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0044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第三讲 专题全练通.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专题十三第三讲专题全练通

专题质量检测(三十一) 科普文章阅读

(时间:

40分钟 满分:

4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

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

“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

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

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

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

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

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

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

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

“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

”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

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

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

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

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

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

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

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

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

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甲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

草蜻蛉靠捕食蚜虫、甲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

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

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

“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

”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

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

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

“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

(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环境本身就有一道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但由于人类滥用化学物质,这道天然防线的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了。

B.作者认为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

C.文章多次引用了一些科学家的话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文学情趣。

D.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类文章。

E.文章运用举例子、下定义等方法,尤其注重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与报复。

解析:

C项,“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文学情趣”错,这些观点只是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强调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E项,文中没有运用下定义的方法。

答案:

CE

2.“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体现:

①昆虫通过遗传选择,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

(2分)②曾被化学药物控制的昆虫,不但又回过头来折磨人类,而且还会以更为严重的程度爆发性繁殖。

(2分)

(2)原因:

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2分)

3.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列举黄蚂蚁捕食蚜虫、黄蜂消灭吸血蝇、瓢虫消灭蚜虫等具体事例,(2分)证明“大自然有天然保护作用,无须靠人为的干涉”这一观点。

(2分)

(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2分)

4.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虫害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

(2)表明反对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态度。

(3)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

(8分。

一点2分,两点5分,三点8分)

二、(2011·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8分)

“魔鬼城”奇观  

在新疆浩瀚的荒原中,常常会见到一片片矗立的“城堡”、一列列待发的“船只”、一条条蜷伏的“巨龙”、一座座奇特的“雕塑”。

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为,人们将其统称为“魔鬼城”,即依靠“魔鬼的神力”创造的景观。

“魔鬼城”景观不仅仅是在新疆,在世界许多的干旱沙漠区都广有分布。

不过,“魔鬼城”的俗名被地貌的专用名词“雅丹”取代。

魔鬼城与雅丹,一为俗名,一为学名,均被接受。

而从成因上,称之为“风城”更为恰当,因为,风,才是这种地貌的真正建造师。

在新疆,这种风蚀地貌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因为新疆是我国一个多风的区

域,三山夹两盆的大格局,环绕盆地的山脉的许多山谷成为气流通过的通道,因狭管效应形成的强大风力,使新疆形成九大风区、四大风口。

风,给新疆送来了水汽,也送来了塑造山川地貌的动力。

风,是怎样塑造出形式各样的魔鬼城的呢?

地球的表面,是由各种岩石构成的,岩石构成了地球外层的四大圈层之一的岩石圈。

这些岩石,有的坚硬,如花岗岩;有的松软,如砂岩、泥岩。

地表出露的基岩,如果是由不同的岩石一层层相间而成的,在长期的、强大的风力作用下,比较松软的部分被吹蚀,比较坚硬的部分保留了下来,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形状。

岩石性状与风力,是形成魔鬼城的必备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水的冲蚀,也可取代风力,如罗布泊地区的白龙堆雅丹、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风城等,在成因上都少不了水的掺和。

新疆的干旱环境,始于中生代的白垩纪,距今有一亿多年的历史。

而白垩纪的岩层,以砂岩、泥岩为主,其中砂岩松软,泥岩稍硬,广布的

白垩纪岩层,加上风、水的长期侵蚀,就形成了众多的雅丹地貌,即各式各样的魔鬼城。

在中国三大最美的雅丹景观中排列第一位的乌尔禾风城,位于著名的油城克拉玛依市的乌尔禾镇以北,这是一片城堡型的雅丹群,其范围方圆10千米。

蒙古语称此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语呼之“沙依坦克尔西”,称呼不同,意思都一样,即“魔鬼出没的地方”。

蒙古族、哈萨克族牧民发现此地后,都对亘古荒原上的这座“城堡”十分敬畏,沙的狂扬、风的巨啸,更令人感到阴森可怖,遂共同给予此地“魔鬼城”之名,其意,一是“魔鬼居住的城”,二是“魔鬼建造的城”。

