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9970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docx

城市绿地规划复习提纲汇总

第一章: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

总规,控规

用地分类标准

绿地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

掌握田园城市、伦敦环状绿带、美国公园系统(答题思路:

年代,代表人物,思想,对当今的意义)

第三章:

城市绿地功能

第四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位

城市各类绿地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基本形式

第五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各类城市绿地规划

树种管规划原则

实施措施与绿线理规划

第六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编制要求

编制阶段

第七章:

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公园游人容量

第八章:

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第九章: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地分类及定额指标

居住区绿地指标

居住区绿地与居住绿地的相关性分析

各类绿地的布局要求

第十二章:

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道路绿地的组成

道路绿地率

道路绿地的断面布置形式附录二: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第一章: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

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即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又称城镇化。

2.城市化特征:

A.人口职业转变:

由农业转为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

B.产业结构转变:

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第二三产业

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

转变为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由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

城市化水平二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

1.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做的未来空间安排。

本质上来讲,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划分。

2.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要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

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

为主要内容。

4.五线规划:

黄线:

市政设施用地及点位控制线

绿线:

园林绿化控制线

蓝线:

水域用地控制线

紫线:

文物用地控制线

红线:

城市道路用地控制线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基本概念

A.城乡用地:

市域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

B.城市建设用地:

是城市内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的统称。

2•各种从属关系

城乡用地

建设用地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包括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乡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管道运输等区域交通榆树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城市建

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货运站以及港口客运码头。

区域公用设

施用地

为区域服务的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特殊性质的用地,包括军事用地和安保用地。

米矿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

以上类型之外的建设用地,包括边境口岸和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地。

非建设用地

水域

自然水域、水库、坑塘沟渠三小类

农林用地

其他非建设用地

指空闲地、盐碱地等地

城市建设用地

居住用地R

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用地。

一类、二类、三类。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

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地。

分为行政

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外事用地、宗教用地9个中类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工业用地M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W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停车场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U

指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

分为供应设施用地、环境设施用地、安全设施用地和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G

城市绿地的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中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包括公园绿地、生

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5类。

第二章: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模式图)

美国公园系统

名词含义:

美国的公园系统是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所组成的系统。

背景:

19世纪4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建设以无视地形变化的格子状街区为主流,这种格子状街区使城市景观单调,隔断了城市,破坏城市整体性,加之经济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断被压缩,使城市格局的弊端暴露无遗。

代表人物:

奥姆斯特德,沃克斯

思想:

通过将公园绿地与公园路的系统连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诱导城市开发向良性

发展,增强城市舒适性的目的。

影响:

田园城市(模式图)2—18第三张图核心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

霍华德

思想: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造成城市畸形发展和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

田园城市的本质特征:

1)其土地不被个人所有所分隔,是公有的、低密度的

2)有控制地发展

3)"田园城市”是田园和田园城市内部的家庭、工业、市场以及行政、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种功能结合的组合概念

对现代的影响:

1)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

2)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3)设想了那个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4)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向导,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结合。

伦敦环状绿带(模式图)

年代:

19世纪中期

代表人物:

恩温提出“卫星城”理论(建设卫星城和以绿带环绕建成区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扩张的重要方法)

内容:

大伦敦区域规划以分散伦敦城区过密人口和产业为目的,在伦敦行政区周围划分了4

个环形地带,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城环,近郊环,绿带环,农业环。

内城环:

紧贴伦敦行政区,目标是迁移工厂、降低人口数量

近郊环:

为郊区地带,重点在于保持现状,抑制人口和产业增加的趋势

绿带环:

宽11~16km的绿带,是伦敦的农业和休憩地区,通过实行严格的开发控制,保持

绿带的完整性,阻止城市的过渡蔓延

农业环:

基本属于为开发区域,是建设新城和卫星城镇的备用地

意义:

