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0549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市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劳动力市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劳动力市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劳动力市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劳动力市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劳动力市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劳动力市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力市场.docx

《劳动力市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市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力市场.docx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

1.劳动力市场: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劳动力:

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

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3.劳动力市场具有怎样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具有生产要素市场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市场性、竞争性、开放性、层次性和规范性。

由于劳动力要素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还是自身的特性,表现如下: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4.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

一是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稳定。

在自发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具有无限制下降的趋势和可能。

二是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有:

(1)信息障碍,指由于信息缺陷和信息偏误,劳动力市场不能达成互惠交易。

(2)市场缺陷,指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工资刚性等市场自身的缺陷,或交易参与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劳动力市场不能达到均衡最优。

(3)制度障碍,指劳动力市场的某些惯例、政策法规、体制安排给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造成了阻碍。

5.工资:

是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按劳分配的工资和非按劳动分配的工资。

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6.名义工资:

即货币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即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7.实际工资:

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即剔除了价格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8.劳动就业:

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9.劳动力需求曲线将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根本原因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10.劳动力需求: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11.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12.劳动力供给弹性:

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13.内部劳动力市场:

如果将组织外部的各人才供给来源成为外部劳动力市场,那么相应地,组织内部的人才资源可以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

1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

具体说来,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原因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存在劳动力替换成本;

(2)岗位的特殊性;(3)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15.引起在职失业的原因:

(1)预算约束条件下,劳动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

(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的劳动力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窝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最大转变,劳动力需求下降,不仅低于追求规模增长时的需求,而且低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需求量。

16.劳动力流动:

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满足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17.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1)企业组织及集团内部的流动;

(2)地域之间的流动;(3)行业之间的流动;(4)职业之间的流动;(5)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6)就业和失业之间的流动。

18.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不是偶然或无条件发生的。

他至少要在以下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1)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3)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自主权;(4)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如果一个社会或地区具备上述四个必要的条件,劳动力市场就会呈现出较高的流动性。

如果只具备其中一两个条件,那么只会出现有限的劳动力流动。

如果条件不稳定或条件不够成熟,如一个时期的政策限制流动,一个时期不限制流动,或者经济福利差别甚微或社会分工程度低,都会使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不同的制度和影响。

19.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

劳动力流动有客观必然性,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所谓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是指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基础的变更、产业结构的变更和劳动力自身劳动技能的提高,不断流到最合适的就业岗位中去,以达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动态的最优技术组合。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3)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4)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5)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

20.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突出表现如下:

(1)争夺就业岗位冲突。

(2)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社会体系,又难以被城市社会所接纳,往往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3)户籍障碍。

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制度障碍,其他诸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劳动用工等制度障碍大都由此派生。

(4)成本障碍。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劳动力尚不具备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加之具体的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劳动力流动成本居高不下。

21.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二)深化劳动人事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因素。

(三)完善法律法规。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

22.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用工比较规范。

(2)社会保障制度完备,福利收入高。

(3)隐性失业严重。

23.最低工资标准:

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24.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考虑的因素有: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劳动生产率。

这主要是考虑用人单位的具体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

(4)就业状况。

(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5.各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经常性调节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有以

26.

27.

28.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就业是劳动者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2)就业的社会功能。

包括增加社会财富的功能、社会稳定的功能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就业是一种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9.我国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

(1)非正规就业无组织性。

(2)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权益未受保护。

(3)非正规就业人员缺乏社会保障。

(4)行政执法部门存在执法手段不当现象。

30.非正规就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发展势头很快,其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绝不以低估。

就现实的情况看,发展非正规就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可以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2)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3)有利于国有经济的体制改革。

31.弱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1)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就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严重,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

然而,对于就业弱势群体来说,就业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现象,显然都违背了就业中的社会公正原则。

(2)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社会风险最易在社会承受力最低的弱势群体身上爆发。

就业过程中不平等和歧视,就业弱势群体的生活贫困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等现象,都使得就业弱势群体这一庞大的队伍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弱势群体问题如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则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

(3)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就业弱势群体问题的日益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势必也会挫伤在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会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

32.弱势群体的社会困境体现在:

(1)就业困难。

弱势群体在遇到就业困难时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经济收入的减少。

从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

(2)生活贫困。

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即表现为生活水平的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

(3)心理压力大。

由于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使他们在社会中的心力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

33.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如下:

(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

(2)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现实。

(3)公共就业服务是国家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手段。

(4)公共就业服务能够促进社会

34.国外公共就业服务采取的新措施:

35.

(1)采取政事分开、自主管理的模式;

(2)各国推动公共与私营就业服务机构及其他中介组织开展合作;(3)提供“一站式服务”;(4)重点放在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帮助上

36.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

(1)依靠政策力量;

(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服务从业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