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0302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docx

古文优秀诗文鉴赏分析范文

凌云健笔意纵横

----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代词人苏轼,开豪放词一派。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大气磅礴,意气奋发,以奔涌豪迈的气势抒发了词人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全词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以一“狂”字贯穿全篇。

诗人之“狂”,首先“狂”在他那不凡的装束与整齐的阵营上。

诗人虽自称“老夫”,然而心中奔流的却是与青年人同样的激情与热血。

只见诗人气宇轩昂地“左牵黄,右擎苍”,头戴锦帽,身着貂裘,一身威武的猎人装扮。

那些随从武士,也是一个个出猎装束。

他们阵容庞大,情绪高昂,纵马奔驰。

势如破竹。

诗人用一个“卷”字来形容出猎队伍行进速度的迅捷,极富动态地描绘了战士们马上雄姿英发、马下尘土飞扬的恢弘场面!

由对出猎队伍的描写,诗人笔锋一转,转为暗示军民同猎的狂欢与壮观场面。

之所以说是暗示,是因为词中并没有对此场面的具体描绘,但“倾城”一词却将同猎的盛况展露无遗:

太守出猎,威风凛凛,百姓倾城跟随,万人空巷。

出猎队伍的壮观深深感染了百姓,而百姓的追随又反衬出出猎队伍的壮观,一幅军民热烈互动的生动图景就此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诗人之“狂”,其次表现他抗击强敌,捍卫国家安全的壮志豪情之上。

苏轼虽然用“老夫”、“鬓微霜”一类的词句来表明岁月在身体上留下的印痕,但不想藉此来作为无所作为的托辞与借口。

恰恰相反,在他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也许鬓发微染白霜,皱纹嵌满额头,可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驰骋疆场、建立功业机会。

作者连用冯唐与孙权的历史典故,表达自己老当益壮、抵御西北强敌的胆识与豪气。

不仅如此,作者还把这种报国情怀形容得极具力度,生动可感。

要将雕弓拉得形同满月,射中辽远的目标,非臂力过人者不能达到。

诗人其志在此显然不是要逞匹夫之勇,而是将内心抽象的爱国热忱形象化,以满月雕弓的力度来喻指爱国激情的强度。

这与李煜、李清照写愁绪有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重量(载不动,许多愁)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全篇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囊括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和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充满阳刚之美,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成为历时弥珍的名篇。

 

人间大爱母子情

----析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之所以千古传诵,就在于他将母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没有故作的呼喊,也没有伤情的泪别,诗人只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出一个温馨平凡的场景:

慈爱的母亲给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衣”的制成,当然必须发挥“线”的缝合作用,因此表面看来,“线”与“衣”的交织,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叙写,实际上,诗人却艺术地类比隐喻了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表达了他们依依惜别的骨肉亲情:

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有着太多的牵挂,儿子对慈爱的母亲怀着无限的眷恋。

“密密”的针脚代表了母亲牵挂的力度,“迟迟”一语暗示了母亲内心的担忧,以及盼望儿子早日归来的心愿。

伟大的母爱就这样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自然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目睹这温情的一幕,诗人既感受到母亲无言而浓烈的关爱,同时也为自己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感到愧疚不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天的阳光温暖光明,广阔博大,在此用来比喻母亲的宽广无私,恰如其分。

诗人用“寸草”极言回报母爱的行动微不足道,在反问中充满深深自责之情,但读者却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的滚滚感恩之心,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热爱。

全诗清新流畅,没有华美的语言与刻意的雕饰,在淳朴素淡中却饱含诗味的浓郁醇美。

它以表现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体味山水世界的哲理意味

析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后写就的一首著名诗篇。

与一般描写庐山秀丽风光的诗词不同的是,该诗的重点不在展现庐山的秀美景致,而在表达诗人浏览之后的哲理思考。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其景致随游人观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观赏效果。

它提醒我们,我们对生活与世界的认识,其实与我们进行观察的角度密切相关。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景入理,进一步挖掘浏览庐山的心得体会,并将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之局部,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如此。

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哲理内涵: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虽然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道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求乞者》是《野草》中的重要篇章。

它以一种形象且富于诗意的抒写,表现了鲁迅先生与“黑暗捣乱”的毫不妥协的革命精神。

作品一开始,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一幅暗淡、萧瑟的艺术画面:

微风起来,枯叶凋零,组成一幅萧条的画面。

这画面是鲁迅对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的传神写照与形象概括,洋溢着灰暗、沉郁的抒情调子,透露出作者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勇气。

