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943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政以德教案用.docx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教案(用)

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

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

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解读】

本章孔子谈德政以及德效。

这里讲的是为政者管理政务,除了依靠法律的手段之外.首要依靠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

为政以德,首先是为人以德。

儒家文化强调,先“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

孟子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者天下顺之。

寡助者天下叛之”,说的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

有德乃有人,有人乃有政,德闻天下,众人呼应,犹如群星环绕。

“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用人们熟知的现象作比喻,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

事实上,按现代天体学知识,众星并不是“共(绕)”北极星而运转。

为政以德的“德”,含义十分宽广,在儒家文化中至少包括“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洁、直、孝、勇、诚、敬、恭、敏、惠、温、良、俭、让、宽、简……”等40多个积极道德子目。

借喻释理,赋理以形。

使说理亲切。

是孔子说话艺术的一大特色。

(2.3)【解读】

本章谈为政的四大纲领:

“政”、“刑”、“德”、“礼”。

《礼记·缁衣篇》记载:

“子曰: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礼记》这段记载可看作读此则的钥匙。

这里谈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德治高于法治。

为政者首先想到的应是“为政以德”,而不是“为政以法”。

在德、法关系上,应是“德”先“法”后,因为“法”只是对“不德”之人起惩罚的作用。

“为德”是为政者的主要法宝:

一、为政者本身应修德,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使社会成员明是非,辨善恶,识忠佞,从而耻恶、耻非、耻佞,进而行善、行是、行忠。

二、“德之不行”,施之以法,再用法去约束他们,“行德”意在使民“知耻”。

“礼义廉耻”,管子称之为治国的四大纲领,他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知耻且格”表明“行德”应着眼于民众的道德修养,民众的素质提高,如此,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太平。

另外,不论古今中外,研究管理科学的,其研究范围均逃不出孔子划定的“政”、“刑”、“德”、“礼”的范畴。

所有管理学的管理措施,均在该四大范畴之内。

“政”,政务,规则;“刑”,刑罚,法律;“德”,仁爱,善心;“礼”,礼仪,外交,内外关系的协调沟通,均在“礼”的范畴之中。

“政”、“刑”属于刚性管理,他律管理原则;“德”、“礼”属于柔性管理,自律性管理,柔性管理比刚性管理层次更高。

最好的管理是刚柔结合、刚柔兼济,诸葛亮说:

“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诸葛亮全集·军谶》)

(13.9)【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富而后教”的观点。

孔子与卫国交往较频繁,数次前往,数次离开。

这次卫国之行,冉有为孔子驾着马车,来到一个人烟稠密、人口众多的地方,孔子率先发出了感叹:

“庶矣哉!

”人口真多啊!

冉有不失时机向孔子求教:

“既庶矣,又何加焉?

”人口众多,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

“富之。

”使他们富裕。

冉有紧追一问:

“既富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

“教之。

”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三步曲:

“庶之”,“富之”,“教之”。

层层深入,条理井然,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先富后教。

《管子·治国篇》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

”为什么这样说呢?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儒法治国之道如出一辙,强调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但两者难以确定先后,当两手同时抓。

当今社会,开放搞活市场经济,一切措施,意在“富民”;道德规范建设,意在“教民”。

二千多年后,我们的举措仍难离孔子“先富后教”或“边富边教”的理论框架。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章,完成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提问背诵,及时纠正。

二、继续研读课文。

(12.7)【解读】

本章记载子贡问政,孔子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答,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总有人误会孔子教学,说他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不搞群言堂,是师道尊严的倡导者,道貌岸然,实在是对孔子的理解不透。

孔子授徒的最大特点是讨论式教学,或者说叫“论辩式”教学。

你看子贡问政,孔子从三个方面回答: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民以食为天”。

足够的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足兵”,防止外敌入侵,足够的军备是国家安全的保证,“民信之”,是讲政府在民众中的信誉,不能失信于民,“信誉”是国家政令通畅的根本。

前两项谈物资充足,后一项谈的是精神。

孔子回答到这里,应该是比较完备了。

谁知子贡不依不饶,紧追不舍,先逼一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如果无路可走,三者中间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呢?

