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1248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7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docx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

 

基础化学教学与实验中心

2010年9月

目录

模块一

实验一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综合性化学实验)1

实验二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鉴定(设计性化学实验)5

实验三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6

实验四玉米须中黄酮和多糖的提取、鉴别与含量测定(设计性化学实验)10

模块二

实验五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化学实验)12

实验六维生素C药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13

实验七葡萄糖酸锌的制备和分析(综合性化学实验)15

模块三

实验八1,2,4-三唑的制备(设计性化学实验)18

实验九聚乙烯醛缩甲醛胶水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19

实验十香豆素-3-羧酸的制备20

实验十一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性质和组成分析(综合性化学实验)

22

实验十二固体酒精的制备及燃烧热的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24

 

说明:

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从三个模块(见附表)中选出四个实验题目,即从模块一、模块二中各择一个实验题目,从模块三中选择二个。

四个实验题目中设计性实验不得少于一个。

设计性实验要提供设计方案,列举可行的方案。

实验前要交给指导老师批阅。

例如:

模块一中选择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化学实验),

模块二中选择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化学实验),

模块三中选择聚乙烯醛缩甲醛胶水的制备(综合性化学实验),环保颜料氧化铁黄的制备定(综合性化学实验)

模块一

实验一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提取及其红外光谱的测定

A茶叶中的咖啡因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学习固-液萃取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索氏提取器的原理及作用。

(3)掌握升华原理及操作。

二、实验原理

茶叶中含有多种黄嘌呤衍生物的生物碱,其主要成分为含量约占1%~5%的咖啡因(Caffeine,又名咖啡碱),并含有少量茶碱和可可豆碱,以及11%~12%的丹宁酸(又称鞣酸),还有约0.6%的色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等。

咖啡因的化学名为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其结构为:

纯咖啡因为白色针状结晶体,无臭,味苦,置于空气中有风化性。

易溶于水、乙醇、氯仿、丙酮、微溶于石油醚,难溶于苯和乙醚,它是弱碱性物质,水溶液对石蕊试纸呈中性反应。

咖啡因在100℃时失去结晶水并开始升华,120℃升华显著,178℃时很快升华。

无水咖啡因的熔点为238℃。

咖啡因具有刺激心脏,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因此可单独作为有关药物的配方。

咖啡因可由人工合成法或提取法获得。

本实验采用索氏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利用咖啡因易溶于乙醇,易升华等特点,以95%乙醇作溶剂,通过索氏提取器(或回流)进行连续抽提,然后浓缩、焙炒而得粗制咖啡因,在通过升华提取得到纯的咖啡因。

三、实验装置

1.索氏提取器:

见图2-17。

2.回流提取装置:

在无索氏提取器的情况下,可采用回流冷凝装置(图3-13)。

但一般回流冷凝装置所用溶剂量较大,且提取效果较索氏提取器差。

3.升华装置:

具有较高蒸气压的固体物质,在加热到熔点以下,不经过熔融而直接变成蒸气,蒸气遇冷再凝结成固体的过程称为升华。

用升华法可制得纯度较高的产品,但此法损失较大。

在蒸发皿中加入已充分干燥的待升华物质,蒸发皿上盖一张带有密集小孔的滤纸,再倒扣一个口径比蒸发皿略小的玻璃漏斗。

为避免蒸气逸出,在漏斗颈部塞一小团棉花。

图4-31即为常压升华装置。

四、试剂与器材

1.试剂

茶叶,95%乙醇,生石灰。

2.器材

60ml索氏提取器一套,蒸发皿,玻璃漏斗,蒸馏头,接受管,50ml锥形瓶,直形冷凝管。

五、实验步骤

称取5g茶叶末,将茶叶装入滤纸套筒中,把套筒小心地插入索氏提取器中,取50ml95%乙醇加入60ml平底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按图2-17安装好装置。

