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 北齐 刘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0245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子 北齐 刘昼.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子 北齐 刘昼.docx

刘子北齐刘昼

刘子

北齐刘昼

清神第一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

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荡,心荡则形伤。

将全其形,先在理神。

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

神恬心清,则形无累矣;虚室生白,吉祥至矣。

  人不照于烁金而照于莹镜者,以莹能明也;不鉴于流波而鉴于静水者,以静能清也。

镜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

由此观之:

神照则垢灭,形静则神清;垢灭则内欲永尽,神清则外累不入。

今清歌奏而心乐,悲声发而心哀,神居体而遇感推移。

以此而言之,则情之变动,自外至也。

  夫一哀一乐,犹搴正性,况万物之众,而能拔擢以生心神哉!

故万人弯弧以向一鹄,鹄能无中乎?

万物眩曜以惑一生,生能无伤乎?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

耳目之于声色,鼻口之于芳昧,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

七窍徇于好恶,则精神驰鹜而不守;志气縻于趣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

嗜欲连绵于外,心腑壅塞于内,蔓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

  是以圣人清目而不视,静耳而不听,闭口而不言,弃心而不虑,贵身而忘贱。

故尊势不能动,乐道而忘贫,故厚利不能倾,容身而处,适情而游,一气浩然,纯白于衷。

故形不养而性自全,心不劳而道自至也。

防欲第二

  人之禀气,必有性情。

性之肝感者,情也;性之所安者,欲也。

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

情之伤性,性之妨情,犹烟冰之与水火也。

烟生于火而烟郁火;冰出于水而冰遏水,故烟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

是以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则情欲不能染也。

  故林之性静,所以动者,风摇之也;水之性清,所以浊者,土浑之也;人之性贞,所以邪者,欲眩之也。

身之有欲,如树之有蝎:

树抱蝎则还自凿,身抱欲而返自害。

故蝎盛则木折,欲炽则身亡。

将收情欲,先敛五关。

五关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

  目爱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曰腐肠之药;鼻悦芳馨,命曰熏喉之烟;身安舆驷,命曰召蹶之机。

此五者,所以养生,亦以伤生。

耳目之于声色,鼻口之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

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之贤智,或为庸愚,由于处之异也。

譬由愚者之养鱼鸟也,见天之寒,则内鱼于温汤之中,而栖鸟于火林之上。

水木者,所以养鱼鸟也;养之失理,必至焦烂。

声色芳味,所以悦人;悦之过理,还以害生。

故明者刳情以遣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靡丽之华,不以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

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夫蜂虿螫指,则穷日烦扰;蚊虫咬肤,则通宵失寐。

蚊蜂小害,指肤外疾,人入山则避蜂虿,入室则驱蚊虻。

何者?

以其害于体也。

嗜欲攻心,正性颠倒,嗜欲大害,攻心内疾,丌于指肤,亦以多也。

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是弃轻患而负重害,不亦倒乎?

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情欲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

  将收情欲,必在危微。

情欲之萌,如木之将蘖,火之始荧,手可掣而断,露可滴而灭。

及其炽也,结条凌云,煽熛章华,虽穷力运斤,竭池灌火,而不能禁,其势盛也。

嗜欲之萌,耳目可关,而心意可钥;至于炽也,虽襞情卷欲而不能收,其性败也。

如能塞先于未形,禁欲于危微,虽求悔吝,其可得乎?

去情第三

  情者,是非之主,而利害之根。

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是非利害存于衷,而彼此还相疑。

故无情以接物,在遇而恒通;有情以接人,触应而成碍。

由此观之,则情之所处,物之所疑也。

  是以媒扬誉人,而受誉者不以为德;身肤强饭,而蒙饱者不以为惠。

婴儿伤人,而被伤者不以为怨;侏儒嘲人,而获嘲者不以为辱。

何者?

