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9054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docx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比较王婷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的比较

王婷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广大亚非拉国家被迫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与威尔逊顺应了历史潮流,提出了民族自决原则。

他们的思想对于打破帝国主义殖民枷锁、促进世界民族运动的发展意义重大,并在二战后被写入国际法中成为处理国际问题的原则之一。

由于二者受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国家利益的影响思想虽有相似之处,但就思想提出的涵和目的方面仍有不同之处,从而致使其最终实践结果也大不相同。

【关键词】列宁;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

欧洲先哲最早提出有关“民族自决”的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与威尔逊在借鉴学习先辈哲人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具体的国国际政治背景,赋予民族自决更完整的涵,将其影响扩展到世界围之。

“民族自决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入到国际法中,是指导、处理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民族问题的原则之一,它同时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共同的思想文化成果。

然而当今有很多人把民族自决同民族分裂等同起来,要么过分夸大民族自决的积极作用,要么利用民族自决搞民族分裂的活动。

同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认同极具多元化的现实下,正确理解、运用民族自决思想意义重大。

当前国史学界关于二者民族自决思想的研究较多,但是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综合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

学术界将二者思想系统比较的有四篇论文:

蔡珊珊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的比较》,这篇文章作者从民族自决思想的产生及演变、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的涵、背景、目的、实践结果等五个方面详细地对比而后系统地得出二者关于民族自决的异同;俄罗斯东亚研究所在2006年发表的欧阳杰的《比较史学视野下的列宁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概括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的来源、提出背景,详细地将二者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对比;江南社会学院学报在2007年发表的圆圆的《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差异之研究》,本文中作者一改传统历史学视角,从国际关系研究角度出发具体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对比二者的不同;社会学报在2004年发表的王彦敏的《列宁的〈和平法令〉与威尔逊的“十四点”》,这篇文章区别于以上三者,不是系统对比民族自决思想,而是详尽阐释有关二者民族自决思想的《和平法令》与“十四点”,提出了关于两个法令的三个相同之处和一点区别。

列宁与威尔逊作为民族自决思想杰出的倡导者,其思想许多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

本文将从二者提出的背景差异、涵差异、目的差异、结果影响差异等方面分析比较,以求加深对二人关于民族自决思想本质的认识。

一、民族自决思想的由来

早在中世纪西欧社会就已有了关于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它是民族自决思想得以萌芽的理论温床。

紧接着文艺复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对民族自决思想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西欧早期资产阶级以及一些弱小国家致力于突破中世纪封建王权和罗马教会的压迫与束缚。

17到18世纪,受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自决”理念脱颖而出。

关于“自决”早期含义,卢梭(1712-1778年)曾认为公民有行使自我意志管理国家的权利。

将“自决”观念充实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哲学家——康德(1724-1804),他奠定了自决理论的哲学基础。

康德认为每个人作为一个实体所遵循的只是使自己自由的准则,不接受其他任何规则的限制,这是向善的表现,所以他认为坚持自决即是政治至善。

但是这时期的自决是个人的自决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

将“自决”与民族联系起来也离不开德国的哲学家们。

费希特、赫尔德、黑格尔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民族自决的思想,强调了民族的独立性。

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真正地将早期“民族自决”思想予以实践,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这两次对世界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激发了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实现自决的意识。

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民族自决”思想在广大亚非拉的被殖民、被压迫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随着民族运动持续不断蓬勃的发展以及世界围自由思想的传播,民族自决思想冲出了欧洲这个“适用温床”,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国际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最有利的证明。

列宁与威尔逊关于民族自决的理论都成熟于一战前后,对其各自国政治、国际体系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背景的比较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100多年间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族国家,且在这100年间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几乎将世界瓜分殆尽,广大亚非拉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原料生产地和商品输出地。

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世界围掀起了反对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推动国际政治化进程,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一)列宁“民族自决”提出的背景

