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411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docx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2014年1月1日起,甲型H1N1流感纳入流行性感冒统计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2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

鼠疫、霍乱,共2种。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3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共26种包括: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共26种。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

4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3],共11种。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

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所以每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轻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重者可留后遗症甚至死亡。

  一水痘

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

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

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在冬未、初春季节。

90%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高峰为6~9岁,但亦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新生儿期。

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

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7~8天。

潜伏期11~21天,一般14天左右。

  水痘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侵入血中,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皮肤及内膜损害而发病。

  【并发症】

  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

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

1、皮肤继发感染:

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

2、 血小板减少:

常有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包括肾上腺出血,预后不良。

3、水痘肺炎:

儿童不常见,临床恢复迅速,X线改变常持续6~12周,偶有死亡报道。

4、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及睾丸炎均有少数病例报道;喉部损伤可引起水肿,严重者致呼吸窘迫。

 5、神经系统:

脑炎常在出疹后数日出现,呈现小脑症状者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颤抖等较出现惊厥及昏迷等脑症状者预后为好。

存活者中15%有癫痫、智能低下及行为障碍等后遗症。

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包括:

格-巴综合征、横断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伴暂时性视力丧失的视神经炎和下丘脑综合征等。

Reye综合征在水痘后发生者占10%。

  【预防】

(一)对使用大剂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损和恶性病者,在接触水痘72小时内可给予水痘一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顶防作用。

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如患水痘,终止妊娠是最佳选择。

  

(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使用:

副作用少,接触水痘后立即给予可以预防,即使患病亦极轻微,故对使用激素或恶性病患儿接触水痘后应予以注射。

  (三)控制传染源:

病人必须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痴为止。

托幼机构中接触的易感者应检疫3周。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抱耳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

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约8%)、睾丸炎(约6%)、卵巢炎(约5%)、胰腺炎(约10%)等。

  【流行病学】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有时可发生流行,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稚园、学校、集团宿舍和军营等。

本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

1岁以下婴儿因有母体获得的抗体存在,发病者少。

大多数患者是14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中亦可发生。

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并发症】

 一、睾丸炎:

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

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

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

  二、卵巢炎:

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

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

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

  三、甲状腺炎:

有少数患儿并发颈部胀肿疼痛、心跳加快、食欲亢进的症状。

  四、脑膜脑炎:

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头颅CT检查无明显改变。

还有极少数患儿并发脊髓炎、心肌炎、乳腺炎、胰腺炎、听神经炎、面神经炎、嗅神经炎等等。

【预防】

  1、在儿童集体机构或人群密集处易形成流行,因而应少去公共场所。

2、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保证儿童睡眠充足。

3、患厌食症者易早治疗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4、可服中药板蓝根冲剂,连服三天。

5、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减毒活疫苗皮内或皮下注射,或鼻口喷雾,90%的人可产生抗体,因此是最为可靠的预防措施之一。

6、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学生。

三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流行病学】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传染性极强,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

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

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

  好发于冬春季节,其它季节也有散在发生。

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长趋势。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麻疹一般呈地区性流行,在未普种疫苗的地区,当易感者累积至40%以上时,在人群集中的大城市中可发生大流行,约每2~3年流行一次,而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边区、山区则间隔时间较长。

麻疹的传染性很强,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易感者(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中)几乎90%可受感染。

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见。

男女之间无差别。

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

【并发症】

(一)肺炎:

在病程各期均易并发继发性肺炎,以出疹期为多见。

并发肺炎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持续升高,常并发脓胸、脓气胸、心肌炎、心衰及循环衰竭等。

若病程迁延不愈,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

严重肺炎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喉炎:

麻疹患者常伴有轻度喉炎。

重症喉炎多系合并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则有声嘶加剧。

如不及时处理,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则可迅速发展至三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三)心肌炎、心功能不全:

重症麻疹因高热、中毒症状严重,可影响心肌功能,尤其在营养不良小儿及并发肺炎时,病毒危重。

  (四)脑炎:

麻疹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较其他出疹性疾病为多,发病率约1‰~2‰。

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失明等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此为一种麻疹远期并发症,属亚急性进行性脑炎,发病率约在1~4/百万。

总病程约一年余,可短至半年,长达6~7年。

最后死于营养不良、恶病质及继发感染。

  (五)其他:

尚可并发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大多为细菌继发感染。

常因慢性腹泻、照顾不当、忌口等引起营养不良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原有结核病灶者可扩散恶化,发生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麻疹后也易发生百日咳、水痘等感染。

  【预防】

  

(一)自动免疫:

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二)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

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

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三)综合预防措施:

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招待呼吸道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

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

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易感儿不患门,集体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察。

  四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发生大面积流行,甚至是世界性大流行。

  【流行病学】

  流感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好发于冬春季节,以经常形成局部或大规模的流行为其主要特征。

此症传播力极强,且易引起肺部感染。

流感病人是主要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

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流感流行的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复发。

  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化非常快,被称为“千面病毒”,所以流感是一种由不断变异的病毒导致的不变的疾病,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并发症】

  多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於流感的人不胜其数。

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肠胃炎、晕厥、出现幻觉等,后果十分严重。

  【预防】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五)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七)流感疫苗接种是世界公认的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

流感疫苗的免疫接种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免疫预防是减少流感危害的一种重要措施和手段,对高危人群、易感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

五病毒性肝炎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五种。

其中以甲、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

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0.09%。

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常见。

我国是个肝炎大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第一位,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就达1.2亿。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病人和感染者,传染性强,经消化道即粪-口传染。

可引起暴发流行。

甲型肝炎患者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出现黄疸后20天始无传染性。

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2、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肝炎患者的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有医源性、伤口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

急性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较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

  3、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及伤口感染。

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

丙型及戊型肝炎的发病者以成人较多。

【并发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肾、胰、骨髓、甲状腺等。

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

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乙型,尤以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病例可呈重型肝炎的临床过程。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预防】

  1.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2.急性期病人应隔离。

患者饮食用具、洗漱用具要专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避免医源性感染,保护好伤口,育龄期妇女必须避免怀孕。

进食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忌酒、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

给予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清淡饮食,食欲恢复好再正常饮食,给予高蛋白如奶、蛋、鱼、瘦肉等,适量吃糖。

  3.防止血液污染,尽量减少输血及使用血制品等。

  4、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

目前最常用的效果较好的疫苗有甲肝疫苗、乙肝疫苗,防止母婴垂直传播的有乙肝免疫球蛋白,另外如丙种球蛋白等也可增加抵抗力。

  六肺结核

  肺结核,过去曾被称为“痨病”,又被称为“白色瘟疫”,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核病,是由于结核杆菌在肺部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对健康危害较大的慢性传染病。

肺结核分为原发性肺结核(I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浸润型肺结核(III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IV型)、结核性胸膜炎(V型)等。

  【流行病学】

  据统计在全球肺结核平均每天夺去千人性命,2003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地区委员会宣布西太平洋地区为“肺结核病危机”,该地区包括东亚和太平洋三十七个国家。

2003年底我国有五分之四的人已感染结核杆菌,因此我国已宣布进入结核病防治“紧急状态”,所有肺结核病人必须归口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诊治。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已有近1/3的人口已经感染了结核菌,每年新发生结核病人870万例,每年死于结核病达200万例。

全球目前有结核病病人2000万例。

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

1)zhengfu的忽视:

发展中国家无力支持结核病防治工作。

  2)移民和难民增加。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的流行。

  4)多药耐药病例增加:

由于病人的不规律治疗所致。

【并发症】

  常见有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肺癌(尚无确切证据)、矽肺结核、真菌继发感染、淀粉样变等。

