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7933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docx

整理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

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联系、、

两者颜色相同,但是形状不同。

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稍扁。

煮完之后,红豆会变软,但是赤小豆即便泡过之后再煮,也煮不烂,吃着比较硬。

红豆,又叫红饭豆,个头稍大,就是常用来做豆沙的豆子,有祛湿作用。

赤小豆,个头较小,有红有黑,红如朱,黑如漆,有毒。

有一副重要叫做瓜蒂散,里面就是利用赤小豆的毒性来催吐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区分,别跑药店买个有毒的赤小豆回来吃了。

赤小豆性质平和、味甘、酸,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干豆。

在每100克的赤小豆中,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8克,粗纤维4.6克,钙67毫克,铁5.2毫克,还有磷,维生素B1、B2、烟酸以及皂草甙等营养物质。

由于赤小豆含有皂草甙物质,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的作用,所以常吃赤小豆,可以清血、消除内脏疲劳,对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特别有益。

此豆还有“久食瘦人”的说法,对老年性肥胖症,有一定的减肥效用。

赤小豆做粥、做馅、做小吃皆宜。

用赤小豆、粳米煮粥,不但利水消肿,而且可以健脾胃。

而赤小豆冬瓜糖水,则是一道小朋友的健康甜汤,有驱暑健脾的功效。

赤小豆质地坚硬,难于煮烂,如果要与粳米同煲,则应该先把赤小豆煮烂后,才加入粳米。

另外,赤小豆适合用适量的糖调味,但不宜放盐,否则不利水分的排出。

赤小豆,除了赤豆、红小豆、饭豆等别名,又称为红豆。

在本地市场,赤小豆和红豆则是两种色泽接近,长相却不一样的干豆。

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豆小;红豆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

向几名中医师查询,他们说,赤小豆与红豆尽管长相不同种属却相同,同属豆科植物,性质和营养成分也接近,只是赤小豆的功效强些,所以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

一、赤小豆:

又称赤豆、饭赤豆、野赤豆、红小豆、红豆.【性味】甘、酸、平、无毒。

含淀粉、脂肪油、蛋白质、维生素(A、B、C)、植物皂素和铝、铜等矿物质。

有利于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功效。

多用作利尿剂,主治心脏病、肾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水肿,外用于疮毒之症。

并用于乳汁不通、黄疸、痢疾、肠痔下血等症。

赤小豆叶有去烦热的功效。

二、红小豆:

含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红豆中含蛋白质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黄素0.16毫克、烟酸2.1毫克。

红小豆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宜与谷类食品混合成豆饭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点原料。

其功用为"生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上吐",并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热痛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有以下几方便的食疗作用:

(1)预防麻疹。

红小豆和绿豆、黑豆各适量,共煮熟,晒干,与甘草同研细粉,以开水冲服。

(2)治疗黄疸型肝炎。

红小豆3克,苦丁香3克,麻雀粪3克,共研细面,鼻嗅。

(3)治疗肾水肿。

《中国药典》:

赤小豆

【拼音名】ChìXiǎoDòu

【英文名】SEMENPHASEOLI

【别名】赤豆、红小豆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Roxb.或赤豆PhaseolusangularisWight的干燥成熟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赤小豆:

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

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

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

无臭,味微甘。

赤豆:

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

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鉴别】本品横切面:

赤小豆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细胞内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

支柱细胞1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

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簇晶。

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形细胞间隙。

赤豆子叶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不含簇晶。

【性味】甘、酸,平。

【归经】归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30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备注】

(1)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等症。

可单味煎服,或与猪苓、泽泻、茯苓皮等药配伍同用。

用于湿热黄疸轻症,可与麻黄、连翘、桑白皮等同用。

用于于疮疡肿毒之症,可配赤芍、连翘等煎汁内服,亦可配芙蓉叶、陈小粉,研末外敷。

(2)药用的赤小豆习惯上认为以前者为优,南方一般多用种子较窄的赤小豆,而不用较肥圆的赤小豆。

【摘录】《中国药典》

  赤小豆也叫红小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饭豆”。

红小豆含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红豆中含蛋白质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黄素0.16毫克、烟酸2.1毫克。

