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9881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docx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我喜欢的民间艺术

大班主题生成活动:

我喜欢的民间艺术

主题的产生:

春节过后,孩子们将家中的中国结、泥娃娃、泥老虎等工艺品带到了幼儿园,孩子们对这些民间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这是我的泥娃娃”“小凡,看我姐姐编的如意结”“我奶奶剪的窗花多漂亮”,孩子们交流时那种欣喜的表情挂在脸上。

接下来几天,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家中悬挂、张贴的工艺品带来,而且还饶有兴趣的交流着。

从孩子们的言行中,我们发现民间工艺品已经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有许多他们未知的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值得去探究。

而且该主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旨在弘扬民族艺术,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地域特点,结合家庭及社区资源,有针对性的帮助幼儿搜集、整理资料,体验和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主题总目标:

1、幼儿对民间艺术活动感兴趣,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节日等。

2、幼儿能大胆、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表现和表达,体验成功的乐趣,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搜集、整理资料,提高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3、探索、发现并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种类、风格及独具的特点。

主要内容及实施记录:

活动一:

交流《小小民间工艺展》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小小民间工艺展,初步萌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2、能大胆的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制作的民间工艺品。

3、初步了解民间工艺品的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其独特的。

活动准备:

1、共同收集有关民间工艺品的事物、图片、音像等资料。

2、师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布置“小小民间工艺展”。

活动过程:

1、组织参观、交流。

1)参观同伴的作品及各自带来的实物、图片等。

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带来了许多实物:

草编、布玩具:

虎头帽、虎头枕、虎头鞋;泥玩具、风筝、中国结、剪纸等。

2)幼儿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作品,并互相交流:

民间工艺品都有什么?

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宗绍月抱起了“圣虫”(面塑):

“真漂亮!

我姥娘家也有,还供在桌子上,保佑农民的庄稼丰收”“这个老虎用布做的,真威风”一凡说,“还有老虎头的鞋,老虎头的帽子,这些都是我老姥娘做的,小孩用它不生病”车宸智重点向介绍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工艺,“结”在漫长的演变中,被多愁善感的人民赋予了各种感情愿望。

福子结:

福气满堂,鱼结:

年年有鱼,平安结啊;一生如意,岁岁平安。

2、观看光盘:

杂技、捏面人、剪纸等民间绝技表演。

孩子们聚精会神的看着,特别是看到捏面人,孩子们有些跃跃欲试

延伸:

请幼儿回家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民间工艺品。

活动二:

制作《可爱的面塑》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面塑的造型和色彩搭配特点,感知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白面制作简单的面馍,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准备各种形态的面塑数件,组织幼儿观赏。

2、白面、面板、塑料剪刀、工刀、枣、花生、栗子等。

活动过程:

1、观察欣赏,激发兴趣。

选择了3种面塑启发幼儿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观察欣赏。

垂涎欲滴的枣馍馍、造型逼真的鱼馍馍、色彩艳丽的花馍馍、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

1)提问:

它们是怎么做成的?

有哪些工序?

说起面塑,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春节刚刚过去,每人家中或许还有枣馍馍、花馍馍,那么它是怎么做成的呢?

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

用面粉做的,有的说:

用水和面粉做成的,还有的说:

用酵母搅在水和面粉里。

在讨论中大家了解了面馍的制作工序:

和面(水、面粉、酵母)—揉面—造型—蒸笼—点色。

在造型时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孩子们想到了用刀、枣、花生、栗子、葡萄干、大豆等,那么你们想试试吗?

大家一呼百应,各自准备了制作需要的辅助材料。

2)教师向幼儿介绍面塑的由来及民间风俗。

面塑实际上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

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

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

2、鼓励幼儿大胆选择白面,选面—揉面—造型,创作面塑作品。

终于可以自己做面塑了,孩子们那高兴劲儿甭提有多欢,分面之前,各自挽好袖子,拿到面后,两只小手便开始忙碌起来,蘸着面粉揉呀揉,看上去蛮像模像样的,不一会儿,一个个可爱、逼真的“面塑”就诞生了:

有正在爬行的蜗牛;有粘满大枣的枣馍馍;有爬行或盘坐的生虫(蛇);有乖巧、可爱的小刺猬、小白兔;还有憨头憨脑的猪头;笨拙的乌龟、螃蟹;还有孩子们用葡萄干、豆子、大枣创作的太阳花、苹果、香蕉馍等,他们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啊!

想他们所想,做他们之想,面对他们的杰作,不得对他们另眼相看,或许在他们中就会有未来的面点大师呢。

午饭时,看到自己的“杰作”,孩子们蜂拥而上,啧啧称赞:

“哇!

真漂亮!

