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0093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楼梦研究综述.docx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

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

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

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一.研究热点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

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

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

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

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

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

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723。

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

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

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

”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降生的。

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

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

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

”1991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

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1883年2月12日)。

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曹雪芹到过张家湾,所以墓石并不一定真正是曹雪芹之墓碑。

4.北京曹雪芹祠庙落成纪念专版书《太极红楼梦》,作者署名是王国华、曹雪芹,将红书重新选编为五部,在每一部之后写一个“对称提要”,以八卦太极的思想诠释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康熙字典》的演绎”。

本人认为纯属对红楼梦的恶搞。

5.1995年霍国玲与弟霍纪平、姐霍力君、丈夫紫军,合著《红楼解梦》,形成红楼梦研究的解梦派,认为红书以小说作掩护而隐写历史,是历史书而不是小说。

红书的别名叫《风月宝鉴》,象一个二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正面是小说,反面是历史。

红书隐写曹雪芹与竹香玉合谋害死雍正的全过程。

许多红学家认为这种观点毫无根据,十分荒谬。

6.曹雪芹祖籍。

辽阳说,丰润说是曹祖籍二大说法“丰润说”由李玄伯提出。

1931年5月他在《故宫月刊》发表了《曹雪芹家世新考》指出:

“曹寅实系丰润人。

”1947年12月23日萍踪在青岛《民言报晚刊》发表《曹雪芹籍贯》一文,也认为:

“雪芹上世本为丰润人。

”。

周汝昌后来继承并发展了以上说法,在他的《红楼梦新证》第三章《籍贯出身》里明确说曹雪芹是“丰润县人”。

他的论据之一是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诗中几次称丰润曹鼢、曹铪兄弟为二兄、四兄,并用“恭承骨肉惠,永奉笔墨欢”,“骨肉论文少,公私拂纸忙”来指称他们的“骨肉”关系,说明他们“决不是什么‘同姓联宗”’。

他的论据之二是推测“曹雪芹的远祖,当是明永乐以后由丰润出关”。

在第七章《史事稽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部分说:

“据丰润曹氏宗谱,其先世于永乐初自江西迁丰润,一支又出关落籍铁岭,则曹世选(又名曹锡远,雪芹的上世祖)有可能为铁岭卫或附近一带人。

”他据丰润曹的族谱说明落籍丰润的“曹端明,字伯亮,宋曹彬之后。

端明之弟端广,落籍铁岭卫。

疑本年铁岭役中,被俘为奴者纵非曹世选本人,应已有其族人”。

周汝昌以曹雪芹是丰润始祖曹端明的胞弟曹端广的后人来证明他是丰润人。

1953年,贾宜之发表《曹雪芹祖籍不是丰润》,根据曹寅曾自署“千山曹寅子清”,认为曹雪芹的祖籍不是丰润,而是辽阳。

1961年李西郊认为曹“原籍丰润,寄籍辽阳”。

1980年,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冯先生据《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经过详赡考证,论定曹雪芹的人辽始祖是曹俊,他跟途经丰润人辽的曹端广毫无关系。

1996年第1辑《红楼梦学刊》发表了刘世德的《再评“丰润说”》。

此文从七个方面批评了“丰润说”的谬误,梳理出17条重要资料,例如:

“乾隆《浙江通志》卷122:

‘曹振彦,奉天辽阳人。

”“‘乾隆《大同府志》卷21:

‘曹振彦,辽东人。

”“‘嘉庆《山西通志》卷82:

‘曹振彦,奉天辽阳人。

”“康熙《上元县志》卷16曹玺传:

‘著籍襄平。

”’襄平是秦置县名,治所在今辽阳市。

“曹寅诗文集的题署。

曹寅的诗集存康熙五十二年(1713)刊本。

其中的《楝亭诗钞》,系曹寅自编,共8卷,每卷的卷首均署‘千山曹寅子清撰’。

‘千山’是辽阳的别称。

”曹振彦、曹玺、曾寅分别是曹雪芹的高祖、曾祖、祖父。

刘世德的论文说明清代人举世公认曹寅家是奉天辽阳人,更具权威的是曹寅在自己诗集上自署“干山曹寅子清”,自认是辽阳人。

这才是曹雪芹的祖籍。

1997年7月辽海出版社出版冯其庸、杨立宪主编的《曹雪芹祖籍在辽阳》,内收论文40篇,从多方面论证了雪芹祖籍辽阳说的确凿和可信。

1998年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刘世德《曹雪芹祖籍辨证》。

全书共22章,50余万字。

在第一章《曹雪芹祖籍问题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之后,连续用十几个专章从十个方面论证曹雪芹祖籍是辽阳。

