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0671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53 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docx

考点53写作之中心突出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

考点53写作之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指的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串始终,统率全篇。

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

文章的中心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

中心不明确的文章,往往会得到较低的分数。

要做到中心明确,作者在写作之前就应当明了“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作过程中更应清楚“怎么写”。

那么,考生在审题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作文中心明确、突出呢?

1.开门见山最得宜。

一篇考场作文,若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抛出写作主旨,极有可能招来“主题隐晦”之嫌,而开门见山,开篇显旨,就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2.卒章显志亦别忘。

“志”就是指文章的中心、主题。

所谓“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

3.主体强化是关键。

要想真正表明写作意图与表达中心,文章主体在中心思想的强化彰显方面尤为重要。

4.拟标题记有妙方。

近年来,不少高考优秀作文在标题的拟定、题记的设置方面颇具匠心,归结到一点就是:

这些标题和题记大都既富有文采,又突出了作文主题。

考向一中心突出的三大技法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新研究发现,当代作家们对“幸福”话题的关注度,并不亚于央视记者去年对公众的专题随访。

小说作家池莉指出:

“一个人宣称自己幸福的时候,那不一定是真的幸福。

散文作家马国福形容:

“幸福就像沾着泥巴的金子,就是我们掌心的掌纹,弯弯曲曲,不夺人眼目,却握在自己手中。

杂文作家陈鲁民认为:

“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一个总是觉得很痛苦的人,往往就是把幸福的底线画得太高的人,期望值过高,欲望太大,结果与现实产生较大差距,于是痛苦就降临了。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材料中所列作家的“幸福”论述,集中于“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感觉是怎样的”“幸福到底离我们多远”等多个层面。

对此,考生可以围绕“幸福”这一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去深挖内蕴,凸显“幸福”的主题。

具体的方法有:

方法一:

从“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金钱、功名利禄,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的角度立意,表达观点态度,使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突出。

这是对应第2自然段而反面立论。

罗曼·罗兰说:

“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考生应强调,只有懂得品味孤独,才会抓住幸福。

方法二:

从“有些幸福我们看不见,其实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的角度立意,使记录真切的幸福体验的记叙文主题突出。

这是对应第3自然段而正面立论。

考生可抓住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某些反常心理,以典型的故事来反证,进而突出“幸福就是我们掌心的掌纹,由自己来把握”这一论点。

为了突出主旨,考生可采用点睛之笔的叙议结合之法,卒章显志,凸显哲思。

方法三:

从“把握好幸福的底线,享受幸福生活”方面立意,使议论性散文的主旨突出。

这是对应第4自然段而启发式立论。

考生可以聚焦议论“幸福”话题,抒写人生感悟,启发人们把握好幸福底线,让幸福依偎在自己身边。

首先,注意文章拟题的新颖、形象,以唤起读者对幸福生活的联想。

其次,主体叙议应事理兼顾,论证翔实,特别是要巧引名言,精选典例,把幸福的“底线”诠释真切,启人心智。

【佳作展台】

背着幸福上路

枫叶飘离,秋来过;星辰点灯,夜如墨。

让岁月保留记忆中的记忆,让时光挽留幸福中的幸福。

——题记

幸福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它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有时它是一个理解的眼神,有时又是一抹浅浅的微笑,还可能是一个轻轻的拥抱……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最终都能让人感觉开心幸福。

眼前依稀又出现了多年前那个熟悉的夜晚。

当时处于盛夏时节,夜晚尤其闷热。

爷爷和我端着小板凳到门前的大树下乘凉,月光轻柔地洒在我们身上,我静静地倚在爷爷身旁,听他讲陈年往事。

旧事伴着爷爷厚重的声音飘荡在院子里,树上的蝉一直聒噪不停,偶尔一阵微风拂过,带着我的思绪穿越到了爷爷的那个年代。

爷爷小时候没有玩具,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填饱肚子,逢年过节能吃上一两顿白米饭。

对他而言,长大后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平淡度过一生就是幸福。

“如今呢?

”我抬头望着爷爷。

“现在就是希望你能快乐平安地长大,我们一家人可以和和美美的,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还有……”“还有什么啊?

