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517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洋资源论文字.docx

海洋资源论文字

海洋资源论文2000字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

于是我们不得不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浩瀚无垠的海洋,有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各种各样丰富的海洋资源还没有被大众了解。

充分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将来的生存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如何将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运用成为当今世界资源开发的最主要的问题。

在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海洋环境的保护也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我们要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物,捕捞,渔业,水产,食品,环境。

(一)富饶的海洋水产资源

(二)海洋捕捞

(三)渔业资源

(四)水产养殖

(五)海洋食品加工

(六)海洋环境污染

(七)海洋环境治理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海洋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现如今,海洋丰富的资源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对海洋的开发早已经不再困难。

从原来的海洋渔业资源到现在对海洋深层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

还有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海水养殖等产业,都是对海洋的一种开发和利用。

但是随着人们对海洋的进一步探索,我们蔚蓝的海洋也开始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海洋的水环境质量逐渐恶化,海水污染严重,造成海面出现赤潮现象。

沿海和近海海域多数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

海水富营养化和营养盐失衡,海洋生态环境丧失或改变,危及海里的各种水生动植物。

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在海洋开发的同时偶小的防止海洋遭受污染,这是我们大家首先解决的难题。

在海洋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方面,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海洋生物保护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机构。

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游侠开发,合理建设水产养殖,保护海洋。

对于各种海洋产品要做到合理捕捞,在食品加工方面也要安全卫生。

在我们享受着海洋带给我们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保护海洋的义务,让我们与海洋和谐相处!

正文:

一.海洋水产资源

简介:

海洋水产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各种(类)资源。

 

  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

许多海洋动、植物可供药用或作工业原料。

 

  狭义的海洋水产资源一般指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和其他有捕捞价值的海洋生物(海兽及鲸等),其中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

 

海洋水产资源具有再生能力,利用合理,并辅以人工增、养殖,即能永续作业,资源长盛不衰。

反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就会减少,资源就会衰退,甚至枯竭。

此外,保护海洋水域不受污染也是保护水产资源的重要方面。

分类:

按资源性质(或功能)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按其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可以分为冷水种、温水种和暖水种3类。

 

按生物的基本生态类型,分为海洋浮游生物(如毛虾、燐虾、海蜇等)、游泳生物(如鱼类、头足类、鲸类、海豹、海龟、海蛇等)和底栖生物(如贝类、虾蟹类、海参等)。

世界海洋鱼类资源状况:

世界海洋鱼类有11675种,占世界鱼类的58.2%,大体分为3类:

 

  ①水深<200米的大陆架鱼类有9130种,占海洋鱼类的78.2%; 

  ②水深>200米的深海鱼类有1010种,占8.65%; 

  ③大洋自表层至水深100米处的大洋性鱼类有1535种,占13.15%。

我国水产资源状况:

海洋水产品产量约占水产总产量的57.72%,其中以鱼类数量占绝对优势。

中国海洋鱼类约有1700余种,其中经济鱼类约300种,常见的高产量经济鱼类约60~70种。

此外还有沿海藻类约2000种,虾蟹类近300种;经济软体动物约200种。

 

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以上在海洋。

据科学家估计,海洋的食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它所提供的水产品能养活300亿人口。

可是目前人类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仅占其总量的2%,还有很多可食资源尚未开发。

人们在海洋中若繁殖一公顷水面的海藻,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相当于40公顷耕地每年所产大豆蛋白质的含量。

光近海领域生长的藻类植物加工成食品,年产量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5倍。

总结:

种属繁多:

20多万种(动物18万种,含16000多种鱼类),鱼、虾、贝、藻等。

用途:

食用和药用;养殖、增殖等可持续利用

二.海洋捕捞

简介:

海洋捕捞业,从渔场利用方面划分,一般分为沿岸捕捞业、近海捕捞业、外海捕捞业和远海捕捞业

沿岸水域---水深40米以内

近海水域---水深40-100米

外海水域---水深100米-大陆架边缘

深海水域---大陆架以外

我国海洋捕捞业生产的特点:

海区角度:

我国捕捞产品产量主要来自于东海,其次是南海和黄海,来自渤海和其他海区的捕捞量较小。

渔获品种角度:

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中,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渔获物总量的67%,其余依次是虾蟹类、贝类和藻类。

我国沿岸和近海海洋捕捞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近海底渔资源利用过度,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

2、捕捞结构严重失调,捕捞生产秩序混乱。

3、渔船数量增加,船舶趋于小型化:

违规渔船的存在是我国海洋捕捞强度失控的主要原因。

4、近海水质污染严重,加剧了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

5、新的海洋制度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产生重大影响。

三.渔业资源

1、沿海大陆架(从海岸——200米深的海底)海域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而渔获量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原因:

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物质因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

2、温带地区海洋渔业资源集中。

原因: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来自腐烂的生物遗体。

温带地区暖流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

3、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温带地区一些国家渔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日本都位于温带地区。

中国:

利用浅海渔场、浅海滩涂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

远洋捕捞发展很快。

日本:

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北太平洋渔场(如:

北海道渔场)

太平洋东南太平洋渔场(如:

秘鲁渔场)

大范围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如:

北海渔场)

大西洋西北大西洋渔场(如:

纽芬兰渔场)

东南大西洋渔场

四.水产养殖

简介:

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包括种植)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

为农业生产部门之一。

按水域性质分为海水和淡水养殖业。

按养殖、种植对象,分为鱼类、虾蟹类、贝类,及藻类、芡、莲、藕等。

中国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远至公元前1142年(殷末周初)已知凿池养鱼,范蠡约在公元前460年著有《养鱼经》,为世界最早的养鱼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改造利用一切可供养殖的水域和潜在水域,扩大养殖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水体)产量;开拓水产养殖的新领域、新途径,发展工厂化、机械化、高密度温流水、网箱(包括多层网箱)、人工鱼礁、立体、间套混等养殖,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挖掘水产生产潜力;保护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水产养殖业获得较快发展。

 

  水产养殖业是利用适宜水域养殖水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事业。

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从事水产养殖的时期较之采捕天然水产资源的捕捞业为晚。

水产养殖业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影响及控制水域能力的增强。

种类:

按养殖水域,水产养殖可分为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浅海滩涂养殖;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贝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藻类栽培;按养殖方式,可分为精养、粗养、单养、混养、工厂化养殖以及静水式、流水式养殖。

意义:

发展水产养殖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能经济地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食品。

在动物饲养中,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较之陆生恒温的家畜、家禽能量消耗少,饲料转化效率高,产品中动物蛋白质含量也高。

能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饲料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来源。

对于弥补海洋捕捞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捞量受到天然渔业资源更新的限制。

渔业预测指出,年渔获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已达到顶点,今后单靠捕捞天然渔业资源将无法满足需求量。

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在近海地区,可因养殖产量增长减轻捕捞强度,防止过度捕捞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在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与农业的其他一些生产相结合,利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代。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养鱼经验和完整的养鱼技术。

中国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辽阔的水域,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淡水水域约有2.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左右,其中可以进行养殖的水面7500万亩,还有大量的稻田具备养鱼条件;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且多数海区底坡度较小,平均深度不大,浅海滩涂广阔,可养面积约2000万亩,养殖潜力很大。

1985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09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3.8%。

其中内陆水域养殖产量238万吨,浅海滩涂养殖产量71万吨。

 

  1982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超过800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10,其中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产量约各占一半。

水产养殖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其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5%,其中中国的产量占1/3以上。

此外,苏联约占6%,美洲和欧洲约各占2%。

五.海洋食品加工

概述:

由于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多地成为人类保健食品、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

开发海洋食品已成为今后发展方向。

海洋生物独特的脂肪酸:

海洋生物含有独特的脂肪酸。

海洋生物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含有一定量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更为禽畜肉和植物性食物所不含,这种脂肪酸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鱼油为原料制成的药品的保健食品对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

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易于为人体吸收,人们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充足,其中尤以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

日本等国研制的浓缩鱼蛋白、功能鱼蛋白、海洋牛肉等,均以鱼类为主要原料制成。

海洋生物是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宝库。

海虾、海鱼中钙的含量是禽畜肉的几倍至几十倍;牡蛎中富含锌;海带中富含碘元素;鱼肉中的铁最易被人体吸收;用鱼骨、牡蛎壳等加工制成的“海洋钙素”、“生物活性钙”对防治缺钙有独特疗效。

海洋生物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

海洋生物中还含有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许多生物资源中含有对生物体和人体具有重要的调控生理功能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不少对维系生态环境和生命的最佳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将这类有效成分命名为生物活性物质。

如海藻中含有的牛磺酸,可有效防止膳食脂肪吸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低血压等功效。

六.海洋环境污染

简介:

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海洋的污染主要是发生在靠近大陆的海湾。

由于密集的人口和工业,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换不畅,使得海水的温度、pH、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

目前,海洋污染突出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几个方面;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有波罗的海、地中海、东京湾、纽约湾、墨西哥湾等。

