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0125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docx

肌肉的本质及其受伤的原理及处理

一、肌肉的构造

   肌组织的肌细胞呈细丝状,称为肌纤维,其特征是能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缩短,产生收缩,以保证机体的各种运动。

肌肉组织按其形态与功能,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与心肌。

  结构特征:

肌细胞呈长圆柱形或梭形,一般称为肌纤维,肌细胞之间排列紧密,细胞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

  当肌肉损伤时,可引起出血及神经损伤

  肌组织的分类如下:

      骨骼肌 (分布在骨骼上)

  肌组织 心肌(分布在心脏)

      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和血管壁上)

  肌肉在人体内的分布极其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约占体重40%,而四肢肌肉约占肌肉总重量的80%。

肌组织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

收缩时肌肉缩短,横断面增大,松弛时则相反。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兴奋使肌肉经常保持持续性的轻微收缩状态,这种状态叫肌紧张,肌紧张可使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

实际上,人在静止时,肌肉仍然处于稍微收缩的状态中。

  每块肌肉都是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起来组成一个肌束,再由许多小的肌束合并成一个大的肌束,最后由若干个大的肌束合并成整块肌肉。

整块肌肉的外围都由结缔组织薄膜包裹着,称肌外衣,它向肌肉两端的延续部分称为肌腱。

肌肉借肌腱附着于骨膜、筋膜和关节囊的表面。

肌腱没有收缩能力,但有很大的抵抗力。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 筋膜有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肤的深面,是含脂肪成分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通常所说的筋膜(或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层。

深筋膜在四肢最发达,包被在每块肌肉的周围,并深入各群肌肉之间,形成肌间隔,最后连于骨膜上。

  筋膜的作用是分隔肌群中的肌肉,使深层肌肉在工作时具有同等的工作条件。

在病理情况下,筋膜能够限制炎症的扩散。

  2.腱鞘 腱鞘是由两层结缔组织构成的长管,套在肌腱上,两层膜之间有滑液,运动时可减少肌腱和骨之间的摩擦。

三、肌肉分类

  1.按形状分类 以肌肉的外形轮廓可分为长肌、短肌、轮匝肌和阔肌。

  2.按肌头数目分类 有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等。

每个头各有一个起点,由两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为二头肌,其余依此类推。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与弹性 肌肉受外力时长度增加,这种特性叫伸展性。

当外力解除后,肌肉恢复原来的长度,称为肌肉的弹性。

  2.黏滞性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之间摩擦产生阻力,是由于肌肉的黏滞性引起的。

气候寒冷时,肌肉的黏滞性增大。

所以在各项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以减小肌肉的黏滞性。

五、使上肢各关节运动的肌群

  1.斜方肌 位于背部和项部的皮下,一侧呈三角形,两侧相合呈斜方形,肌纤维分上、中、下三部分。

  

(1)起点 枕外粗隆项韧带,第七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

  

(2)止点 肩胛冈,肩峰,锁骨外1/3处。

  (3)机能 近固定:

上行纤维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横行纤维使肩胛骨后缩;下行纤维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

远固定:

一侧收缩,使头和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

  2.菱形肌 位于斜方肌深层,呈菱形。

  

(1)起点 下位两个颈椎和上位四个胸椎的棘突。

  

(2)止点 肩胛骨内侧缘。

  (3)机能 近:

使肩胛骨下回旋,上提和后缩。

远:

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椎伸直。

  3.肩胛提肌 位于斜方肌深层,细而长。

  

(1)起点 上位四个颈椎横突。

  

(2)止点 肩胛骨的内侧缘(内侧角至肩胛冈之间)。

  (3)机能 近:

使肩胛骨上提。

远:

一侧收缩使颈和头向同侧倾斜和回旋;两侧同时收缩,使颈伸直。

  4.前锯肌 位于胸廓的外侧,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

  

(1)起点 以8~9个肌齿起于上位8~9个肋骨的外侧面。

  

(2)止点 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3)功能 近:

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

  5.胸小肌 位于胸廓上部的前外侧,胸大肌深面;

  

(1)起点 起于第3~5肋的前面。

  

(2)止点 肩胛骨的喙突。

  (3)功能 近:

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

远:

上提肋,辅助吸气:

  6.三角肌 呈三角形,遮盖肩关节。

  

(1)起点 锁骨外端、肩胛骨肩峰、肩胛冈。

  

(2)止点 肱骨三角肌粗隆(如图2—32)。

  (3)功能 前部:

使上臂屈和旋内。

中部:

使上臂外展。

后部:

使上臂伸和旋外。

三部同时收缩使上臂外展。

  7.胸大肌 广阔而厚,覆盖胸廓前面的大部分。

  

(1)起点 锁骨内侧半,1~6肋软骨和胸骨前面腹直肌鞘前臂(如图2—32)。

  

(2)止点 肱骨大结节嵴。

  (3)功能 近:

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

远:

拉躯干向臂侧。

提肋,辅助吸气。

  8.喙肱肌 细长,在肱二头肌内侧及深面。

  

(1)起点 肩胛骨喙突。

 

  

(2)止点 肱骨内侧中部(与三角肌止点相对)。

  (3)功能 使上臂屈和内收。

  9.肱二头肌 有长短二头,位于上臂前面,呈梭形。

  

(1)起点 长头:

肩胛骨盂上粗隆。

短头:

肩胛骨喙突。

  

(2)止点 桡骨粗隆,前臂筋膜。

 

  (3)功能 近:

使上臂屈,前臂屈和旋外。

远:

使前臂向上臂靠拢。

  10.背阔肌 背阔肌是全身中最宽大的肌肉,分布在背的下半部及胸侧部,部分被斜方肌所遮盖。

  

(1)起点 第七胸椎至骶骨所有椎骨的棘突,髂嵴后1/3处,

  第十至第十二肋。

  

(2)止点 肱骨小结节嵴。

  (3)功能 近:

使上臂伸,旋内与内收。

远:

拉躯干向臂侧,使肋上提,辅助吸气。

  11.大圆肌 紧贴背阔肌的上方。

  

(1)起点 肩胛骨下角的背面。

  

(2)止点 肱骨小结节嵴。

  (3)功能 使上臂伸,旋内与内收。

  12.小圆肌 在冈下肌的下方。

  

(1)起点 肩胛骨外侧缘。

  

(2)止点 肱骨大结节。

  (3)功能 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外。

  13.冈下肌 在小圆肌上方,肩胛骨的背面。

  

(1)起点 冈下窝。

  

(2)止点 肱骨大结节。

  (3)功能 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外。

  14.冈上肌 呈圆椎形,位于肩胛骨的冈上窝内,为斜方肌所遮盖。

  

(1)起点 冈上窝。

  

(2)止点 肱骨大结节。

  (3)功能 使上臂外展。

  15.肩胛下肌 位于肩胛下窝内。

  

(1)起点 肩胛下窝。

  

(2)止点 肱骨小结节。

  (3)功能 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内。

  16.肱桡肌 呈长扁形,位于前臂的最外侧。

  

(1)起点 肱骨外侧髁的上方。

  

(2)止点 桡骨茎突的基部。

 

  (3)功能 使前臂屈,并使前臂保持在中间位。

  17.旋前圆肌 位于前臂的上1/3部的前面。

  

(1)起点 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突。

  

(2)止点 桡骨中1/3的外侧面。

  (3)功能 使前臂旋内并屈。

  18.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和内侧三个头。

  

(1)起点长头:

肩胛骨盂下粗隆。

外侧头:

肱骨体后面上部。

内侧头:

肱骨体内侧下方。

三个头在肱骨中点合成一个坚韧的腱到止点。

  

(2)止点 尺骨鹰嘴。

  (3)功能 使前臂和上臂伸(如图2—33)。

  19.使手屈的肌群 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

除了指屈屈肌以外,起点都在肱骨内上髁,多数止于掌骨或指骨。

  20.使手伸的肌群 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食指固有伸肌。

  

(1)起点 多起自肱骨外上髁或桡、尺骨的背面。

  

(2)止点 多止于掌骨的背侧。

六、使下肢各关节运动的肌群(如图2—34)

  1.髂腰肌髂腰肌由腰大肌与髂肌构成。

腰大肌强大,位于腰椎体侧方;髂肌宽阔,占全髂窝。

  