快说嘛,爷爷可不能小气。

”我焦急地追问道。

爷爷笑了一下,缓缓地将目光移到了房里,盯着那个正在忙着擦桌子的身影,轻轻说道:

“还有就是老婆子能快乐地度过后半生,最好下辈子不要再遇到我,她跟着我已经累了一辈子了,下一世不要再吃苦了。

”爷爷说话的声音哽咽了,一双布满皱纹的手也微微颤抖着。

原来,这就是幸福。

幸福可以很平凡,就如爷爷对奶奶平凡的爱一样,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也不离不弃,相守不渝,共同牵手走过人生漫漫长路。

他们的背上有沉重的责任和负担,可他们却把责任和负担当成了幸福的行囊,即使步履蹒跚,也要背着这个行囊携手走过四季。

如今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幸福都是触手可及的。

我们衣食无忧,我们拥有父母的爱,我们可以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们过的是幸福灿烂的生活。

喜欢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一段话:

“岸与岸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桥,或者翅膀;山与山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路,或者脚步;人与幸福也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爱,或者努力。

跋涉沙漠的旅人,攀登雪山的勇者,他们从战胜困难到取得成功的经历中感受幸福。

是的,地球不停地转,日子也飞快地溜走。

于是我一如既往地背上装载着幸福与希望的背包,踏上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即使荆棘铺满地,仍勇敢前行,因为我知道,幸福就在我的背上……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语言流畅而极富特色的佳作。

其一,主题突出,情感真挚。

作者以其亲人的人生故事为素材,蘸着浓浓的深情,生动演绎“背着幸福上路”的主题内涵,突出了主旨,启迪了人生。

其二,构思奇巧,表达丰富。

文章巧妙地以题记为引子,巧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或铺展描写,或展开议论,记述故事,揭示中心,以彰显“幸福”的文旨。

全文既有爷孙在一起对话的幸福镜头,也有爷爷、奶奶相濡以沫的幸福画面,还有爷爷期冀后生幸福的念想,令作者的情感显现与主旨表达自然交融,使“背着幸福上路”的主旨内涵更具丰富性与深刻性。

技巧点拨

考场作文应立足表述准确,主题一贯,进而实现中心突出、思想深刻的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考生可识记以下三种技法:

1.务求表现主题的语句鲜明显豁。

考场作文的主题最忌“犹抱琵琶半遮面”,因此考生作文时应将一些能体现中心的语句放在最突出、最显豁之处,用准确的叙议语句把文旨清晰地凸显出来。

如上面的佳作《背着幸福上路》,从题记中的“让岁月保留记忆中的记忆,让时光挽留幸福中的幸福”,到结尾的“背上装载着幸福与希望的背包”,处处以有关“幸福”的场景描写和体验感悟的语句渗透,使“背着幸福上路”的主旨内涵深刻而显豁。

2.务求承载主题的文体对应得宜。

考场作文的主题在不同的文体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记叙类文章的主题,多借用人物形象、典型故事来抒写某种思想感受,或通过议论抒情的方式来点睛表达;议论类文章的主旨,多运用哲理分析、逻辑判断形式来概括表达。

由此,承载文章中心的文体与其表达形式应当恰当地选择。

3.务求体现中心的文脉单一集中。

考场作文时,无论是侧重一人一事,还是构思一叙一议,都只能有一个主题。

主题一旦确立,全文都应着力围绕这一主题叙议引申,处处紧扣主题,做到文脉一气贯通。

2.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游人

从千里之外

前来观风景

我们

从千里之外

前去观风景

生在风景中

不见风景

总是风尘仆仆地

追寻

根据上述诗歌内容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诗歌类材料作文题。

所给诗歌共分三节,第一节讲游人从远方前来观赏风景,第二节讲我们前往远方观赏风景,第三节讲生活在风景中的人们往往看不见身边的风景,却总是追寻远方的风景。

综合三节内容可知,作文立意应该侧重于珍惜身边的风景、发现身边的风景、欣赏身边的风景等方面。

也就是说,考生要能从身边的人和事、常见的生活场景、社会现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中引申出自己的感悟。

具体来说,可描述身边的各种风景,反思没有感觉到身边有风景的原因。

如果仅仅列举身边的一些风景现象,立意自然不高,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分析身边的风景往往被忽视的原因,文章立意会深刻些。

熟悉的地方为什么没有风景?

