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8966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docx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

侯琼薛起刚白美兰

(内蒙古气科所,010051)(内蒙古气候资料中心,010051)

提要:

气候资源是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对气候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程度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日益深入。

本文对内蒙古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和农业气候资源潜势做了概括性论述,据此,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内蒙古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对策和措施,以飨读者。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开发利用对策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气候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程度日益深入。

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有效改善小气候、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已经和正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地域辽阔,南北自北纬37°37'至53°20',东西自东经97°10'至126°02',位于中纬度内陆。

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贯穿于内蒙古东部,阴山山脉东西向横亘于中部,地形地势复杂多变,形成了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和立体性,由此产生出与此相关的农业结构的多样性和立体性,形成以农、林、牧三大支柱产业结构为主,其它各业为辅的多种多样的气候适宜区。

但是,由于过去对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它农业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致使三大支柱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自治区气象局和各盟市气象局先后完成了农业气候考察和区划工作,基本摸清了气候本底情况,分析了气候优势、劣势和规律,提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的对策和趋利避害的措施,为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然而,气候资源的波动性和可变化性及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决定了农业气候区划、评价等成果需要随着气候的变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以便不断地为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进一步揭示内蒙古地区农业气候特征,认识农业气候资源潜势,对于科学开发利用本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为农业生产优势,将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和主要特征

1.1光资源极为丰富,光合生产潜力很大

内蒙古地区太阳辐射年总量4750—6250兆焦耳/平方米。

年,中西部地区多达6000兆焦耳/平方米。

年以上,≥0°С的光合有效辐射1800-2400兆焦耳/平方米。

年左右,底山丘陵向阳缓坡受光量更大。

年日照时数2600-34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较高53-78%之间,地区差异大,分布规律与太阳辐射相同,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是我国辐射能量和日照时数次多地区。

优越的光照条件,加之以光补温,不仅对4-10月的农业主要生产季节,而且为霜期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自然能源基础。

目前,全区平均光能利用率仅为0.2-0.6%,个别地区可达到1%,光合生产潜力很大。

1.2热量资源较少,南北相差悬殊,有效性高,利用潜力较大

内蒙古地区的热量资源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气温-4—8°С,≥0°С的活动积温2000—4000°С左右,日较差12——16°С,昼夜温差大,有害高温少,温度有效性高。

由于热量资源南北相差悬殊,形成我区偏北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偏南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农业格局。

种植业在大部分地区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许多地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在大兴安岭东麓、锡盟南部、乌盟东部丘陵、及大青山北麓≥5°С积温在2400—2800°С之间,适宜种植喜凉作物。

利用温室大棚、薄膜覆盖等保护措施,可以延长生长季,扩充热量资源。

1.3水资源短缺,东西干湿差异大,但有潜力可挖

内蒙古地区自然降水量少,变率大,空气相对干燥,蒸发多。

年降水量50—4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35—70%,由西向东增加。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65—70%;生长季平均缺水40—430mm。

农作物生长盛期,雨热同季,使有效降水增多,是自治区发展雨养农业的有利条件。

提高降水利用率,弱化干旱气候的制约,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自治区镜内许多地区只要满足水分供应,生产出的粮食、瓜菜、水果及繁育的种子,比一般地区的品质好、脱水快、耐储藏。

广大牧区土地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大、日照充足、气候温凉干燥,适宜优质草食畜牧生长,疫病流行较轻,提供一定水分条件,不仅畜产品产量高,而且产出的肉、皮、毛、绒等质量优于内地。

1.4丘陵山区多样性气候资源是大农业多种经营、农业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难得优势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

镜内南北之间年平均气温相差12°С,≥0°С活动积温相差2000°С,无霜期相差90天左右,日照相差800小时;东西向降水相差400mm左右,相对湿度相差35%。

同一地区不同地势不同坡向,小气候差别也很大,为内蒙古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地采用多种模式,生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多样化优质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1.5水热分布不平衡,气象灾害频繁,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建设