红小豆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宜与谷类食品混合成豆饭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点原料。

李时珍称红小豆为"心之谷",其功用为"生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上吐",并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热痛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

  赤小豆,个头较小,有红有黑,红如朱,黑如漆,有毒。

有一副重要叫做瓜蒂散,里面就是利用赤小豆的毒性来催吐的。

  赤小豆的药用价值:

  【各家论述】1.《神农本草经》:

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名医别录》:

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

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

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

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

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

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

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7.《日华子本草》:

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8.《本草纲目》:

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

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10.王好古:

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

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11.《本草纲目》:

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

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

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

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12.《本草经疏》:

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

《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

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

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过剂也。

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编》:

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

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

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经疏证》:

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

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

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

【别名】

小豆、赤豆、红豆、红小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红小豆、朱小豆、茅柴赤、米赤豆

【药用部位】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

【成份】

  1.赤小豆含糖类,三萜皂甙(triterpenoidsaponin)。

每百克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纤维4.9灰分3.3g,钙67mg,磷305mg,铁5.2mg,硫胺素(thiamine)0.3lmg,核黄素(riboflavine)0.11mg,烟酸(nicotinicacid)2.7mg等。

  2.从赤豆中分离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3-fu-ranmethanol-β-D-hlucopyranoside),右旋儿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和1D-5-O-(a-D-吡

  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1D-5-O(a-D-galactopyranosyl)-4-O-methyl-myoinositol]。

还分离得到6个齐墩果烯低聚糖甙(oleanene-oligoglycosides):

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sophoradiol};赤豆皂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B};赤豆皂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3-O-[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azukisa-pogenol};赤豆皂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l→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叶丝石竹酸{3-O-(β-D-glucopyranosyl)28-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gypsogenicacid};赤豆皂甙Ⅴ,即是3-O-[a-L-吡喃鼠李糖基(l→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B}和赤豆皂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醋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赤豆皂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pyranosyl]-29-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azukisapogenol}。

  从赤豆的热水提取物中还得到三种黄烷醇鞣质(flavanoltannins):

D-儿茶精(D-catechin)、D-儿茶精(D-epicatechin)和表没食子儿茶精(epigallocatechin)。

从新鲜种子中分离到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B1和B3。

【功能主治】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

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①《本经》:

"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

  ②《别录》:

"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

  ③《药性论》:

"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

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

  ④《食疗本草》:

"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

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

  ⑤《蜀本草》:

"病酒热,饮汁。

"

  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

  ⑦《日华子本草》:

"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

  ⑧《纲目》:

"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

  ⑨《本草再新》:

"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

【用法与用量】

内服:

煎汤,0.3~1两;或入散剂。

外用:

生研调敷。

【选方】

①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

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

(《梅师集验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

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补缺肘后方》)

③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

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

(《独行方》)

④治脚气:

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

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

(《本草图经》)

⑤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

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

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

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

(《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⑥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

,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⑦治急黄身如金色:

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

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

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

(《圣惠方》赤小豆散)

⑧治肠痔大便常血:

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度。

(《肘后方》)

⑨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

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

(《梅师集验方》)

⑩治疽初作:

小豆末醋敷之,亦消。

(《小品方》)

⑾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

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

(《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⑿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

赤小豆二升。

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

一切丹并用此方。

(《千金方》)

⒀治腮颊热肿:

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

(《纲目》)

⒁治小儿重舌:

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

(《千金方》)

⒂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

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

(《肘后方》)

⒃下乳汁:

煮赤小豆取汁饮。

(《产书方》)

⒄治妇人吹奶:

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

(《妇人良方补遗》)

⒅治风瘙瘾疹:

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

(《纲目》)

⒆治食六畜肉中毒:

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

(《千金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细粉,和入温水、鸡蛋清或蜜调成稀糊状,摊在布上,敷于患处。

一般一次即能消肿。

治疗7例,均获效果。

②治疗肝硬化腹水

取赤小豆1斤,活鲤鱼1条(重1斤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000~3000毫升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

将赤小豆、鱼和汤分数次服下。

每日或隔日1剂。

连续服用,以愈为止。

治疗2例,服后尿量增加,腹围减小,精神良好,无不良反应。

【宜忌】

①陶弘景:

"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

②《食性本草》:

"久食瘦人。

"

③《随息居饮食谱》:

"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

【怎样去除体内湿气】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

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它们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

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赤小豆粥了。

……

薏米赤小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赤小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赤小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

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

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

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

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

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

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所以,肥胖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赤小豆汤是治湿邪最好的药。

平时总要嘱咐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熬薏米赤小豆汤当茶喝。

对于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赤小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

有人对我说“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

“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

”为什么?