挟利以为已。

有情于誉饱,虽蒙惠而非德;无情于伤辱,虽获毁而无憾。

龟不畏网而晨鹈,复仇者不怨镆铘而怨其人,网无心而鸟有情,剑无情而人有心也。

使信士分财,不如投策探钩;使廉士守藏,不如闲局全封。

何者?

有心之于平,不若无心之不平也;有欲之于廉,不若无欲之不廉也。

今人目若骊珠,心如权衡,评人好丑,虽言得其实,彼必嫌怨;及其自照明镜,摹倒其容,丑状既露,则内惭而不怨。

向之评者,与镜无殊,然而向怨;今之惭者,以镜无情,而人有心也。

三人居室,二人交争,必取信于不争者,以辨彼此之得失。

夫不争者未必平,而交争者未必偏,而信于不争者何也?

以争者之心,并挟胜情故也。

  飘瓦击人,虚心触己。

是以圣人弃智以全真,遣情以接物,不为名尸,不为谋府,混然无际,而俗莫能累矣。

韬光第四

  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

夫含奇佩美、炫异露才者,未有不以伤性毁命者也。

  故翠以羽自残,龟以智自害,丹以含色磨肌,石以抱玉碎质。

此四者,生于异俗,与人非不隔也;托性于山林,寄情于物外,非有求于人也。

然而自贻伊患者,未能隐其形也。

若使翠敛翮于明丘之林,则解羽之患永脱;龟曳尾于旸谷之泥,刚钻灼之患不至;丹伏光于舂山之底,则磨肌之患永绝;石亢体于玄圃之岩,则剖琢之忧不及。

  故穷岩由岫之梓杰,生于积石,颖贯青天,根凿黄泉,分条布叶,轮菌磥硊,骐麟戏其下,鹓鸾游其颠,浮云栖其侧,清风激其间,终岁无毫厘之忧,免刀斧之入者,非与人有德也;能韬隐其质,故致全性也,路侧之榆,樵人采其条,匠者伐其柯,余有尺蘖,而为行人所折者,非与人有仇也;然而致寇者,形不隐也。

  周鸡断尾,获免牺牲;山狙见巧,终必招害。

由此言之,刚出处之理,亦可知矣。

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萁外;澄心封情,以定其内。

内定则神腑不乱;处密则形骸不扰。

以此处身,不亦全乎?

崇学第五

  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

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

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

  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缣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雕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

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_刚凤音不彰;性情未炼,则神明不发。

譬诸金木,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

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

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

山抱玉而草木润焉,川贮珠而岸不枯焉,口纳滋味而百节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

故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探。

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故吴竿质劲,非筶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铦;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

沿浅以及深,披暗而睹明,不可以传闻称,非得以泛滥善也。

  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一读能也。

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灵珠如豆,不见其长,叠岁而大;铎舌如指,不觉其损,累时而折。

悬岩滴溜,终能穿石;规车牵索,卒至断轴。

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然而断穿者,积渐之所成也。

耳形完而听不闻者,聋也;目形全而视不见者,盲也;人性美而不鉴道者,不学也。

耳之初窒,目之始昧,必不吝百金逆医千里,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知远祈明师以攻心术,性之蔽也。

故宣尼临没,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有于恶卧,自碎其掌;苏生患睡,亲锥其股。

以圣贤之性,犹好学无倦,矧庸人可怠哉!

专学第六

  学者出于心。

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

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

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

  夫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

叶作目蔽,珠为耳鲠,二关外拥,视听内隔,固其宜也。

而离娄察秋毫之末,不闻雷霆之声,季子听清角之韵,不见嵩岱之形。

视不关耳,而耳不见;听不关目,而目不闻者,何也?