这或是因为人们审美疲劳,习以为常,产生厌倦;或是因为终日忙碌,无暇欣赏;或是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

此外,还可以去探寻怎样发现身边的风景。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起来写;也可以突出某一两个方面,其他方面点到为止。

最佳的立意是,不熟悉的地方当然也有风景,渴望别处、追求新奇也是人之常情,但也不要忘了身边的风景。

具体行文时可先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然后可以谈怎样去发现身边的风景,这样的文章可更上一个等级。

具体写作时,要注意:

内容上忌胡编乱造,重在写自己身边的事身边的人,重在表达真情实感,重在展示自己的素养和才情;形式上忌结构呆板欠灵动,忌文体不明,重在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语言上重在文笔流畅、清新自然,文句有意蕴,富有表现力。

【佳作展台】

近景甚好

人们总是会厌倦身边的事物,渴望并追寻遥不可及的景色。

但当我们到达终点站时,蓦然回首,发现最不该错过却已错过的,就是身边的风景。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年老夫妇非常渴望到杭州西湖旅游,发家致富后终于梦想成真,随旅游团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边上,但放眼一看不禁大呼上当:

就看这湖水、这荷花吗?

我们村就是种荷花的呀,湖没这里大,花却比这里多,人还少,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花这钱干吗?

远方自然有远方的风景,但是我们身边也一样有风景。

近景甚好。

为何还要苦苦追寻呢?

因为往往得不到的,我们才认为是最好的,但得到的同时也有可能感到遗憾。

有些人得到了事业却失去了亲情,有些人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健康,有些人得到了地位却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一位患了绝症的母亲为了攒孩子的学费花了3年时间绣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这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和毅力,足以让上苍动容。

在我的眼中,这位母亲就是一道最好的风景,她让我感受到了世间浓浓的亲情,感觉到真、善、美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呢?

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身边的风景呢?

或许,我是一个容易知足的人,我总是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激与喜爱。

我感激我的父母,只有他们会担心我吃太少会瘦、穿太少会冷;我感激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了我心灵的栖息地,让我生活得安稳而从容;我感激居住的房屋、清晨的鸟啼,感激阳光,感激春雨……我喜爱旅游,但我更喜欢闲坐窗前看门前的小河从结冰到解冻,再到绿荫环绕;我向往奇峰怪石,但院里的紫藤初发的几片嫩叶也会令我长久注目、满怀欣喜。

也许因为年轻,许多人成了“远视眼”,忽略了离他们最近的幸福。

比如每天起床就能看到的阳光明媚的蓝天,鸟语花香的公园,碧波荡漾的湖水,还有听到的一句句问候、一声声祝福,看到的关切的眼神、善意的微笑。

生活当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近景甚好,只要用心去发现并享受,我们一定会活得快乐而年轻,变得善良而宽厚。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非常切合材料的题旨,紧紧围绕“近景甚好”这一核心内容展开论述,组织素材,立意精准,中心明确。

开头从反面切入,提出论点,强调“近景甚好”,接着从各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对农村老夫妇游西湖的经历,告诉我们“身边也一样有风景”;一位患了绝症的母亲为了攒孩子的学费而绣《清明上河图》,也充分证明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然后,作者漫谈自己的“知足”生活,自然、真实、贴切,非常有亲近感,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要用心去发现并享受身边的风景。

文章思路宽广,内容充实,显示了作者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几年国内中小学暑假刚开始,很多城市的机场大厅就出现这样的场景:

统一的T恤衫,统一的背包拉杆箱,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一批一批地奔赴世界各地,去修学、游学。

游学热潮中,人群低龄化特点明显。

“众多游学项目的营员大多集中在11岁至18岁的学生群体,我们团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15岁。

”某游学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游学”人群低龄化,大家意见纷纷。

有人认为可以让孩子到国外见识见识,为将来的留学做准备;有人认为投身全英语的环境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对养成语言习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孩子太小,只会记得一些旅游景点,而对当地大学教育模式的了解,对外语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多的帮助;也有人认为青少年可先考虑国内游学,在对本国文化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础上,再考虑国外游学。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出现象——出国游学热和游学低龄化,第二部分给出大家的看法。

文章应该围绕“游学人群低龄化”展开,所谓海外游学就是送孩子到国外去参观世界名校,与国外的孩子共处,既游也学。

可以从肯定角度思考,如:

让孩子到国外增长见识,看能否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将来的留学做准备;可以让孩子早一点接触海外文化与教育,对于已经准备要留学的孩子来说,利大于弊。

有针对性地开阔眼界,才能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投身全英语的环境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与当地居民随时随地交流,有助于孩子学到很多日常用语,这对养成语言习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真正见证国外生活,体验英语环境,体味世界著名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会极大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对未来的强烈憧憬,青少年可以先考虑国内游学,在对本国文化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础上,再考虑国外游学。