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赤小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

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

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大丰市盈丰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勇立潮头,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地产绿色杂粮。

公司常年收购地产赤豆、黄豆、双青豆、青仁黑豆、花生、黑芝麻等各种杂粮,并对其进行精细加工、精心筛选、诚信销售。

公司秉承“顾客至上,诚信共赢”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谒诚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垂询!

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惠顾洽谈!

———————★★★★★ 产品展示★★★★★———————

【营养成分】

 红小豆又名赤豆、赤小豆、红豆。

英文名:

Redadzukibean。

红小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饭豆”。

红小豆含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红豆中含蛋白质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黄素0.16毫克、烟酸2.1毫克。

红小豆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宜与谷类食品混合成五谷豆?

够蚨怪?

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点原料。

【红小豆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红小豆“味甘,性平,无毒,下水肿,?

庞钢着а坪龋剐沽。

”悖稳榷荆⒍裱陈∑⑽浮?

”现代医学证实,红小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种子供食用与药用,常用于煮粥、制豆沙。

干豆含蛋白质21~23%,脂肪0.3%,碳水化合物65%。

药用部位:

干燥成熟种子。

另:

叶治小便频数,遗尿;花清热,止渴,醒酒,解毒;发芽的种子治便血,妊娠胎漏。

 

性味:

甘酸、平、无毒。

 

归经:

入心、小肠、肾、膀胱。

 

功效:

除热毒,散恶血。

消胀满,利小便,通乳。

 

主治:

痈肿脓血,下腹胀满,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烦热,干渴,酒病,痢疾,黄疸,肠痔下血,乳汁不通;外敷治热毒痈肿,血肿,扭伤。

 

  红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饭豆”,它具有“津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的功能,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

赤小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营养、多功能的杂粮。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干燥成熟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收获。

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又称相思豆,煮熟后会变得非常柔软,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甜味,风味相当强。

红豆原产于中国,是一种一年生灌木的种子,由于具有医疗效用,所以在远东一带颇受重视,数千年来一直将它加入米饭及汤里食用。

也由于它们的甜度,所以红豆在东方甜食里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红豆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宜与谷类食品混合成豆饭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点原料。

红豆不仅是美味可口的食品,而且是医家治病的妙药。

中医学认为,红豆气味甘、酸、平、无毒,有化湿补脾之功效,对脾胃虚弱的人比较适合,在食疗中常被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及消暑、解热毒、健胃等多种用途

赤豆、红小豆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Roxb.或赤豆PhaseolusangularisWight的干燥成熟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赤小豆:

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

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

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

无臭,味微甘。

赤豆:

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

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鉴别】本品横切面:

赤小豆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细胞内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

支柱细胞1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

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簇晶。

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形细胞间隙。

赤豆子叶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不含簇晶。

【性味】甘、酸,平。

【归经】归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30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备注】

(1)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等症。

可单味煎服,或与猪苓、泽泻、茯苓皮等药配伍同用。

用于湿热黄疸轻症,可与麻黄、连翘、桑白皮等同用。

用于于疮疡肿毒之症,可配赤芍、连翘等煎汁内服,亦可配芙蓉叶、陈小粉,研末外敷。

(2)药用的赤小豆习惯上认为以前者为优,南方一般多用种子较窄的赤小豆,而不用较肥圆的赤小豆。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辞典》:

赤小豆

【出处】《本经》

【拼音名】ChìXiǎoDòu

【别名】亦豆(《日华子本草》),红豆(《纲目》),红小豆(《本草原始》),小红绿豆、虱拇豆(《陆川本草》),朱赤豆(《中药材手册》),金红小豆、朱小豆(《药材学》)。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

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原形态】①赤小豆,又名:

猪肝赤(《本经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读》),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