水浴加热,连续提取22.5h后,提取液颜色较淡8,待溶液刚刚虹吸流回烧瓶时,立即停止加热。

安装好蒸馏装置(见图3-2),水浴上进行蒸馏,蒸出大部分乙醇并回收乙醇。

残液(约5~10ml)倒入蒸发皿中,加入2g研细的生石灰粉,在玻璃棒不断搅拌下蒸汽浴上将溶剂蒸干。

再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小心地将固体焙炒至干。

取一只合适的玻璃漏斗,罩在隔以刺有许多小孔的滤纸的蒸发皿上(见图4-31)。

用小火小心加热升华,若漏斗上有水汽应用滤纸擦干。

当滤纸张出现白色针状物时,可暂停加热,稍冷后仔细收集滤纸正反面的咖啡因晶体。

残渣经拌和后可用略大的火再次升华。

合并产品后称重,测熔点。

产量约20~30mg。

六、注意事项

(1)加入生石灰起中和作用以除去丹宁酸等酸性的物质。

生石灰一定要研细。

(2)乙醇将要蒸干时,固体易溅出皿外,应注意防止着火。

(3)升华前,一定要将水分完全除去,否则在升华时漏斗内会出现水珠。

遇此情况,则用滤纸迅速擦干水珠并继续焙烧片刻而后升华。

(4)升华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

纯咖啡因为白色针状晶体,实验结果可用电子天平称重。

本实验如没有索氏提取器,也可用回流方法来提取咖啡因。

思考题

(1)索氏提取器的原理是什么?

与直接用溶剂回流提取比较有何优点?

(2)升华前加入生石灰起什么作用?

(3)升华操作的原理是什么?

(4)为什么在升华操作中,加热温度一定要控制在被升华物熔点以下?

(5)为什么升华前要将水分除尽?

(6)除了升华还可以用何方法提纯咖啡因?

B 咖啡因的红外吸收光谱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学习AVATAR360FT-IR的使用方法。

(2)掌握常用的固态物质红外制样方法——溴化钾压片法。

(3)学习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进行定性鉴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红外吸收光谱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能提供有机物中所含官能团等信息。

有关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参阅4.2.3节。

2.测定红外光谱时,不同类型的样品须采用不同的制样方法。

固态样品一般可采用压片法和糊状法制样。

压片法是将样品与溴化钾粉末混合研磨细和匀后,压制成厚度约为1mm的透明薄片;糊状法是将样品研磨成足够细的粉末,然后用液体石蜡或四氯化碳调成糊状,然后将糊状物薄薄地均匀涂布在溴化钾晶片上。

由于石蜡或四氯化碳本身在红外光谱中有吸收,所以在解析谱图时要将它们产生的吸收峰扣除。

图4-32是液体石蜡或四氯化碳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3.测绘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仅仅是化合物结构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红外光谱图进行解析。

红外光谱图中有很多吸收峰,含有丰富的结构信息,但其中有许多我们还不能准确地解释。

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应掌握4000~1500cm-1官能团特征频率区的吸收峰和1500cm-1以下一些重要吸收峰的归属,并学会红外标准谱图的查阅或标准谱库的计算机检索方法。

三、仪器和试剂

(1)AVATAR360FT-IR红外光谱仪或其他型号的红外光谱仪器。

(2)红外干燥灯、不锈钢镊子和样品刮刀、玛瑙研钵、试样纸片、压模、压片机、磁性样品架、无水乙醇浸泡的脱脂棉等。

(3)样品和试剂:

实验十二A中提取的咖啡因、溴化钾粉末。

四、实验步骤

1.开启仪器,启动计算机并进入OMNIC窗口(第4.2.3节相关内容)。

2.压片法制样:

取1~2mg干燥试样放入玛瑙研钵中,加入100mg左右的溴化钾粉末,磨细研匀。

按照图4-33顺序放好压模的底座、底模片、试样纸片和压模体,然后,将研磨好的含试样的溴化钾粉末小心放入试样纸片中央的孔中,将压杆插入压模体,在插到底后,轻轻转动使加入的溴化钾粉末铺匀。