俄国民族问题由来已久。

大俄罗斯民族经过长久的征服、扩已经基本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多的国家。

到一战前不断扩的沙俄境就已有多达100个民族,它们的语言、文化、大小、发展程度各异,可以说民族成分极其复杂。

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纷繁复杂的国家部实行的仍是以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统治着绝大部分领土,超过半数的非俄罗斯民族集中在环境恶劣边陲地区的不公平制度。

这些外族人经年累月受比他们在邻国的同族人更多的压迫,有的民族的邻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对较高。

种种的不平衡使得这些非俄罗斯民族不断通过罢工、暴力、起义等方式要求摆脱沙皇俄国的控制、压迫,实现本民族的独立。

但即使是在这样民族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无论是沙皇统治时期或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时候都不能做到给予国民族政治上平等,相反对他们正义的诉求竟采取武力镇压,造成了民族隔阂、民族仇恨,所以毫不夸地说俄罗斯是这些外来民族的监狱。

俄国的民族斗争日益严重,处理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的历史任务便落在了无产阶级政党身上。

而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提出了有关民族自决的思想,他们揭露帝国主义无耻的殖民行径并支持进步的民族解放运动。

当时列宁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把世界围被压迫民族的工人阶级团结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

列宁认识到坚持民族自决原则的特殊意义,结合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发展了民族自决思想。

世界围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并深刻影响着受压迫的非俄罗斯民族,并且日益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十月革命之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为了对抗来自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及经济封锁,也为了维护在深受一战影响、国国际复杂形势下新生维埃政权的生存与发展,团结社会主义俄国各民族,消除其对新生政权的不信任情绪,列宁选择民族自决,给各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来处理各民族问题是历史的必然。

(二)威尔逊“民族自决”提出的背景

威尔逊出身于典型的美国白人家庭,接受正规、系统的白人教育,所以美国文化中的“上帝选民”思想、使命主义传统、道义主义精神深刻的影响着威尔逊理想主义原则。

其中所谓上帝选民是美国人民由来已久的坚信自己有受上帝的青睐、由上帝选出在人世间负责一切上帝给予的拯救世界的义务。

所谓使命主义即是宣扬美国建国以来自由的价值观,就是以美国为建设蓝本,实现全世界的自由。

所谓道义主义精神即是美国始终以“救世主”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认为美国承担着拯救世界的责任,威尔逊的菲律宾政策和墨西哥政策则是道义精神最好的证明。

这三者是美国建国后对外扩的理念来源和理论支撑。

威尔逊深受美国传统文化影响,坚持将美国自由价值观、“理想主义”外交推向全世界。

综合国力的提升刺激了美国政治扩的野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经济实现长足发展,生产总量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的极速增长对市场有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急需更大的国际市场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将世界瓜分完毕,但一战的爆发又为美国改写国际政治力量对比、重新构建国际政治秩序提供可能。

在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针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威尔逊着手制定新的全球性的政治扩策略,扩大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同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性的反对殖义、霸权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给威尔逊提供了新思路,这时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争取受压迫民族的支持对于冲破原有的殖民体系、扩大美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有巨大的意义。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维埃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这时俄实行的是同当时世界围极其不同的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制度理念的差异都使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充满敌意、不信任,希望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针对列宁不断提出的民族自决思想,为争取压迫民族和弱小民族对美国的支持,也为回应1918年《和平法令》的发表,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用以抵消《和平法令》在全球围产生的积极作用。

威尔逊就曾说道:

“如果布尔什维克的呼吁继续得不到答复,如果丝毫不去抵制它,那么它的影响就会扩大和加强起来,这是显然的”。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相同点在于他们处于同一时代,受相同国际政治影响,自决思想都有当时当世人们追求和平、的时代痕迹。

不同的是列宁民族自决更多受其国复杂的民族特点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则更多是以美国经济地位提升之后谋求政治扩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他们在相对立的意识形态下,从本国现实需求出发,提出的民族自决思想必然会不同。

