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7931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docx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体系

一、应急预案的概念

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

二、应急预案的背景

美国是使用应急预案较早的国家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应急救援还被看作是受灾人的邻居、宗教团体及居民社区的一种道德责任,而不是政府的责任。

1967年,美国开始统一使用“911”报警救助电话号码。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开始大量编制应急预案,不过,尽管如此,大约20%的地方政府到1982年还没有正式的应急预案。

1992年,美国发布《联邦应急预案》(FederalResponsePlan)。

9·11之后的2002年,将FEMA包括在内的美国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ofHomelandSecurity,DHS)成立。

2004年,美国发布了更为完备的《国家应急预案》(NationalResponsePlan)。

我国1949年以后,开始经历了单项应急预案阶段,直到2001年才开始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制使用阶段。

在我国的煤矿、化工厂等高危行业,一般会有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公安、消防、急救等负责日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部门,都已制定各类日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地震局在重点危险区开展了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1991年完成了《国内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编制,199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大约在同一个时期,我国核电企业编制了《核电厂应急计划》,1996年,国防科工委牵头制定了《国家核应急计划》。

2001年开始,上海市编制了《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2003年9月,由于SARS的影响,北京市发布了《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开始全面布置政府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我国于2006年1月8日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还编制了若干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若干法律法规。

截至2007年初,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共制定各类应急预案超过150万件。

随着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是否已制定应急能力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标志着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安全文化的基本素质的程度。

作为公众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减灾文化素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管理知识。

应急概念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

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

首先,人的危险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是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

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特重大事故灾害、环境公害及认为破坏的应急管理、社会、救援计划等。

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之上。

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子系统:

完善的应急政治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三、应急预案的分类

应急预案可以分为企业预案和政府预案,企业预案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由企业负责,政府预案由政府组织制定,由相应级别的政府负责。

根据事故影响范围不同可以将预案分为现场预案和场外预案,现场预案又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厂级、车间级等;而场外预案按事故影响范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

应急预案还可以按照行业来分,比如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就是有效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关键。

四、应急预案系统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人口和经济迅速向城市集中。

由于城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具有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财富集中、建筑物与构筑物集中和各种灾害集中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故灾害,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威胁就表现的日益突出。

当前在中国,应急管理也已经上升为国家关注层面。

目前突发公共事件所包含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人民币,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危机管理过程论认为,危机管理可以分解为如下两个层面和两个阶段:

危机前对策——预防减灾和事前准备;危机后对策——快速应对和恢复平常。

基于此,从时间脉络上可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分为预警阶段、准备阶段、应急处置阶段、评估恢复阶段这四个阶段。

我们也依据此处理流程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框架功能。

五、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类各级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存在的危险源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

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

1、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2、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

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3、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

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六、应急预案的类型

应急预案的类型有以下四类:

(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

针对已辨识的危险制定应采取的特定的应急行动。

指南简要描述应急行动必须遵从的基本程序,如发生情况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这种应急预案主要起提示作用,对相关人员要进行培训,有时将这种预案作为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补充。

(2)应急响应预案

针对现场每项设施和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编制的应急响应预案。

应急响应预案要包括所有可能的危险状况,明确有关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职责。

这类预案仅说明处理紧急事务的必需的行动,不包括事前要求(如培训、演练等)和事后措施。

(3)互助应急预案

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

这类预案适合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以及高风险的大企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

(4)应急管理预案

应急管理预案是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案,这类预案详细描述事故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后何人做何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

这类预案要明确制定每一项职责的具体实施程序。

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应急的4个逻辑步骤:

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七、突发公共事件分四类四级

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四类:

(1)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八、应急预案的文件结构

应急预案要形成完整的文件体系。

通常完整的企业级应急预案由总预案、程序文件、指导说明书和记录四部分构成。

九、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可根据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进行编制。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1)总则:

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3)预警和预防机制:

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建议分为四级预警)

(4)应急响应:

包括分级响应程序(原则上按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信息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11个要素

(5)后期处置:

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

(7)附则:

包括有关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国际沟通与协作,奖励与责任,制定与解释部门,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等

(8)附录:

包括相关的应急预案、预案总体目录、分预案目录、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等

十、应急预案的编制方法

应急预案的编制一般可以分为5个步骤,即组建应急预案编制队伍、开展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预案编制、预案评审与发布和预案的实施。

1)组建编制队伍

预案从编制、维护到实施都应该有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在预案实际编制工作中往往会由编制组执笔,但是在编制过程中或编制完成之后,要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工程与维修部门,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邻近社区,市场销售部门,法律顾问,财务部门等。

2)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

⑴法律法规分析

分析国家法律、地方政府法规与规章,如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消防法律、法规与规程,应急管理规定等。

调研现有预案内容包括政府与本单位的预案,如疏散预案、消防预案、工厂停产关闭的规定、员工手册、危险品预案、安全评价程序、风险管理预案、资金投入方案、互助协议等。

⑵风险分析

通常应考虑下列因素:

1历史情况。

本单位及其他兄弟单位,所在社区以往发生过的紧急情况,包括火灾、危险物质泄漏、极端天气、交通事故、地震、飓风、龙卷风等。

②地理因素。

单位所处地理位置,如邻近洪水区域,地震断裂带和大坝;邻近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贮存、使用和运输企业;邻近重大交通干线和机场,邻近核电厂等。

2技术问题。

某工艺或系统出现故障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火灾、爆炸和危险品事故,安全系统失灵,通讯系统失灵,计算机系统失灵,电力故障,加热和冷却系统故障等。

3人的因素。

人的失误可能是因为下列原因造成的:

培训不足,工作没有连续性,粗心大意,错误操作,疲劳等。

4物理因素。

考虑设施建设的物理条件,危险工艺和副产品,易燃品的贮存,设备的布置,照明,紧急通道与出口,避难场所邻近区域等。

5管制因素。

彻底分析紧急情况,考虑如下情况的后果:

出入禁区,电力故障,通讯电缆中断,燃气管道破裂;水害,烟害,结构受损,空气或水污染,爆炸,建筑物倒塌,化学品泄漏等。

⑶应急能力分析

对每一紧急情况应考虑如下问题:

1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是否配备齐全。

2外部资源能否在需要时及时到位。

3是否还有其他可以优先利用的资源。

3)预案编制

4)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5)预案的实施

十一、应急救援预案实施过程

(一)制定救灾应急预案的目的

救灾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

制定预案是救灾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的要求;是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合力作用的要求;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的要求。

(二)制定预案的原则

1.统一领导的原则:

预案是政府的预案,制定的预案应该明确概括政府对救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和责任。

2.层次分明的原则:

按照政府层次划分,各级政府只做本级政府的预案。

救灾预案只做到县级。

3.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预案中涉及的有关灾害预防、预替、紧急响应、相关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环节,按照机构改革后明确的各部门职能分工划分确认,不形成扯皮。

4.综合协调的原则:

在制定预案过程中,如果涉及工作职能空档,要明确综合协调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做到职能间的相互衔接。

5.宏观要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制定预案时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总揽全局,把涉及的主要灾种都囊括起来,形成工作总纲。

如果确有必要,可分灾种制定工作预案做为总预案的附件。

省级预案一般要根据职能划分只对下级政府制定预案提出要求,不对具体操作环节进行规定;地区级、县级预案要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明确针对灾种,体现实际的可操作性。

6.重点突出的原则:

救灾应急预案要紧扣民政救灾业务特点,体现民政救灾工作特色,突出细化落实救灾工作各个环节的相关内容,强调救灾保障手段和资金的落实,如救灾物资储备、交通、通讯保障等。

(三)预案涉及的灾种和启动条件一般来讲,救灾应急预案应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主要灾种。

全国各地应突出做好洪涝、地震、干旱、突发地质灾害、凤暴潮等灾种的应急预案。

1.预案启动条件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1)预案启动是件严肃的事情,必须严格掌握,应确定合理的启动条件。

要尽可能做到实际状况对救灾工作的要求与预案启动后工作主动性的有机结合。

(2)预案的启动条件一般是一套综合的量化指标体系。

由于预案从逻辑关系上讲是假设(如果)将做什么,或已经(将可能)将做什么的互动关系。

因此预案启动条件的确定必须考虑灾害预测结果和灾情评估结果,要考虑历史灾情和救灾工作状况,要吸收灾窖预测专家、灾情评估专家、灾害救助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等分灾种联合制定,以体现启动条件的科学性。