  【预防】

  作为结核病疫情严重,全球结核病高负担第二位的国家,我国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球结核病控制工作,因此全球对我国的结核病控制工作极为关心,一些国家和组织相继给与了一定的支持,形成了我国庞大的结核病控制项目,zhengfu亦对肺结核实行规范化管理及免费治疗。

  肺结核是一个流行较广的慢性传染病,必须以预防为主。

预防结核病的传播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一、控制传染源,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结核病人,尤其是痰结核菌阳性患者早期接受合理化疗,痰中结核菌克在短期内减少,以至消失,几乎100%可获治愈,因此早期发现病人,尤其是菌阳性者,并及时给予合理的化疗是现代防痨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切断传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因此禁止随地吐痰,对菌阳性病人的痰、日用品,以及周围的东西要加以消毒和适当处理,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2小时,患者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10-15分钟,被褥在列日下暴晒4-6小时,痰盒便器可用5%-10%来苏浸泡2小时,最好将痰吐在纸上烧掉或用20%漂白粉溶液泡6-8小时。

  三、接种卡介苗。

它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

可维持5-10年,因而隔数年后对结素试验转阴者还需复种。

接种对象是未食结核菌感染,结素试验阴性者,年龄越小越好,一般在出生后三个月内注射,主要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中小学生和新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结素试验阴性者进行接种与复种。

但种卡介苗所产生的免疫力也是相对的,应重视其它预防措施。

  七狂犬病

  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一旦发病,死亡率达100%。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预防接种在本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据相应的数字统计,狂犬病一直高居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和病死率首位。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我国流行已久,自1951年起开展全国性灭犬活动,狂犬病控制工作大见成效,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疫情又开始上升并日趋严重。

  ①传染源:

病犬和无症状带毒犬是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病猫、病狼等患病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带毒动物作为狂犬病的传染源,其危害大,给预防工作带来了困难。

  ②传播途径:

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狂犬病毒,通过咬伤、抓伤人体皮膜、粘膜而传染给人,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

  ③人群普遍易感,被病兽咬伤后如未进行预防免疫,发病率达15%~60%。

  ④流行特征:

本病为恒温动物的传染病,公布广泛,国内以家犬密度大的地方多见。

本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冬季发病率略低。

患者以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的农村青壮年和儿童居多。

  【狂犬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家中尽量不养猫、狗之类动物。

如养了应经常保持动物清洁。

严格管理家犬,消灭野犬。

可疑有狂犬、狂猫时立即杀死,不剥皮,不食,要焚烧或深埋。

  2.切断传播途径:

重要的是防止猫、狗咬伤,教育小孩不要戏弄它。

狂犬病人的污染物、分泌物和住处,应彻底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要紧的是被咬伤后预防注射和及时正确的处理。

  4.立即预防注射:

凡被猫、狗以及其他兽畜咬伤的当天,以及其后的3、7、14、28天各肌肉注射1支狂犬疫苗。

  经常接触可疑病犬、病猫者和实验人员,应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分别于1、7、21日各1次,以后每年再加强免疫1次。

【狂犬病的急救】

  急救原则是不论什么狗咬伤均应立即急救。

  一是洗。

被咬的伤口赶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液(两者不能同时使用)或清水反复洗伤口20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清水冲洗,把含病毒的唾液、血水冲掉。

  二是挤。

能挤压的地方,边冲水边往伤口外挤,不让病毒吸收到人体内。

或用吸奶器或火罐将伤口内的血液吸出,随之把毒素也吸出。

  三是消毒。

冲完后,马上用75%的酒精或碘酒擦伤口内外,尽可能杀死狂犬病毒。

 四是注射抗体。

以抗狂犬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周围皮下肌肉浸润注射,以中和狂犬病毒。

五是注射狂犬病疫苗。

被咬后,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八部分疫苗所预防的疾病

  可预防的疾病种类对象保护期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疫苗1岁以上5-7年

  流行性感冒流感疫苗6个月以上不足1年

 水痘水痘减毒活疫苗  1-13岁未患病者10年以上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疫苗8个月以上长期  风疹风疹疫苗8个月以上长期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麻风腮/麻风/麻腮疫苗8个月以上长期