三、思想涵比较

列宁曾在1902年的时候就指出了国各民族理应由自己建立符合自己的政权和自己管理自己国家事务的权利。

1903年在列宁的极力争取之下,承认各民族自决的权利被写进党纲里。

他还强调说自决是“每个民族无产阶级的自决”。

1914年,他在《论民族自决权》的文章中正式地阐释了它的民族自决思想:

“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1915年列宁冲出传统思想的限制将民族自决思想同帝国主义的时代大背景结合起来,认为世界一切殖民地都有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权利。

到现在为止列宁民族自决思想涵盖围扩大至全球。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随着国、国际背景的变化,1918年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被写入维埃国宪法中,其为俄国部多民族相处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

他还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自决。

到1921年他进一步指出,民族自决思想经历多年发展,各个俄国各民族有建立自己国的权利。

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在其处理菲律宾问题时就有所体现,这一时期他宣称在美国“负责任”的帮助之下实现群岛的独立与自治。

威尔逊在应对墨西哥问题的过程中正式地承认民族自决思想,其具体体现在他的“新拉美政策”上。

1913年,他在费城的演说中提到任何民族都有管理自己政府的基本自治权利。

但是这时威尔逊仍宣称美国有责任帮助墨西哥民族实现其民族的自决。

由于美国悍然使用武力干涉墨西哥部事务的行动受到抵制,到1915年11月威尔逊不得不承认美国无权以任何道义的借口干涉他国政。

1916年5月,他提出了创造世界和平的三原则:

“一、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二、世界上的小国和大国同样有权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三、世界有权免遭源于侵略和对国家与民族权利的蔑视而导致的任何对和平的破坏。

”这集中体现了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

到1917年,威尔逊又进一步提出政府所有正当权利都来自于人民,他告诫政治家们不要为政治利益出卖其他民族利益,否则必将自食其恶果。

另外,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中的5、6、7、8、9、10、11、12、13、14条中或多或少都涉及了民族自决的思想。

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是指受殖民压迫的民族有依靠方式建立和管理自己国家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无论大小、种族、经济、文化等一律平等。

在这里,其代表的全人类无产阶级的利益;行为主体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关键点是自主分离的权利;依靠的方式是选举、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式。

列宁曾提出也在联国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以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解决民族的分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列宁并非无条件的支持民族自决而是支持各民族有自由分离的权利,但不代表提倡民族分离,他这样做的目的根本上是为了各民族能更好地接受彼此,融合一体,最终实现各民族大融合。

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即是世界上任一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有权利不受他人干涉的选择何种形式的管理国家事务机构以及未来发展走何种道路,并一再确认各民族独立、自主建立国家的权利,且权利不可剥夺。

同时他也认为民族自决是世界实现和平的基础,因而,他承认“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位”。

二者关于民族自决思想的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相同点是都承认各民族的政治独立的权利,都将民族自决思想同时代大背景相联系赋予其全球意义,都代表了各自所处阶级的利益。

不同的是,列宁为无产阶级现身说法,而威尔逊则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为美国在欧洲的政治扩服务。

另外相对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而言,列宁的思想更具体、细化,提出了实现民族自决的方式——民族区域自治,直接承认自由分离权等等。

四、目的的比较

(一)列宁“民族自决”提出的目的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民族自决思想逐渐背离他们期望的发展方向。

关于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民族自决,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这时有人借机提出了“民族文化自治”。

列宁认为那是分裂无产阶级、背叛社会主义的行径,从1903年开始列宁就发表一系列文章驳斥这一思想,号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他坚定认为自决的执行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这样才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861年俄国实行了农奴制改革开始发展资本主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同沙皇的封建统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不可能在俄国实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俄国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民族矛盾更加激化,这时无产阶级便不得不担负起完成革命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任。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各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工人阶级的支持从而获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列宁将民族自决思想运用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系列斗争中。