(3)预案启动条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考虑救灾资源的需求量与完成救灾工作任务间的合理配比。

广义上讲,救灾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和组织领导、社会凝聚力等无形资源。

资源的多寡与预案的启动相互联动,在确定预案启动条件时应充分考虑。

(4)一定意义上讲,预案的启动条件就是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进行划分,根据反映地方救灾过程中掌握的灾情尺度予以界定。

应该明确,地方确定的启动条件,不是中央是否进行补助的界线。

2预案启动条件的参考指标

(l)气象、地震、防汛等灾害预报部门发出预警及相关预案已经启动,预期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

(2)省级一次灾害过程,倒塌房屋5一10万间;农作物绝收面积30—6O万公顷;因灾死亡IOO—ZOO人;牧区牲畜死亡10一ZO万头(只);6-7级破坏性地震;一次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回%一5%。

属其一者。

(3)中央发慰问电、中央首长或地方领导特别关注的灾害或其他惰况。

3不同灾害预案的启动条件

(1)洪涝灾害可将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洪涝灾害时灾情巳经或明显将超过本行政区域前5年内洪涝灾害的重灾指标做为启动条件.

(2)地震灾害地震部门的预测或已经发生地震,地震应急预案已经启动;或造成社会影响较大的一般性破坏性地震或严重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做为启动条件。

严重破坏性地震指标:

人员死亡200一1000人。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或地区发生大于6.5级、小于7.0级地震;或人口在50—100万城市或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

(3)旱灾根据气象部门统计,北方连续2个月,南方连续40天,降水少于常年50%以上,蓄水比常年同期减少30%;因灾造成10万以上人口950万头牲育饮水困难。

(四)预案编制、颁布和启动

救灾应急预案编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及地区、县级民政部门负责编制。

这是由民政部门承担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及救灾工作职能确定的。

省级预案一般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政府办公厅颁布,地区、县级预案由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布。

预案具有法规效力。

预案的启动由预案本身确定的启动条件拄制,一旦符合启动条件,预案立即启动,预案规定的内容进人程序化运作,变成实际操作行为。

(五)预案的组织机构

指挥决策机构:

救灾应急指挥部综合协调机构:

指挥部办公室具体工作组:

预测预报;宣传动员;人员抢救;转移安置;生活保障;物资保障;工程抢险;交通恢复;恢复重建等等。

具体工作组按照救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间题划分工作,按照组织学的理论,一般一个工作组应侧重主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应尽可能避免工作组职能相互间的交又。

(六)纪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及职能

1.救灾应急指挥部人员组成

指挥长:

由本行政区域行政领导担任

副指挥长:

本行政区域政府秘书长、主要承担救灾工作职责的委、办、厅(局)领导同志(5—6人)

成员:

本行政区域内涉及灾害救助工作的委、办、厅、局及预案工作涉及的其他机构或组织。

2.指挥部办公室人员组成:

民政厅(局)及本行政区域主要承担救灾工作职责的其他委、办、厅、(局)同志。

主要职责;

(1)向各工作组传达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

(2)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3)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发布;

(4)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5)协凋救灾工作过程中的职能交叉问题;

(6)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3.各部门具体工作组工作组一般由5—6人组成做为决策负责层,工作人员和其他资源根据工作量由该工作组自行确定和组织。

主要职能:

按照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确认。

目前省级涉及救灾的部门主耍有:

民政厅、水利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地震局、卫生厅、交通厅、公安厅、气象局、教育厅、建设厅、经贸厅、财政厅、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审计、监察等、社会团体或其他部门。

十二、应急培训与演习

1)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

应急救援培训与演习的指导思想应以加强基础、突出重点、边练边战、逐步提高为原则。

应急培训的范围应包括:

(1)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

(2)社区居民的培训

(3)企业全员的培训

(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

2)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基本应急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报警

(2)疏散

(3)火灾应急培训

(4)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

在具体培训中,通常将应急者分为5种水平,即初级意识水平应急者;初级操作水平应急者;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者;危险物质专家水平应急者;事故指挥者水平应急者。