把整个压模放到压片机的工作台垫板上(见图4-34),旋转压力丝杆手轮压紧压模,顺时针旋转放油阀到底,然后,缓慢上下压动压把,观察压力表。

当压力达到1×105~1.2×105kPa(约100~120kg/cm2)时,停止加压,维持2~3min,反时针旋转放油阀,压力解除,压力表指针回到“0”,放松压力丝杆手轮,取出压模,即可得到固定在试样纸片孔中的透明晶片。

将试样纸片小心放在磁性样品架的正中间,压上磁性片。

制好的试样供下一步收集样品图时用。

3.绘制试样咖啡因的红外光谱图并进行标准谱库检索(详见第4.2.3节)。

整个过程包括:

(1)设定收集参数;

(2)收集背景;(3)收集样品图;(4)对所得试样谱图进行基线校正,标峰等处理;(5)标准谱库检索;(6)打印谱图。

4.收集样品图完成后,即可从样品室中取出样品架。

并用浸有无水乙醇的脱脂棉将用过的研钵、镊子、刮刀、压模等清洗干净,置于红外干燥灯下烘干,以备制下一个试样。

五、谱图解析

1.对照试样的结构,对红外谱图中的吸收峰进行归属。

4000~1500cm-1区域的每一个峰都应讨论,小于1500cm-1的吸收峰选择主要的进行归属。

归属时可参考图4-20和附录3。

2.记录计算机谱库检索的结果,并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注意事项

1.制样时,试样量过多,制得的试样晶片太“厚”,透光率差,导致收集到的谱图中强峰超出检测范围;试样量太少,制得的晶片太“薄”,收集到的谱图信噪比差。

2.红外光谱实验应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因为红外光谱仪中的一些透光部件是溴化钾等易溶于水的物质制成,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损坏。

另外,水本身能吸收红外光产生强的吸收峰,干扰试样的谱图。

七、思考与讨论

1.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是怎样产生的?

它能提供哪些重要的结构信息?

2.为什么甲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高频区?

3.单靠红外光谱解析能否得到未知物的准确结构,为什么?

4.含水的样品是否能直接测定其红外光谱,为什么?

实验二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鉴定(设计性实验)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掌握天然产物的提取技术。

2.通过对小檗碱的鉴定,掌握一般生物碱的鉴别方法。

3.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初步了解并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基本原理

黄连主含小檗碱,含量为5.20%-7.69%,还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由于它们有相似结构,常统称为黄连生物碱。

小檗碱异名为黄连素,在水或稀乙醇中结晶所得小檗碱为黄色针状结晶。

游离小檗碱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几乎不溶于冷乙醇、氯仿和乙醚。

小檗碱和大分子有机酸生成的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

小檗碱有季铵式、醛式、醇式,3种能互变的结构式,以季铵式最稳定。

小檗碱的盐都是季铵盐,于硫酸小檗碱的水溶液中加入计算量的氢氧化钡,生成棕红色强碱性游离小檗碱,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称为季铵式小檗碱。

如果于水溶性的季铵式小檗碱水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碱,则生成游离小檗碱的沉淀,称为醇式小檗碱。

如果用过量的氢氧化钠处理小檗碱盐类则能生成溶于乙醚的游离小檗碱,能与羟胺反应生成衍生物,说明分子中有活性醛基,称为醛式小檗碱。

小檗碱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法(包括水或水-有机溶剂法、醇-酸水-有机溶剂法、碱化有机溶剂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等,通过生物碱特有的沉淀反应和显色反应对其进行鉴别。

 

小檗碱的结构式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与材料

100mL园底烧瓶、冷凝管、50mL、100mL烧杯各1只,10mL、25mL量筒各1个,铁架台1个、漏斗1个、滤纸若干、滴管1个、蒸发皿、小试管三支等。

2.试剂与原料

黄连粉2.0g,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15mL,浓HCl10mL、蒸馏水、碘化铋钾试液、碘碘化钾试液、硅钨酸试液等。

四、实验步骤

1.小檗碱的提取

2.小檗碱的鉴定

 

实验三烟叶中烟碱的提取与定性分析测定(综合性实验)

