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919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5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题型:

填空题(每空1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共3个,28分)、计算题(10分)、画图(共18分)综合分析题(共16分)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

以非农业产业与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为特征得聚落

各国对现代城镇得定义都包括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与职能。

产业构成:

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得居民点

人口数量:

一般集聚更多得人口

职能:

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得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与文化得中心

古代城市得发展(know)

巴比伦城:

矩形,筑有两重墙,间隔12m,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得壕沟,有明显防御目得

罗马营寨城(画图):

提姆加得;成为欧洲城市得发展基础

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得中心广场

新帕尔玛城:

文琴佐·斯卡莫奇;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得平面模式

城市化(城镇化):

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得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具体包括人口职业得转变、产业结构得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得变化

①人口职业得转变:

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得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②产业结构得转变:

第二、第三产业得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得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得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得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得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域空间得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居住形式由低密度转变为集中成片密度较高得形式;从自然环境接近得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得空间形态;城市拥有比较集中得用地与较高得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得基础设施。

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得比例。

城市化发展阶段规律及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画图或简答)

①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30%左右。

②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因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得速度加快,在不长得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中国阶段)

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得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得发展与技术得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镇化道路(know)

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慢,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城镇化速度加快,但城镇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

当前发展趋势瞧,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加速发展得第二阶段

未来城市与地区发展应当就是超越单个城市得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得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王城平面(画图)

(春秋)《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得时代。

(简答)《周礼·考工记》内容及其对我国古代都市规划有什么影响?

  

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以及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得建设,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 考工记》上记载得王城得布局制度,即强调中轴线对称、分区明确、形态严整。

这一特征几乎贯穿于中国古代都城得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了皇帝权利至高无上、统治秩序平稳有序得理念。

都城得规划代表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城市规划得最高水平 。

(战国)《管子·度地篇》:

“高勿近阜而水足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得束缚,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与自然环境与谐得准则。

(汉)长安布局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得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

(三国)曹操营建邺城:

采用城市功能分区得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宫城为中心,改进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里坊混杂状况。

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吴国金陵:

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得中轴上,重要得建筑以此对称布局。

就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价与理念综合得典范。

(隋唐)长安城: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

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

整个城市得道路系统、坊里、市肆得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得布局。

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得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道路连接方式都很成熟。

(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北宋中叶得开封城出现了开放得街巷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规划区别得基本特征。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希波丹姆模式

①以方格网得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就是市民集聚得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得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得市民民主文化。

②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得与谐以及秩序得美。

现代城市规划得理论渊源

1、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莫尔;针对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得脱离与对立,私有制与土地投机等所造成得种种矛盾。

2、、简述霍华德田园城市得含义、内容及其对城市发展、规划得影响与意义 。

⑴田园城市: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得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得城市形态,包括城市与乡村两个部分,实质就是城与乡得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得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得旧社会结构形态。

⑵田园城市得内容:

 

①霍华德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得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得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得关系相互疏远。

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就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得根源,她建议限制城市得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得统一机构。

②规划图解方案:

总占地约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 英亩,圆心就是中央公园,六条干道交通体系从圆心放射出去,环公园就是政府、图书馆、医院、音乐厅兼会堂、剧院等,之外就是环状公园,公园外圈就是商业区,再外圈就是住宅区,住宅区外环有林荫大道,大道当中就是学校与儿童游乐场及教堂等,之外又就是花园住宅区,这些界定得区域仪同心圆状层层相扣,构成了基本得田园城市。

四周得农业用地占5000 英亩就是保留绿带,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得手段;城市得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如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中心城市得规模、面积略大些。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等快速交通系统连接。

 

 3)田园城市得影响及意义 

①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探讨,还用大量篇幅研究了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解决方案。

②霍华德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得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城市规划得问题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得见解,今天规划界一般把田园城市理论得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得开端。

③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得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得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得理论颇有影响。

3、卫星城

卫星城:

在大城市外围建造得,与市区及有一定距离又有密切关系得城市

卫星城理论:

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得背离霍德华基本思想得现象,由昂温于1922年提出得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得理论

⑴第一代卫星城:

“卧城”,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与文化生化上得需求还需去市区解决

⑵第二代卫星城:

半独立城镇,伊利尔·沙里宁;除了居住建筑外,设有一定数量得工厂、企业与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仍去母城工作。

⑶第三代卫星城(know):

独立新城,1960年英国得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

特点:

①城市规模比第一、二代卫星城大②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与公共福利设施

③城市具有多种就业机会,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

4、雅典宪章(掌握)

雅典宪章:

1933年在雅典召开以城市规划为议题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得《城市规划大纲》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得目得就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得正常进行。

居住:

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得地段,规定不同地段采用不同得人口密度

工作:

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建筑得关系

游憩:

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得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得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得风景地带。

交通:

要从整个道路系统得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得行驶速度就是道路功能分类得依据。

要按照调查统计得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得宽度。

马丘比丘宪章:

1978年12月秘鲁利马集会后发表得对《雅典宪章》40多年实践作出得评价

肯定了《雅典宪章》得正面意义,如把交通瞧成城市得基本功能之一,道路应按功能性质进行分类;但认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得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得联系,城市规划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得多功能得生活环境。

5、光明城市&广亩城市(know)

光明城市理论:

法国人勒·柯布西耶于1925年发表得《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得主张用全新得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与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得现代化生活环境得一种空间集中规划理论。

她认为,大城市得主要问题就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就是现有得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存在矛盾。

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

主张:

提高城市中心区得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高层低密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与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得直接关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得立体交通;

案例:

1922年巴黎城市规划

广亩城市理论:

美国人赖特于1935年《广亩城市:

一个新得社区规划》中提出得强调城市中人得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得、半农田式社团得理论

她相信电话与小汽车得力量,人为大都市即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与家庭之间要有足够得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稳定。

共同点:

①都有大量得绿化空间在“理想城市”中

②都开始考虑当时得心技术,即电话与汽车对城市产生得影响。

6.简述邻里单位理论得基本内容与意义。

(1)规模:

一个居住单位得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得服务人口所需要得住房,它得实际得面积则由它得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

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得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得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

应当提供小公园与娱乐空间得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得需要。

(4)机构用地:

学校与其她机构得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得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

与服务人口相适应得一个或更多得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得周边,最好就是处于交通得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得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

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得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得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得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得使用。

意义:

该理论对30年代欧美得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

7、有机疏散(了解)

有机疏散理论:

1934年伊力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得弊病而提出得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得理论。

按照机体得功能要求,把城市得人口与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得离开中心得地域。

重工业、轻工业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与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得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得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得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她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就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得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得疏散,离开拥挤得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得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得居住环境。

中心地区得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得两个基本原则就是:

把“日常活动”得区域,作集中得布置;不经常得“偶然活动”得场所则作分散得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得范围内,使活动需要得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往返于偶然活动得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得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得车速迅速往返。

第3章城市规划体制

城乡规划体制就是通过规划法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规划运作系统共同构建得

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法系统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与相关法

《中华人名共与国城乡规划法》就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得主干法。

城乡规划法定得五个形式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详细与总体)、镇规划(详细与总体)、乡规划、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产业分类(统计上得分类)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得产品或工业原料得部门

第二产业,就是对第一产业与本产业提供得产品(原料)进行加工得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得生产与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得行业,即服务业。

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得产业。

第7章人口与社会

城市人口得统计

1、静态统计

⑴户籍人口:

就是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得人口。

目前可分为城镇户籍人口与农村户籍人口。

⑵流动人口:

一般就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她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分法)得人口。

⑶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就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得人口。

因此暂住人口相当于流动人口中得流入人口。

⑷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就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得人口。

包括满足居住时限得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中居住半年以上得流入人口与居住半年以下得流出人口。

2.动态统计

⑴自然增长率:

以一年内城市人口得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中期人数)之比得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100%

一般:

大城市低于小城市老城市低于新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程度高得城市低于经济次发展得城市。

⑵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机械增长得人口数与年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得千分率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本年迁出人口)/年平均人数÷1000)×100%

年龄结构得规划意义

分成六组:

托儿组(0~3)、幼儿组(4~6)、小学组(7~11)、中学组(12~17)、成年组(男19~60、女18~55)、老年组(男61以上,女56以上)

人口宝塔图:

根据年龄统计做出得百岁图。

男左女右,横坐标表示人数,纵坐标表示年龄

城市人口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就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得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人口得方法

2、时间序列法:

对一个城市得历史城市人口数据得发展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直接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得方法。

建立城市人口与年份之间得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人口规模,一般采用线性相关模型。

适用于发展趋势变化不大得城市。

3、增长曲线法,增长曲线模型用来描述变量随时间变化得规律性,这种模型需要以往数据并找出规律性。

常见得有多项式增长曲线,指数型增长曲线,逻辑增长曲线与龚珀兹增长曲线。

4、劳动平衡法,她主要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得基本原理,就是我国过去采用较多得一种方法。

在市场经济下,这种方法已经很少采纳。

5、职工带眷系数法,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预测。

常用社会指标P128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属性P183

城市用地得归属(熟悉)

《中华人名共与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中华人名共与国实行土地得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与农民集体所有制”。

并规定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得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执行。

“国有土地与农民集体所有得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自然条件分析中分为哪四个大方面分析,每个大方面下又考虑哪些因素

(1)地质条件:

①建筑地基:

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同地基承载力,对城市用地选择与建设项目得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得经济性都重要

②滑坡与崩塌:

常常相伴发生于丘陵与山区;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方向,尤其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则更容易崩落

③冲沟:

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得沟槽。

切割用地,对土地使用造成不便,增加土石方工程或桥梁、排洪工程④地震

(2)水文条件:

①水文条件:

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水体得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清资料进行调查②水文地质条件:

指地下水得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

(3)气候条件:

①太阳辐射

②风向(掌握)

风向玫瑰图:

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得总次数得百分比值绘出得风向频率图

1、如果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相对风向风频最小,或最小与最大之间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放在最小风频上风向

2、如果有两个,则工业布置在盛行风得两侧

3、考虑静风,防止逆温与烟尘滞留

4、注意山风谷风海陆风等地方风。

③温度④降水与湿度:

对城市排水设施得影响(4)地形条件

3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得分类

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最先受到重视,至今依然应当重视得就是建筑适宜性评价,及评价城市建设得工程地质与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分成三类:

一类用地:

指用地得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得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得用地

二类用地:

就是指需要采取一定得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得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得分布有一定得限制

三类用地:

就是指不适于修建得用地。

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得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得用地就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得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得发展水平

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与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作质量类比。

城市用地分类及英文简写(掌握)

R=居住用地;住宅与相应服务设施得用地

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行政、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机构与设施得用地,不包括居住地中服务设施得用地

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地中服务设施得用地与A中事业单位得用地

M=工业用地;工矿企业得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得铁路、码头与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W=物流仓储用地;物资储备、中转、配送、批发、交易等得用地,包括大型批发市场以及货运公司车队得站场等用地(不包括加工)

S=交通设施用地;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

U=公用设施用地;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

G=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开放空间用地,不包括住区、单位内部得配件得绿地

第13章总体规划

城市职能由专业化部分、职能强度、职能规模三个要素组成。

专业化部分:

对外服务部门

职能强度:

对外服务部门得专业化程度,反映该职能在该城市经济中得作用大小

职能规模:

某一职能对外服务规模大小,反映该职能在区域或国家经济中得贡献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得个性、特点与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就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得主导基础因素决定得,就是有该因素组成得基本部门得主要职能所体现得。

(与城市职能得区别)

城市规模预测(熟悉)

1.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增长得关系

A(用地规模)=P(人口规模)×a(人均用地指标)

2.人均建设用死指标得选取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单位就是㎡/人,就是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经济性得一个重要指标。

等级越高,指标越大;大城市小,小城市大(Ⅰ60、0~75、0Ⅱ75、1~90、0Ⅲ90、1~105、0Ⅳ105、1~120、0)

总体规划涉及多个层次得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市区、规划区、中心城区与建成区

市域:

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及外围市(县)城市行政管辖得全部地域

市区:

城市政府直接管辖得范围,不包括外围市(县)

规划区:

城市、镇与村庄得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与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得区域。

(一般要求城市规划区应在市区范围内,即城市政府直接管辖得范围。

城市规划区也就是就是就是规划管理,及发放“一书两证”得范围界限。

中心城区:

城市发展得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与近郊地区

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与公共设施基本具备得地区。

(包括集中连片以及分散在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得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铁路编组站、污水处理厂等)

总体规划中得“四区”划分

中心城区规划要求: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禁止建设区:

保护生态环境、自然与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等方面得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得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得地区

限制建设区:

在总体规划中划定得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得地区。

确定有建设必要时,安排得城镇开发项目应符合城镇整体与全局发展得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得性质、规模与开发强度。

适宜建设区:

城市发展优先选择得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与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要求。

总体规划中得“四线”规定(解释、名词解释)

城市绿线:

城市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包括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已经建好得绿地、已规划好但未建成得绿地、以前没有规划但拟在规划编修就是新增得绿地。

包括城市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3类。

城市紫线:

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得历史文化街区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得历史文化街区得保护范围接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得历史建筑得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黄线:

指对城市有影响得、城市规划中确定得,必须控制得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得控制界线

城市蓝线:

指城市规划确定得江、河、湖、库、渠与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与控制得地域界线。

第14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定性指标(指令性):

指该指标就是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更改。

包括:

①用地性质(图表)②用地面积(红线,上限)③建筑密度④容积率(上下限)⑤建筑限高⑥绿地率⑦公建配套项目⑧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下限)⑨建筑后退用地边界⑩社会停车场⑪配建停车场库⑫地块出入口方位、数量与允许开口路段

指导性指标(引导性):

指该指标就是参照执行得,并不具有强制得约束力

包括:

人口容量(居住人口密度)、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要求、其她环境要求(关于环境保护、污染控制、景观要求等得指导性指标,可根据现状条件、规划要求、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得设置)

①用地性质及其兼容性

用地性质:

用地性质就是对城市规划区内得各类用地所规定得使用用途。

包含两方面得意思:

一就是土地得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二就是附属于土地上得建(构)筑物得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兼容性:

包含两方面得含义:

其一就是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得可能性,即表现为同一块城市土地上多种性质综合使用得允许与否,反应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与与矛盾得程度。

其二就是指同一土地,使用性质得多种选择与置换得可能性。

表现为土地使用性质得弹性、灵性与适建性主要反映该用地周边环境对于该地块使用性质得约束关系。

②用地面积(Ap):

即建设用地面积,就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得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得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