内蒙古地区自东北向西南热量呈递增趋势,湿度呈递减趋势,水热分布不平衡;农业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冰雹、大风、霜冻、低温冷害、干热风、雨涝及牧区黑白灾等灾害。

除干旱经常发生,影响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外,其它灾害每年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常造成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2开发利用保护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的对策

内蒙古农业气候资源潜力较大,其开发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相互协作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科学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加强对气候和整个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善,以利于内蒙古大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2.1建设保护以大兴安岭为主的木材生产基地,加速防护林和经济林发展

2.1.1充分利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发展保护大兴安岭森林资源

大兴安岭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在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应重视林木的更新和培植,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采伐。

在以林木经营为主的同时,开发利用好林区的野生资源,发展林副产业,以副补林。

确保森林资源合理持续发展,使大兴安岭成为我国永久性木材生产基地。

2.1.2加大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力度,调节田间小气候,减轻灾害危害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御气象灾害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据介绍在农田防护林有效防护范围内,风速平均减少22—40%,相对湿度提高10-20%,地面蒸发平均下降10-30%,土壤含水量增加20-30%,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根据各地气候特点植树造林,如在半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易成活的柳树、榆树等树种;在干旱和荒漠地区发展耐旱固沙的胡杨林、柽柳林、沙枣林和灌木林。

2.1.3利用光热资源优势,推进经济林开发,建设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内蒙古广大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品的糖份积累,品质优,着色好,为有地方特色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巴盟河套地区的苹果梨,个大、质优、皮薄,较苹果耐储藏,以销往全国;赤峰地区的山杏、扁杏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寒、生长快、寿命长等特点。

生产的杏仁、杏肉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十分畅销,综合利用价值极高;乌盟丘陵山区的沙棘,是制做优质保健品—沙棘饮料的天然原料;如此例证还有许多。

因此,在现有生产规模基础上,发展标准化果园;建设巴盟优质苹果梨基地,赤峰扁杏生产基地,乌盟沙棘生产基地。

同时发展深加工,培育市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其它地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林,加速我区林果业的发展。

2.2发挥农牧区气候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建立若干区域性优质高产畜牧业基地

2.2.1充分利用牧区气候资源,建设以天然草场放牧为主,人工补饲为辅的优质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草场资源十分丰富,草场面积大,草原类型多,各类草场的气候条件不同,使牧草种类和产草量差异较大,形成各地不同的优势种群,为建立区域性优质高产畜牧业基地创造了条件。

如大兴安岭西侧和南部沿山地带的温凉半湿润牧业区及呼伦贝尔大草原属草甸草原,水资源较多,热量较少,水草优厚,适宜发展牛、马、骡等大牲畜。

该地区自然放牧时间短,冬季寒冷,大力推广桩养舍饲技术,建设优质牛、马生产基地;自治区中部和北部的典型草原,是温凉半干旱牧业区,光热资源较草甸草原丰富,而水资源不足,以细小的禾本科牧草为主,是牛、马、羊的主要饲料。

在现有发展规模基础上,合理调整畜群结构,保护好草场资源,向质量要效益,使其成为我区、乃至我国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西部的荒漠和荒漠化草原,温暖干燥,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严重不足,草场植被稀少,适宜发展骆驼、驴、山羊等牲畜。

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措施,广开水源,加速我区区域性优质畜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

2.2.2开辟饲料来源,加速农区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在稳定粮油等重点种植业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实行粮、豆、草套种,充分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推广秸秆喂牛、豆秸、燕麦秸喂羊、过腹还田和麦秸氨化喂牛等;利用余粮加工饲料、甜菜叶渣喂猪,因地制宜开辟饲料来源,最大限度地把农副产品转化成畜产品。

