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单元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0017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单元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13单元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单元教.docx

《第13单元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单元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单元教.docx

第13单元教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生物卷(十三)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是研究生物群落的基础

C.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D.湖泊中的各种鱼类是一个种群

解析:

湖泊中鱼的种类很多,属于多个物种,所以湖泊中各种鱼类包括多个种群。

答案:

D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组成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性别比例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析: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等有关;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

C

3.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样方法只用来估算植物的种群密度

B.样方的大小都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解析: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适用于调查昆虫卵、蚜虫、跳蝻等的密度;样方的大小与所调查对象的实际生长情况有关;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答案:

D

4.对某种鼠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鼠,第二次捕获4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4只。

则该鼠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

A.250只/公顷   B.100只/公顷   C.75只/公顷   D.40只/公顷

解析:

根据公式:

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标记个体数,求得鼠的种群密度为250只/公顷。

答案:

A

5.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解析:

图甲表示的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所以是增长型;图乙表示的种群,幼年个体少,中、老年个体多,所以是衰退型。

答案:

B

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先增后减D.相对稳定

解析:

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种群不能很好地繁育后代,会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答案:

B

7.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可呈“J”型增长

C.外来物种入侵不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

D.若N0表示起始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年增长倍数,则第t年种群数量为:

Nt=N0λt

解析:

D项数学模型可表示t年后(第t+1年)种群数量。

答案:

D

8.右图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图中D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改善环境,可以提高K值

解析:

图中C点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渔业捕捞剩余量维持在C点,可保持相应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

答案:

B

9.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B.200只

C.300只D.400只

解析:

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即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为K/2,则此环境中该种群K值为400只。

答案:

D

10.某小组在同样环境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培养酵母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环境阻力较小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环境阻力较小;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增长;由于4个试管的起始条件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与Ⅱ号试管相比,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大,因此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

B

11.在种群数量变化中,当增长率为0时,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种群数量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种群数量会因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

解析:

增长率为0,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A、C错误。

B项中,“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但大于0。

答案:

D

1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均应计数

C.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解析:

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计数时,只计数小方格界线一个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用显微镜观察颜色较浅目标时,视野不能太亮。

答案:

B

13.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中的乳酸菌菌落为一个群落

B.池塘中各个种群占据的位置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

解析:

培养基中的乳酸菌菌落为一个种群;池塘中各个种群占据的位置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除了研究群落的空间结构外,还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许多问题。

答案:

D

14.在一个生长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具有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解析:

在垂直方向上,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的划分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林下水平方向上透光度不同的地点,光照强度不同,植物种类的差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A

1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物群落水平分布都是均匀的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群落分层可以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D.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土壤湿度等有关

解析:

动物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因为植物分布不是均匀的,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

答案:

A

16.下列关于种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生物所需的资源和占有的空间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

B.某种动物的天敌被大量捕杀,则该动物的数量就会持续大量增加

C.如果草原上没有食草动物,则草原上的草本植物和食肉动物数量均减少

D.同一地区的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它们之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解析:

捕食关系中,若捕食者减少,则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同一地区的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也可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

答案:

A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C.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解析:

土壤小动物一般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进行采集、调查;调查时,对各种小动物都要统计。

答案:

B

1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时间的长短

D.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解析: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起始条件的不同:

初生演替的起始条件是从来没有植物覆盖或植被被彻底消灭,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是有植被或植被没有被彻底消灭。

答案:

C

19.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B.发生泥石流后进行的演替与该演替类型相同

C.自然灾害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方向

D.旅游可能使该岛屿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解析:

发生泥石流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应为次生演替;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为初生演替。

答案:

B

20.下列对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生态特征

发展期

成熟期

A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B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C

自我调节能力

D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有机物总量由少到多,自我调节能力由弱到强,动物类群丰富度由低到高。

答案: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0分)下图A、B、C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最小的是    ,其年龄结构特征是       。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           。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可直接降低人口    和自然增长率。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将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    类型,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图    所示,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

 

答案:

(1)B(1分)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2分)

(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1分) 出生率(2分)

(3)C(1分) 越来越小(1分)

(4)A(1分) 越来越大(1分)

22.(13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对于不同种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的方法存在差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数量调查一般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图1、图2所示的取样方法分别为    、    。

 

(2)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图3表示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

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3)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动物活动特点为                ,影响该方法调查结果的因素有                   (答出一点即可)。

 

(4)昆虫的数量调查可以采用“去除取样法”。

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曲线向下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

假如在某田块(120m2)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Y)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捕获积累数(X)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作图。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

 

答案:

(1)随机取样(1分) 五点取样法(1分) 等距取样法(1分)

(2)8(2分)

(3)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2分) 标记个体与其他个体混合是否均匀、标记物是否影响动物生命活动、标记物是否脱落、是否有个体大量死亡、出生或迁入迁出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4)①如下图(2分)

②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或出生数量较多)(2分)

23.(14分)在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1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210

4.8

820

5.4

1210

3.7

1000

5.0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

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     个。

 

(2)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         。

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试解释原因:

                    。

 

(4)在吸取培养液制片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           。

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

(1)②→④→①→③(2分) 1.21×107(2分)

(2)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而减少,酵母菌因缺乏营养而死亡(2分)

(3)该实验在前后时间上已经形成自身对照(2分) 需要(1分) 减少偶然性带来的实验误差,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1分)

(4)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2分) 适当稀释酵母菌培养液(2分)

24.(12分)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数量的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分别属于    、    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从图中曲线分析,猞猁和雪兔的种间关系为    ,其中雪兔的数量变化用字母    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    千只。

 

(3)从种间关系分析,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因素主要是            和            。

 

(4)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    (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

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5)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的作用是          。

 

答案:

(1)种群(1分) 群落(1分)

(2)捕食(1分) A(1分) 140(1分)

(3)可食的植物增加(2分) 猞猁急剧减少(2分)

(4)晚于(1分)

(5)制约雪兔的数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分)

25.(11分)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983

2490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            。

 

(2)土壤小动物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和    ,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土壤小动物一般采用    (方法)统计。

 

(3)从表中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                             ; 

②                             。

 

(4)当污染停止时,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

若气候条件适宜,该废弃的土地最后将达到    (群落)阶段。

 

答案:

(1)活动能力差,而且身体微小(2分)

(2)记名计算法(1分) 目测估记法(1分) 记名计算法(1分)

(3)①污染废水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2分)

②距离污染源越远(近),农药污染物的浓度越低(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大)(2分)

(4)次生(1分) 森林(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