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274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地形图》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形图》说课稿.docx

《《地形图》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图》说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形图》说课稿.docx

《地形图》说课稿

《地形图》说课稿

《地形图》说课稿

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选自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

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

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

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我拟订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

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对于“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这一标准虽然“标准”中只列

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

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

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鉴于本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地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等

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这一重点是通过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

图和用手的形象演示来达到。

而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的难点应该是在等高线地形图

上识别地形种类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来实现的。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高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兴趣主

要是因为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

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

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初一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所以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

主导作用。

说教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的难度较大。

如果还是用传统灌输

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有

必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就

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实际的

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通过及时的反馈

评价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达到高层次的目标认知结构以保证最佳教学效

果的实现。

由于它顺应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因此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当然探究式教学也不是孤立的要与其他的教

学方法如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等综合运用这样才能受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也有所创新在学习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时让

学生伸出左手形象演示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鉴于上述教法需要师生准备的一些教具课件、橡皮泥、水彩、等高线示意图、等

高线模型、小刀。

说学法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所用到的学习方法有自学探究、读图观察、观察分析、比较分

析、归纳总结、资料搜集、展示资料、合作学习等。

其中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组织做到合理分组和合理分工教师还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教师需要提

供学生正确的读图的方法、需要对学生的比较分析及归纳总结进行引导和提示等。

说教学程序

1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新课开始我用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引入内容

是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勘探地形的英国人搜出来的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但是

他们撒谎说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真是一只只的蝴蝶。

收留了这两个人在

族里而且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

我相信讲到

这里的时候孩子们的心仿佛被一种使命感给紧紧地抓住了激发了学习热情自然地引

出了新课。

2新授

新授内容分成四部分首先是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接着是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然后

是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最后是学习地形剖面图。

学生首先自学概念和观察分析对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为了防止

学生盲目看书我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提出要求对重要语句、关键字词要认真领

会例如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对于在自学中困难较大的学生我要尊重他们的个

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青藏高原上

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接下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时间分配约二十五分

钟左右可以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调节。

首先课件展示等高线示意图及模型理解概念。

接着课件演示绘制过程以加深概念的理解。

通过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各地的高低过渡到等高线地形图。

通过课件演示

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和学生按小组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

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主要是想通过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

理性认识。

然后学生观察分析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学生观察分析有困难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再结合用手形象演

示来突破重点。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

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

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

崖。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

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

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

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判读地形。

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

接下来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参照课本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首先学

生分工合作在等高线图之间绘上不同的颜色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然后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并且总结分

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并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学生纵向思维的能力。

最后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地形剖面图。

学生自己得出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

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结论。

然后通过学生切割地形剖面图、观察剖面、阅读课本

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最后通过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完成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3小结

先由学生小结我补充肯定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内容。

4、练习

以当堂练习的为主目的是检测、反馈和强化所以以基础知识为主重点还是等高

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5板书

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所以不在黑板上演示板书而是利用屏幕穿插显示。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石门初中  石太年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下面我就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

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

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

从而使学生具备了较系统的基础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地形,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简略,可塑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本节课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课堂上,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2、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底和坡度陡缓;了解绘制等高线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态。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遇到的地理问题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三图;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3)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植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识别山体部位。

(2)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

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

估算海拔。

5、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

二、说教法选用

1、“海拔和相对高度”。

通过提问:

为什么楼房河人说西岱顶的高度为800多米?

而我们却说西岱顶的高度为1544米?

从一座山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高度?

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2、等高线。

由海拔引出等高线,通过视屏(演示法)让学生体会等高线制作过程及原理,绘完等高线后重叠成山地模型。

并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制作山体模型,来增强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动手操作法)。

3、判读坡度的陡缓与估算海拔。

通过(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识别山体部位。

多媒体演示以及山体模型(演示),经过(讲练结合法)完成目标。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动手根据等高线制作山体模型,对照山地模型和五种山地地形形态,比较和归纳“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的特征,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坡度的陡缓,问题探究,讲练结合等。

这些都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自我破解难点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我们家乡著名景点西岱顶去旅游(播放西岱顶自认风光视频)。

刚才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西岱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起伏状态呢?

那么,我们又怎样把这高低起伏的状态在平面图上反应出来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出示想一想,七年级刘涛同学从老师那里知道西岱顶的主峰是1544米。

可是刘涛暑假和同学到西岱顶去旅游,楼房河小学的袁宁却告诉他,在他们那里看到的西岱顶主峰只有800多米。

这下刘涛就不明白了:

同样是一座山,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高度?

你能不能帮助刘涛解答这个问题?

设置悬疑,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1)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不同(课件出示课本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

(2)教师讲解概念。

(3)回归解决生活地理问题:

西岱顶的两个高度分别是什么高度?

三、等高线地形图

根据海拔承转到等高线地形图

(1)演示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动画,由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以及什么是等高线。

并由此引出等深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2)动手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山体模型。

(3)问题探究:

估算海拔,讲授估算海拔的方法;计算相对高度。

通过选择容易上山的路线认识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山体模型上指认山体部位的基础上,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五种山地形态,比较和归纳出五种等高线形态的特征,尤其是“山谷和山脊”。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

五、小结与作业小结由学生谈收获(更容易反馈学习信息),作业由学生自行设计(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