就国家来说,沿海污染严重的是日本、美国、西欧诸国和前苏联国家。

我国的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虽然汞、镉、铅的浓度总体上尚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但已有局部的超标区;石油和COD在各海域中有超标现象。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渤海,由于污染已造成渔场外迁、鱼群死亡、赤潮泛滥、有些滩涂养殖场荒废、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正在丧失。

分类:

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1.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

 

2.金属和酸、碱。

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 、锑 、汞 、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

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

 

3.农药。

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

对海洋生物有危害。

 

  4.放射性物质。

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

 

  5.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

由径流带入海洋。

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

 

  6.热污染和固体废物。

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

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污染源:

污染海洋的物质众多,从形态上分有废水、废渣和废气。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以及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方式,大致可以把污染物的种类分为以下几类:

1.石油及其产品:

包括原油和从原油中分馏出来的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等,以及经过裂化、催化而成的各种产品。

目前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约1千万吨,主要是由工业生产,包括海上油井管道泄漏、油轮事故、船舶排污等造成的,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事故,一次泄漏的石油量可达10万吨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大片海水被油膜覆盖,将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海产品的价值,以及其他海上活动。

2重金属和酸碱:

包括汞、铜、锌、钴、镐、铬等重金属,砷、硫、磷等非金属以及各种酸和碱。

由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的汞,每年可达万吨,已大大超过全世界每年生产约9千吨汞的记录,这是因为煤、石油等在燃烧过程中,会使其中含有的微量汞释放出来,逸散到大气中,最终归入海洋,估计全球在这方面污染海洋的汞每年约4千吨。

镉的年产量约1.5万吨,据调查镉对海洋的污染量远大于汞。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的某些重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酸碱等的量,呈增长趋势,加速了对海洋的污染。

3农药:

包括有农业上大量使用含有汞、铜以及有机氯等成分的除草剂、灭虫剂,以及工业上应用的多氯酸苯等。

这一类农药具有很强的毒性,进入海洋经海洋生物体的富集作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性就更大,每年因此中毒的人数多达10万人以上,人类所患的一些新型的癌症与此也有密切关系。

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

这类物质比较繁杂,包括工业排出的纤维素、糖醛、油脂;生活污水的粪便、洗涤剂和食物残渣,以及化肥的残液等。

这些物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能促使某些生物急剧繁殖,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易形成赤潮,继而引起大批鱼虾贝类的死亡。

 

4放射性核素:

是由核武器试验、核工业和核动力设施释放出来的人工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锶—90、铯—137等半衰期为30年左右的同位素。

据估计目前进入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总量为2—6亿居里,这个量的绝对值是相当大的,由于海洋水体庞大,在海水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在较强放射性水域中,海洋生物通过体表吸附或通过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并逐渐积累在器官中,通过食物链作用传递给人类。

 

5、固体废物:

主要是工业和城市垃圾、船舶废弃物、工程渣土和疏浚物等。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产生各类固体废弃物约百亿吨,若1%进入海洋,其量也达亿吨。

这些固体废弃物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的水生资源和破坏沿岸景观。

 

6、废热:

工业排出的热废水造成海洋的热污染,在局部海域,如有比原正常水温高出4摄氏度以上的热废水常年流入时,,就会产生热污染,将破坏生态平衡和减少水中溶解氧。

 

  上述各类污染物质大多是从陆上排入海洋的,也有一部分是由海上直接进入或是通过大气输送到海洋的。

这些污染物质在各个水域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因而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完全一样。

特点: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以控制。

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

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

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

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

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与大气、陆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的特点:

 

  一是污染源广,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都将汇入海洋。

 

  二是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物转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三是扩散范围广,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污染了,往往会扩散到周边,甚至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

 

四是防治难、危害大。

海洋污染有很长和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危害: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在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难把它们完全理清楚。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在环境问题中还有另外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资源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

 

  海洋的污染主要是发生在靠近大陆的海湾。

由于密集的人口和工业,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换不畅,使得海水的温度、pH、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

目前,海洋污染突出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几个方面;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有波罗的海、地中海、东京湾、纽约湾、墨西哥湾等。

就国家来说,沿海污染严重的是日本、美国、西欧诸国和前苏联国家。

我国的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虽然汞、镉、铅的浓度总体上尚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但已有局部的超标区;石油和COD在各海域中有超标现象。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渤海,由于污染已造成渔场外迁、鱼群死亡、赤潮泛滥、有些滩涂养殖场荒废、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正在丧失。

七.海洋环境治理

防止海洋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1、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 

  2、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3、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 

  4、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 

  5、宣传教育;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国家海洋局1中国海洋政策1海洋出版社,1998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1中国自然资源丛书1海洋卷,1995

中国海洋报“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11998年1月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