(1)起点 自第十二胸椎体到第四腰椎体侧面、横突和髂窝全部表面。

  

(2)止点 股骨小转子。

  (3)功能 近:

大腿屈,旋外。

远:

于站立姿势中两侧同时作用时,使脊柱屈骨盆前倾。

  2.股直肌 位于大腿前表面,是骨四头肌中的一块。

  

(1)起点 髂前下棘。

  

(2)止点 胫骨粗隆。

  (3)功能 近:

大腿屈,小腿伸。

远:

保持人体站立姿势。

  3.缝匠肌 是大腿前细长的肌肉。

  

(1)起点 髂前上棘。

  

(2)止点 胫骨粗隆内侧。

  (3)功能 近:

使大腿屈、旋外,小腿屈j旋内。

  4.阔筋膜张肌 扁平呈长方形,位于髋关节外前方,夹在两层筋膜之间。

  

(1)起点 髋

前上棘。

  

(2)止点 在大腿上中l/3交界处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3)功能 近:

使大腿骨阔筋膜紧张,起辅助支撑作用,使大腿屈、旋内。

  5.臀大肌 这块肌肉很发达,直接位于皮下。

  

(1)起点 髂骨翼外面,骶骨,尾骨后面。

  

(2)止点 臀肌粗隆。

  (3)功能 近: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旋外。

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内收。

远:

保持站立姿势,使骨盆后倾。

  6.股二头肌 位于大腿后面外侧。

有长、短二头。

  

(1)起点 长头:

坐骨结节。

短头:

股骨嵴外唇的下半。

  

(2)止点 腓骨小头。

  (3)功能 近: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和旋外。

远:

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和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7.半膜肌 位于大腿后内侧的长肌。

  (

1)起点 坐骨结节。

  

(2)止点 胫骨粗隆内侧。

  8.半腱肌 位于半膜肌的浅层。

  

(1)起点 坐骨结节。

  

(2)止点 胫骨粗隆内侧。

  (3)功能 近: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小腿在膝关节屈和旋外。

远:

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

小腿伸直与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9.大收肌 在短收肌及长收肌的深层。

  

(1)起点 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

  

(2)止点 股骨嵴内唇的全长,股骨内上髁。

  (3)功能 近:

使大腿内收、旋外和伸。

远:

使骨盆后倾。

  10.臀中肌 臀大肌的深面。

  

(1)起点 髂骨翼外面。

  

(2)止点 股骨大转子。

  11.臀小肌 臀大肌的深面。

  

(1)起点 髂骨翼外面。

  

(2)止点 股骨大转子。

  (3)

功能 近:

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旋内,后部使大腿伸和旋外。

  12.梨状肌 位于小骨盆侧臂,呈三角形。

  

(1)起点第二至第五骶椎前侧面(如图2—35)。

  

(2)止点股骨大转子尖端。

  (3)功能近:

使大腿外展和旋外。

  13.使大腿内收的肌群——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股薄肌起点多在耻骨上支,耻骨下支,

多止于股骨嵴的中下部。

  14.使小腿伸的肌群——股四头肌位于大腿的前表面,多起于髂前上棘,股骨嵴外唇内唇及体部。

止于胫骨粗隆。

使大腿屈,小腿伸(如图2—36)。

  15.使足跖屈的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躅长屈肌多起自股骨内侧髁与外侧髁及胫骨的后面。

功能是使小腿屈和足屈。

  16.使足跖伸的肌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坶长伸肌等多起自胫骨的上部及外侧面。

功能是使足伸(如图2—37)。

七、使脊柱屈的肌群

  1.胸锁乳突肌 在颈的前侧方突出的强有力肌肉。

  

(1)起点胸骨柄及锁骨的胸骨端。

  

(2)止点 颞骨乳突。

  (3)功能 头部固定(远固定),上提胸廓,辅助吸气。

锁骨与胸骨固定(近固定),一侧收缩时,头向同侧倾斜,并向对侧回旋。

两侧同时收缩时,头前伸。

  2.腹直肌 位于腹白线两侧,扁长形,有三、四条腱划。

腱划是细的白色肌腱,横列在腹直肌上,把腹直肌分为四五段。

  

(1)起点 第五至第七肋软骨前面和剑突。

  

