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9630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docx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

《出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出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豪情壮志。

四、教学方法

(1)想象法:

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

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

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边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

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3)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

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

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课件出示)

2.读诗题《出塞》。

了解本课难点.

3. 了解本课的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2.了解本课的大意.(课件出示)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

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朗读古诗:

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2.师:

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课件出示)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1.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课件出示:

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

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2.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征人”指什么人?

(板书:

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想一想:

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

(家 亲人) 

激情引读:

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

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过渡:

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

(课件出示)

指名反馈 

师:

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悲伤) 

指导读出感情。

 

3.感悟历史之悲 

师: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

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课件出示) 

师:

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

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

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记载:

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

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

《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什么意思?

 

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

(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 

(2).激情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希望好吗?

(引读)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

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齐声朗读。

 

(五)、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六)、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忧国忧民) 

2.写法: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

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

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关

人未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3.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从爸爸的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天都峰的资料并说出天都峰的特点。

(2)介绍“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天都峰给我们的印象是又高又险,有许多人望而止步,也有许多人迎难而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一起去爬一爬天都峰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爬山之前——爬山之时——爬山之后”的顺序)

2.爬山之前他看到的是什么?

(爬山之前看到的是天都峰的陡峭)

3.他是爬山之前看到山的陡峭,之后呢?

(爬山之后,爸爸对我说: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

4.有爬山之前、爬山之后,还有爬山之时,也就是爬山的过程。

我们就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课文。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爬上之前。

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读完第二自然段之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1)我们先来看看天都峰到底多高?

“仿佛是天上挂下来的。

”(强调“天上”,指导朗读)

(2)天上挂下来,这个“挂”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交流:

天都峰很高

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①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②这句诗里面也有一个“挂”字,它体现了瀑布的长。

(3)我从这句感受到山之高的:

“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4)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次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①指名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6)“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讨论句意: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②指导朗读:

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③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爬山之时。

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交流汇报:

(1)“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像小猴子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动作之灵巧。

(3)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关联词,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我”爬山的过程。

(1)我们先来看看天都峰到底多高?

“仿佛是天上挂下来的。

”(强调“天上”,指导朗读)

(2)天上挂下来,这个“挂”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交流:

天都峰很高

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①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②这句诗里面也有一个“挂”字,它体现了瀑布的长。

(5)我从这句感受到山之高的:

“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6)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次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①指名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6)“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讨论句意: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②指导朗读:

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③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爬山之时。

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交流汇报:

(1)“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像小猴子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动作之灵巧。

(3)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关联词,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我”爬山的过程。

(4)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

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指导朗读6.7自然段。

小结:

作者通过写“我”爬山之前的感受和“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以及“我”爬山的动作,就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了。

3.爬山之后。

(1)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2)读爸爸的话,讨论:

“汲取”是什么意思?

“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通过学习课文《爬天都峰》我们知道,在记叙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还要通过叙事讲述一定的道理,表达自己的认知。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语文主题图书中的《一件小事》,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引导交流:

1.“迷恋”是什么意思?

因为“迷恋打针”引发了一件什么事呢?

2.帮别人打针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泪水。

仔细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

3.故事的结果你猜到了吗?

(正是出人意料的结果,让作者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也让你明白了一些道理呢?

讲给小伙伴听听吧!

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学目标]

1.学习从多个角度对选择的好地方进行推荐。

2.抓住这个好地方的特点,写清推荐的理由,吸引更多的人群。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

2.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教学课时]1~2课时

一、话题导入,明确推荐内容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或想去哪里旅行呢?

想把这些好地方推荐给大家吗?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投票来看看谁推荐的地方最吸引人。

2.讨论:

你觉得什么样的地方才是好地方,才会在投票中脱颖而出呢?

(1)观景之选(代表景物);

(2)游乐之选(活动民俗);(3)品味之选(特色美食);(4)品位之选(文化元素)。

3.是呀,所谓好地方也因人而异,只有将它各个方面的特点介绍出来,才可能吸引更多的游人。

二、例文引路,指导写作思路

1.观景之选。

(1)许多人爱拍照留念,风景美至关重要。

你眼中迷人的美景在哪里?

(生答)

(2)怎么向人推荐呢?

看,老舍先生笔下的这片草原——(课件出示语段)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这处草原美景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谈)

师小结:

小丘、羊群都是草原上代表性的景物,老舍先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了具体的描写,骏马和大牛虽没有详写,却更加引人遐想。

他还注意到了颜色的对比,动静的结合,所以他笔下的草原吸引了无数游人。

我们也可以学习这样的描写方法——景物选择有代表,颜色对比,动静巧结合。

2.游乐之选。

师:

瞧,这位小朋友写到的草原。

(课件出示语段)

这里有一个古老的风俗,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赛马活动。

每到这个时候,成千上万的人都来观看。

草原上热闹非凡,上百名哈萨克族骑手,把自己的马打扮得英俊漂亮。

马尾编成小辫,马身上还披上了美丽的绸带,好像要鼓励马儿争气似的。

发令枪一响,十几匹骏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而去,骑手们你追我赶,毫不示弱。

长达一公里的跑道上尘土飞扬,人喊马嘶。

经过激烈的角逐,冠军产生了。

人们簇拥着他,给他戴上大红花,给马配上华丽的马鞍,对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此时此刻,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1)你喜欢看赛马吗?

