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466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三篇: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四篇:

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五篇: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

正文

第一篇: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

程远。

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

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

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

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

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

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

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

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

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

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XX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

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

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用

电难问题;发放贴息扶贫贷款2350万元,扶持4500多户群众发展生产;投入500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实用技术培训,智力帮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解决12736人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24万人减少到XX年的6.17万人,扶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

4.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促进城乡协

调发展。

一是要抓好农村教育工作。

抓好贫困地区的高中和职业教育,着重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子弟上高校难的问题。

大力实施以“八荣八耻”、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

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乡、村两级卫生院改造和标准化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救治体制,为农民看病、治病提供保障;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

重视抓好重大节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积极组织好“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

积极发展农村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四是要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农村殡葬改革。

要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推行以火葬为主的农村殡葬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的文明治丧水平。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要实施“三个培养”工程。

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了的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领导,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带动力和战斗力;二是继续抓好大学毕业生选任村官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XX年以来,马山县以乡、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选派12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委任职;先后培训党员7100多人次;抓好农村党员帮扶工作,已有1237名党员乡土人才与4950个农户建立帮扶关系,创建党员中心户405户,帮带农户3150户;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工作,共有2450名农村党员找到了适合的岗位。

全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6.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一是全面启动“农家课堂”培训工程。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二是实施“示范教育”工程。

要以致富带头人为典型,通过言传身教,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三是大力实施农民转移培训工程。

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组织服务工作;四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

近年来,马山县加强了对务工人员输出前的培训和返乡后的扶持,劳务输出的效益不断提高。

目前外出务工人员10万多人,年外出劳务总收入4亿多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劳务输出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同时,马山县已有乔昌玩具厂等30多家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投资总额2200多万元,安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00多人,全县共有上万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投入到反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只要我们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切实从群众最急切、最现实的实事抓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使新农村建(本站推荐:

)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第二篇: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的重中之重。

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

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

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

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

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

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

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

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

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

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

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XX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

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

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

用电难问题;发放贴息扶贫贷款2350万元,扶持4500多户群众发展生产;投入500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实用技术培训,智力帮扶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解决12736人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24万人减少到XX年的6.17万人,扶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

4.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要抓好农村教育。

抓好贫困地区的高中和职业教育,着重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子弟上高校难的问题。

大力实施以“八荣八耻”、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

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乡、村两级卫生院改造和标准化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救治体制,为农民看病、治病提供保障;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

重视抓好重大节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积极组织好“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

积极发展农村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四是要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农村殡葬改革。

要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推行以火葬为主的农村殡葬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的文明治丧水平。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要实施“三个培养”工程。

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了的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领导,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带动力和战斗力;二是继续抓好大学毕业生选任村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XX年以来,马山县以乡、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选派12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委任职;先后培训党员7100多人次;抓好农村党员帮扶,已有1237名党员乡土人才与4950个农户建立帮扶关系,创建党员中心户405户,帮带农户3150户;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共有2450名农村党员找到了适合的岗位。

全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6.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一是全面启动“农家课堂”培训工程。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二是实施“示范教育”工程。

要以致富带头人为典型,通过言传身教,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三是大力实施农民转移培训工程。

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组织服务;四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

近年来,马山县加强了对务工人员输出前的培训和返乡后的扶持,劳务输出的效益不断提高。

目前外出务工人员10万多人,年外出劳务总收入4亿多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劳务输出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同时,马山县已有乔昌玩具厂等30多家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投资总额2200多万元,安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00多人,全县共有上万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投入到反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只要我们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切实从群众最急切、最现实的实事抓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

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

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

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

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

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

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

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

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

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

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XX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

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

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

第四篇:

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任务最艰巨。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子该怎么走、从哪里突破,结合罗城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不一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因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以我们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我们全县共有11个乡镇,东部龙岸、长小安、黄金几个乡镇土地广袤肥沃,加上地沿接近柳州,受柳州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优势的辐射以及农民接受的知识和信息丰富,生产生活发展较快,经济基础较好,农民生生活质量较高。

而西部由于地处喀斯特地区,大部分是大石山区,近年来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抗病抗灾力低,生活质量不高,而东门、四把等中部地区原部分群众靠山吃山,开小煤窑被迫关停整顿,再加上许多依靠煤矿生产销售维持生活的农民群众又未能及时转复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致使部分群众收入锐减。

形成了罗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新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因此,在目标要求上,要分层次、分阶段。

分层次,就是针对新农村建设起点有先后、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的实际,在标准制定上不搞“一刀切”,使各地的标准既积极又科学,并从发展实力、收1

入水平、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量化,以便落到实处。

分阶段,就是贯彻村镇规划是龙头、基础设施是保障、发展经济是根本、富裕农民是关键的要求,分步实施发展规划,防止出现人们担心的“一阵风”、“搞突击”甚至大拆大建等问题,决不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在方式上方法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

如针对罗城西部地区的现状,鼓励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特优产业、壮大经济,扩充经济容量,宜林则林、宜烟则烟、宜果则果,做到多种经营同步发展,而后利用试点的成功经验在面上铺开。

二、充分认识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建设富裕新农村,必须狠抓经济发展不放松,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发展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罗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全县有36.22万人口,31.48万人在农村,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