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571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桑代克

2.描述性研究方法不包括自然实验法

3.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4.桑代克总结的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不包括失用率

5.在条件反射研究基础上,巴甫洛夫总结的学习规律不包括同化

6.提出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属于学习理论流派里的行为主义

7.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中等水平

8.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9.奥苏贝尔提出可以通过设计一种引导性的材料来提高有意义学习的效果,这个材料被称做先行组织者

10.在有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的学习被称做总括学习

11.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技能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

12.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计划性

13流程图和模式图属于组织策略

1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5.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16.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服务的人群是正常学生群体

17.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18.下列不是课堂情境结构的是课堂纪律

19.系统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此过程是教学评价

20.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结构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3.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可分为三个领域,分别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4.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维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6.根据言语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可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7.练习过程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8.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成性原则。

9.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发明和发现。

10.美国心理学家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柯尔伯格三六级水平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11.印象是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1.印象是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刻板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2.认知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困扰的理论。

1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

14.课堂心理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

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③强调内部奖励。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4.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作用表现在: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5.简述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

(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四、论述题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场所。

在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专制型:

父母不太考虑孩子自身的观点与感受,对孩子强制较多,关爱和温暖较少。

这种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有中等程度的自信和自控力,但有时怀疑、退缩,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放纵型:

父母对孩子没有要求,放纵孩子的不成熟行为。

这种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民主型:

父母有威望但不独断,对孩子有严格要求又鼓励他们独立自主。

这类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已,喜欢笑,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制约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条件。

与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比较,学校教育影响具有特殊性。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学校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并显现出连续性和一致性的特点。

学校教育影响因凭借学生集体的力量而更加有效。

学生活动多半是集体活动,学校的各种教育要求,经常以集体规范告示形式。

对学生个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学校教育影响的时间跨度长,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3)同辈群体:

与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探索人际关系,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学记》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赞可夫

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5.儿童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6.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方针

7.“青少年儿童是社会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是《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8.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课程目标

9.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称为教学模式

10.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

11.中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技能

1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3.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的划分根据是该节课的教学任务

14.探究训练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探究,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究。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问题情景

15.教案也叫课时计划

16.中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活动

17.文艺复兴时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埃拉斯莫斯

18.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学生评价

19.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出等级顺序的评价属于相对评价

20.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二、填空题

1.近代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思想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4.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主要包括:

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6.依据课程任务,课程类型可分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7.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8.中学直观教具的种类是多样的,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实教具,二是物模像。

9.教师备课需要做好的工作包括:

(1)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2)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3)了解学生;(4)准备教法。

10.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11.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

1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

13.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4.品德评价是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诸因素做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德育决策提供依据。

15.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6.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1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

18.从职业性质的层面来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20.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简答题

1.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①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①教科书教材;②图书教材;③视听教材;④现实教材;⑤电子教材。

3.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一般任务有: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

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5.何谓班级管理,其功能是什么?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功能是:

①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6.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②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③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④对异性好感与爱慕;⑤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

四、论述题

①学校教育可以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具长远的意义。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

学校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家是冯特

2.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这属于无条件反射

3.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应答叫反射

4.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条件下引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为实验法

5.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是视觉

6.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思维

7.有人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稳定性做研究,发现12岁以下儿童的注意可维持在30分钟

8.在小学阶段发展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注意品质是注意的稳定性

9.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

这是因为感觉具有明适应

10.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的因果联系阶段

1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属于瞬时记忆

12.研究表明,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的年龄大约在9~11岁

13.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形象属于再造想象

14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哪一特性发展的表现创造性

15.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抽象

16.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十或十一岁

1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

18.“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肢体表情

19.“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哪一意志品质差的表现果断性

20.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是表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大脑皮层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叶。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

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6.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7.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

8.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9.入小学后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成人水平。

10.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1.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3.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途径有

(1)概念形成;

(2)概念同化。

14.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主要是系统脱敏法。

15.移情是指人们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16.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

17.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8.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相互作用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19.班级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

20.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

气质差异,即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

三、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2.简述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

1)教师的主导性;

2)学生的全员性;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3.简述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2)情感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区别:

1)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

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4.简述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1)动机冲突;

2)意志行动的决策;

3)意志努力。

5.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四、论述题(共10分)

有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蜘蛛网般的人际关系;二是要有健康向上的性格。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性格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将如何培养小学儿童获得良好性格。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适当参照群体;

2、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3、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

4、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5、一定要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

教育学(小学组)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这一世界上最早对教育所下的定义见于《中庸》

3.我国学校的萌芽约在四千年前的虞舜时代,当时被称为庠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思想反映的是教育的阶级性

5.《演说术原理》一书的作者是教育家昆体良

6.出版了《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7国民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基础型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9.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反映了教师劳动特点中的长期性

10.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11.我国的《教师法》颁布于1993年

1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5、6岁~11、12岁

13.学校的活动对小学儿童的发展来说起决定性的作用

14.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称为教育方针

15.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16.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其主体部分是课程设置

17.国家从宏观上指导学校各科教学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

18.根据“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教学规律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19.遵循“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这一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为传递——接受式

20.学生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和学校所制定的有关日常行为规范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判断的能力称为道德评价能力

二、填空题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实践性、双边性、三要素和多功能五个特征。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小学儿童的“学生感”这一心理特征具有独立性和向师性两方面特点。

5.我国教育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说,可分为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功能和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两大方面。

6.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7.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难点在农村,最大的难点在我国农村的贫困地区

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小学教育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结底还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

10.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11.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包括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

12.我国唐代的教育家韩愈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亡而其教存”。

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职业道德的生动诠释。

13.教育方针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行政性和法令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14.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小学的基础知识、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15.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16.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7.讲授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具体可细分为讲述、讲解和讲读等讲授方式。

18.组织学生办墙报和黑板报活动属于群众性课外活动形式。

19.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他们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0.少先队组织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立的自主性。

三、简答题

1.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

2)教师应成熟了解多种教学方法、多种上课类型和各种教学模式,知道它们的功能。

3)设计好教案,教案可以详细些,也可以简单些,教案的详略主要由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来决定。

2.简述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

1)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和实践锻炼相统一的过程。

3)引导学生开展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4)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5)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长期反复进行、逐步提高的过程。

 

3.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1)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可测,教学效果好。

2)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得好。

4)教学方法多样,有实效。

5)时间安排合理,课堂效率高。

4.简述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1)组建班级阶段。

2)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3)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5.简述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

1)独特的创造性。

2)长期积累性和示范性。

3)师生双向互动性。

4)小学教师劳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5)小学教师劳动的成果是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结合的产物。

四、论述题(共10分)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

”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把师爱视为教师的美德。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一种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

因此,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

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你从教经历,谈谈师爱的重要作用。

1)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教师只有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情感,才会呕心沥血地为学生操劳。

2)师爱是开启儿童心理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3)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2、师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是亲近感。

2)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感和尊重感。

3)第三个层次是期待感。

3、作为人民教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师爱?

1)增进对师爱的认识,提高师爱的自觉性。

2)通过实践。

师爱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萌发,渐臻于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