立足局部的(如《萤火虫》“用一句话概括第⑤段说明文字的中心意思”),还有细部研磨的的(如《萤火虫》“第③段‘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中的‘法宝'具体指什么”)。

题型亦各有异,有要求简答的,也有限字填空的。

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回答时,同样或直接摘录,或筛选提取,或概括整合即行。

(3)段意概括:

先找中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中心句要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答题格式:

说明了……介绍了……

(4)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再进一步理顺,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5)筛选信息:

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

常用的疑问词如:

“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中考对策是:

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切忌答非所问。

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从相关的文段中准确摘取有关的内容信息。

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注意全面概括,不要遗漏。

必须明确,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知筛选,一定

要结合原文来答。

(6)指代: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格式化地表述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明确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化表述:

通过举……例子,准(精)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格式化表述: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③作比较:

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格式化表述:

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④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格式化表述:

通俗具体,明白易懂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⑤打比方:

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事理。

/物的特征.

格式化表述:

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⑥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格式化表述:

具体生动形象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⑦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格式化表述:

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⑧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格式化表述: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⑨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格式化表述: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⑩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定义要求完整,(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义的外延要相等。

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

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①用了××说明方法,××(术语)地说明了××(事物/事理及特点),使读者××。

如07重庆《三峡博物馆》列数据,准确地说明了三峡博物馆的建筑规模(答成“面积”“壮观”“宏伟”也可);举例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展厅中有大量天然三峡石。

②给对象下个定义是说明方法常考题型。

下定义的格式是:

××(对象)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属概念——对象的上一级概念),其中主语对象和宾语属概念是可以颠倒,否则则只能是作诠释。

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或:

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

4、说明顺序的判断及答题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按照实物的位置、.

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

(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说明文三大顺序的典型考题是:

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或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答题时要尽可能采用“小大小结合”式,如“××运用了从早到晚/从上到下/由主及次(小)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大),对××(具体的事物/事理——小)加以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理解”。

如07重庆《三峡博物馆》即按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说明顺序还涉及句段调换问题、结构以及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问题。

能否调换问题的

答题格式一般是:

不能,原文采用××顺序或存在照应关系,换后不合逻辑。

5、语言揣摩题答题规范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大多体现在修饰或限制语上,如表程度的“最”,表估计推测的“大约”,表数量的“多”,表时间的“目前”等。

科学小品文语言还具有生动形象(用描写方式、拟

人手法等)的特点。

题型一:

××词好在哪里或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

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题型二:

“××”词能否删/换

一般答题格式:

①表态:

一般是不可以;②正面解原意及好处:

比如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准确/生动的说明××;③反面说明去后不好:

删/换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太绝对;④回扣原词句说结论: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科学/生动性。

◎类型1: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类型2: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6、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近几年,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一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二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

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三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

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

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常见题型如:

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中考应对技巧: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

物的特征去写.

7、把握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查题型如:

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考查不多,知道就行)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