胡适发现清代官书《八旗满洲氏换通谱》中,记载曹雪芹的上六世曹锡远“世居沈阳地方”,后来发现康熙《江宁府志、曹玺传》云,写曹玺之祖父曹锡远“宦沈阳,遂家焉”,曹家因为做官来到沈阳,祖籍仍是悬案。

围绕曹雪芹“祖籍”问题,周汝昌、冯其庸两位专家之间争论颇激烈,周汝昌、冯其庸二位先生都是当今红坛的“巨擘”,他们对曹雪芹“祖籍”问题的研究,各有创建,各有贡献。

红楼梦作者是谁尚有八种说法,曹氏之祖籍更是难解之谜。

7.曹雪芹蒜市口故居。

张书才在《曹雪芹蒜市口故居初探》认为北京蒜市口十八间即曹家所居“十七间半”相近。

王军认为此处屏门上书“端方正直”在红楼梦甲辰本中出现过,可能是曹氏家训。

周汝昌认为“蒜市口地区有曹家的十七间半房,但到底是哪一座院子,尚难以定论”。

原因是“建筑不会是二百年前原貌”。

8.北师大发现新抄本。

2000年北师大博士曹之波,在学校图书馆善本室发现红楼梦旧抄本《脂砚斋重译石头记》,八十回,有脂砚斋的眉批、侧批、秉批、墨批。

现未公开发表。

9.1951年,中国文化界发生了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风波。

俞平伯拒不接受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古典文学的文艺思想,发表《红楼简论》,认为红楼梦不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而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

两个青年人李希凡、蓝翎在山东大学《文史哲》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批判俞平伯,毛泽东1954年lO月16日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支持李希凡、蓝翎,指出“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现象,号召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

本人认为一些学术观点很难以“主义”和“阶级”照套,以行政权力强行介入学术讨论将产生不良后果。

毛泽东从政治出发,把红楼梦第四十回看作纲,把红楼梦看作政治小说。

鲁迅说:

关于红楼梦,“理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佳人看到缠绵,流言家看到宫纬秘史,”政治家把红楼梦看作政治小说,这是不是有片面性?

10.红楼梦的主题一直讨论不定。

《红楼梦》的主题是20世纪的虹、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索隐派提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新红学派提出“自叙传说”到1949年后又提出“爱情主题说”、“政治历史主题说”、“家族衰亡史说”、“反封建主义说”、“歌颂女儿才华说”等,共有30多种不同的说法。

至今对《红楼梦》的主题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持续的纷争一直延续到21世纪。

11.曹雪芹笔下《红楼梦》的全貌究竟如何?

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大公案之一。

为重现“全璧”,20世纪一些研究者对曹雪芹《红楼梦》佚失了的稿子进行探佚研究。

80年代,探佚成为《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以至形成“探佚学”这一新的红学学科分支。

这些研究以论析原作中重要人物形象及贾府的结局为主要内容,并有一些学者对探佚研究本身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2.《红楼梦》电视剧的拍摄问题。

李少红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在2010年播出,引发了学者专家的讨论:

87版的《红楼梦》和10版的《红楼梦》选角问题。

本人认为李少红的这部电视剧比起以往有三大败笔:

(1)选角失败,林黛玉扮演员蒋梦婕未能体现林黛玉的弱柳扶风气质和才女风度;

(2)无根据编造喜剧结局,让宝玉、贾兰中科举;让蒋玉甬娶了袭人、宝玉与宝钗生下孩子后出家,这些都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3)叙述太实,全篇是故事和对话,缺乏抒情性艺术性的虚笔,反映了编导艺术水平太低。

二.人物综述

红楼梦出现的人物甚多,只能选取几个特别的人物进行综述:

