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527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docx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一

安徽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

高中化学学科简报

(一)

主编:

马金星朱庆斌程素芳

责编:

程素芳2011年9月2日

目录

卷首语

我与网络研修共成长……………………………………02

学科辅导方案

……………………………………03

视频答疑辅导方案……………………………………04

佳作集锦

问题一优秀解答选集………………………………05

问题二优秀解答选集………………………………17

热帖跟进精选

教师感兴趣的话题…………………………25

分享难忘的命题经历…………………………27

感悟减负和增效的关系…………………………28

存在问题及温馨提示…………………………33

我与网络研修共成长

回想刚参加网络研修时,那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作为学员的我对网上学习一方面感到新奇,另一方面还是对这一新生事物持着怀疑的态度,总以为继续教育那应该是专家和学员面对面的事,网络研修无非是一些走过场的东西,流于形式罢了,应付一下就可以!

我和我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大都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学分而采用挂学时的方式来完成过程性学习,同时基本是对照考核要求来一一完成论坛、答疑和文章区的要求,甚至周围不少同事的过程学习和形成性考核还有让他人替代完成的现象,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随着学习的推进,后来觉得并非如此简单,思想上渐渐也有所重视。

这一切都源于继续教育中心提供学习内容的新颖、有效和辅导老师认真负责工作态度,他们每天都坚守岗位,适时帮学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完成学员作业的批改、发表评论,与学员交流,互动效果很是不错,而且克服了以往只是专家讲,培训老师听的这种单一培训形式。

自己对网络研修的认识也由被动的迫于环境,不得不学,转变为主观上主动的去学习,认为应该学。

特别是2010年我有幸被聘为安徽省化学学科首席辅导老师,在备课会上,我聆听了省厅领导和众多学科专家对网络研修的重要性解读,思想上更重视了。

担任化学学科组组长的马金星特级老师,他以身作则,制定了严密可操作的辅导计划,同时对化学组的几位辅导老师在学员培训期间的工作进行了切实可行的分工,较圆满地完成了2010年的网络培训工作。

在作为首席辅导老师的期间,我上网学习的时间和频率也比以前更多了,对网上研修的了解也更进一步了。

网上学习就好象给我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它不仅让我把自己的收获与别人一起分享,而且还能得到专家同行老师的帮助。

网络研修让我有更多机会与同行交流,让我在研修中提高认识,不断成长。

通过观看视频,发表文章,写作业,发表评论等形式多样且新颖的学习方式,受训教师收获的不仅有实践性、经验性的知识,还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

网上与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

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

加上网络研修可以免除路途车船之苦,而且不受时空限制,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今后教师培训的趋向。

作为辅导老师,我把跟帖、回帖都当作一面镜子,照着别人,也照着自己,时不时监督自己,在跟帖、回帖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这里会有很多老师有着相同的困惑、烦恼,看到那些来自同行勉励的话语,大家的心态也就平和了。

大家互相鼓励,自我减压、自我调节,感觉这里不仅是教师心灵的交流平台,还是教师教学的加油站!

随着学习的推进,我每天坚持看学员的文章,点评文章,发帖回帖,及时完成学员作业的批改,同时尽量给每位老师的作业以恰当的点评,一句不经意的赞扬,曾让不少学员对我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还有不少学员还成了我很好的网友。

作为辅导老师的我们除了白天要完成本职工作,夜深人静时我们还在面对屏幕,敲击着键盘,点评文章,完成答疑。

忙碌、疲劳却充实着。

我深知,我们的点滴努力都将推动网络研修的完善和发展。

网络研修因将有我们的参与而更精彩!