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

  是以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

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

则手不并运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

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际,有鸣鸿过者,弯弧拟之,将发未发之间,问以三五,刚水知也。

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

弈秋之弈,隶首之算,穷微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

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

以瞽聋之微,而听察聪视明审者,用心一也。

  夫蝉难取,而粘之知掇;卷耳易采,而不盈倾筐。

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

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散矣。

辩乐第七

  乐者,天地之声,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

歌之舞之,容发于声音,形发于动静,而入于至遭。

音声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乐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淫,使其音调和而不诡,使其曲繁省而廉均。

是以感人之善恶,不使放心邪气,是先王立乐之情也。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各像动德应时之变。

故黄帝乐曰《云门》,颛顼曰《五茎》,喾曰《六英》,尧曰《咸池》,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汤曰《大濩》,武曰《大武》,此八乐之所以异名也。

先王闻五声、播八音,非苟欲愉心娱耳,听其铿锵而已。

将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协律吕之情,和阴阳之气,调八风之韵,通九歌之分。

奏之环丘,则神明降;用之方泽,则幽祗升;击拊球石,则百兽率舞;乐终九成,则瑞禽翔。

上能感动天地,下则移风易俗,此德音之音,雅乐之情,盛德之乐也。

  明王既泯,风俗凌迟,雅乐残废,而溺音竞兴。

故夏甲作《破斧》之歌,始为东音;殷辛作靡靡之乐,始为北声。

部卫之俗好淫,故有《溱洧》、《桑中》之曲;楚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

各咏其所好,歌其所欲,作之者哀,听之音泣。

由心之所感,则形于声;声之所感,必流于心。

故哀乐之心感,则焦杀啴缓之声应;濮上之音作,则淫泆邪放之志生。

故延年造倾城之歌,汉武思靡嫚之色;雍门作松柏之声,齐泯愿未寒之服。

荆轲入秦,宋意击筑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发直穿冠;赵王迁于房陵,心怀故乡,作山水之讴,听者呜咽,泣涕流连。

此皆淫泆凄怆、愤厉哀思之声,非理性和情德音之乐也。

桓帝听楚琴,慷慨叹息,悲酸伤心,曰:

“善哉!

为琴若此,岂非乐乎?

”夫乐者,声乐而心和,所以和为乐也。

今则声哀而心悲,流泪而歔欷,是以悲为乐也。

若以悲为乐,亦何乐之有哉!

今悲思之声,施于管弦,听音者不淫则悲。

淫则乱男女之辩,悲则感怨思之声,岂所谓乐哉!

  故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乐不和顺,则气有蓄滞,气有蓄滞,则有悖逆诈伪之心、淫泆妄作之事。

是以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

使人心和而不乱者,雅乐之情也。

故为诗颂以宣其志,钟鼓以节其耳,羽旄以制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邪。

耳目不倾不邪,则邪音不入,邪音不入,则情性内和,情性内和,然后乃为乐也。

履信第八

  信者行之基,行昔人之本。

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之无以立。

故信之行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

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

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

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

  自古皆有死,人非信不立。

故豚鱼著信之所及也,允哉斯言。

非信不成。

齐桓不背曹刿之盟,晋文不弃伐原之誓,吴起不亏移辕之赏,魏侯不乖虞人之期,用能德光于宇宙,名流于古今,不朽者也。

  故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小不长则长赢之德废。

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

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

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齐候不信,曰:

“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鲁使柳季,柳季曰:

“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

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乃献岑鼎。

  小邾射以邑奔鲁,曰:

“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

”乃使子路,辞焉。

季孙谓之曰:

“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于何辱焉?

”子路曰:

“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

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卬逆而拒之。

鞅谓昂曰:

“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

”公子许焉,遂与之会。

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

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

  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无信之弊,岂不重乎?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

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

君子知诚信之为贵,必忱信而行,指麾动静,不失其符。

以施救则立,以莅事则正,以还远则附,以赏罚则明。

由此而言:

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思顺第九

  七纬顺度,以光天象;五性顺理,以成人行。

行象为美,美于顺也;夫人为失,失在于逆。

  故七纬逆则天象变,五性逆则人道败。

变而不生灾,败而不伤行者,未之有也。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

蹇利西南,就土顺也;不利东北,登山逆也。

是以去湿就燥,火之势也;违高从下,水之性也。

今导泉向涧,则为易下之流;激波陆山,必成难升之势。

水之无情,犹知违逆趣顺,矧人心乎?