1.林黛玉

20世纪50年代前,论者完全把林黛玉看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在人物,没有把她作为作家创造的文学形象来对待,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这一形象进行了道德评价和判断。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发端之作。

在王国维看来,林黛玉的性格、出身及当时道德因素注定她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

民国初年,《红楼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派别——索隐派。

其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季新等。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出版于1916年)认为《红楼梦》全书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林黛玉即董鄂妃(董小宛)。

1917年出版的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

“林黛玉,影朱竹盏也”,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诧之号也。

竹生于秀水,故绛珠草生于灵河岸上。

”《红楼梦索隐》、《石头记索隐》出版后,又出现了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1919年出版),邓狂言赞成《红楼梦索隐》中林黛玉即董小宛的说法。

他说:

“书中之宝玉、黛玉,皇帝与后妃也。

”(《释真》二十二回)但他又说林黛玉写的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

“曹氏之林黛玉非他,乾隆之原配嫡后,由正福晋进位,后谥孝贤皇后富察氏也。

”(《释真》二回)紧接着又自相矛盾,说林黛玉不是别人,是方苞。

“林黛玉之以朝臣混之,混之以方苞。

苞也,灵皋也;绛珠,仙草也;甘露也,泪也。

一而二,二而一也。

”(《释真》二回)林黛玉一下子变成了董小宛、孝贤皇后富察氏、方苞三个人。

综观索隐派对林黛玉的研究,不仅是牵强附会的,而且本身往往是矛盾的。

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于1923年刊行,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通过对原作的考察,他提出了“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的著名观点,即“钗黛合一”。

他对林黛玉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个人的范围之内,也不再限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判断。

林黛玉评论开始了文学评价、美学评价的历程。

1935年5月24日的李辰冬的《林黛玉》指出:

““林黛玉的人生观完全同宝玉一样,只求一个爱。

贫富贵贱,兴衰际遇,也是不闻不问。

”他说林黛玉“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寄居的生活环境“养成她的伤感性”,而薛宝钗的出现所形成的这一特殊环境,又引起了黛玉的“善妒”。

李辰冬在分析中说及林黛玉某些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的原因,这是有道理的,但他把林黛玉的性格,集中概括为一个“妒”字,却是十分片面的。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林黛玉的评论大都将林黛玉放到社会历史天平上估衡,文学的典型评论成为主要潮流。

李希凡发表了《<红楼梦)中两个对立的典型——林黛玉和薛宝钗》,批判了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论,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

何其芳在1956年底完成了《论(红楼梦>》,打破了林黛玉形象评析简单化的局面。

这段林黛玉评价的历史,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论者摈弃了现实的人的伦理判断方法,开始了对形象的文学思考,把林黛玉与作者的创作思想甚至艺术手段结合起来,着眼于品格、道德、时代、阶级内含这一文学形象层面。

2.刘姥姥

在21世纪的头10个年头里,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红学继续蓬勃地发展,其中对于刘姥姥的研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有逐渐走热的趋势。

新的思路也正在酝酿和探索中。

在研究刘姥姥的文章当中,很大一部分文章都在阐述刘姥姥在小说中的作用。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个身份卑微的老村妪,且浓墨重彩地描绘她在大观园的活动,此举定有深意。

而深意就是让刘姥姥来见证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揭示贫富贵贱的差异,同时通过刘姥姥来反衬出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态。

这个观点可以概括为“见证”说和“对比映衬”说。

“对比映衬”说除了上述观点当中的贫富对比.还包含了另外一层含义,即刘姥姥对其他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起到了映衬作用。

专著方面,持有类似观点且论述较为深入的有周思源的《周思源看红楼》,在《穿针引线刘姥姥》一篇中.他认为刘姥姥的活动是小说中的一条重要副线,生动地表现出贾府盛极而衰的过程。

除了这个作用之外,周思源还指出刘姥姥在还没进荣国府之前就显出强于女婿的务实的一面,正体现了“曹雪芹歌颂女性和对于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失望的理念”。

“见证”说和“对比映衬”说拥有大批的追随者,似乎可以作为定论。

但是也有人不满这样的答案,他们或另辟蹊径。

如杜改俊的《<红楼梦)中人物角色“篡位”分析——论刘姥姥的‘怡红’作用》。

作者从刘姥姥醉卧宝玉的床上,以及其他几个重要场景中的表现得出,“女儿世界中原有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在几个特定的场景中替换成了刘姥姥,她以与贾宝玉全然不同的视角‘观照’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与宝玉承担着相同的‘怡红功能。

