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9337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docx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

中国土地资源的大体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1、土地辽阔  我国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南北长约5500千米,跨49个纬度,包括9个热量带,东西宽约5000千米,跨62个经度,包括4个干湿地域。

  2、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  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下,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根据《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类型可达2700个左右。

中国如此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利于农、林、牧、渔生产的全面发展。

  二、山地多,平地少  我国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

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与平地相比,土地的适宜性单一,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而且土地生态系统一般比较脆弱,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

但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的多种经营。

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世界第四位;天然草地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有林地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居世界第五位。

可见中国农、林、牧土地资源的绝对面积均居世界前列。

  但应该指出,资源只有对人能予利用才有意义,中国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量计,则各类资源的相对数量是少的。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亩,约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

森林覆盖率仅%(世界森林覆盖率约%),人均林地亩,且世界人均林地面积亩。

天然草地稍多,人均亩,而世界人均草地为亩。

  中国可供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据《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数据集资料仅约20亿亩,这些土地按性质主要为林牧用地,人均也只有亩,其中宜于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与经济林木的,人均不到亩。

与之相反,不能利用的裸地和海拔4000米以上利用率很低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人均亩左右。

我国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相对数量少,专门是耕地、林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无效土地资源多,是中国土地资源组成另一个显著特点。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严重  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而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资源不超过70%,尤其宜耕地资源比重低,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但是,农林牧各类用地的质量有较大差别。

在18亿多亩耕地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地仅占40%,中、下等地占60%。

又由于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中国耕地资源的总体质量不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治水改土,农田基本建设和对土地的投入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御灾害的能力,并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

天然草地多分布在半干旱、干旱地区,那是由于水分不足,产草量普遍较低。

林地资源,由于中国山地普遍宜林,一等林地超过了60%,质量较高,潜力也较大。

  我国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地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面积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土地退化也是土地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大致上可将我国土地资源划分成三大区域:

东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青藏高寒区。

  1、东部季风区:

  

(1)优点:

水热丰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集中了全国87%的生产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和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而且也是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2)缺点:

由于受东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不稳定,旱涝交替出现,自然灾害频繁。

林地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地区。

  (3)地区差异  在季风区内,土地资源性质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别也很显著。

  东北地区属温带,平原面积大,耕地、林地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但大部分地区热量略显不足;华北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耕地多,但林地少,水源不足,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多;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坡陡沟深,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水热丰富、生物资源多样,但山地多,平地少,农耕地不足。

  2、西北内陆区:

  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北部为极端干旱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力低。

  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虽充沛,但热量不足,高而严寒,土地生产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总之,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匹配,地区差别大,这一特点在农业生产安排上必须给予充分注意。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

预计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接近15亿,达到峰值,人均实际耕地将下降到亩。

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将更加严重,将处于历史上最为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刻。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土地:

由地球陆地表面必然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同时,还包括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

在必然技术条件和一按时刻内能够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的大体特性:

一、土地的资源特性。

一、生产性二、区域性3、动态性4、可更新性五、多功能性六、有限性7、不可替代性 

二、土地的资产特性。

一、商品特性二、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4、不动产特性

土地资源一样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土地除非农业用地外,还有一部份是难于利用或大体不能利用的沙质荒漠、沙漠、沙漠化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寒漠、石骨袒露山地、沼泽等。

随着技术和的,有些难于利用的土地正在变得能够慢慢用于农业生产。

就我国的土地资源与国外相较较,存在以下特点:

1.  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依照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世界第3位。

耕地面积按沿用适应亩统计数字为亿亩(注:

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次于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

林地面积亿亩,占世界丛林总面积的3%,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而居第5位。

草原面积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苏联而居第3位,还有草山草坡约亿亩。

淡水水面亿亩,其中可供养殖面积约7500万亩;海涂面积约2997万亩,水深200米之内的大陆架约23亿亩,为进展淡水及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2.  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

另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为城市、工矿、用地。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亩,为世界平均数亩的1/3,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

人均林地面积约亩,丛林覆盖率为%,而世界平均别离为亩和%。

人均草地面积5亩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数亩的一半。

3.  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和谐。

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径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立方米的2/3略多。

另外,地下水资源中参加短时间水量循环(一年或几年)的浅层水概算每一年平均综合补给量(天然资源)约为7718亿立方米。

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重复部份,全国水资源平均年总量约为2736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

水资源的地域散布很不均匀。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拥有的径流量却占全国的%;黄淮海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而耕地却占全国的%。

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达2800万立方米左右,黄河流域为260万立方米,海河流域仅为160万立方米。

水量在时程分派上也极不平稳,年际间变幅专门大。

如海河流域1963年径流量达533亿立方米,1972年仅只99亿立方米,相差倍。

全国有相当大的地域,易受洪、涝、旱、渍等灾害的侵扰。

4.  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依照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世界第3位。