第三,为了维护新生的政权。

十月革命成功之后,新生政权面临国各阶级矛盾重重、百废待兴,国外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武装干涉,各民族要求自己的统治获得应有的平等尊重等一系列重大难题,如何巩固和壮大新生政权成为列宁考虑的首要问题。

1917年11月8日,列宁起草的《和平发令》发表,其中直揭并抨击了帝国主义国家欺压弱小民族的罪行,提出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样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既能缓和俄国矛盾又能获得广大被压迫民族的同情与支持,新生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二)威尔逊“民族自决”提出的目的

第一,提升美国国际政治地位、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然而世界政治中心仍在欧洲。

一战的爆发为国际政治格局改写提供可能,也由于美国对外扩的现实国家利益的需求,威尔逊逐渐放弃美国长久以来坚持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殖民地国家中率先承认被殖民地的民族自决权,以求在已成形的殖民链条中打开一个缺口,实现其“门户开放”政策。

1918年曾有报刊评价他的“十四点”说:

“只用一篇演说改变了美国政策的全部性质,打破了它的一切传统。

他把美国带回了欧洲,建立了美国的世界政策”。

所以,威尔逊承认民族自决根本目的是为改变西欧主要大国以均势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现状,重新构建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秩序,扩大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

第二,遏制俄,获得世界各民族在言论上的支持。

列宁从1903起提出的有关民族自决的思想以及其有关民族自决的实践在世界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和平法令》的发表使得威尔逊意识到给予弱小民族自决的权利是符合历史潮流,遏制俄获得世界舆论支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威尔逊在1918年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四点和平纲领”,它同《和平法令》中都有关于民族自决思想的阐释。

巴勒克拉夫就曾评价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阻止列宁获得战后世界蓝图的垄断”。

综上,列宁与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思想的目的不尽相同,简而言之前者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胜利,维护社会主义维埃政权的利益,最终发展马克思主义;后者为输出美国自由平等价值观、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以求达到美国在全球扩的目的。

但是就其本质上而言列宁与威尔逊是一致的,二者提出民族自决都是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维护本阶级、本民族利益。

五、结果的比较

(一)列宁“民族自决”的实践结果

实践之一,放弃沙皇俄国时期所掌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一切利益,承认受其压迫的民族的独立。

在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之后,俄国相继兑现了承认芬兰、乌克兰、亚美尼亚等沙皇俄国时期受压迫的少数民族独立的诺言。

接着在1918年又相继给予波兰、立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实施自治的权利。

实践之二,帮助实现国少数民族建立民族国的权利。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的俄政府发表的一系列文件中不断重申,将不遗余力地保证和支持俄国境各非俄罗斯民族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决权。

将文件承诺转化为政治实践是体现在给予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以及格鲁吉亚等民族独立,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国。

实践之三,列宁一直强调支持各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并不是倡导民族分裂,本质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融合。

在列宁民族自决思想的指导下,1922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联邦制国联成立,其最初由四个联邦组成的。

这是列宁民族自决思想成果最直接的体现,民族自决成果还表现在联在建国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管理制度上。

维社会主义国联盟成立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即是在列宁民族思想影响下,各民族彼此接近、融合最好的实践。

(二)威尔逊“民族自决“的实践结果

尽管威尔逊提出了这一思想,但其思想的实践始终具有双重标准,用12字概括为:

理想主义外衣,现实主义核。

其思想从理论上来说极具理想主义,所谓理想主义是说要实现其民族自决思想是有特定前提的。

首先,其民族自决思想是针对殖义国家——少数欧洲列强,即要求殖民国家放弃其既得利益;其次,威尔逊设想一个有力的国际组织并制定极具约束的国际法来监督民族自决的执行。

但是,当时历史现实是这些条件并不具备,首先各帝国主义列强并不愿意放弃既得的殖民地利益;另外一战后虽然有国际联盟这样的国际组织,但作为集体安全最初的尝试其不具有现实约束力;最后,相应的国际法在威尔逊任期并没有出台,所以所有前提同空头支票无异。

