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636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docx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辛集市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

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脆弱性

B.封闭性

C.再生性

D.落后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说明小农经济成为王朝复兴的前提,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

脆弱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封闭性是指不和外界交换,故B项错误。

落后性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D项错误。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农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去向、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参与程度等反映出来,题干没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工具投入占很小比重(2%)。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等耕作技术和工具是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前提条件,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以来,其铁犁牛耕的模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小农家庭拥有铁犁、耕牛等基本生产工具后便不必再对生产工具有太大投入,只需承担修缮工具的费用。

在小农大量增加肥料、投入人力等措施增加亩产量的背景下,工具投入占比因而非常小,但不能说明小农减少对犁耕的依赖,犁耕仍是小农生产的前提,故B项错误;专业化的生产属于集约型生产,要求采取新技术、新工具等科技含量高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与图表反映的小农增加产量的思路不同,故C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江南农村家庭的投资主要在肥料、播种、灌溉上,工具占很小比重。

施加肥料、选育优种、勤加管理(灌溉等)等手段,尤其是施加肥料占比近半(45%),反映小农家庭通过高投入尽可能地提高亩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3.江浙地区,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明朝中后期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这种变化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

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C.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生态环境的恶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所种惟稻”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种植业的发展,材料“郊原四望,遍地皆棉”反映的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唐宋而言,明代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

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出是经济结构调整,不能说明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故C项错误。

生态环境恶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4.《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190郡,1255县,8907546户,46019956口。

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44郡,312县,932033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

这表明

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

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

材料说明扬州的土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选择D。

C是在两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时间不符,排除。

扬州是商业城市,A错误。

仅以扬州的数据不能判断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以偏概全,排除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

5.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

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B.显示朝廷的威严

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A

【解析】

“官窑”显示的是官府的权威,显示的是朝廷的威严,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不是主要目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显示的是威严而非丰厚的财政收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官窑是不利于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的,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官营手工业显示的是朝廷的威严。

6.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了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B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

材料中是官府委托民营手工业,并不是控制,故C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错误。

7.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故A项错误。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故B项错误。

由图片可知,明朝机房为私营手工业。

结合史实可知,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面向市场需要,供民间消费,故C项正确。

宋代官窑属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主要为清军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等军事装备的军用企业,产品很少流入市场,故D项均错误。

8.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

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干中的“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可以知道宋代“行”的得名根源于政府收税中的得名,故A对;B错在了“最早”;C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出来;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9.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言之有理即可)

55两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该农户主要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把养的蚕卖出一部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该农户养蚕缫丝,织绢120匹,反映了这一地区丝织业发达,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10.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

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说明当时明成祖在乎自己国家的体面而不是得利多少。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一种很特殊、很特别的国际贸易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国威,显摆自己的富有,绝对不计较是赔钱还是赚钱,所以,材料表明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A项的表达不如C项。

BD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朝贡贸易

【名师点晴】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知识后再去分析题项,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亏辱大体多矣”明确表达的是国家的体面损失较多,而不是利益损失较多。

11.西汉贾谊主张:

“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共所矣。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小农经济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减少人口流动

D.打击富商大贾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重视重农抑商政策,从材料“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主张保护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

材料中是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并不是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

减少人口流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打击富商大贾的信息,故D项错误。

12.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

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A.海禁政策的保护

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经济发展水平高

D.小农经济的抵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代厉行海禁,禁止国内人民出海贸易,又严格控制外商来华贸易,在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打开以前,对外贸易受官方控制。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795年”可知,此时是清代奉行严格的海禁政策,英国的棉纱、棉布很难销售入中国市场,故A项正确。

中国棉纺织业和英国相比并不是发达,故B项错误。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不是材料现象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抵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点睛】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史,只能从明代后期写起。

然而,总的说来,明后期,尤其是入清以来,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已是日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

尤其是当时具有主导作用的棉纺织业部门,落后愈甚,它一直停留在农家副业上。

整个明清时代,棉纺织业中未发现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也无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的证据。

材料二近年来,学术界“中断论”者认为,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来中断了;近代工业的建立是另起炉灶,并不是萌芽的继承和发展。

但据我们考察,这种破坏,主要是在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农民家庭手工业方面,尤其是手工棉纺业,而不是在独立手工业方面。

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

我们考察在清代前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十几个手工行业,它们在鸦片战争后,只有瑞布(不会编水起坡的布)和刨烟两业被外国商品所代替了,其他都继续维持下来,并有9个向机器生产过渡,它们代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流。

因此说,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除非有不可抗力量,它不会夭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承明《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关系的观点。

要求:

赞同或反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

(1)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或农业、手工业的进步);②商品经济的繁荣。

特点:

①发展缓慢;②地区、行业分布不平衡;③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2)示例一:

观点:

赞同材料二的观点,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或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延续和发展)。

论述:

①资本主义萌芽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准备了雇佣劳动的条件,并提供了熟练工人(劳动力市场);②为近代工业的建立准备了市场和运输条件(商品市场);③为近代工业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和资本基础(资本积累)。

示例二:

观点:

反对材料二的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继承和发展,而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论述: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本就羸弱的资本主义萌芽;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瓦解,扩大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③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的信息并结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区和行业以及发展缓慢的状况,总结其发展特点.

(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从“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除非有不可抗力量,它不会夭折”,可知材料二的观点,选择赞同与反对任一角度来确定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点睛】资本主义萌芽局限于江南、广东等地区,局限于丝织业等个别生产部门;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但毕竟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其出现从经济基础上表明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

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答案】

(1)状况:

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政策:

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

相互影响。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可以得出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可知当时政府是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其政策是重农抑商。

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的“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等信息可以概括为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和富国强兵等回答。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的“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等信息可以概括为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第二小问由材料三可知当时处于宋代,结合宋代有关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

再结合材料三中的“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可以得出作者认为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政府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到材料二中的重农抑商,再到材料三中的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再结合所学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出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