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8130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docx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三套教材的共同之处:

   一、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和语文教学观。

   

■语文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观

   ①语文课程的性质。

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这是新课程标准和此前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历史性进步。

■“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三套教材的选文确实有一股文化气息与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突出人文性。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生命生命》等、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慈母情深》等、苏教版第一单元《为你打开一扇门》等都是以往教材所不曾选过的。

■ ②语文课程

■ 语文教材的内涵及意义的界定:

■凡是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都是语文教材。

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材学校语文教学所需的教材系列

泛指社会的“大语文教材”

■三套初中语文教材都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构筑了一个开放而又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态”环境。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这三套教材的亮点,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

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综合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活动。

■第二,言语实践是一种过程性活动。

■第三,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活动。

■第四,言语实践是一种合作性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一单元这就是我:

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以“这就是我”为题作文)

   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

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有关语文学习的讨论·有关语文学习的作文

   第三单元感受自然:

我有一个“朋友”·走过四季·心中的美景(自拟题目作文);参考资料(告示牌、广告语、流行语)

   

■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

月球奥秘知多少·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

■第五单元我爱我家:

老照片的故事(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作文·我家的一件珍品(自拟题目叙述家庭往事)·妈妈的唠叨(模拟电话交谈和写信)

   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

搜集整理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并在班级讲·搜集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完成进化表格·讨论“神创造人类”·搜集人类起源说资料并与同学交流·作文;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激烈论争、关于人类起源的两种新说法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专题

   第一单元有感而发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说真话,抒真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名著推荐与阅读

   第三单元从生活中找“米”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说话有针对性,又吸引力,善于打动人

   第五单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问题与讨论

   第六单元想像婉转拒绝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单元永葆童心有趣的汉字

■第二单元寻找自己的秋天“秋”和颂秋、悲秋

■第三单元感悟亲情三口之家:

父、母、子

■第四单元生活的棱角从“蛇”说到问候语

■第五单元关注动物朋友“猫狗”语义面面观

■第六单元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睡”与“寐”

■三套实验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背景中,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生动活泼。

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实践学习之中。

综合实践力图构筑“大语文”观,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形式多样的实践中热爱语文,提高素养。

综合实践大多以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给静态的语文学习注入生活的源头活水。

■在综合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   2、语文素养观

■语文素养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思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味、审美情操)这样三个维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字与词(每课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

■朗读知识,文章的表达技巧朗读能力、

■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与写作)、

■探究性学习和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性学习:

漫游语文世界)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口语交际知识(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阅读与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诵读欣赏)、写作能力(真话与真情、文章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说真话与抒真情、珍惜青春年华)

■北师大第二单元

■品味与鉴赏诗句的能力

■积累并培养文学爱好

■阅读方法

■感受自然、热爱自然

■三套实验教材围绕三个维度来编写教材的,因为是初中一年级,教材比较淡化“知识”这一维度,而侧重于“能力”与“情感”的维度,这是符合初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语文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在编辑的体例和内容的安排上,三套教材都传承单元教学研究的成果,按一定的因素组元。

■三套实验教材以单元切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实验教材一般一个学期安排六到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四到五篇课文。

■   新课标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都力求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苏教版语文教材,以栏目的形式概括每个单元的内容;北师大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组织单元内容,文本话题相对集中;人教版虽然没有用明显的文字概括每个单元的内容,但从每一单元的内容可以推测出编者的编辑意图。

■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

第一单元人生童年梦痕亲近文学

第二单元人生秋日撷英金色年华

第三单元四季亲情歌吟民俗风情

第四单元科学品行善恶多彩四季

第五单元亲情生命礼赞关注科学

第六单元想像性灵愚慧奇思妙想

第七单元古代生活

   

■   三套教材选文的特点

人教版课文每单元5课,6单元共30课。

它们大都是短小精美的名家名篇:

古代作品,有选自孔子的《论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复的《浮生六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中的章节;现代作品,有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冰心的《纸船棗寄母亲》、何其芳的《秋天》等;当代作品,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流沙河的《理想》、张晓风的《行道树》、周国平的《人生寓言》、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等;外国则大作家安徒生、法布尔、泰戈尔等“榜上有名”。

以上这些选文的经典性,使教材有着沉甸甸的文化含量,有利于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

而一些表现新时代新理念的新锐作家的文艺作品和科学单元中的《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等科普作品,又赋予教材强烈的时代色彩。

■苏教版的选文,从主题思想看,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也有关注自然、关注科学的;从选材范围看,每册书24-26篇课文涉及中外古今,其中现代作品占83%,外国作品占25%,文学作品占66%,科学作品占34%(统计有交叉),推荐诵读欣赏的古诗文全是名家名篇;从课文体裁式样看,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戏剧文学,也有实用文;从作品风格、类型看,既有高雅的精品佳作,又有反映民俗风情的通俗而富有理趣的小品和民俗对联;从作者看,90%为名家,也有杰出的教师,出类拔萃的学生。