  故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

顺者福之门,逆昔祸之府。

由是观之:

逆性之难,顺性之易,断可识矣。

  今使孟说引牛之尾,尾断膑裂,不行十步。

若环桑之条,以贯其鼻,縻以寻绹,被发童子,骑而策之,风于广泽,恣情所趣。

何者?

十步之行,非远于广泽,被发之童,非勇于孟说,然而近不及远,强不如弱者,逆之与顺也。

  司马蒯聩,天下之攻剑者也。

令提剑锋而掉剑觚,必刎其指,而不能以陷腐木,而况金甲乎?

若提其觚而掉其锋,虽则凡夫,可以陆斩犀象,水截蛟龙矣。

顺理而行,若执剑觚,逆情而动,如执剑锋,欲无伤乎,岂可得乎?

  后稷善播植,不能使禾稼冬生,逆天时也。

禹善治水,凿穴川,不能回水西流,逆地势也。

人虽才艺卓绝,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

故循理处情,虽愚蠢可以立名;反道为奇,虽贤哲犹有祸害。

君子如能忠孝仁义,履信思顺,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慎独第十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可离非善也。

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

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足不蹑履,是夷民也。

争处显而修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倮跣也。

  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

是以戒慎目所不睹,恐惧耳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

故蘧瑗不以昏行变节,颜回不以夜浴改容。

句践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冀缺耕于垧野,夫妇之敬不亏。

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谓天盖高而听甚卑,谓日盖远而照甚近,谓神盖幽而察甚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日不显,莫予云觏。

”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显,昏惑之行,无有隐而不彰。

修操于明,行悖于幽,以人不知。

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鬼神不知,则己知之。

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也。

  孔徒晨起,为善孜孜;东平居室,以善为乐。

故身恒居善,刚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贵农第十一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

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

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给民衣食。

  故农祥旦正,晨集鲰訾,阳气愤盈,土木脉发,天子亲耕于东郊,后妃躬桑于北郊。

国非无良农也,而王者亲耕;世非无蚕妾也,而后妃躬桑;上可以供宗庙,下可以劝兆民。

《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天子亲耕,后妃亲织,以为天下先。

  是以其耕不强者,无以养其生;其织不力者,无以盖其形。

衣食饶足,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以行其威。

故衣食为民之本,而工巧为其末也。

  是以雕文刻镂,伤于农事,锦缋綦组,害于女工。

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工害,则寒之源也。

饥寒并至,而欲禁人为盗,是扬火而欲无炎,挠水而望其静,不可得也。

  “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

”故建国者必务田蚕之实,弃美丽之华,以谷帛为珍宝,比珠玉于粪土。

何者?

珠玉止于虚玩,而谷帛有实用也。

假使天下瓦砾悉化为和璞,砂石皆变为隋珠,如傎水旱之岁,琼粒之年,则璧不可以御寒,珠未可以充饥也。

虽有夺日之鉴、代月之光,归于无用也。

何异画为西施,美而不可悦;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

衣之与食,唯生人之所由,其最急者,食为本也。

霜雪岩岩,苫盖不可以代裘;室如悬磐,草木不可以当粮。

  故先王制国,有九年之储,可以备非常救实厄也。

尧汤之时,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载大旱,不闻饥馑相望,捐弃沟壑者,蓄积多故也。

谷之所以不积者,在于游食者多,而农人少故也。

夫螟螣秋生而秋死,一时为灾,而数年乏食。

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为螟螣,亦以甚矣!