耕地面积按沿用适应亩统计数字为亿亩(注:

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次于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

林地面积亿亩,占世界丛林总面积的3%,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而居第5位。

草原面积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苏联而居第3位,还有草山草坡约亿亩。

淡水水面亿亩,其中可供养殖面积约7500万亩;海涂面积约2997万亩,水深200米之内的大陆架约23亿亩,为进展淡水及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5.  中国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

另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亩,为世界平均数亩的1/3,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

人均林地面积约亩,丛林覆盖率为%,而世界平均别离为亩和%。

人均草地面积5亩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数亩的一半。

6.  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和谐。

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径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立方米的2/3略多。

另外,地下水资源中参加短时间水量循环(一年或几年)的浅层水概算每一年平均综合补给量(天然资源)约为7718亿立方米。

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重复部份,全国水资源平均年总量约为2736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

水资源的地域散布很不均匀。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拥有的径流量却占全国的%;黄淮海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而耕地却占全国的%。

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达2800万立方米左右,黄河流域为260万立方米,海河流域仅为160万立方米。

水量在时程分派上也极不平稳,年际间变幅专门大。

如海河流域1963年径流量达533亿立方米,1972年仅只99亿立方米,相差倍。

全国有相当大的地域,易受洪、涝、旱、渍等灾害的侵扰。

具体而言,咱们从地理界限的范围来看,中国土地资源又具有以下特点:

(1)组成中国地貌轮廓的三级阶梯的界限,大体操纵了中国土地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异[。

按高度的明显转变,中国地形自西向东可分出三级台阶:

第一级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高原上山岭宽谷相间,湖泊众多,气候严寒,难利用地面积大,以高寒草地为要紧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集中散布在藏东南—横断山地域;由青藏高原向北跨越昆仑山、祁连山,向西跨越横断山,即进入第二级,大致为海拔2000~1000m高原、盆地,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雪峰山一线以东那么是第三级,大多是海拔1000m以下的丘陵和200m以下的平原,是中国工农业发达地域。

(2)东部季风强烈的西部界限,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坡,南沿内蒙古高原东南部边缘,向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相接,与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相吻合,也是半湿润的丛林草原与半干旱草原的分界限,组成了中国农区与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最明显的东西不同。

东南部地域光热水土匹配较好,农业悠长,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全国近90%的耕地和非农用地、80%的林地和85%的有林地集中在此,是我国工农业用地集中地域;土地利用以农林为主,除去东北区外已大体无后备土地资源。

西北部地域或气候干燥、或热量不足,光热水土匹配欠缺,大部份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域;那个地址人口稀少,草原辽阔、畜牧业比重大,绿洲和河谷农业发达,后备土地资源丰硕;土地利用以牧业为主,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牧草地占全国的90%,进展农牧业尚有专门大潜力。

(3)在东南部地域,秦淮线相当于800mm等降水线,是降水和蒸发大体平稳的界限。

它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限,直接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南北地域不同和土地现实生产力和生产潜力的突变。

秦淮线以北蒸发多于降水,旱地占绝对优势,水田只占耕地面积的%,水浇地占%,除华北平原能够一年两熟外,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多为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秦淮线以南降水大于蒸发,以水田为耕地的大体形态,旱地约占1/3,农作物能够稳固地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亚热带代表性的林如柑桔、茶叶、油桐、油茶等普遍散布。

  

(4)西北部地域,沿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为界,可明显分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

西北干旱区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除局部地域为外流区外,大部为内流区域,水资源极度缺乏。

土地利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未利用地面积较大,一样是没有浇灌就没有农业。

其中,年降水量250mm的等值线是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是旱作农业的西界,在许多地域表现为半农半牧区与纯牧区的分异。

青藏高寒区域地形高亢、气候严寒,多数地域热量欠缺。

土地利用以高寒草地畜牧业为主,未利用地超过1/3,农林牧用地相对集中散布。

青藏高原区是青藏高寒区域的主体部份,未利用地占2/5,主若是沙漠、寒漠;天然草地占1/2,高寒草地畜牧业是要紧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业仅见于藏南、青东湖盆和谷地;藏东南—横断山区能够看做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利用是以林地为主、牧草地为辅的林牧结构,既有别于四川盆地的农林结构,又有别于云贵高原的林农结构,远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牧业类型,从进一步分区更可看出其过渡特点。

从必然意义上讲,上述几条重要的地理界限大体操纵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大尺度分异,作为分区的大体界限,在各级区划中都应有所反映。

另外,还要注意区位因素与条件,和区域经济的不平稳性。

这要紧体此刻自东向西的东部沿海地域、中部内陆地带和西部边远地域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异和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经济进展的庞大不同上。

沿海、沿江、沿线、沿边和大城市经济区,在必然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大的区位不同和经济进展的相对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