可以从否定角度思考,如:

游学方式很商业化。

很多游学是“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充其量是名校观光游。

青少年对语言和社会的认同度并不清晰,而游学的目的是“学”,过早游学脱离了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难以达到游学的真正目的。

一些家庭经济本身并不宽裕,看到其他家的孩子都“游学”去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面子”、“长见识”,硬是打肿脸充胖子,让孩子“国外走一回”。

因为年龄小,所以只记得一些旅游景点,对当地大学和教育模式的了解甚少,对外语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多的帮助。

考生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

材料在文体上没有具体的要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作,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充足的论据,清晰的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佳作展台】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本质

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

  海外游学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

许多家长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的清华、北大等名校,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世界名校氛围,形成国际视野,趁暑假到海外转一圈,本无可厚非。

然而,在对海外游学的目的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的情况下,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就值得商榷了。

有家长在10天花了数万元之后抱怨,“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钱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显然更是因缺乏正确认识而随波逐流的结果。

  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选择合适的夏令营,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

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

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往深层次看,海外游学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之所以选择暑期海外游学,是担心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留学早做准备。

对于这种教育焦虑,一方面应该予以正视,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需要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树立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据报道,中国的数学教材将于明年1月正式进入英国小学课堂,英国将投入4100万英镑推广“上海模式”教育。

西方教育正在不断向东看,我们也应对自身的教育充满信心。

古人说,“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

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提升。

考向二如何做到扣题而作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离不开梦,每个人总会怀揣着梦,怀揣着缤纷的梦。

也许,那是遥远的梦;也许,那是暗香飘浮的梦。

你用毕生精力去留住昨天的梦,你又一直在寻找追索未来的梦。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或感悟?

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指津】就“梦”这一极富诗意性的话题而言,它具有双重指向性内涵:

一是“梦”的比喻义,即希望和梦想的实现;一是“梦”的引申义,即寻觅人生中美好和崇高的东西。

因此,细审此题,考生应把“人生一直追求的美好事物、美好境界、美好愿望”等作为立意时参照的基本意蕴。

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理解其内在的意蕴。

一般说来,比喻性文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考生必须悟出来,并将其作为自定立意的主要依据。

(2)要挖掘其外延的内涵。

梦的比喻义可以演化为具体的事物形象,再延伸到崇高的精神世界。

考生在选择素材时,可以从古今中外那些或“美梦成真”或“追寻梦想”的故事里得到启示,促成感悟,进而勾勒“梦”的轨迹,展示“梦”的图画,抒写“梦”的欢歌。

根据以上审题立意的角度组织行文,其主旨就会更加明朗,其画面就会更加鲜活,其基调就会更加高雅,终会让他人聆听到你那印证壮丽人生的“梦的旋律”,进而升华梦的境界,催人拥抱梦想,不断奋进。

【佳作展台】

杨槐树下

那年那月那人

“娘,我饿了。

”一个又黑又瘦的小男孩,赤着脚跑到生产队上,拉着一个穿灰布衣裳的女人说道。

“二娃乖,到杨槐树下去,喊你大姐拿点麦羹羹给你吃,别耽搁娘干活儿了。

”那个女人拂了拂额上的头发,用手擦了擦汗水,又干起了活。

那个小男孩蹦蹦跳跳地离开了,不一会儿,便端着破碗,坐在不远处的杨槐树下,吧唧吧唧地吃得很有滋味。

今天是男孩的生日,大姐偷偷地在他碗里放了点豆油和盐巴。

“二娃他妈,家里的粮是不是又不够了?

”邻家的王大叔放下手中的活,望着不远处吃得津津有味的二娃。

“孩子长身体,总吃麦羹羹,你看二娃都瘦成啥样了!

”那女人望着王大叔笑了笑,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又低着头干起活来。

丈夫死得早,家里两个孩子又太小,凡事都只能靠自己撑着,挣点工分,得点粮食,也只够全家吃点麦羹羹。

“娘,我还饿!

”那个小男孩捧着舔得干干净净的碗说着。

“二娃乖,跟你大姐一起去后山,打些猪草送到生产队去,多挣些工分回来,下个月咱就有粮吃了。

”那女人叹了口气,又开始干活。

她已经干了大半天了,还没吃过一口饭。

昨天昨时昨事

杨槐树下,隔壁的王大叔坐在石头上,望着不远处的几块田,吧嗒吧嗒地抽着叶子烟,一个小青年担着一担猪草走了过来。

“王大叔,烦啥呢,脸色这么难看?

