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632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docx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

(最新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lessonplan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juniorhighschoollessonplans,highschoollessonplans,universitylessonplans,otherlessonplans,etc.Ifyouwanttolearnabouttheformatandwritingofdifferentlessonplans,staytuned!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

  六年级数学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以学生为中心。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一定写过六年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分享一下。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下面本店铺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1

  教学目的: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

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

(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

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应用练习

  1、练习二十五第1题:

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

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教学追记: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我主要联系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例题看到:

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

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

(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

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

数量的多少对比:

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

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

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

(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

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

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

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

量的多少:

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

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

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

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

统计的是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并计算的尝试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解决以下问题

  

(1)李明每天花多少小时做作业?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你认为李明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合理吗?

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3)拿出课前收集的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和李明的有什么不同?

想想怎么样安排时间才是合理的。

  2.练习二十一第3题。

  

(1)看图读图,同桌互相说说能得到哪些信息?

  

(2)想想在100L空气中含有多少升氧气?

  (3)估计一下,教室内大约有多少升氧气?

同时进行环保宣传。

  3.练习二十一第2题(在教材基础上拓展改编)。

  

(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陈东家每月总计支出2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3)这是李丽家每月各种支出计划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4)从图上看,陈东家和李丽家每月的教育支出金额是一样多的,对吗?

  (5)如果李丽家每月总计支出3000元,现在你能比较他们两家的教育支出情况了吗?

你还可以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你对它产生了哪些了解?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为下节课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素材的准备。

  课后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让学生从例题中看到:

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3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会看扇形统计图,会制作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重点难点:

  会制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是用整个图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例如:

下图的扇形统计图反映了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种小组的情况。

  问:

在这个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

(全班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加文娱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0%;参加体育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0%,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

  量一量: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想一想:

扇形统计表的特点?

(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例5和桥村2000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 84公顷

  棉花 24公顷

  油料作物 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制图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最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5)名称、单位、制表时间,

  板书:

(1)84+24+12=120(公顷)

  粮食作物:

84÷120=70%

  棉花:

24÷120=20%

  油粮作物:

12÷120=10%

  

(2)粮食作物:

360°x70%=252°

  棉花:

360°x20%=72°

  油料作物:

360°x10%=36°

  和桥村2000年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三、课堂作业

  设计

  1.李明问班上的每个同学:

“你最喜欢哪—项球类活动?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他制成了右面的扇形统计图。

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项球类活动欢迎?

  

(2)哪两项球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爱好哪项球类活动的同学大约占总人数的

  (4)图中的“其他”,是把最爱好排球、网球、手球等球类活动的人数合并而成的,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五年级一班上学期期末的音乐成绩,得优的有12人,得良的有16人,及格的有10人,不及格的有2人。

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制成扇形统计图。

  3.右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去年养的鸡、鸭、鹅的扇形统计图。

如果这个养禽专业户共养鸡、鸭、鹅共2500只,算出三种家禽各养多少只。

  4.一种牛肉的成份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四、课堂作业

  设计

  1.

(1)乒乓球;

(2)足球篮球;(3)羽毛球;(4)合理;

  2.略

  3.鹅:

2500x18%=450(只)

  鸭:

2500x30%=750(只);

  鸡:

2500x52%二1300(只)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4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

(起立、坐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板书:

相反。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

(课件播放图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

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

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补充板书:

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

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

+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

负数);这个数读作:

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

“+”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

正六。

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

6)。

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

(板书:

……)

  强调指出:

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8℃~-5℃

  北京:

-6℃~6℃

  深圳:

15℃~25℃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

“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

(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

(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

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

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

“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认识了哪位新朋友?

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

认识负数。

  六年级上数学鼎尖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5、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6、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教师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可热闹了,想不想去看一看?

  2、一只小山羊和一只梅花鹿分别在圆形和正方形跑道上赛跑,大家猜一猜最后谁跑的路程远?

  二、探究新知

  

(一)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1、由比较两种跑道的长短,引出它们的周长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谈到角或线的形状,就顺势导:

正方形是由4条这样的线段围成的,圆是由一条圆滑的曲线围成的。

  2、(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追问:

你是怎么算的?

(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c=4a)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倍,1/4)(师,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圆的周长能算吗?

如果知道了计算的公式能不能算?

看来很有必要研究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

圆的周长)

  4、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测量验证

  1、教师提问:

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生1:

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①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②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

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

(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秘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

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

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

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

3倍多一些。

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

引导学生看书。

  (三)介绍圆周率

  1、师: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讲述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小结:

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成为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根据需要,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两个数相除又可说成是两数的比,所以这个结果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这个比值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得到的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

那圆周率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呢?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强调∏≈3.14,在说的时候要注意是近似值,写和算的时候要按准确值计算,用等号。

  (四)推导公式

  1、到现在,你会计算圆的周长吗?

怎样算?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表示d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

(板书:

c=∏d)就告诉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