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0263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语

(投影):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

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

(二)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

(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

如: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首尾的关系: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

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

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

“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

“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

“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

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

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

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贫?

何者为富?

何者为美?

何者为陋?

”“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

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师引导: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

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的自然之境。

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

“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

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

在该期他的其它诗文中颇有体现。

可以说正是佛、道思想使苏轼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变得更豁达乐观。

可以说这是他精神解脱的主线。

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处世原则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业:

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

【教学总结】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

弄清楚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一大难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作比较学习,整体把握,做综合的研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意地联系以前学过的东西,既可以帮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积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意识,整体把握的意识,思维能力提高。

【教学后记】

如果仅就课文而言,学习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苏轼,使同学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在厄运中的奋争及精神的救赎可能有点困难,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及课后的反响使我觉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苏轼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

(一)基本任务:

1、生字注音

壬戌(rén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

    

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

   

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yóu)

    

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

    

舳舻千里(zhúlú)枕藉(jiè)属客(zhǔ)斗牛(dǒu)

    

窈窕之章(yǎo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

    

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hé)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

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

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

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

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

酒杯。

  

3、字词活用

【舞】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 西望夏口:

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东望武昌:

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

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

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

【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

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

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渔樵】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4、词语古今异义

【徘徊】古义:

这里指明月停留。

如:

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美人】古义:

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如:

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

美貌的女子。

【白露】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如:

白露横江。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古义:

旷远的样子。

如:

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二)挑战任务:

1.文体与作者简介

-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洵子。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嘉佑(仁宗年号之一)二年(1057)进士乙科。

诗、文、书、画俱成大家。

墨竹师文同,所作喜从地一起至顶,米元章问:

“何不逐节分?

”曰: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也。

”文同虽谓:

“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

”。

而子瞻亦自谓:

“与文同拈一瓣香”,还云:

“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

”然运笔情拨,其英风劲气,往来逼人,使人应接不暇。

作成林竹亦甚精。

作枯槎古木,丛条断山,笔力跌宕,於风烟无人之境。

尝以书告王定曰:

“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

”兰陵湖世将家收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

尝画临阁壁作丑室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

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

2、文章整体解读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

“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

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

如今他在哪里呢?

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

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

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

“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三、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2、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二)重点指津

1、划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近

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2、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

箫声如何?

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感情色彩如何?

(三)难点解读

1、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思维点击: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