同时,发展养鸡、兔、鹅等家禽业,逐步扩大规模,向规模要效益。

2.2.3更新观念,大力发展异地育肥和桩养舍饲技术

现代草食动物畜牧业不在是单纯舍饲或放牧,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

利用夏秋茂盛的草场繁育幼畜,秋季转移到农区利用丰富的饲料资源快速育肥,生产出优质肉,即所谓“异地育肥”,已在国外普遍推广。

它可以实现农区和牧区气候和饲料资源的优势互补,减轻冬季草原的负载,有利于草场的恢复。

同时,利用农区秸秆过腹还田培肥土壤,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

因此,“异地育肥”技术在广大农牧区,特别是半农半牧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内蒙古草场退化严重,农区秸秆利用转化率低,提倡“异地育肥”,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改良生态环境,而且可以生产出高产优质的畜产品。

牧业生产要提高产值、增加效益,核心问题是要解决目前传统的“一年养,半年长”的饲养方式和习惯。

大力发展简易标准保温畜舍建设,如扣塑料暖棚,推行桩养舍饲喂养,加快保护性饲养业开发步伐。

2.3积极开发农区气候资源,推动全区种植业高效持续发展

2.3.1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优势,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

完善农业气象综合技术,不断扩大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地膜覆盖面积,通过地膜保墒增温,延长作物生长期,开发光能潜力,弥补水热资源不足,从气候资源角度为扩大种植生长期较长的优质高产品种提供条件,以获得大幅度增产。

如巴盟河套地区光照充足,温差大,有害高温少,空气干燥,籽粒脱水快成熟好,加之有灌溉条件,是发展优质小麦、玉米、向日葵生产和制种的理想基地。

2.3.2积极开发丘陵山区气候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充分利用丘陵山区气候的多样性、多层性、多宜性等特点,发挥局地小气候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品,变气候优势为产品优势。

如乌盟丘陵山区气候冷凉干燥,适宜发展燕麦、荞麦、豌豆、马铃薯等小杂粮生产;乌盟前山地区和东部干旱丘陵区(通辽、赤峰一带)适宜发展红小豆、绿豆、谷子等小杂粮。

因此,利用本区气候优势,引进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管理水平,建设好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

山区资源开发要将农、林、果、草、牧配置在同一结构中,增强异质性,从空间层次上利用好光热水和土壤地下资源。

创造并充分利用人工小气候、微气候环境,实施人工生态系统物质能量高效转换,包括庭院多功能温室,庭院果菜立体栽种、发展地下或半地下食用菌生产等多种模式。

2.3.3挖掘光热资源潜力,发展霜期农业

适地种植,统筹供应是市场农业蔬菜产销体制发展的方向。

我区总体上冬季寒冷,热量短缺,但局部地区热量相对较多。

如乌海市一带是我区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0°С积温4000°С以上,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16.2°С,月平均气温-9.0°С;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照优势,有利于发展早春和冬季蔬菜保护地生产。

建设高效节能标准化温室,将乌海市建设成全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2.3.4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坚持实施抗旱节水三项对策

灾害损失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大。

干旱是制约我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子,水资源紧缺,灌溉面积小,许多地区属雨养农业区,围绕水字下工夫是夺取农业大丰收的主要手段。

蓄水建设“森林水库”、“土壤水库”和工程水库。

继续加快造林和绿化步伐,提高植被覆盖率,发挥“森林水库”涵养水源,改善局地生态环境的作用;重视“土壤水库”建设,农田基本建设要坚持高标准,平整土地修梯田,增施有机肥,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提高蓄水抗旱能力。

针对自治区降水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积极争取多修水库、塘坝、水窖水塘,储存汛期降水,使有限降水得以充分利用。

增水积极开发云水资源,进行飞机人工增雨和高炮人工防雹,化雹为雨。

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质量,更有效地利用适宜天气增加降水,减轻干旱缺雨对自治区农牧业和经济建设的威胁。

节水积极研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大力推广小麦节水灌溉、温室优化灌溉和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以及渠道衬砌防渗、低压管道输水、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

采用薄膜覆盖、生物覆盖措施减少水分蒸发;使用种子包衣技术、抗旱剂、保水剂等保证出苗率。

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制定鼓励节水经济政策,抓好节约用水工作。

参考文献

1.朝阳市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对策研讨会文集

会议技术组汇编1995年6月

2.夏彭年等主编《内蒙古资源大辞典—气候资源分册》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