城中,楼台亭榭、市井小巷,应有尽有;石柱、石蘑、石笋、石兽、石鸟,不一而足。

这里,距新疆四大风口之一的托里老风口不远,又处于佳木斯河下游,峡谷的大风又奔泻而至。

间歇性洪水和季节性强风,对赭红与灰绿相间的白垩纪水平砂岩、泥岩轮番作用,共同打造了这座闻名中外的魔鬼城。

罗布泊地区是中国雅丹的第二大分布区,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雅丹的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被列为中国最美的雅丹第二名的白龙堆雅丹和第三名的三垅沙雅丹,此外还有孔雀河下游雅丹、阿奇克谷地雅丹群、楼兰雅丹等。

三垅沙雅丹气势恢宏,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土丘为浅棕色泥岩和砂岩互层,丘体高大,高在10~20米,长200~300米不等,成行列式整齐排列,远远望去,既如海湾中停泊待航的巨大舰队,又似鳞次栉比的高楼市巷,蔚然壮观,罗布泊科考队队员们戏称此地为“小上海”。

而罗布泊东的阿奇克谷地的雅丹群,虽然各自散在、孤另,但形态各异的造型,养育了荒漠的美。

魔鬼是可怖的,魔鬼城却是可爱的。

如今,新疆的一处处魔鬼城被开辟成了旅游景区,吸引了许多中外人士关注的目光。

5.文章以“‘魔鬼城’奇观”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有:

吸引读者阅读;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概括;是文章的线索等。

答题时可围绕这些方面思考。

答案:

①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总括全文内容:

全文围绕“魔鬼城”介绍其成因和特征。

(每点2分)

6.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在文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不同的语言特色。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的能力。

作科普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

易懂等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答案:

第一段连用四个比喻,将“魔鬼城”比作一片片矗立的“城堡”、一列列待发的“船只”、一条条蜷伏的“巨龙”、一座座奇特的“雕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魔鬼城的地貌特点,很好地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的文学性的特点。

(举例2分,分析2分)

7.为什么新疆多魔鬼城?

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

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岩石性状与风力,是形成魔鬼城的必备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水的冲蚀,也可取代风力”可以得出形成“魔鬼城”的三个要素:

岩石性状、风力、水力。

答案:

①因为新疆是我国一个多风的区域,有九大风区、四大风口;②新疆广布白垩纪岩层,而以砂岩、泥岩为主的白垩纪岩层,砂岩松软、泥岩稍硬,容易形成雅丹地貌;③水的冲蚀也在形成雅丹地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

8.一般的科普文都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探究其文学性。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体特征的把握及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科普文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征,主要是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结构,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

科普文章的文本特点有:

短小性、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等。

答案:

在内容丰富,知识性、专业性很强的科普文中,作者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极富文学色彩的描写等手法,如本文中对楼台亭榭、“小上海”的描写,化枯燥的说明为生动的形象描写,使全文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通俗易懂,更体现了科普文浓郁的文学性,较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言之成理即可)

专题质量检测(三十二) 科普文章和报告阅读

(时间:

40分钟 满分:

36分)

一、(2011·济南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

石 蚕

法布尔  

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

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

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

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

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

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暴徒的袭击

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

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可怜的水甲虫啊!

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准备着你们的下一次袭击了。

潜水艇——石蚕

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

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至于下沉呢?

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

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

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

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

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

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至于下沉。

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

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

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

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

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读起来很有意思,请举例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有时还用“我们”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亲近感。

(2)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娓娓而谈,生动细腻。

(3)多用打比方的手法,而且常常把石蚕和人类进行比较,容易理解。

(4)用词准确,语言丰富,多用成语和熟语。

(5)感情色彩鲜明,善恶分明,有教育意义。

(任选4点答即可)

2.文章第一个小标题“暴徒的袭击”中的“暴徒”是指谁?

为什么称之为暴徒?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暴徒是指水甲虫。

(1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弱小动物的同情。

(1分)石蚕是作者在本文中着力赞美的一种动物,作者喜欢石蚕的聪明伶俐,(1分)因而把侵犯别人、蛮横霸道的水甲虫称作暴徒,表达了作者对水甲虫的谴责。

(1分)

3.仔细阅读全文,然后说说石蚕的鞘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