实验烟叶中烟碱的提取及其紫外光谱分析

A烟叶中烟碱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及其一般性质。

2.复习水蒸气蒸馏的原理及其应用,掌握小型水蒸气蒸馏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烟碱又名尼古丁,是烟叶中的一种主要生物碱。

学名:

     N-甲基-2[α(β,γ)]-吡啶基四氢吡咯

结构式:

 

由于它是含氮的碱,因此很容易与盐酸反应生成烟碱盐酸盐而溶于水。

此提取液加入NaOH后可使烟碱游离。

游离烟碱在

左右具有一定的蒸气压,因此,可用水蒸气蒸馏法分离提取。

三、实验装置

如图4-35或图4-36所示。

四、试剂或器材

试剂:

粗烟叶或烟丝,10%HCl,50%NaOH,0.5%乙酸,碘化汞钾试剂,饱和苦味酸,红色石蕊试纸。

器材:

10mL圆底烧瓶,100mL双颈圆底烧瓶,冷凝管,15mL具支试管,T形管、接引管,3mL离心试管,10mL烧杯。

五、实验步骤

取香烟1/2~2/3支放入10mL圆底烧瓶,加入10%HCl6mL,装上冷凝管回流20min。

待瓶中混合物冷却后倒入小烧杯中,用50NaOH%中和至明显碱性(石蕊试纸检验,注意充分搅拌)。

将混合物转入蒸馏试悉中,如图4-34装置进行少量水蒸气蒸馏(或如装置图4-36所示),取微型试管2支各收集3滴烟碱馏出液。

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几滴饱和苦味酸;第二支试管中加2滴0.5%乙酸及2滴碘化汞钾溶液,观察有无沉淀生成。

六、注意事项

a)根据热源高度固定铁架台上铁圈的位置。

2.将100mL两颈圆底烧瓶用铁夹固定在垫有石棉网的圈上,注入25~30mL自来水和几粒碎瓷片作沸石。

3.将具支试管装好样品后,从双颈烧瓶的上口插入,蒸馏试管的底部应在烧瓶中水的液面之上。

4.将蒸导管(T形管)一端与二颈圆底烧瓶的侧口相连,一端插入试管底部。

5.用另一个铁架台上的铁夹将冷凝管的位置调整好以后,使之与具支试管的支管相连,然后装好接引管和接受容器。

6.将冷凝管夹通入冷凝水以后,开始加热,待水沸腾产生蒸汽以后,用止水夹将T形管的上端夹紧,这时蒸汽就导入蒸馏试管中,开始蒸馏。

7.蒸馏完毕,应先松开止水夹,再移去热源,以免因圆底烧瓶中蒸气压的降低而发生倒吸现象。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

观察烟碱的性质。

八、思考题

a)为什么要用盐酸溶液提取烟碱?

b)水蒸气蒸馏提取烟碱时,为什么要用NaOH中和至明显碱性?

c)如果没有100mL蒸馏烧瓶,利用微型化学制备仪器你能组成微型水蒸气蒸馏装置吗?

试绘装置图。

B烟碱的紫外光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紫外吸收光谱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2、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分子吸收紫外或可见光后,能在其价电子能级间发生跃迁。

有机分子中有三种不同性质的价电子:

成键的

不同分子因电子结构不同而有不同的电子能级和能级差,能吸收不同波长的紫外光,产生特征的紫外吸收光谱。

所以,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能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它主要能提供有机物中电子结构方面的信息。

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指定波长处的吸光度值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紫外吸收光谱也能用于定量分析。

有关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请参阅朱明华《仪器分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检测和记录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的仪器称作紫外可见光谱仪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只能检测紫外光区域的仪器称作紫外光谱仪或紫外分光光度计)。

一般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范围在190~800nm。

由于

两种电子跃迁所需的能量较大,只能吸收波长较短(小于200nm)的远紫外光,不能为普通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所检测。

所以紫外光谱有较大的局限性,绝大部分饱和化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区域不产生吸收信号,但具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或芳香族化合物能产生强吸收,是紫外光谱主要研究对象。