”“我想吃我自己做的那个”“那个小花做的真好看”……吃着自己做的面馍,大家真美呀,吃的又香又甜,连平时吃的少的孩子都多吃了一份。

此活动中,孩子们尽情的制作,在亲自实践中享受到制作带来的成功感,在创意造型中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三:

欣赏《京剧》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京剧这种传统戏曲艺术,萌发对我国传统曲艺的喜爱之情。

2、能逐步了解有关京剧人物,知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戏剧种类,是我国的国粹。

3、了解典型、简单的京剧唱腔及台步。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搜集有关京剧演员剧照、脸谱。

2、准备生、旦、净、丑角色的京剧唱腔的光盘。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互相交流对京剧的认识与感受。

很多孩子听过京剧,看过京剧表演。

韩松凝说:

“我奶奶最喜欢看,中央11台整天演,挺有意思的”“我最喜欢包拯,黑黑的脸”“我喜欢穆桂英,她的头上有两根长鸡鸡翎,画的妆可漂亮了”

2、观赏京剧剧照、脸谱、服饰等。

1)观看剧照和图片中有关京剧人物(生、旦、净、丑)。

2)了解不同脸谱代表不同人物形象,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脸谱代表公正(如包拯、张飞),白色脸谱代表狡猾、奸诈(如曹操)。

3)观察京剧的服饰:

色彩艳丽,绣有图案,袖子是白色的、长长的。

3、观看京剧录像片段。

孩子们认为唱京剧和我们平常唱歌不同,念白有很多,有些字拖得很长,伴奏不一样,京剧的服饰色彩艳丽,绣有图案,袖子是白色的、长长的

4、在京剧唱腔的伴奏下,进行模仿和表现。

活动四:

探索求职《戏曲服饰》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不同服饰代表不同的角色,感受服饰中不同色彩和纹样的美,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引导幼儿学会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简单戏曲的服饰。

活动准备:

1、准备不同的戏曲服饰及图片。

2、请相关服装设计师。

活动过程:

1、观赏戏剧,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服饰特点,它与现代人的衣着打扮有什么不同。

2、请戏曲服装设计师,出示有代表性的戏服,感受服饰中不同色彩和纹样的美。

这次活动,我们邀请了平度市文化馆的专业老师——高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各种地方戏服饰的特点。

一切准备就绪后,高老师带着各式各样的服饰来到幼儿园。

当看到多姿多彩的服饰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啊”的惊叹声,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会场很安静,幼儿们都在认真地倾听高老师的讲解。

高老师把每件衣服出现的剧目,适合穿着的对象、对象的年龄都一一作了详细说明,并请老师上台一一展示。

当我们老师穿上戏服后,场面一下沸腾起来,有上台摸服饰的,有手舞足蹈的,有跃跃欲试的,尤其到让幼儿试穿的时候,整个多功能教室一片沸腾。

幼儿积极向服装师自由发问,了解有关戏曲服饰的知识。

3、服装和合作伙伴,在戏曲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小知识:

戏衣的色彩很有讲究,一是表现等级:

帝王穿黄色,一品至四品穿绯色,五品以下官服青、绿色;二是表现风俗,喜庆场面穿华贵的颜色,刑场上犯人穿红色,哀悼之服为白色;三是表示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衣,突出一个“夜”色。

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

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

活动五:

欣赏《地方戏》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简单了解各种传统地方戏曲艺术,萌发幼儿对我国传统地方曲艺的喜爱之情。

2、使幼儿初步了解地方戏中的人物,知道地方戏是由于地域、风土人情和方言而产生的。

3、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地方戏特有的脸谱、唱腔及曲风。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搜集有关地方戏演员的剧照、脸谱。

2、准备各种地方戏的唱腔录像。

活动过程:

为了丰富幼儿对地方戏的了解,开阔幼儿的眼界,加深对戏曲的热爱,我们大级部三个班共同收集了许多有关地方戏的小知识、光盘、图片等资料,班级之间进行资料共享。

1、请幼儿思考我国除了京剧这种特有的戏曲以外还有那些戏曲?

提问:

除了京剧以外你还听过什么剧?

看过那种戏剧的表演?

你喜欢什么戏剧?

王艳带来的吕剧《小姑贤》可把小朋友给难住了,提问了几次也没人回答出来,最后只好由老师给出答案,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说在奶奶家或是姥姥家听过。

我又向幼儿介绍吕剧是我们山东的地方戏,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比较有影响的吕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提起黄梅戏,孩子们都不陌生,最典型的莫过于《天仙配》,有的幼儿还能哼上一两句呢。

黄梅戏的服饰比较富有生活气息,便于载歌载舞,反映生活。

地方戏的有关知识:

吕剧:

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是从说唱的琴书(坐腔、扬琴)发展而成,风格比较明朗、轻快。

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

越剧:

戏剧的一大剧种,越剧的小生全部为女扮男;唱腔委婉,表情细腻,抒情优美。

评剧:

发源于河北唐山,流行于北京、天津、东北、华北,最初是从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和东北的“蹦蹦”(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又称采茶戏

活动六:

谈话《有趣的民间节日》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民间节日的名称及含义。

2、能用连贯的语言围绕主题谈话。

3、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请幼儿了解自己知道的民间节日。

教师应准备各个民间节日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前,幼儿已对民间节日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知道我们所在生活环境中的节日有:

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节、七月七、财神节、仲秋节、重阳节等,对于这些节日的名称、时间、由来及所蕴含的寓意,在大家相互交流中已有所感知。

利用晚上时间,让幼儿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父母把自己知道的民间节日告知幼儿,幼儿向父母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节日,并提出讲述要求:

说清节日的名字、时间及喜欢的原因。

讲述中家长随时做好记录,幼儿还可根据自己的讲述内容画出图画,可谓“图文并茂”。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

如:

1月1日是什么节?