  是以先王敬授民时,劝课农桑,省游食之人,减徭役之费,则仓廪充实,颂声作矣。

虽有戎马之兴,水旱之沴,国未尝有忧,民终为无害也。

爱民第十二

  天生万民,而立之君,君则民之天也。

天之养物,以治阴阳为本;君之化民,以政教为务。

故寒暑不时则疾疫,风雨不节则岁饥。

刑罚者,民之寒暑也;教令者,民之风雨也。

刑罚不时,则民伤;教令不节,刚俗弊。

故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

政之于人,由琴瑟也,大弦急,则小弦绝,大弦阏矣。

  夫足寒伤心,民劳伤国;足温而心平,人佚而国宁。

是故善为理者,必以仁爱为本,不以苛酷为先。

宽宥刑罚,以全人命,省彻徭役,以休民力;轻约赋敛,不匮人财,不夺农时,以足民用;则家给国富,而太平可致也。

人之于君,犹子之于父母也。

未有父母富而子贫,父母贫而子富也。

故人饶足者,非独人之足,亦国之足也;渴乏者,非独人之渴乏,亦国之渴乏也。

故有若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之谓也。

  先王之治,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其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措;鹰隼未击,不张罻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草木有生而无识,鸟兽有识而无知,犹施仁爱以及之,奚况生人而不爱之乎?

  故君者,其仁如春,其泽如雨,德润万物,则人为之死矣。

昔太王居邠,而人随之,仁爱有余也;夙沙之君,而人背之,仁爱不足也。

仁爱附人,坚于金石,金石可销,而人不可离。

故君者,壤也;人者,卉木也。

未闻壤肥而卉木不茂,君仁而万人不盛矣。

从化第十三

  君以民为体,民以君为心。

心好之,身必安之。

君好之,民必从之。

未见心好而身不从,君欲而民不随也。

人之从君,如草之从风,水之从器。

故君之德,风之与器也;人之情,草之与水也。

草之戴风,风鹜东则东靡,风鹜西则西靡,是随风之东西也。

水之在器,器方则水方,器圆则水圆,是随器之方圆也。

下之事上,从其所行,犹影之随形,音之应声,言不虚也。

上所好物,下必有甚。

《诗》云:

“诱人孔易。

”言从上也。

  昔齐桓公好衣紫,阖境尽被异彩;晋文公不好服美,群臣皆衣牂羊;鲁哀公好儒服,举国皆著儒衣;赵武灵王好鵕寿,国人咸冠鵕冠。

紫非正色,牂非美毳,儒非俗服,鵕非冠饬,而竞之者,随君所好也。

  楚灵王好细腰,臣妾为之约食,饿死者多;越王勾践好勇,而揖斗蛙,国人为之轻命,兵死者众。

命者,人之所重,死者,人之所恶。

今轻其所重,重其所恶者,何也?

从君所好也。

  尧舜之人,可比屋而封;桀纣之人,可接屋而诛。

非尧舜之民性尽仁义,而桀纣之人生辄奸邪,而善恶性殊者,染化故也。

是以明君慎其所好,以正时俗,树之风声,以流来世。

  或者以为:

“上化而下不必随,君好而人未必同也。

故唐尧之世,而四凶纵;殷纣之时,而三仁贞;汉文节俭,而人庶奢;齐景奢,而晏婴俭。

”此未达之辞也。

何者?

冬之德阴,而有寒炎萧丘;夏之德阳,而有霜霰。

以天地之德,由不能一于阴阳,况其贤圣,岂能一于万民哉!