(作者:

程素芳)

为增强2011年高中化学远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辅导模式,确保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帮助参训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和教学,特制订本方案。

一、问题征集

7.27—7.31围绕“有效评价”(命好题)主题要求,向参训学员征求相关话题,后经化学辅导小组筛选、梳理,确定好交流和论坛平台的主话题,发在网上供学员交流、讨论。

二、人员分工与安排

1、任务分解

马金星负责主话题的征集与筛选,辅导方案的撰写、上传,终结性简报的制作,负责阜阳42、合肥132、池州195、亳州34、宿州377学员(780人)离线考试的批阅。

朱庆斌负责优秀学员的统计与筛选,视频答疑及其人员的组织,负责巢湖128、芜湖221、蚌埠339、铜陵99学员(787人)离线考试的批阅。

程素芳负责离线考试的设计与发布,学中简报的制作与上传,负责黄山132、宣城59、六安116、淮南5、淮北20、滁州446学员(778人)离线考试的批阅。

2、值班安排

周一、周二:

朱庆斌周三、周四:

程素芳周五、周六:

马金星

周日:

全部参与(平时在非值班时间也可上网辅导)

三、做好网上辅导的组织管理工作

1、尽最大限度调动学员网上互动的积极性。

2、做好各平台的话题引导,保证学员参训的实效性。

3、辅导老师每人至少发2篇与主题有关的导学材料。

四、离线考试及其批阅

1、今年的离线考试采用“二选一”模式。

离线考试试题(以下两题学员任选一题作答即可,作答以300—500字数为宜。

(1)通过“有效评价”专题学习。

请就2011年高考广东卷理科综合化学第33题提出自己看法和建议;并就此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增设1—2个新的设问(附参考答案)。

(2)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请你列举一则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成功案例片段。

2、按实际参训教师数三人平均分配任务。

3、做到认真评阅,逐人点评。

4、随时积累典型的离线考试,供编辑学科简报选用。

 

一、本年度高中化学视频答疑时间:

2011年9月18日晚上8:

00—9:

00

二、人员组织

准备按南、中、北三片组织,根据申请参与活动的教师报名情况,按申请顺序筛选60名左右化学教师代表(以发送信息的邮箱收到确认信息为准)参加学科视频答疑活动。

三、参加视频答疑老师准备

1、硬件准备

检修电脑和网络,按要求配好耳麦,整理好仪表,保证按时参加并遵守教师远程培训学科答疑室的有关规定,坚持到活动时间结束等。

2、申请参与活动的教师在9月15日前把自己的信息表发到邮箱:

csf92@

姓名

地市

单位

手机号

邮箱

3、请获准参加“化学学科视屏答疑”活动的参训教师按规定时间登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点击右侧,进入网络视频会议室,用户名要注明什么市和学员姓名,如:

合肥市赵胜利。

然后参与活动。

4、本次“化学学科视屏答疑”活动的答疑话题初步设置为:

①有效课堂教学②如何命好题③高三复习④论文写作。

请各位参与活动学员围绕此四个话题进行讨论。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高中化学辅导教师团队

                    2011年9月2日

编者注:

根据学员8月份提交的作业,同时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这里只遴选黄山、宣城、六安、滁州四地市少数老师的优秀作业刊登,供大家学习交流。

2011远程继续教育离线高中化学学科考核试题

部分优秀解答选集

【题目一】1.通过“有效评价”专题学习。

请就2011年高考广东卷理科综合化学第33题提出自己看法和建议;并就此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增设1—2个新的设问(附参考答案)

题目:

(2011年高考广东卷理科综合33)

某同学进行实验研究时,欲配制1.0mol•L-1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试剂(化学式量:

315)。

在室温下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

为探究原因,该同学查得Ba(OH)2·8H2O在283K、293K和303K时的溶解度(g/100gH2O)分别为2.5、3.9和5.6。

(1)烧杯中未溶物仅为BaCO3,理由是

(2)假设试剂由大量Ba(OH)2·8H2O和少量BaCO3组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成分检验。

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不考虑结晶水的检验;室温时BaCO3饱和溶液的pH=9.6)

限选试剂及仪器:

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pH计、烧杯、试管、带塞导气管、滴管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适量试剂于洁净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

拌,静置,过滤,得滤液和沉淀。

步骤2: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低价稀硫酸。

步骤3:

取适量步骤1中的沉淀于是试管中,。

步骤4:

(3)将试剂初步提纯后,准确测定其中Ba(OH)2·8H2O的含量。

实验如下:

①配制250ml约0.1mol•L-1Ba(OH)2·8H2O溶液:

准确称取w克试样,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将溶液转入,洗涤,定容,摇匀。

②滴定:

准确量取25.00ml所配制Ba(OH)2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将(填“0.020”、“0.05”、“0.1980”或“1.5”)mol•L-

1盐酸装入50ml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

重复滴定2次。

平均消耗盐酸Vml。

③计算Ba(OH)2·8H2O的质量分数=(只列出算式,不做运算)

(4)室温下,(填“能”或“不能”)配制1.0mol•L-1Ba(OH)2溶液

作者:

杨明生

   2011年高考广东省理综试题第33题,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新课程”试题,即探究性实验试题,这类题型的问题,已经成为课改实验区高考的必考题型。

2011年高考安徽省理综试题第28题就是一道实验探究题。

但广东省高考理综33题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代表了此类试题命题的一种趋势:

   ⑴此题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探究试题的程式化框框,如,安徽省2011年高考理综第28题,还是按照“问题提出→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程式去命题、思考、作答,很有旧时科举制度下的“八股”模式,而广东省33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开放性;

   ⑵此题的问题情境是考生所陌生的,但探究对象则是考生们非常熟悉的8水合氢氧化钡,该物质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用以说明能量变化的典型物质,同时考生也对氢氧化钡的性质非常了解,因此,命题人把一种考生非常熟悉的典型物质放置到一个陌生的情境中去设置问题,考察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⑶命题人把实验探究题中融入计算因素,从实验探究与计算两个维度去考察考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了试题的综合性,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区分度。

   当前,此题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不同地区所选用的课程标准教科书不一样,对8水合氢氧化钡这种物质的性质了解程度及陌生度是不一样的,人为造成了不公平。

还有,8水合氢氧化钡在结晶状态下,能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钡,本身也是一个值得考证的问题,特别是变质的8水合氢氧化钡加入到水中出现不溶物,是不是一定是碳酸钡,需要进一步探究,因为氢氧化钡的溶解度并不大,属于可溶物质。

   建议:

在问题⑴之后,再设置一个问题:

如果不溶物中还含有氢氧化钡,如何设计一个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答案:

滤出不溶物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测定溶液的pH,如果数值大于9.6,说明不溶物中还有氢氧化钡。

作者:

胡征善

2011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33、(17分)某同学进行试验探究时,欲配制1.0mol·L—1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试剂(化学式量:

315)。

在室温下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

为探究原因,该同学查得Ba(OH)2·8H2O在283K、293K和303K时的溶解度(g/100gH2O)分别为2.5、3.9和5.6。

  

(1)烧杯中未溶物仅为BaCO3,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试剂由大量Ba(OH)2·8H2O和少量BaCO3组成,设计试验方案,进行成分检验,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不考虑结晶水的检验;室温时BaCO3饱和溶液的pH=9.6)

限选试剂及仪器:

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pH计、烧杯、试管、带塞导气管、滴管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适量试剂于洁净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滤液和沉淀。

步骤2: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步骤3:

取适量步骤1中的沉淀于是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

(3)将试剂初步提纯后,准确测定其中Ba(OH)2·8H2O的含量。

实验如下:

  ①配制250mL约0.1mol·L—1Ba(OH)2·8H2O溶液:

准确称取w克试样,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____________,将溶液转入_________,洗涤,定容,摇匀。

  ②滴定:

准确量取25.00mL所配制Ba(OH)2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将______  (填“0.020”、“0.05”、“0.1980”或“1.5”)mol·L—1盐酸装入50mL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

重复滴定2次。

平均消耗盐酸VmL。

  ③计算Ba(OH)2·8H2O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只列出算式,不做运算)

(4)室温下,________ (填“能”或“不能”)配制1.0mol·L—1Ba(OH)2溶液。

【答案】

(1)由于Ba(OH)2·8H2O与空气中CO2反应,所取试剂大部分已变质为BaCO3,未变质的Ba(OH)2·8H2O在配制溶液时能全部溶解

(2)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试剂中有Ba2+存在

滴加稀盐酸,连接带塞导气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试剂中含有BaCO3

取步骤1中的滤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其pH

pH明显大于9.6,说明该试剂中含有Ba(OH)2

(3)①搅拌溶解250mL容量瓶②0.1980

(4)不能

【解析】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试剂会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BaCO3,BaCO3属难溶性物质,Ba(OH)2属可溶性物质。