烟碱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取代的苯环和四氢吡咯环,所以能用紫外光谱法测定。

三、仪器和试剂

1、TU-18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1cm石英吸收池,胶头滴管,镜头纸等。

3、样品和试剂:

A中提取的烟碱样品、去离子水。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开启紫外光谱仪按仪器说明书开启仪器,选择“光谱测量”方式,打开“光谱测量”工作窗口。

2、设定参数设定波长扫描范围为开始波长600nm,结束波长200nm;扫描速度:

快速;测光方式:

Abs(即吸光度)等。

3、制样及采集样品谱图以水为溶剂测定烟碱:

将去离子水注入石英吸收池,用镜头纸轻轻擦干吸收池的外壁,然后将其插入样品池架,单击命令条上的“baseline”键,作基线校正。

然后,取出吸收池,用滴管吸取少量烟碱馏出液加入,搅拌均匀。

重新将吸收池插入样品池架。

单击命令条上的“Start”键。

采集样品的光谱图。

4、谱图处理和打印在所采集的紫外光谱图上标注最大吸收波长并设置打印格式。

做法为选择菜单【数据处理】→【峰值检出】(或单击相应的工具按钮),弹出峰值检出对话框,同时显示当前通道的谱图及峰和谷的波长值。

可在对话框的“坐标”,“页面设置”等栏目中设置想要的谱图格式。

需要打印时,按对话框中的“打印”即可。

五、谱峰的归属

根据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烟碱的分子结构,解释烟碱紫外光谱图中各个吸收带是由哪种电子跃迁产生的什么吸收带。

六、注意事项

1、在测定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之前,必须对空白样品(即纯溶剂)进行基线校正,以消除溶剂吸收紫外光的影响。

用同一种溶剂连续测定若干个样品时,只需做一次基线校正。

因为校正数据能自动保存在当前内存中,可供反复使用。

2、紫外光谱的灵敏度很高,应在稀溶液中进行测定,因此测定时加样品应尽量少。

3、取、放吸收池时,尽量不接触吸收池的透光面,以免将其磨毛;吸收池在插入样品池架前,需将其外壁体擦干,否则水或其他溶剂带入样品池室会使其腐蚀。

七、思考题

紫外光谱适合于分析哪些类型的化合物?

你合成过的化合物中哪几个能用紫外光谱分析,哪几个不能用紫外光谱分析,为什么?

实验四玉米须中黄酮和多糖的提取、鉴别与含量测定

(设计性实验)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玉米须中黄酮和多糖的分步提取、鉴别和含量测定,掌握天然产物的提取、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黄色,其颜色的深浅与其是否具有交叉共扼体系、助色团的多少有关,一般具有交叉共轭体系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多呈黄色或颜色较深,而不含有交叉共轭体系的黄酮类化合物(如二氢黄酮、二氢查耳酮、异黄酮)多为无色或颜色较浅。

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下一般具有荧光,荧光的颜色与分子的结构有关。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其结构及存在的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的游离黄酮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腈等有机溶剂及稀碱中。

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后,水溶性增加,脂溶性降低,一般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及稀碱溶液,而难溶于苯、乙醚、氯仿、石油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游离黄酮和黄酮苷一般都含酚羟基,故都可溶于碱中,加酸后又沉淀出来,可利用此性质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玉米须中含黄酮类物质,能清除羟基和DPPH自由基,有调节小鼠脂质代谢、抗衰老和抗疲劳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玉米须提取物也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

多糖又称多聚糖(polysaccharide),由单糖聚合成聚合度大于10的极性大分子,分子量为数万至数百万,是构成生命活动的4大基本物质之一,与生命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多糖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

多糖的种类繁多,传统水提法是研究和应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

水提法可用水煎煮提取,也可用冷水浸提。

玉米须多糖在玉米须中含量1~4%,是玉米须最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之一。

大量试验证明多糖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肿瘤、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等多种功效。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圆底烧瓶、冷凝管烧杯2只,10mL、50mL量筒各1个,滤布,滴管,蒸发皿,pH试纸,玻璃棒,恒温槽,减压装置一套。