”这就是所谓的刘姥姥对于贾宝玉的“篡位”。

而这“怡红”功能表现在以下3点:

首先,刘姥姥带给大观园的女儿们终身唯一的一次开怀畅笑;其次,她让大观园的女儿们有了一次释放真情真性的机会;最后,她给了临终时的凤姐一丝安慰,并救出危难中的巧姐。

三.红楼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以来,国内有关红楼饮食研究的论文有400余篇,专著8部,另有一些研究零星散见于其他红学著作中。

这些论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红楼饮食文化综合研究、红楼饮食文化个例研究、红楼饮食文化现代开发研究。

1981年,陶文台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的《(红楼梦)中的肴馔浅识》是较早详列红楼食单,并利用史料详实考证曹雪芹为何如此善于描写贵族日常饮食的文章。

他在文章中还将红楼饮食与江南菜系比较,得出红楼肴馔多为“南味”的结论。

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桓、李夕聪的《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朱希祥的《(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上、中、下)、吴斧平的《精美和谐典雅——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征》及孔润常的《(红楼梦)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刘桓、李夕聪主要分析了曹雪芹写这么多贾府日常饮食的目的,即透过日常饮食道出贾府非同寻常的奢侈腐化。

朱希祥的三篇关于红楼饮食的文章,主要评论了贾府这种富贵人家的宴会活动、日常饮食习惯和器物礼仪文化,以及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议论了《红楼梦》中贫富的饮食对比与反差。

吴斧平的《精美·和谐·典雅——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征》一文关注的是饮食描写折射出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将其特征概括为精美、和谐、典雅。

孔润常主要详列了红楼宴饮及食品的种类,分析得出红楼饮食具有重精细、重滋味、重强身的特点,同时简要分析了曹雪芹如此擅长描写贵族日常饮食的家世渊源。

浙江工业大学2007级硕士赵玫的硕士论文《(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主要对《红楼梦》中的饮食品种统计分类,然后着重论述了小说中饮食描写的艺术功能,对小说为何能出现如此多饮食的原因以及曹雪芹的贡献也作了一定的分析。

1989年,蒋荣荣、朱邦华等人编著的《红楼梦美食大观》问世。

《红楼梦美食大观》是关于红楼饮食的最早专著。

严格地说,《红楼梦美食大观》只能算是一部红楼饮食资料整理集。

此书系统地梳理了《红楼梦》中的食品、饮食活动、食具、饮食活动中的娱乐项目等。

对《红楼梦》中食品的梳理,主要列出了在小说中所出现的回目,结合史料分析是什么样的一种食品并列出制作方法。

而对饮食活动、食具等仅是系统地归类,指出书中出现的回目而已,无具体分析。

秦一民的《红楼梦饮食谱》,不仅重于考据,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清代早中期的食谱结合现代的烹饪方法。

详细地列出配料以及制作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后,陆续出现不少有影响力的红楼饮食文化著作。

苏衍丽的《红楼美食》与陈诏的《红楼梦的饮食文化》是最具特色的两本红楼饮食文化专著。

苏衍丽的研究视角有别于传统的红学研究视角。

她不从作者、版本或食品制作角度切人,而是结合风俗、养生、娱乐,用非学术的眼光评价欣赏红楼美食。

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陈诏的《红楼梦的饮食文化》把《红楼梦》各章回点点滴滴的饮食描写相对集中归纳,列出饮料、茶食点心、粥、各式菜肴等二十几个专题,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对红楼饮食文化的一些重要见解。

四.姓名研究综述

《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

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

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

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

可以说,脂砚斋是最早指出《红楼梦》人物取姓之义的。

新世纪对《红楼梦》的研究,依然延续着文化研究的路线.只是研究者的思路更加开阔。

也不再局限于姓名本身。

宫业胜的《(红楼梦)人名寓意》(《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一文,将作品中人物名字的寓意分为四类:

明示创作手法、预示人物命运、展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丑行。

此文是对人名寓意的一个总结,也基本符合作者的本意。

程芳银《浅谈(红楼梦)人物命名艺术》(《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9月)一文,把《红楼梦》命名方法归结为:

谐音法、取形法、取义法、生肖法、拆字法、关系法、随事法、别号法、诗词法等。

程文对小说中人名命定方法的总结,对补充之前的研究有一定参考性。

陈振东《(红楼梦)中的人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对《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四人姓名作了分析,认为钗、黛都和妇女装扮有关,代表不同类型封建少女。

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与钗连成宝钗,玉与黛连成黛玉。

想法新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孔令彬《略论(红楼梦)中丫鬟人物的命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对《红楼梦》中丫鬟的名字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丫鬟的人名寄寓了其主人的身份、爱好、性格等特征。

同年,他又作有《怡红院丫环的人名意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一文,通过分析怡红院丫环命名特点。

探讨了宝玉的空幻意识和雅洁的审美观。

这种以人名为着眼点,探求小说中起名者自身意识的研究视角.也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新世纪出现一篇专门研究《红楼梦》中人名的硕士论文。

邓进的《(红楼梦)女性命名研究》(西南大学2011年)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姓名作了研究。

把对女性命名的类别划为几大类:

根据生活原型命名;根据诗词命名;谐音命名;依据陪衬关系命名;其他命名几类。

可以说,是专对《红楼梦》中女性命名的一个系统研究。

五.主题研究综述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精辟地说: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正因其思想博大精深才会使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它的主题就引起了众多红学家的兴趣,其见解可以说是聚讼纷纭,见仁见智。

《红楼梦》的主题是20世纪的虹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索隐派提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新红学派提出“自叙传说”到1949年后又提出“爱情主题说”、“政治历史主题说”、“家族衰亡史说”、“反封建主义说”、“歌颂女儿才华说”等,共有30多种不同的说法。

至今对《红楼梦》的主题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现把选举几个观点归纳如下:

1.索隐派的主题说:

a.明珠家事说。

b.清康熙朝政治小说。

c.雍正夺嫡说.早期的索隐诸说还有无名氏提出的“和坤家事”说、周春的“张侯家事”说、舒敦的“傅恒家事”说、孙静庵的“宫闱秘事”说、张新之的“演义理”说等。

索隐派所用的研究方法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小说中的人和事和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牵强附会的联系,以探寻出其中的“微言大义”。

这种方法忽视小说自身的内部规律,而从外部着手来研究作品,无疑是错误的。

2.新红学派的“自叙传说”。

“自叙传说”是1921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卷三,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中提出来的。

他在考证曹雪芹生平和家世的基础上,得出《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3.爱情主题说。

首侣“爱情主题说”的是何其芳。

他在《论(红楼梦)》中指出: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

”曹雪芹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听见的“红楼梦”十二支曲[终身误]里,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足不幸的。

这支曲子里暗示了贾宝玉后来虽然和薛宝钗结婚,却仍然忘记不了林黛玉,仍然认为是终身恨事。

这首曲子写得比较含蓄,还只说是“美中不足”,只说是“意难平”;另一支曲子[枉凝眉]就把贾宝玉和林黛玉互相爱恋而不能结合的痛苦写得很沉重,简直是一首声泪并下的悲歌。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

“《红楼梦》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的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问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这两部文学史虽然都谈了《红楼梦》的其他深刻内容,但由于肯定了爱情是主要内容,一般被称为“爱情主题说”。

4.政治历史主题说。

陈熙中、胡经之、侯忠义在《(红楼梦)——形象的封建社会没落史》中说: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政治历史小说。

”“《红楼梦》描写的是以贾府为首的封建贵族‘四大家族’的兴败、盛衰史。

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不可救药的疃落和腐朽,展示了它的无可挽回的没落和崩溃。

”“曹雪芹以惊人的艺术笔触、精湛的文学语言,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四百多人,重要的也有好几十人),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关系,从而做到了对那个封建贵族社会‘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红楼梦》通过这些艺术描绘,对封建没落时期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作了深刻的解帮。

封建贵族社会的思想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生活方式,主子和奴隶、贵族和平民、贵族内部之间、卫道和叛逆之间的矛盾,都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没落社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