回答第

(1)小题还要审清“仅为”两字,说明水量足使Ba(OH)2全部溶解。

(2)小题是实验设计问题,在限定试剂和仪器下,对含少量BaCO3的Ba(OH)2·8H2O组成进行检验,涉及Ba2+、BaCO3和Ba(OH)2的检验,尤其是Ba(OH)2的检验,需要快捷接受“室温时BaCO3饱和溶液的pH=9.6”和提供的仪器“pH计”来进行实验设计,实在是命题人的匠心独具。

第(3)小题是考查溶液的配制和中和滴定,第②题的“0.1980”数据的选取有两点要求:

a.滴定(中和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要求滴定和被滴定的两种溶液的浓度要相近;b.滴定通常要求有四位有效数字,从“准确量取25.00mLBa(OH)2溶液于锥形瓶中”就知道应取“0.1980”。

若第②题中选用了“0.020”和“0.05”,必然导致第③题答案中的“0.1980”用“0.020”和“0.05”代替,我认为不能得分,因为滴定时消耗盐酸的体积远远超过“50mL”酸式滴定管。

但选用“1.5”而用“1.5”代替“0.1980”,我认为可得部分分。

其理由为:

假设Ba(OH)2溶液中c(OH—)==0.1980mol/L,完全中和后消耗盐酸为25.00mL。

若用0.05mol/L的盐酸则需要99.00mL,超过滴定管规格;若用1.5mol/L的盐酸则需要3.3mL盐酸,虽然滴定误差会很大,由于第②题已扣分,本题只能扣部分分。

第(4)小题也涉及了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估算。

由于Ba(OH)2溶液的浓度不大,假设其溶液的密度为1.0g/mL,则Ba(OH)2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浓度分别为:

温度/K

283

293

303

溶解度(g/100gH2O)

2.5

3.9

5.6

c[Ba(OH)2]/mol·L—1

0.079

0.124

0.178

此问题我曾在《命题必须严格遵守“科学性”原则》中就指出过不存在1.0mol/L的Ba(OH)2溶液。

凡“在Na2SO4溶液中加入1.0mol/L的Ba(OH)2溶液”——常温下Ba(OH)2饱和溶液的浓度只有0.17mol/L(30℃时Ba(OH)2·8H2O的溶解度为5.60g,Ba(OH)2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88%),等等的命题都是不符合“科学性”原则的。

【评析】本题以常见物质Ba(OH)2·8H2O为载体,考查Ba(OH)2的性质(碱性、溶解性),考查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及溶液的配制、中和滴定等实验能力,考查正确加工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涉及Ba2+、CO32—的检验;涉及溶液pH的测定;涉及溶液的配制和酸碱中和滴定;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简单的推算判断。

【商榷】

(1)小题的答案我认为:

BaCO3为难溶于水的物质,水足量使Ba(OH)2·8H2O全部溶于水中。

至于混合物中存在BaCO3及BaCO3是怎样生成的,不是设问的指向,无需回答。

因此“由于Ba(OH)2·8H2O与空气中CO2反应”和“所取试剂大部分已变质为BaCO3”是答非所问。

【新增设问】

(1)(4分)用必要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解释室温时过量BaCO3投入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其溶液的pH=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选用下列坐标图表示Ba(OH)2·8H2O粉末和NH4Cl粉末充分混合放出氨气的能量变化:

【答案与评分要求】

(1)过量BaCO3投入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存在溶解平衡:

BaCO3(s)

Ba2+(aq)+CO32—(aq)

(2分,未注明(s)、(aq)或表示错误,其它正确得1分)

溶解的CO32—发生水解:

CO32—+H2O

HCO3—+OH—

HCO3—+H2O

H2CO3+OH—

BaCO3饱和溶液呈碱性,使溶液的pH=9.6

(2分,第2个水解方程式未写不扣分,水解方程式写成BaCO3+H2O

Ba2++HCO3—+OH—不得分)