接着,作品在“我”前行的途中,画出两幅求乞的素描。

一幅是一个孩子“拦着磕头,追着哀呼”,向“我”求乞;另一幅是一个孩子“摊开手,装着手势”,装哑向“我”求乞。

对于前者,“我”憎恶他的声调和态度,不予布施;对于后者,“我”憎恶他的手势,即憎恶他的装腔作哑,同样也不予施舍。

鲁迅早期曾经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喊,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未来美好的希望。

而在这首散文诗中,鲁迅却把两个孩子写成求乞者的形象。

鲁迅借助于孩子求乞情景的描写,暗示出旧社会的日益衰败,批判旧社会致使孩子堕落的罪恶,从而更深沉地表示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

诗作在勾画两幅素描之后,笔致转为正面的内心抒白。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这叩响了全诗最响亮的音符。

所谓“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就是不求乞,不肯求人施舍,宁可得到“虚无”也决不求乞。

至此,作品使读者顿悟,题为“求乞者”,用的是反语,意即“不求乞者”。

毫无疑问,不求乞者的“我”,即是鲁迅自己。

他认为,在黑暗如磐的现实社会里,求乞而得到布施,这不是得以生存的路。

鲁迅既不愿作为布施者去赢得别人的尊敬,也不愿作为求乞者而得到别人的布施,表现出他对黑暗社会势不两立的斗争姿态和决心掀掉吃人宴席的毫无奴颜媚骨的精神。

作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这个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

在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中,契诃夫成功地塑造了瘦子这一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小科员形象,批判了沙俄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展示了小公务员阶层的奴性心理与市侩灵魂。

契诃夫择取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题材:

儿时同学的车站偶遇。

然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在极为简短的篇幅内就呈现了人物精神面貌。

起初,瘦子与胖子嘻嘻哈哈,十分亲昵,不分彼此,瘦子在胖子面前甚至不无得意之色,自吹“跟从前那么漂亮!

……那样仪表堂堂”;他还拿儿时的外号来取笑对方。

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显而易见的优越感。

可一旦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而自己才是八等文官时,他的表情瞬间有了根本变化,“脸色变白,……脸上的肉很快地向四面八方扭动,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的脸上、眼睛里射出火星来似的。

他的身体姿式也在进行着自我矮化,“他耸起肩膀,弯下腰,缩成一团”;他的话语顿时也变得低声下气,充满了谄媚的意味:

“大人……我……荣幸得很!

斗胆说一句:

小时候的朋友变成了大贵人!

嘻嘻!

”作者以传神的笔触,通过瘦子煞白的脸色、矮化的身姿与谄媚的话语,寥寥数笔就使其阿谀奉承、一意樊附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前倨而后恭,变化之快,反差之大,判若两人。

辛辣的讽刺和不动声色的幽默,是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契诃夫的幽默是苦涩的幽默,是含泪的笑。

比如,开始时,瘦子介绍自己妻子时说“这是我的妻子露意丝,她娘家姓万增巴赫……路德派的教徒……”后来知道了胖子是三等文官时,再介绍就成了:

“我妻子露意丝,某种程度上的路德派教徒……”原来,说“这是我的妻子露意丝”含有某种显示的意味,她是“路德派的教徒”也含有一定的炫耀成份;再次介绍时,口气不再张狂了,极度收敛,只敢说妻子是“某种程度上的路德派教徒”。

这种微妙的语言变化,透出的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幽默和讽刺。

写到次要人物瘦子的上三年级的儿子,开始写他见了胖子后脱下了帽子,当这个孩子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后,“把两腿靠拢”,以至于紧张得“制帽掉到地下去了”,这个细节的描写就带有了喜剧性色彩。

这一切表明,瘦子的处世态度已经影响他的孩子,奴性心理与市侩作风可能也有传染功效,作者的现实批判态度就此得到了深化。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的,/象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雨巷》中洋溢的是诗人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不断交织的复杂情感。

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笼罩在江南迷蒙的烟雨里,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正好契合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茫然失落的现实情状。

无声的细雨飘落在油纸伞上,更为这个寻寻觅觅的场景增添了凄凉阴沉的气息。

尽管诗篇流露出显而易见的迷茫感,然而诗人并未失却心中的憧憬,他期望的是,能够遭遇一个“丁香一样,结满愁怨的姑娘”。

丁香花其色淡雅而不轻佻,其嗅芬芳而不甜腻,常常被人誉为高洁情怀的象征。

诗人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与忧愁,从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的角度,极力突出姑娘品格的高洁美好,使丁香成为姑娘优雅高洁、惆怅妩媚品格的象征意象。