实践的最终结果表明他的思想只能部分地实现民族自决,凡涉及到美国国家利益,威尔逊便会表现的前后不一,甚至抛弃民族自决思想。

例如:

美国在菲律宾政策上表现的前后不一,威尔逊曾在众多公开场合、法律文件上不止一次承认菲律宾独立但却没有给出其独立的具体时间表,甚至将菲律宾形容成“杂七杂八的小团体的居住地”;另外,还有我们众所周知的美国对一战后中国问题的处理。

中国作为战胜国,不仅没有享受到战胜国应有的主权完整、民族自治,反而因为威尔逊为使国联方案顺利出台而将中国权益转让给日本。

以上种种皆能证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是一种外交手段,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标准。

综上可以得出,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无论是列宁兑现国各民族独立还是支持世界围民族解放运动,可行性都十分明显突出;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具有双重标准,这也体现在他对待中国等弱小民族中。

从民族国家角度而言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的实践程度远没有列宁的实践程度高,这都是由他们各自提出民族自决的背景和目的决定的。

六、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都承认政治的独立性,也不难得出列宁与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现实性。

他们思想都具有全球视野,并且对20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他们提出民族自决本质上都不是为了世界各民族的独立,而是以实现本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

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视角、实践结果以及影响围是不同的。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民族自决为建立和巩固维埃政权服务;威尔逊在美国自由、和救世的价值观的外衣下,发展其国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本着国家利益制定政外交政策本无可厚非,但不应损害他国的国家利益。

就这一方面而言,列宁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毫无保留地承认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支持、帮助被压迫民族追求国家独立;威尔逊以实现美国国家利益为不变的宗旨,不惜背离自己的民族自决思想,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列宁民族自决思想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引领和现实指导的重大意义;而威尔逊民族自决更多的是冲击了西欧的老牌殖义国家,迫使他们接受并承认民族自决思想。

列宁与威尔逊都是在相同的国际背景下提出和实践民族自决思想,对20世纪的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者都冲击了旧有的欧洲均势、殖义体系,促进了世界民族运动的发展,增强广大亚非拉国家冲破帝国主义枷锁建立民族国家的信心。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丰富了民族自决理论,使其大为传播、深入人心并在二战后被写入国际法中成为处理国际问题的原则之一。

中国在近代曾长期遭受殖义的侵略与压迫,所以十分珍惜自己的民族自决权,也十分尊重他国民族自决权、支持他国正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不断表示希望同他国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且也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宪章》的民族自决原则。

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无论是列宁还是威尔逊他们的民族自决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时代局限性。

我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明白一味的“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应该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列主义。

在处理现实的民族问题时应正确理解历史上民族自决的有关理论、理智分析其积极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借鉴与运用,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制定与之适应的民族政策,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另外,中国始终会不遗余力地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也会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不干涉他国政,不遗余力的尊重、支持正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指导教师:

司德坤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1990年。

[2]《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1990年。

[3]《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1990年。

[4]《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1990年。

[5]《列宁文稿》(第9卷),,人民1979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民族1987年。

[7]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民族与民族主义》,,人民2006年。

[8]《威尔逊文件集》(第45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72年。

[9]邓属生:

《伍德罗·威尔逊》,,人民1982年。

[10]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导论》,,社会科学1996年。

[11]罗伊·沃森·柯里:

《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社会科学文献1997年。

[12]许新,联壁等:

《超级大国的崩溃——联解体原因探析》,,社科文献2000年。

[13]蔡珊珊: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的比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

[14]欧阳杰:

《比较史学视野下的列宁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5期。

[15]圆圆:

《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差异之研究》,《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16]澜:

《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看美国政治扩》,《华东师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17]王彦敏:

《列宁的〈和平法令〉与威尔逊的“十四点”》,《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18]秀敏: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述评》,《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9]技文:

《论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涵与实践》,《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0]史晓红:

《一战前欧欧洲民族自决原则的理论及其实践》,《师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1]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