(2)

(未标示△H或<0的扣1分,反应物和生成物标示错误或未配平不得分,未标示物质的状态扣2分)

【解析】第

(1)题考查溶解平衡和水解平衡,审题的关键在于“过量BaCO3投入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否则会遗漏的BaCO3溶解平衡。

(2)题以教材中的实验:

“将约20g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g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明确此反应为吸热反应,并能正确选取坐标图表示反应的能量变化,明确能量变化与物质的凝聚状态有关。

作者:

叶开根

看法:

2011年高考广东卷理综化学第33题是一道价值17分的探究题,命题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尽管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能力强,但符合考生认知水平,特别是在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具有较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简单分析如下:

问题

(1):

提示未溶物仅为BaCO3,难度低,学生可以联想“Ca(OH)2--CaCO3”的转化过程作答。

问题

(2):

步骤2考察的是SO42—的检验知识点,难度低;步骤3难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学生只要对该实验的目的明确----“设计试验方案,进行成分检验”,便可以知道该步骤是检验BaCO3,从而联想CaCO3的检验知识而得出答案;步骤4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内容,难度较大,有一定区分度,但题干中的“PH计”、“PH=9.6”等信息有助于解答。

问题(3):

①考察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较简单;②设计有两个小陷阱:

一是Ba(OH)2与HCl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不能简单用C1V1=C2V2计算;二是HCl的体积V未知,难度较高,但可以通过酸式滴定管的最大值50ml求出HCl浓度的最小值,从而通过范围选出准确答案;③是在②解答出来的基础上结合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公式即可求解。

问题(4):

可结合计算作简易判断。

建议:

个人感觉问题(3)中的③设计不太合理,因为它考查的知识点不难,但它要依赖②的结果,而②相对较难,大部分学生会因为②未做而失分,这样达不到考查效果。

问题(4)的“能与不能”设计也不太科学,学生猜测正确的偶然性存在,区分度不大。

增加问题:

利用Ba(OH)2·8H2O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g已研磨成粉末的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然后向烧杯内加入约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水未“结冰”,你认为可能原因是哪些(至少写出2种)?

(参考答案:

①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②环境温度太高,水太多,搅拌不够,没有充分反应)

作者:

黄安全

一、看法和建议

本题为具有一定探究性的实验题,考察考生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主要考察实验步骤的设计、仪器和试剂的选择、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以及有关计算。

与传统的实验题相比,本题对学生是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实验设计和化学计算的能力要求较高。

原题共设4个小题,问题设置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第一小题相对简单,考察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同时为下面的设问搭台阶。

第二小题为实验设计,首先考察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然后考察考生的实验基本功,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这是对实验题的较高要求。

第三小题考察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中和滴定及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中学化学为数不多的几个定量试验之一,本题有别于课本常规实验之处,是增加了过滤操作,这就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审题能力,知道本题是用含不溶于水的BaCO3样品配制的。

第二问是实验试剂的选择,要求考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化学素养,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问是化学计算,要求考生在第二问作出正确选择的基础上,清楚地知道本实验的原理,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第四小题,要求考生会根据未知密度的你Ba(OH)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近似计算出对应的溶解度,然后才能作出判断,要求较高。

纵观全题,是一个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探究性的的实验题,题境设计合理、简洁,有利于考生入题。

问题设置合理,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区分度应该很好,有利于优等生的发挥,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同时强调高中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探究性情境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对中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新增设问

在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之间增加一问:

除BaCO3外烧杯中未溶物还可能有什么物质?

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BaSO4若空气中含有SO2,会和Ba(OH)2反应生成BaSO3,BaSO3再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BaSO4

作者:

江仁荣

细读2011年广东高考理综卷中的33题,本人认为该卷中部分内容尚值得商榷。

如原题中的第(3)部分如下:

(3)将试剂初步提纯后,准确测定其中Ba(OH)2·8H2O的含量。

实验如下:

 ①配制250ml约0.1mol•L-1Ba(OH)2·8H2O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