姑娘形象其实也就是诗人的理想,她象征了诗人心中朦胧的信念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味。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狭窄阴沉的雨巷,彷徨徘徊的独行者,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构筑了一种象征性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词语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难怪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人通过叙写春日早晨一觉醒来的惊喜发现,以及由此展示的联想,生动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在前两句中,诗人并没有从视觉层面直接展示春天百花争艳的美丽图景,而是通过春晓时分的听觉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惊喜感:

从静谧的春夜一觉醒来,外面的世界居然百鸟和鸣,大好春光就这样不经意间迅疾而至!

“不觉”一词,暗示诗人在春夜有着高质量的睡眠,“处处”一语则生动描绘春天的喧闹与热烈,春意的无处不在,这与“红杏枝头春意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觉”与“处处”两词相互呼应,极力强调了春光到来的迅捷速度,春天到来的迅捷速度自然也极大强化了诗人内容的惊喜感受。

后两句由描写而展开联想,表达的是诗人由“惊春”而“惜春”的复杂情绪。

春天万紫千红、鸟啼枝头的景象无疑令人欣喜,但美好的事物似乎又总是难以持久:

或许一夜风雨过后,明朝就不复存在今天繁花似锦的盛况。

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淡淡哀怨、浅浅愁思。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以及感情的微妙变化,令全诗特别富于情趣,给读者带来无穷的回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的痕迹。

语浅而蕴深,景真而意切,就像是从心灵深处涌出的清泉。

它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其诗《过零丁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节,世世代代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斗争。

诗篇首联叙写自己入仕以来抗元斗争形势的险恶,元兵大军压境,国家形势危如累卵。

“干戈寥落”表明抵抗力量正在不断弱化,已经无法有效抵抗元军。

在这种敌强我弱的不利条件下,诗人仍然孤军奋战,勉力坚持,其顽强的斗志与坚韧的意志令人肃然起敬。

颔联一方面以风中的飘絮形容国家破败的悲惨情状,另一方面又用雨中的浮萍来比喻个人奔忙国事的动荡不宁,两个极富动态的意象叠加在一起,表明国事衰微的严重程度,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恸。

颈联中的“惶恐滩”与“零丁洋”是两个工整的地名对,既交待了诗人被押解北上所经过的路线,更贴切地表达了诗人矢志抗元的心路历程,此中有力挽狂澜的惶恐焦虑,也有只身被囚后的凄凉孤独。

诗人在此以低沉的笔调倾诉了自己伤痛的感受。

以上六句,诗人把家国之恨与艰难困苦渲染到了极致,哀怨之情已至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磅礴的气势和昂扬的精神收束全篇,表现诗人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由于结尾的高妙,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一扫前三联的哀婉情调,遂成传颂千古的不朽诗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是马致远著名的小令。

秋天是令人愁肠百结、忧思满怀的季节,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悠久的悲秋传统。

《秋思》的题名表明,作品的思想情绪是非常契合这一传统的。

诗人以寥寥28个字勾画出一幅充满愁思的荒郊行旅图。

枯藤老树交相纠缠,是萧瑟深秋常见的景致,“枯”“老”二字的显示出了冷落暗淡的气氛,黄昏时分乌鸦凄厉的啼叫又在冷落暗淡中平添凄凉的色调。

小桥流水人家,显示出秋日的乡野的另一种境界与格调:

安宁静谧。

在瑟瑟的秋风中,在破败的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站立一旁,这些意象的汇集,使原本僻静的村野显得无比荒凉沧桑,暗淡夕阳透射出来的那几丝惨淡的光线,则大大加深了全曲孤独悲凉的气氛。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深秋惨淡的乡野道路上,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在落日残阳里牵着一匹瘦马漫步荒凉古道,他欲与亲人团聚而关山阻隔,想要前行却不知方向何在,归居何方。

他不由得愁肠百结,举步难行。

诗人藉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全曲寓情于景,把十种秋日的典型景致巧妙地连缀起来,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首先构筑起一幅充满秋日色调的视觉图,然后通过枯、老、昏、古、瘦等形容词来层层渲染深秋荒凉凄清的气氛,为表现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做足铺垫,最后用“断肠人在天涯”一作结,将诗人的孤苦愁思突出,收取极好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