人们是怎样庆祝的?

你喜欢哪个节日?

为什么?

你还知道什么节日?

它有趣吗?

为什么?

2、引导幼儿围绕“有趣的民间节日”话题自由交谈。

在进行讲述时,幼儿的情绪很高涨,因为老师要为他们的讲述录音,个个争先恐后的上来发言,讲的都很好。

有的讲了节日由来的故事“年的故事”、“牛郎织女”等,有的讲了节日中有趣的事:

打秋千、碰鸡蛋、猜灯谜、放鞭炮和烟花等。

3、小结谈话内容:

我们知道的民间节日有元旦、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节、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财神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寓意和特点,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此次活动幼儿想说的欲望很强烈,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通过讲述孩子们对民间节日的了解更加深刻,在交流中共同分享了同伴在节日中的趣事,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对倾听习惯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主题反思:

在整个方案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

我们深深的感受到:

教育活动既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幼儿生成的学习内容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活动。

翻看自己的记录和活动照片,使我们有了许多体会和反思。

一、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孩子是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孩子的兴趣点就是老师,教学的支撑点,适合孩子的活动就是最好的活动,我们就应该去发展它,引导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

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活动中注重让幼儿自由的参与,表述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学会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说清自己要讲的事情。

二、宽松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索的前提。

为幼儿创设操作的环境,自己做面塑,孩子们那高兴劲儿甭提有多欢,分面之前,各自挽好袖子,拿到面后,两只小手便开始忙碌起来,蘸着面粉揉呀揉,看上去蛮像模像样的,不一会儿,一个个可爱、逼真的“面塑”就诞生了。

想他们所想,做他们之想,面对他们的杰作,不得对他们另眼相看让孩子们亲自操作和感受,体验制作的过程,从而激起幼儿对民间艺人的崇敬之情。

三、师幼“呼应”使幼儿特别喜欢与别人交流、分享已有的经验。

呼应不仅是语言、动作的呼应,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呼应。

今年阳历的3月11日,是我们民间的一个节日“2月2”,杜康帅带来了豆、地瓜条、起子,幼儿园是不能带零食的,“今天过节,我们一起品尝吧!

”老师说。

杜康帅还告诉小朋友:

“妈妈说2月2吃豆可以使自己一年不长病”。

本周一又有许多孩子带来了或买或家里做的各种2月2食品,我们边吃边聊,冷晓涵说:

“我妈妈说过,老家过2月2还不能动刀切菜。

”于彭川说:

“我奶奶说2月2还叫龙抬头,这天要剃头。

”于是我们又聊起了其他的民间节日:

过年、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当我提起了吃月饼的节日,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唱起了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桌子消毒,手洗干净,每人一块面,一些面粉,我们动手做了起来。

作为老师的我也是第一次正大光明的做面塑,小时候当看到奶奶、妈妈在过年时做这做那很是羡慕,我也曾央求过妈妈给我一块面,但最后都没被放在锅里蒸出来。

还记得妈妈为了让我多吃点馒头,做了燕子、鱼,妈妈的手很巧,我也因此喜欢面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孩子”,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自己动手做面塑的快乐。

午饭时我们的作品终于出炉了,孩子们看着、讲着,共同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开展拓宽了活动的空间。

这次活动我们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收集到大量的影像资料及图片、书面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孩子们认识了各种地方戏的唱腔及曲风,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表演,还初步了解一些著名地方戏选段中的人物,知道了地方戏是由于地域、风土人情和方言而产生的。

这次活动也得到吕剧团的高老师请了大力支持,他来到了幼儿园,为幼儿讲解戏曲服饰在戏剧中的运用,在高老师地讲解下,孩子们了解了不同的服饰所代表的不同的角色,感受到了服饰中不同色彩和纹样的美,体会到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老师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地的地域特点,尽可能的为幼儿创设了富有民间特色的活动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

《我喜欢的民间艺术活动》这以主题活动进行了三周,幼儿初步了解了我国的部分民间艺术。

当西方的一些东西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我国的一些民间艺术失传;当流行歌曲铺天盖地,传统戏曲无人欣赏……我们想或许就是这些孩子们,他们会把我国的民间艺术带到世界各地,让民间艺术再次振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