教材内容的优化,体现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反映了教材改革的时代精神,从而保证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北师大版的新课文约占70%左右。

教材中新选了一些能反映时代就精神和现代意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如: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拣麦穗》(张洁)、《童年絮语》(舒婷)、《生命》(沉河)。

适当增加了外国的优秀作品,作品适合学生阅读,形式多样,文质兼美。

如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印度作家泰戈尔的《金色花》、加拿大作家里柯克《我们是怎样母亲节的》、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农夫和蛇》、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捷克作家哈谢克的《黑信》、法国作家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

■这次新编的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适当调整了古代诗文在教材中的布局和比例。

七年级上册和七年级下册,考虑到与小学的衔接,适当降低了难度,在第二和最后一个单元各集中安排了四篇古代诗文。

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每册安排两个诗文单元。

编排的顺序则按照语言的难易程度,兼顾作品的思想内容,尽量把内容或写法相近的作品编在一起,便于教学。

■单元编排

■人教版淡化了文体的概念,每个单元以内容的相同或者相近为依归,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既有诗歌(《理想》),又有散文(《短文两篇》、《我的信念》),还有古文(《〈论语〉十则》)。

人教版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是一个亮点。

■北师版以主题单元来编排,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文化单元,如七年级上册分别以童年、秋日、亲情、品行、生命、性灵为主题编排选文。

■苏教版则以栏目的形式组织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栏目名称,六个单元依次为“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

这种以栏目的形式概括单元算是一种创新,这在过去的语文教材编写中是比较少见的。

■阅读方式的编排

人教版、北师大版仍然传承过去的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有14篇略读课文,精读16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又讲读26篇,自主阅读12篇。

苏教版全书没有区分精读和略读。

教师可因人、因文、因时、因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自行安排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

另外,“诵读欣赏”是其版本的特色。

练习设计

■三套教科书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提问也不再是教训式、律令式,而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它关注的是“你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谈谈你的体会”等等。

在这种“话语”情境中,“目中有人”,学生作为“你”而突显出来,至于问题倒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

这样的例子在三套教材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1.名称改变,性质改变。

将过去的“练习”改成现在的“研讨与练习”(人教版)、“阅读练习·探究”(北师大)、“探究·练习”(苏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是这样的: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1、。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才能深沉地给予我们。

”你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2、每人讲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苏教版题目的设计不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理解、分析上,着重引导学生去独立完成阅读的过程,自己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基点上选择题点,设计题型,确立题的量和度。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

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2.练习题量的大大减少。

人教版教读课文一般三四道题,自读课文一般两道题。

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一般包括整体感知、文笔精华和延伸拓展这几方面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的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道是揣摩课文中四个写景的精彩语句;第三道是课外搜集几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花木的例子,并展开交流。

这些研讨习题,既有对课文全局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部的关注;既抓住了课文的根本,又不面面俱到,留下了自我发挥的空间。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习题数量比较合适(一般不超过四个题)。

从内容上说,设计新颖科学。

■例如:

《冰心诗四首》一课的课后习题:

■第一题:

《母亲》中“躲”字表到了怎样的感情?

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纸船》中作者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对母亲的挚爱,你能不能也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同样的感情?

■第二题:

一个青年,专注的看着花儿、果儿,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有了许多感受。

慢慢的似乎不是自己想到了什么,而是那些花儿、果儿在对他诉说……阅读后两首诗,设想自己正在凝视那些花儿、果儿,他们会对你讲些什么?

■3.教材每课练习中至少有一道拓展性练习。

它们或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如人教版第一单元《生命生命》一课后有一篇同题文章,第三单元《秋天》一课后有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第五单元《散步》一课后有《三代》;或由课内文章向课外名著的扩展阅读,如第五单元《诗两首》一课“探究与练习四”是“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五、附录的编排

人教版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有三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

■苏教版列有两篇附录《应用文示例》、《名家书法欣赏》,还安排两个专题,一是“名著推荐与阅读”,一是“问题与讨论”。

苏教版另一富有创意的做法是在每单元后面都安排有“诵读欣赏”,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丰富语文积累。

■北师大版列有三篇附录:

汉语小百科(则样查工具书)、课外阅读(一、两种阅读方法二、《海的女儿》阅读示例三、外国经典童话简介)书法小知识·小故事(一、书法之美二、草书与舞剑)

教材的理念

■理念一:

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理念二:

尊重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文的特点;

理念三: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丰富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又注重科学而严格的读听写说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理念四:

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

理念五:

确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材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能力;

理念六:

压缩课本体积,扩大教材容量,拓开语文学习资源,既要减轻过重学习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人教版

■单元设置打破了体裁的局限,以主题为轴心统摄每一个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则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

七册六个单元主题分别为:

①关爱生命②体味人生③感悟自然④探索科学⑤诠释亲情⑥想象世界。

围绕这些主题,选用了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古诗文,小说等来进行诠释。

这些主题以及统摄下的文章不仅使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得到触动,并且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本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还表现在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主要表现在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中。

七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分别是:

①这就是我②漫游语文世界③感受自然④探索月球奥秘⑤我爱我家⑥追寻人类起源。

设计一方面与单元所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兼顾了语文训练的各种能力,比如第一个综合性练习《这就是我》,主题活动就是“介绍你自己”,锻炼了当众说话表现自我的能力,也为让老师尽快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达到同学们之间迅速了解的目的,可谓“一箭三雕”。

■.每一册的六次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与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

大型综合性学习规模大、难度大、要求高、时间长,重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小型综合性学习多为较简单的语文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七年级上册中,第一、三、五单元为小型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则为大型综合性学习。

■这册书后附录了名著导读并且介绍了阅读名著的自读方法,如:

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多利用工具书等。

它选择了《繁星》《春水》,《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书中精选片断作为范例进行了指导,这种指导言简而意赅。

■人教版导读中先入为主的框框没有了,代之以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性表达;注重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设定的氛围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六课《理想》前面的加框部分就非常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

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

理想是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选文经典,文质兼美,文化、时代气息浓,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人教版课文每单元5课,6单元共30课。

它们大都是短小精美的名家名篇:

古代作品,有选自孔子的《论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现代作品,有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春》等;当代作品,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流沙河的《理想》等;外国大作家安徒生、法布尔、泰戈尔等的作品。

一些新锐作家的文艺作品和科学单元中的《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等科普作品,又赋予教材强烈的时代色彩。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了更多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如《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感觉真好》《人生寓言》《山中访友》等等,都是学生喜爱读的篇章,教学时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仍然传承过去的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如七年级上册共有14篇略读课文,精读16篇。

■以课文内容为话题,开展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

六个单元的阅读部分“探究与练习”,总共有十几次口语交际(或复述,或概括,或讨论,或辩论,等等,形式活泼多样)和片断写作练习。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想》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收获,/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说: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教材编写建议

■1.增加插图,每课后面插入一些小知识;

■2.各单元用不同颜色的纸,使它成为彩色书;

■3.多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作者介绍;增加一篇科幻文章;

■4.现代文选篇,其情稍嫌温润而少刚劲、坚硬之骨;

■5.文言量少,且分散于各单元,似乎编者主要意在其“质”与单元内其他选文保持一致而已;

■6.作文的命题陈旧了,希望有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如“生活中的惊叹号”“空白的一天”等题目。

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苏教版的“综合性”和“模块性”,也就是注意了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性”。

■教学目标的综合,教科书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

■课程内容的综合,教科书包含语文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以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等;

■过程和方法的综合,教科书力求让学生体验多种学习过程,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模块性”:

不拘泥于通常采用的“文体系列”或“表达形式”的纯文学概念的编排方式。

遵照语文学习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

■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地分解成不同模块,如每一册均包含“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名著推荐与阅读”四个部分。

■另一方面又“聚零为整”,在教学及学生学习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

例如,学习“诵读欣赏”时,可以结合“口语交际”部分中的“语言表达(深刻、充实、有文才、新颖)”专题,同时结合课文主体部分的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亲近文学”等内容,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认识反复归拢,提升的效果。

■苏教版所选的课文,无论是一直沿用的传统课文,还是新增加的课文,都是充满人文性的。

例如:

《诗词曲三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领略不同时代文学艺术的璀璨成就。

同时,教材的选文还不仅仅局限在语文这一方面的知识,编者在选文中,注意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注意到了知识的综合。

例如《松树金龟子》《贝多芬传》《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凡尔塞宫》《从小就要爱科学》《在太空中理家》《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这些做法很符合新课标的所提出的学科综合的要求。

■苏教版全书没有区分精读和略读。

教师可因人、因文、因时、因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自行安排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

另外,引导课外诵读欣赏古今诗文,读与课文有关的名著和期刊报纸。

■苏教版另一富有创意的做法是在每单元后面都安排有“诵读欣赏”,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丰富语文积累。

■古诗词15首

■现代诗2首

■泰戈尔诗3首

■文笔精华4段

■对联6副

■《论语》8则

■苏教版练习题目的设计不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理解、分析上,着重引导学生去独立完成阅读的过程,自己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基点上选择题点,设计题型,确立题的量和度。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