  狂犬病狂犬病疫苗/免疫球蛋白任何年龄半年  霍乱霍乱菌苗任何年龄3-6个月

  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菌苗任何年龄1年

  细菌性痢疾口服痢疾疫苗2岁以上1年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脑膜炎多糖疫苗6个月-15岁3年

  乙型脑膜炎(乙脑)乙型脑膜炎疫苗6个月-10岁2-4年

  23种血清型的肺炎球菌感染23价肺炎球菌疫苗2岁以上5-10年

  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脑膜炎、肺炎、败血症、关节炎等)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个月-5岁1-2年

  (安尔宝)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疫苗2个月-2岁1年(80%)  另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乙肝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也可用于其他人群,分别预防乙型肝炎、麻疹和肺结

九、夏季

高温天气使各种病菌以及病毒都肆意繁衍,特别是夏季流行性疾病更是高发,因此在这个季节一定要特别注意预防。

那么夏季流行性疾病都有哪些呢?

1、普通感冒

这种感冒在夏季是最为常见的,主要是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大部分人都是因为鼻病毒所引起。

子啊发病初期症状都比较急性,常见的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等,虽然说病虽小,但给人体造成的困扰以及痛苦也是极大的。

 夏季如果出现畏寒、头痛等情况时一定不要马虎,这很有可能就是感冒的前兆。

在平时除了要多注意饮食之外,同时每天可以养成用清水洗鼻子的习惯,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感冒的发生。

  2、疱疹性咽峡炎

在夏季很多人都会出现有咽痛、发热的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的话,还有可能会引起扁桃体发炎以及一系列的并发症。

而且这种情况一般都比较多见于儿童,因此家长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小孩的卫生情况,让其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谨防病从口入。

      

夏季流行性疾病

   3、咽结膜热

夏季还经常会发生咽结膜热的病症,这种病症主要是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调查发现,这种流行病多发于一些公共产所,特别是游泳场地。

因此在夏季游泳的时候必须提高警惕,最好是去一些卫生有保障的场所游泳,并且在游泳后回家一定要全身冲洗,以免细菌侵害人体。

   4、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夏季同样是扁桃体炎高发的季节,在患有扁桃体炎的同时还极有可能会伴有高烧,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很有可能会烧坏大脑并且疼痛更加明显。

在出现扁桃体炎的时候最好不要盲目用药,首先一定要多喝水,并且还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以及治疗,这样才不会耽误病情。

     这些夏季流行性疾病都是最为常见的,因此在平时必须要多注意预防,特别是个人卫生一定要特别注意。

十、春季

天气回暖,是流行病高发季节,那么,春季易发的流行病都有哪些呢?

 1.头痛:

四季之中春季头痛者最多。

春天天亮早了,睡眠时间减少,造成睡眠不足,引起精神紧张,大脑血管反射性轻度扩张,发生紧张性头痛。

 2.溃疡病:

春季机体代谢增高、胃液增加,凡此种种,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或诱发溃疡病。

溃疡病人应合理膳食、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防寒保暖、稳定情绪。

3.过敏性疾病:

春暖花开,杨柳吐絮万物复苏,微生物、花粉、杨柳絮等致敏原容易使过敏性体质者产生变态反应,引发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

4.“红眼病”:

就是急性结膜炎,春夏季极易流行。

它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只要眼睛接触了病人眼屎或眼泪污染过的东西,就会受到传染,在几小时后或1~2天内发病。

   5.胃肠型感冒:

感冒不一定有咳嗽、流鼻涕、发烧等症状。

而先以剧烈的呕吐为主,还会出现阵发性的腹痛、轻微的腹泻,这是胃肠型感冒的主要症状。

春季天气变化大,冷空气或忽冷忽热的饮食会刺激肠胃黏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