  故权衡虽正,不能无毫厘之差;钧石虽平,不能无抄撮之较。

从君之譬,以多言之。

唐尧居上,天下皆治,而四凶独乱,犹曰尧治,治者多也;殷纣在上,天下皆乱,而三仁独治,犹曰纣乱,乱者众也。

汉文节俭,而人有奢,犹曰世俭,俭者多也;齐景大奢,而晏婴躬俭,犹日国奢,奢者众也。

水性宜冷,而有华阳温泉,犹曰水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热,而有萧丘寒炎,犹曰火热,热者多也。

迅风扬波,高下相临,山隆谷洼,差以寻常,较而望之,犹曰水平,举大体也。

故世人之论事,皆取其多者以为之节。

今观言者,当顾言外之旨,不得拘文以害义也。

法术第十四

  法术者,人主之所执,为治之枢也。

术藏于内,随务应变;法设于外,适时御人。

人用其道而不知其数者,术也;悬教设令以示人者,法也。

人主以术化世,犹天以气变万物:

气变万物,而不见其象;以术化人,而不见其形。

故天以气为灵,主以术为神。

术以神隐成妙,法以明断为工。

淳风一浇,则人有争心,情为既动,则立法以捡之。

建国君人者,虽能善政,未有弃法而成治也。

故神农不施刑罚而人善,为政者不可废法而治人,舜执干戚而服有苗,征伐者不可释甲而制冠。

  立法者,譬如兽御:

察马之力,揣途之数,齐其御辔,以从其势。

故能登坂赴险,无覆轶之败;乘危涉远,无越轨之患。

君犹御也,法扰辔也,人犹马也,马犹轨也,理犹执辔也。

执辔者,欲马之遵轨也,明法者,欲人之循治也。

辔不均齐,马失轨也;法不适时,人乖理也。

  是以明主务循其法,因时制宜:

苟利于人,不必法古;必害于事,不可循旧。

夏商之衰,不变法而亡;三代之兴,不相袭而王;尧舜异道,而德盖天下;汤武殊治,而名施后代。

由此观之:

法宜变动,非一代也。

  今法者则溺于古律,儒者则拘于旧礼,而不识情移法宜变改也。

此可与守法而施教,不可与论法而立教。

故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论理。

若握一世之法,以传百世之人,由以一衣拟寒暑,一药治痤瘕也。

若载一时之礼,以训无穷之时,是刻舟而求剑,守株而待免也。

  故制法者,为理之所由,而非所以为治也。

礼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

成化之宗,在于随时,为治之本,在于因世。

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随时而成化,以斯治政,未为衷也。

赏罚第十五

  治民御下,莫正于法;立法施教,莫大于赏罚。

赏罚者国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

  故天以晷数成岁,国以法教为才。

晷运于天,则时成于地;法动于上,刚治成于下。

晷之运也,先春后秋,法之动也,先赏后罚。

是以温风发春,所以动萌华也;寒露降秋,所以殒茂叶也;明赏自德,所以劝善人也;显罚有过,所以禁下奸也。

  善赏者,因民所喜以劝善,善罚者,因民所恶以禁奸。

故赏少而善劝,刑薄而奸息。

赏一人而天下喜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用能教狭而治广,用寡而功众也。

  昔王良之善御也,识马之饥饱规矩徐疾之节,故鞭策不载而千里可期;然不可以无鞭策者,以马之有佚也。

圣人之为治也,以爵赏劝善,以仁化爱民,故刑罚不用,太平可致;然而不可废刑罚者,以民之有纵也。

是以赏虽劝善,不可无罚,罚虽禁恶,不可无赏;赏平罚当,则理道立矣。

  故君者赏罚之所归,诱人以趣善也。

其利重矣,其威大矣。

空悬小利,足以劝善;虚设轻威,可以惩奸。

矧复张厚赏以施下,操大威以临民哉!

  故一赏不可不信也,一罚不可不明也。

赏而不要,虽赏不劝;罚而不明,虽刑不禁。

不劝不尽,则善恶失理,是以明主一赏善罚恶,非为己也,以为国也。

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加赏焉,逆干己,而有劳于国者,不施罚焉。

罚必施于有过,赏必加于有功,苟能赏信而罚明,则万人从之,若舟之循川,车之遵路,亦奚向而不济,何行而弗臻矣!

审名第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