在大伦敦区域规划中,在绿带制定区域采取限制开发行为的处理方式,达到建设和保

护绿地的目的,同时,通过公园路连接绿带和伦敦市区内的公园绿地,形成区域性的绿地系

统。

大伦敦规划吸取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精髓,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

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这一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

及已经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作用。

伦敦换成绿带对世界各地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对战

后前苏联、波兰等各国的大城市规划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

城市绿地功能

生态防护功能

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声、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

降低城市噪

游憩娱乐功能

提供休闲游憩场所、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城市绿地功能

文化教育功能

历史文化教育的场所、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育的课堂

生态环境教

r环境美化功能

:

体现植物自然之美、营造城市景观风貌

避灾救灾功能

避灾功能、救灾功能

第四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景观、游憩、文化和防灾避险五大功能的活动。

一般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两种形式:

A.—种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

B.另一种属专项规划,主要任务是以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预测城市绿化各

项发展指标在规划期内的发展水平,综合部署各类各级城市绿地,确定绿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在一定规划期内应解决的问题;

城市各类绿地特征

公园绿地:

向全体市民开放,具有游憩功

综合公园

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全市性公园

为全市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服务半径:

2〜3KM

区域性公园

为市区内一定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

服务半径:

能,兼顾景观、生态、教育、减灾等功能

容及设施完善的绿地

1.5KM

社区公园

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要求具

有适于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内容和相应的设施。

社区公园游人成分单一,主要是本居民区的居民,尤其以老人和儿童为主

居住区公园

为一个居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服务半径:

0.5〜1KM

小区游园

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服务半径:

0.3~0.5Km

专类公园

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

儿童公园

大于2hm2,—般在5hm2左右

动物园

大型专类公园

植物园

历史名园

风景名胜园

游乐公园

其他专类园

带状公园

以绿化为主,其中有一定的休息服务设施,供市民休憩的狭长型绿地。

通常与道路、河滨、海岸、老城墙等结合设置。

宽度一般最窄处应能满足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以及小型休息设施布置要求(最少10m)。

1000m以

街旁绿地

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即道路红线外),相

对独立成片的绿地

小型沿街绿化用地

即原来所谓的街头小游园,一般分布于街头、旧城改造区或历史保护区内、供市民游戏、游憩的绿地。

应以

1000m2为

宜,绿地率不应小于

65%

街道广场绿

位于城市规划的道路广场用地(道路红线范围)以为,以绿化为主的城市广场

绿地率不应小于

65%

生产绿地

首先要判断生产绿地是在

建设用地内或外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有的生产用地对市民开放,具有公园特征。

防护绿地

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绿地,主要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危害起到一定的防护和减弱作用。

附属绿地

居住绿地

公共设施绿地

工业绿地

仓储绿地

对外交通绿地

道路绿地

特殊绿地

其他绿地

城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外

对广场的认识:

街旁绿地中的绿化广场,绿地率大于65%算为公园绿地,公园绿地的绿地率为100%广场有游憩功能绿地率未达65%,计算绿地率时按附属绿地方式计算,绿地面积

其面积乘以其绿地屡屡

交通集散广场,绿地率肯定不到65%附属绿地

绿地率:

(公园绿地面积+生产绿地面积+防护绿地面积+附属绿地面积”城市面积(?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基本形式

A.点状:

绿地以大小不等得地块形式均匀地分布于城市中。

特点:

有利于市民就近利用,并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及由于规模不大且分散,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使其难以充分发挥调节城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

市生态环境和形成城市艺术面貌的综合功能。

B.环状:

指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的不同,利用城市周边的农田、山体、林地以及一些生态敏感

保护区在城市外围形成1条或多条环状绿带,主要功能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

特点:

但是单纯依靠这种环状绿地对改善城市内部环境起不到实质作用,必须与城市中其

他公园绿地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发挥绿地的综合效应。

C.楔状:

利用郊外河流,农田,林地等自然因素形成的绿色空间,由宽渐窄地嵌入到城市,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特点:

与绿环相比,该模式更注重利用城市郊区的自然资源,形成于自然交流的生态廊道,

控制城市外围组团的相互粘连,使城市用地最大限度接近自然,改善城市气候,形成独特的

城市风貌,该模式应对城市发展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D.带状:

禾U用河湖水系、道路、旧城墙、高压走廊等线性因素,形成纵横交错的条带形绿色空间,穿插于城市内部,与其他绿色空间共同构成城市绿网。

特点:

该布局模式不仅有利于城市居民与自然的沟通,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表现

较高的环境艺术风貌,具有极强的生态作用(绿带、绿廊可以引风通风,可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迁移途径、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城市粘连)。

E.网状:

将山体、水体、森林、农田等自然元素,通过沿道路、河流、铁路、组团建设的绿

廊,与城市中其他公园绿地进行联系形成整体,构筑一个自然、多样、高效、具有一定自

我维持能力、体现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网络结构。

特点:

是点、线、面、片、环、楔、廊的有机组合。

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沟通城市之间的联系和能量流动、有效防止城镇间相连成片而引起的环境恶化。

第五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各类城市绿地规划

绿地系统结构,,

公园绿地

规划原则

均布性、丰富性、多样性、生态性、人文性

规划选址

市、区级综合公园

社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

通常与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设置,形成整个居住区居民公用的共享空间

0.5m2每

小区游园

位置适中,方便前往

0.5m2每

规划布局

保证规划内容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冋时要满足公园绿地布局的均

布性

规划建设要求

生产绿地

功能

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

选址要求

1.出于节约土地的考虑,不适宜在建成区内布置大片生产绿地,通常应该安排在郊区

2.保证与市区有方便的父通联系,以便田木运输

3.要求土壤及水源条件较好,地形变化丰富

4.有些大城市花圃建设条件较好,可以局部适当开放

5.在现阶段节约土地的情况下,应尽量利用山坡造地、围海造田、河滩地等

规划要求

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防护绿地

规划原则

1.防护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为充分发挥城市的卫生防护、防风固土、安全隔离等作用、应沿高速公路、快速干道、铁路等之间建设防护绿地,以建

立完善的城市绿地防护系统。

3.景观性原则

布局要求

应根据防护的目的来布局

1.防风林:

城市外围上风向与主导风向垂直的位置

2.卫生防护应根据污染物的迁移规律来布局

3.铁路防护绿地沿铁路布局

4.道路防护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网络骨架,能影响城市的景观塑造。

5.河流防护绿地分布于河流两侧

6.农田防护林分布在农田附近利于防风的地带

7•水土保持林应布置在河岸、山腰、坡地等地带

8.冋压走廊防护林应沿城市高压走廊布置

规划要求

1•卫生防护

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设立防护林带为Om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中的绿化隔离带宽度绍Om;上风向的工业

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应加大绿地宽度

垃圾填埋场、污染处理厂下风向应建设宽度为500~800m的卫

生隔离带

2.铁路、河流防护绿地

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為Om

沿穿越主城区主要排洪河道两岸设置防护绿地(?

),两侧宽度各

不少于15m

如果水道是城市主要水体,在其两侧分别预留宽50m的防护绿

饮用水源的河段两岸禁止建设区宽度不少于100m

水库两岸不准建设区宽度不少于500m

3.道路防护绿地:

主城区内城市干道规划红线外,两侧建筑的后退地带和公路规划红线外侧均应布置准建筑区(除按城市规划设置人流集散场地外)作为防护绿化带进行建设。

铁路及城铁沿线:

不得少于50m

城市外围高速公路:

50~200m

城市快速干道:

20~50m

城市干道红线宽度26m以下的:

2~5m

道路红线宽度26~60m:

5~10m

道路红线宽度60m以上:

不少于10m

4.高压走廊防护绿地

110kV冋压走廊:

穿过生活区的:

宽度不少于30m(为总宽度)

穿过工业区的:

不少于24m

220kV冋压走廊:

穿过牛活区的:

不少于50m

穿过工业区的:

不少于36m

550kV咼压走廊:

不少于50m

附属绿地

指标要求

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

主干道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

15%

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面积比率不低于30%

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务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

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

标准建立不少于50m的防护林带

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居住绿地

1•充分利用立地条件的自然环境特征,考虑建筑和绿地的关系

规划建设要求

2.为加强居民交流创造良好条件

3•同时表现景观、游憩、生态等功能

道路绿地规划建设要求

1•道路绿地率指标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40~50m的道路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2•道路绿地植物选择原则

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

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吩咐树种

适当增加常绿树比例,增加中、低层树种

树种规划的原则

1•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多种综合功能要求,同时又要有所侧重;考虑城市性质特点,尽量体现地方性

2•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也积极选用经过考验的外来树种。

3•重点树种以乔木为主,一般树种要丰富多彩,做到乔木、灌木、藤木及地被植物相结合

4•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长寿树为主

5•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

城市绿线管理规划

城市绿线管理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市区内规划绿地范围的界

限。

第六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编制要求

1•以国家相关标准和相关规定为依据,落实规划可操作性

2•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特点,准对性强

3•从规划体系角度出发,编制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结合的规划

编制阶段

现场调查、制定目标、规划方案、交流汇报、专家评审、成果提交

编制成果

1•规划文本:

条款形式,阐述规划成果主要内容

2•规划图则:

1)城市区位关系图

2)城市现状图:

包括城市综合现状图、建成区现状图、各类绿地现状图以及古树名木和文

物古迹分布图

3)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

4)规划总图

5)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

6)各类绿地分项规划图:

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规划

7)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3•规划说明书

4•规划附件:

相关的基本户资料报告及支撑规划的研究

第七章: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游人容量

考虑两方面:

1•每个游人在公园中所需活动面积

2•单位时间内最高人流量

公园绿地的游人容量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内同时在园游人数

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2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居住小区

游园以30m2为宜,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m2•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

园陆地面积不得低于15m2。

第八章:

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第九章: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居住绿地与居住区绿地区别

居住区绿地:

居住区范围内的各类绿地,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

组团绿地:

最小规

模400m2

居住绿地:

属附属绿地一类,公共绿地仅有组团绿地

宅旁绿地

配套公建绿地

道路绿地

居住区公园

0.3~0.5

公园用地

小区游园0.5~1

居住用地

要知道各类绿地的最小规模

居住区绿地分类

居住区绿地

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园一居住小区游园

居住区公园一组团

居住区公园

居住小区游园

居住组团绿地

最近居民的公共绿地

绿地

居住区公园一居住小区游园一组团绿地

宅旁绿地

行列式建筑前后,幢居民使用

两排住宅之间的绿地,只供本

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

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周围环境的绿地,如俱乐部、影剧院、少年宫、医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用地的绿化用地

道路绿地

居住区内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

居住区绿地指标

1•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居住区总人口

*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小广场

2.居住区绿地率(%)=居住区内绿地面积综合/居住区用地总面积X100%

*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

3.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全部乔、灌木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地被植物的覆盖面/总用地面

积X100%

*覆盖面积只计算一层,不得重复计算

第十二章:

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地

道路绿地的组成

道路绿地

道路绿带

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可进行绿化的

分车绿带

车行道间可绿化的分离带

行道树绿带

在人行道和与车行道间,以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路侧绿带

在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

交通岛绿地

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

中心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

导向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

立体交叉绿岛

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

广场、停车场绿地

广场、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道路绿地率

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具体绿地率标准见附属绿地规划章节)

道路绿地断面的布置形式

1•我国道路分级

1)快速路

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联系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对外公路等,为城市

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机动车两侧不应设非机动车道,不应设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进出口

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2)主干路

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如工业区、住宅区、客货运中心等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是城

市内部的交通大动脉

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四幅路

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3)次干路

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交通道路,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