3)训练和演习类型

根据演习规模可以分为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和全面演习。

根据演习的基本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和自选科目训练。

十三、系统功能与应用

(1)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危险性分析内容包括区域内企业、商业、交通运输状况、人口分布状况,该区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及场所状况等。

在我们系统里面,综合描述有所有的这些危险源,提供便捷的查询操作,并能利用缓冲区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功能辅助风险分析。

(2)预防与预警:

包括危险源监控、预警行动、信息报告与处理等等。

系统可以调用已有的视频监控等系统,用于实时监控危险源;万一有事故发生时,能对比预警条件,根据提示的信息发布程序,将信息迅速发送出去。

(3)应急响应: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条件,调出对应的应急预案,其中规定有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内容,操作人员跟着定义好的应急预案按步操作即可完成响应程序规定的操作。

(4)信息发布:

通过网络实时发布事件的动态,统一指挥调度应急救援人员。

(5)后期处置:

系统可以提供统计分析功能用于评估事故损失以及影响范围与大小,也可方便的修改应急预案并进行保存。

在恢复重建阶段,可利用系统进行重建方案的审查与评估。

(6)监督管理:

在计算机三维环境中模拟演练应急预案,培训应急队伍,评估预案的可行性。

三维仿真系统在各种应急预案中的应用

如何强化我国重大事故应急演习机制,以开放式演习方式代替照本宣科式的表演性演习方式,积累应急演习的经验,找出应急体系中的弱点,是目前应急体系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应急仿真演练系统通过对各类灾害数值模拟和人员行为数值模拟的仿真,在虚拟空间中仿真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灾害环境中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并在演练平台上,在最大限度仿真实际灾害的条件下,开展应急演练。

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应急预案。

应急仿真演练系统可以用来训练各级决策与指挥人员、事故处置人员,发现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和评估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应急能力。

系统可以使企事业单位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协调能力和应急能力,使应急演练科学化、智能化、虚拟化。

1.虚拟演练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种训练模式:

预案训练模式和突发事件训练模式。

预案训练模式是指受训者按照预案规定的内容,各司其职,完整地按照预案执行救援的全过程。

预案训练将预案变得可以执行,并形成了一个考核手段。

突发事件训练模式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由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干预操作,比如:

突然设置一次“爆炸”,突然改变“风向”等等。

突发事件的训练是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指挥能力。

2.虚拟演练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场景任务设置模块、角色训练模块、数据查询模块、训练控制模块、记录/编辑模块、考核模块。

a.场景任务设置模块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任务,为训练提供一个虚拟的训练场景,并在场景内设置相应的灾害或突发事故现象,形成一个逼真的虚拟演练环境。

b.角色训练模块

演练系统提供针对不同角色进行训练的功能。

根据登陆的不同角色,系统提供不同的能力和权限。

根据在应对灾害时职责和所需能力的不同,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群众、社会救援力量、现场专业救援力量,指挥中心等。

c.数据查询模块

在训练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查询模块目的是方便决策者查询、观看和使用这些数据。

系统提供各种工具和功能,可方便对训练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观看和数据查询。

d.训练控制模块

演练环境是由“场景及任务设置模块”初始化设置确定的。

但为了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训练效果,需要在训练的途中,添加各种突发事件。

为此系统提供在训练过程中,提供人为添加和改变演练环境的功能。

具体功能包括:

天气(外部环境)状况调整、灾情状况调整、救援力量调整、新任务下达、其他突发事件等。

e.记录/编辑模块

记录并能回放整个训练过程,包括所有的事件细节、处理过程、通讯语音录音等。

该模块为训练总结、处置预案生成等提供手段。

f.考核模块

考核分为预案演练考核和突发事件演练考核。

预案演练考核是根据预案演练的结果,对比已有预案,并产生考核结果。

考评结果与演练记录均可进行保存、分发和查询。

突发事件演练考核是在训练过程中或结束后,可由参加演练评审专家进行实时或事后点评,提供点评和记录工具。

考评结果与演练记录均可进行保存、分发和查询。

十四、应急预案的启动与中止

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