赛马活动是草原上独有的古老风俗。

小作者具体介绍了活动前的装扮,活动时的热闹,活动后的欢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赛马活动的热闹。

你是不是也有了执缰上马的冲动呢?

(2)这样欢乐的场景你一定经历过不少,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生谈)有的是民俗表演,有的是节日庆典(梅花节、葡萄节、灯会),有的是游戏体验。

推荐时注意——活动过程要完整,场景欢乐又有趣。

3.品味之选。

(1)对于“吃货”们来说,有一样比所有的美景、游乐都重要的东西,同学们猜猜是什么?

(美食)你推荐的好地方有特色美食吗?

(生谈)

(2)就拿南京来说,凡来旅游的人都想尝尝这样一碗——鸭血粉丝汤。

(出示图文,配音)看,晶莹的粉丝浸在米黄色的汤里,红色的鸭血一条条地分散在粉丝上,旁边有油果子、香菜和鸭肝、鸭肠作伴。

白红相间,还有灰、绿和米黄色相点缀,再加上一勺红红的辣椒油……看上去好吃吗?

光是颜色就让人口水直流,推荐美食,看相也很重要。

(3)有的特色美食不太中看,你是怎么被它吸引而去品尝的呢?

(生谈:

香味、吃的人多、制作特别、看别人吃得酣畅……)

4.品位之选。

有人说,当旅行遇上文化,你将会发现不一样的旅行。

如何让我们的推荐多点文化元素呢?

(生谈)是呀,巧妙地加入一些与它有关的诗词名言、历史故事、传说以及当地特殊的工艺介绍,立马就让我们推荐的地方变得有品味了,我们的推荐自然就更受欢迎啦!

三、总结写法,动笔着手推荐

1.看,原来好地方不仅是你的选择、我的选择,还是很多人共同的选择。

我们的推荐秘诀是什么呢?

小伙伴们要旅行,我的推荐听一听:

代表景物色彩明,游乐活动很尽兴,特色美食诱人心,诗词典故伴你行。

更多精彩暂不说,要知细节你来寻。

2.全班拍手念唱。

3.下面就请大家来写一写你心目中的那个好地方,可以有选择地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推荐,看谁的推荐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拿到这张海选“晋级卡”。

四、完成片段,对照自评

五、小组分享,组内互评

学生在组内分享,推荐同学全班共享。

六、“秘笈”共享,海选晋级

1.选四位小组代表上台朗读推荐稿,分别介绍:

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推荐?

有什么独家“秘笈”?

2.学生点评:

你发现这份推荐稿用上了什么“秘笈”?

有什么建议让这份推荐稿更吸引人?

3.教师点拨:

可以适当留点悬念。

(可以举例说,如若有同学用上此法更好)

4.现场颁发“晋级卡”。

七、修改习作,完善推荐

加上开头和结尾,修改完善,工整誊抄,有机会再获“晋级卡”。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课前导入时,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地方着手,加上推出了“晋级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下来,学生的自主写作意愿较强。

选材上,我从好地方的四个方面入手:

1.观景之选;2.游乐之选;3.品味之选;4.品位之选。

让学生能够抓住好地方的特点,内容不至于落入俗套。

本次习作,学生的习作总体较为新颖,且能围绕好地方具体好在哪儿来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习作课。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古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都积累了哪些?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写景诗——《暮江吟》(板书诗题)

3.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4.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师范读,读出停顿和节奏。

3.思考:

这是一首什么诗?

写什么时候的景?

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4.交流: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

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5.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夕阳在水面上洒下一道流光溢彩的金线,一半江水如翠玉一般青碧可人,另一半却如江花一般火红艳丽。

夜色降临,岸边青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般晶莹透亮,一弯如弓的蛾眉新月映在水中,格外可爱。

三、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并出示问题,结合问题理解诗句。

(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

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样的?

“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

为什么?

(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

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

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

(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

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

(3)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

(4)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3.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指名学生背诵,教师进行评鉴。

5.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古诗《暮江吟》,不仅了解了关于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而且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了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思考,明了诗意,想象画面,很好地完成了这次课堂学习。

四、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1.拓展《山亭夏日》

(1)出示学习单

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说一说。

②想一想: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古诗,自由读一读,然后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再读古诗,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情感?

用自己的话说说。

(5)背诵古诗。

2.拓展《春宵》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春宵》。

五、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同学们,在千古流传的诗句中,有很多描写优美风景的,并借助风景表达内心的感情。

请你们在课下找一找,读一读,看它们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把这三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