”那个青年又高又瘦,把猪草放在地上,擦了擦汗水,坐到王大叔身边。

“刚接到通知,国家下放生产队,把这几块田分给了咱,要咱自己种。

”王大叔面色凝重地说道。

“国家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好事啊!

我家也分得了田地,王大叔干吗还愁眉苦脸的?

“二娃啊,你还小,有很多事你不懂。

现在国家将生产队下放到各家各户,这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

”王大叔叹了口气,说着。

“二娃,回家吃饭了。

”远处二娃他妈喊了一声。

“来了。

”二娃担着猪草走了,末了,又回过头来,对王大叔说:

“王大叔别烦啦!

今后的日子红着呢!

河西河东和美

一辆摩托车停在了杨槐树下。

“二娃他妈,你家二娃把彩电买回来了,快开门去。

”王大叔一边帮一个中年男子抬一个大箱子,一边喊着。

一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大娘,从里屋走了出来,乐呵呵地说:

“这下好了,彩电、冰箱,啥都有了,哈哈哈……”

“爸爸,明年我要是考上大学,你答应了要给我买台电脑。

”一个小姑娘从房间走了出来,帮着那个中年男子拉天线。

“好好好,只要你有出息,啥都成。

”那个中年男人一边忙着安装电视机一边说。

王大叔乐呵呵地对那个小姑娘说:

“娃,你可要努力学习啊,未来的日子是你们的哟……”

“嗯!

”那个小姑娘点了点头,又回屋里做作业去了。

窗外,杨槐花大串大串地开着……

【名师点评】本文以“杨槐树”为叙写线索,选取一个极小的生活角度,通过对三个既独立成趣又相互关联的生活故事的真实描述,巧妙地展现了追梦者的心路历程和今天农民在物质环境与精神面貌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形象地诠释了美好的梦境内涵。

文章以“那年那月那人”“昨天昨时昨事”“河西河东和美”的小标题体现行文结构,既串联了全篇,又紧扣了题意,行文自然而构思精妙。

全文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将“杨槐树下”发生的农村变迁抒写得淋漓尽致,感奋人心。

技巧点拨

妙法一:

开篇明旨扣题法。

考场作文可在首段总括文意,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开篇即扣题。

即文章开头,用简短的几句话开门见山,表明写作意图。

运用这种方法,三言两语即可。

妙法二:

处处点旨扣题法。

写作时有意在文中多处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类似的几句话,反复点明主题,以利于突出中心。

运用此法可从不同角度着眼:

可用一个词语或几句意思相近的话扣题,也可用一两个议论句或一两个抒情句扣题,还可用点评或以“红线”贯串全文的方式来扣题。

但要注意当“点”则点,恰到好处。

妙法三:

卒章显志扣题法。

即在文末选用凝练、精彩并能凸显中心的词语或语句来彰显文章主旨,画龙点睛。

如上面的佳作《杨槐树下》的结尾一句:

“窗外,杨槐花大串大串地开着……”若写议论类作文,可或照应开门见山的立论点,或概括主体巧设的分论点,或重现例述之中阐释的观点。

如此强化,扣题即紧,主旨当显,效果极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少儿频道的一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给四个参加比赛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

假如家里发生火灾,你只有抢救出一件东西的时间,你会选择抢救什么?

第一个孩子说,是家里的小狗;第二个孩子说,是妈妈的金项链;第三个孩子说,是自己的游戏机;第四个孩子说,是家里最贵重的东西。

评选结果出来后,获得最高分的,是那个抢出游戏机的孩子。

现场观众一阵嘘声,主持人也很意外,她请教评委,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孩子。

评委说,孩子在危难之时抢救出游戏机,完全是出于一种纯洁无邪的童真,这最符合他的年龄特征,应该得到最高分。

一个孩子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能玩好,他抢救出的,不仅是一台游戏机,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

题目关注的是当前社会各方面议论纷纷的教育问题。

我们的教育功利性太强,给孩子们施加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过早地丧失了应有的童真和天性。

小小年纪就老气横秋,小小年纪就满怀忧虑,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应有的快乐,这是孩子的不幸。

这则材料引导我们关注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审题的侧重点应放在评选的结果上,即思考为什么那个抢出游戏机的孩子能够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