(2)止点 耻骨上缘。

  (3)功能 压缩腹腔。

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保持较水平位置。

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屈;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拉肋下降,辅助呼气。

  3.腹外斜肌 位于腹壁最浅层。

  

(1)起点 第五至第十二肋的外面。

  

(2)止点 腹白线,髂嵴。

  (3)功能 压缩腹腔。

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处于较水平位置。

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向对侧回旋。

  4.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层。

  

(1)起点 腰背筋膜、髂嵴、腹股沟韧带外侧1/3处,第十至第十二肋,腹白线。

  

(2)功能 压缩腹腔。

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保持较水平位置。

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屈,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亦向同侧回旋。

八、头 肌

  1.表情肌 有颅顶的枕肌与额肌、眼周围的轮匝肌、口周围的口轮匝肌、鼻周围的鼻肌以及在耳廓周围的耳肌等。

  2.咀嚼肌 咀嚼是依靠下颌骨的活动,所以咀嚼肌都附着于下颌骨上,主要有咬肌和颞肌等。

肌肉拉伤

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所造成的肌肉微细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称为肌肉拉伤。

这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

(一)原因和原理

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当,某部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运动所需的状态;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较差;疲劳或过度负荷,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协调性降低;错误的技术动作或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猛或粗暴;气温过低湿度太大,场地或器械的质量不良等都可以引起肌肉拉伤。

在完成各种动作时,肌肉主动猛烈地收缩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或突然被动的过度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都可发生拉伤。

如举重运动弯腰抓提杠铃时,竖脊肌由于强烈收缩而拉伤;在做前压腿、纵劈叉等练习时,突然用力过猛,可使大腿后群肌肉过度被动拉长而发生损伤;横劈叉练习可使大腿内侧群肉过度被动拉长而发生拉伤。

在体育运动中,大腿后群肌肉的拉伤最为常见,大腿内收肌、腰背肌、腹直肌、小腿三头肌、上臂肌等都是肌肉拉伤的易发部位。

(二)征象

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

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肌肉收缩抗阻力试验阳性,即疼痛加剧或有断裂的凹陷出现。

有些伤员伤时有撕裂样感,肿胀明显及皮下淤血严重,触摸局部有凹陷或见一端异常隆起者,可能为肌肉断裂。

(三)处理

肌纤维轻度拉伤及肌痉挛者,用针刺疗法会取得显著疗效。

肌纤维部分断裂者,早期用冷敷、加压包扎,还要把患肢放在使受伤肌肉松弛的位置以减轻疼痛。

48小时后开始按摩,手法要轻缓。

怀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在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立即送医院确诊,必要时还要接受手术治疗。

(四)伤后训练

部分断裂者,局部停训2~3天,健肢及其他部位可以继续活动,以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但应避免重复受伤的动作。

1周后可逐渐增加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

在作伸展练习时以不增加伤部疼痛为度。

大约10~15天后,症状基本消除,可逐渐进行正规训练。

训练时伤部必须使用保护支持带,并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肌肉、肌腱完全断裂或撕脱骨折者,应立即停止训练,完全休息,积极治疗,伤后训练和专项训练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预防

注意加强易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同时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

 

体育课有时会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但对于肌肉拉伤时的最佳处理方法却不一定十分清楚。

下面就慢性肌腱炎和滑囊炎(两种影响肌肉的疼痛状态)的区分以及处理技巧作一简单的介绍慢性肌腱炎和滑囊炎是两种常见的发生在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疾病。

慢性肌腱炎是一种肌腱的炎症。

肌腱位于肌肉的末端,连接着骨骼。

如果肌腱发炎了,随着肌肉或关节的运动就会伴有急性或慢性的疼痛。

滑囊炎是粘液囊的炎症。

滑囊中充满了液体,它环绕着关节或肌腱,引导和润滑着肌肉和关节。

滑囊炎症的特征为剧烈的疼痛,运动时更为突出,关节活动受限如果慢性肌腱炎或滑囊炎不很严重,痊愈后不会有后遗症。

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痊愈的时间为2到6周。

休息或正确的关节运动,恢复性的伸展运动和关节康复锻炼以及物理治疗都是非常有效的。

这些治疗方法可减轻疼痛,避免组织结疤,并尽可能地使受伤处恢复原来的功能。

如果在锻炼中不幸受伤,请记住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的英文单词RICE(米)。

它实际上代表着:

R-休息,I-冷敷,C-加压包扎,E-提高患肢。

休息可避免更严重的伤痛。

冷敷受伤的区域,每两小时至少冷敷10分钟,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用弹性绷带包扎、压紧受伤部、减轻肿胀。

抬高受伤肢体的,促使淤血从受伤处流出。

冷敷还是热敷取决于受伤的组织冷敷。

使受伤区域麻木可减轻疼痛。

冷敷同时收缩血管,限制对受伤处的供血,减轻肿胀,同时还可减轻肌肉痉挛。

如果某个区域运动时疼痛,或运动后肿胀,可使用冰块。

最好是受伤之后每两小时用一个冰袋冷敷大约15分钟。

对于一般性的不适,每天用一个冰袋敷2——3次。

如果觉得太冷,可在冰袋和皮肤之间放一块毛巾。

热敷。

一般在受伤的后期,通常4到5天后用热敷。

热敷可加速局部区域的供血,把治愈细胞带到伤处,舒缓紧张的肌肉。

每天可多次用蒸汽、热毛巾或微波加热的暖袋进行治疗,每次10——15分钟。

为了防止太热,可用毛巾或衣物盖在热源与皮肤之间,但不要睡在电热毯上。

如果运动后受伤部位有肿胀,表明不适于再进行运动了。

你需要休息并冷敷受伤处48——72小时。

要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对锻炼作相应的调整。

当然,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

正确地做拉伸运动,运动前进行热身,注意身体的感受,在感觉疼痛或不适时立即停止运动。

 

什么叫RICE?

当运动损伤发生的时候,发生损伤的部位就会出现疼痛、肿胀、炎症反应等状况。

为防止这些症状的加重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手段称为"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也被称为"RICE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制动(REST)

制动对于骨骼肌的损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制动主要是立即停止运动,让患部处于不动的状态。

运动终止后的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可以把出血的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然后用石膏、拐杖或者支架把处置过的患部固定住。

受伤后固定二三天,不仅可防止病发症的发生,而且,对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过早的活动患部,不仅会出现出血等症状,还可能使其机能损伤进一步加重,是恢复时间托的更长。

2:

冷敷(ICE)

冷敷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是效果最为明显的。

因为冷敷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减少酶的活性因子,同时又可以减少机体组织坏疽的产生,在受伤后4-6小时内所产生的肿胀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冷敷还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加,毛细血管的侵透性变少,减少限制流向患部的血流量。

3:

加压(COMPRESSION)

在几乎所有的急性损伤中动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加压包扎可使患部内出血及淤血现象减轻,还可以防止侵出的体液渗入到组织内部,并能促进其吸收。

加压包扎有很多方法,可以把侵水的弹力绷带放进冷冻室,这样可同时起到冷敷和加压的作用。

还可以使用毛巾及海绵橡胶做的垫子来进行加压包扎。

例如,踝关节扭伤时,可以用"U"字形的海绵橡胶垫子套在踝关节上,然后用胶布或弹力绷带固定。

采用以上的加压包扎可以防止和减轻踝关节周围的浮肿。

冷敷是间断性的,而加压则在一天中都可以连续使用。

4:

抬高(ELEVATION)

抬高是把患部提高到比心脏高的位置。

同冷敷、加压一样,抬高对减轻内出血也是非常有作用的。

他不仅可以减轻通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的回流,患部的肿胀及淤血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减轻。

RICE的顺序

A:

停止运动保持不动。

特别是不要让受伤的部位活动。

B:

掌握了解受伤的程度。

C:

在患部敷上冰袋

D:

用弹力绷带将冰包固定住

E:

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

F:

感觉消失或者是经过20分钟把冰袋拿掉

G:

使用海绵橡胶垫子和弹力绷带作加压包扎

H:

根据损伤的程度每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用冰袋进行冷敷直到患部的疼痛得到缓解为止

I:

睡觉时把弹力绷带拆去

J:

睡觉时也要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

K:

次日清晨开始重新进行一次RICE处置

L:

如果受伤严重,以上程序需坚持做两三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