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

2.试剂

玉米须10.0g(干燥至恒重,过40目筛,精密称取)乙醇、蒸馏水、浓盐酸、浓硫酸、苯酚、三氯化铝、锌粉、萘酚

四、实验步骤

1g玉米须放入150ml的圆底烧瓶中,以30倍水量、恒温水浴锅加热至90℃,开始计时,反应1h,离心3min(3500转/min),上清液抽滤,

1.提取

(1)黄酮苷

取玉米须柱头2.0g放入圆底烧瓶中,以1∶20为料液比,用60%乙醇于80℃水浴内提取1h;倒出,加入10mL溶剂提取30min,共提取2次,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后,置50mL容量瓶中定容。

(2)多糖

取玉米须柱头2.0g放入圆底烧瓶中,以1∶20为料液比,用蒸馏水于90℃水浴内提取1h,倒出,加入10mL溶剂提取30min,共提取2次,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后,置50mL容量瓶中定容。

2.鉴别

(1)α萘酚试验(Molisch紫环反应)

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5%萘酚试液数滴振摇后,沿管壁滴入5-6滴浓硫酸,使成两液层,待2-3分钟后,两层液面出现紫红色环(糖、多糖或甙类)。

  多糖类遇浓硫酸被水解成单糖,单糖被浓硫酸脱水闭环,形成糠醛类化合物,在浓硫酸存在下与α萘酚发生酚醛缩合反应,生成紫红色缩合物。

(2)盐酸一镁(或锌)粉试验

取检品的乙醇溶液1ml,加放少量镁粉(或锌粉),然后加浓盐酸4-5滴,置沸水浴中加热2-3分钟,如出现红色示有游离黄酮类或黄酮甙(以同法不加镁或粉做一对照,如两管都显红色则有花色素存在。

如继续加碳酸试液使成碱笥即变成紫色双转变为蓝色,即证明含花色素)。

  黄酮类的乙醇溶液,在盐酸存在的情况下,能被镁粉还原,生成花色甙元而呈现红色或紫色反应(个别为淡黄色、橙色、紫色或蓝色)。

这是由于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一个碱性氧原子,致能溶于稀酸中被还原成带四价的氧原子即锌盐。

本法是鉴别黄酮类的一个反应。

但花色素本身在酸性下(不需加镁粉)呈红色,应加以区别。

3.含量测定方法

(1)黄酮含量测定

2g玉米须40mL乙醇,提取出来的提取液浓缩至接近50mL(小于50mL),然后用60%乙醇定容至50mL,摇匀,过滤,精密移取续滤液4mL于10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0.1mol/L三氯化铝甲醇显色剂溶液4ml,摇匀,定容,放置10分钟。

以60%乙醇为空白,测定吸光度,代入上述回归方程中,计算出百分含量。

Y=29.302X+0.0213相关系数:

r=0.9999。

黄酮在4ug-20ug/mL范围内,吸收度和糖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多糖含量测定

取玉米须柱头2.0g放入圆底烧瓶中,以1∶20为料液比,用蒸馏水于90℃水浴内提取1h,倒出,加入10mL溶剂提取30min,共提取2次,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后,置50mL容量瓶中定容。

取滤液5mL,定容于25ml容量瓶,摇匀。

从25ml容量瓶中移液0.5ml至10mL具塞试管,加1ml5%苯酚,3.5ml浓硫酸,40℃恒温水浴30min,自然冷却15min至室温,在490nm处测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计算出浓度,最后计算出得率。

同时精密吸取蒸馏水0.5ml,于10ml试具塞试管中,加入5%苯酚溶液1mL,迅速加入3.5ml浓硫酸,迅速摇匀,同法做空白在49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值如下:

y=0.0038+5.91x,相关系数,r=0.9999,在糖含量60~140μg/mL范围内,吸收度和糖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模块二

实验五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间接氧化还原测定CaO的含量。

2.巩固沉淀分离、过滤洗涤与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其次为MgCO3、蛋白质、色素以及少量的Fe、Al。

利用蛋壳中的Ca2+与草酸盐形成难溶的草酸盐沉淀,将沉淀经过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