孔子到底是圣人,他停都没停,应声而答:

“去兵。

”仅两个字,干净利落。

子贡仍不善罢甘休,又追一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你看,三选一,是一问,现在二选一,又是一问。

孔子不等他再问,采取两项合一的答题法: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一般说,物质决定精神,但在一定条件下,精神亦可决定物质。

国家或政府在民众中保持有极高的信誉的话,即便是无食无兵,一夜之间,“兵”“食”即可骤至,此类事例颇多。

信誉是为国之本,为政之本,为人之本。

这是一场“论辩式教学”,朱熹说:

“非子贡不能问,非孔子不能答。

”亦可见孔子民主教学的风范。

(1.5)【解读】

本章说的是正心、修身、进德、修业,学而优则仕之后,治国平天下时的五大要领,“敬”、“信”、“节”、“爱”、“时”。

①敬业精神。

“敬事”是指工作态度,对工作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每日都要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讲究信用。

“信”是为人、存身、立民的根本,“民无信不立”(《颜渊篇》)。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为官一方,必须讲信誉,上不信则下生疑,下生疑则事不成。

曾子的“三省”是有关个人进德修业的要求,是“修身”的科目,这里孔子说的则是为官后“治国平天下”,是对“修身”的实施与运用。

③节省财政开支。

君子治理国家,注重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诸葛亮曾劝诫他的儿子说: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易·否卦·象传》上说:

“君子以俭德辟(避)难。

”讲的都是“节用”的问题。

④体恤爱护百姓。

施行仁政,不以强施暴,不行苛政。

“爱人”即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即“仁”。

⑤“使民以时”。

孟子的理解是: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孔子思想作了具体的发挥。

至今为止,凡为官一任,均需注意此五大要领。

“道千乘之国”一句总起,后三句分述,文辞简洁,章法严谨。

(16.1)【解读】

本章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驳论文,是一篇讨伐贪欲的宣言书,也是一篇捍卫和平的宣言书,是对非正义战争的讨伐檄文。

孔子因季氏伐颛臾一事对冉求进行严厉深刻而又全面的批评,指出冉求错误有三,A讨伐错误;B诿过错误;C文过错误。

因此,全章可分三段:

第一段:

就事论事,析讨伐之错。

春秋末期,天子大权旁落,诸侯纷争,诸侯大权又旁落,大夫擅权。

鲁国则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执掌大权,三家均是鲁国第二代君王鲁桓公之后,史称“三桓”。

鲁国四分天下,季氏有其二,因贪欲不止,意欲攻打在鲁国国家内的颛臾。

冉求子路二人,处境、地位均很尴尬,介于两难境地,一是霸道,以武力征服天下;一是王道,以文德感化天下。

冉求子路一边供职于世代霸道之家,一边就学于圣贤王道之师。

“季氏将伐颛臾”,从职责范围讲,食人俸禄,忠人职守,不能不尽责,季氏欲伐,冉有亦当伐。

从道德范畴讲,夫子道德文章,耳提面命,受业孔门,知其以武力征服天下不妥,冉有当止其伐。

季氏将伐颛臾,事关重大,欲不告孔子,恐日后师门不好交待,欲告孔子,难免受一场责难。

在这样一种心理背景之下。

来向孔子报告。

“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说:

“师有钟鼓曰伐。

”一般是天子对叛逆者的讨伐,敲锣打鼓,公开进行,季氏攻打颛臾而用“伐”,表明季氏以天子自居,朱熹《四书或问》说:

“伐颛臾而曰季氏,见以鲁臣而取其君之属也,是无鲁也。

颛臾而曰伐,见以大夫而擅天子之大权也,是无王也。

将者,欲伐而未成,见其臣尚可以谏,而季氏尚可以止也。

冉求任季氏家臣,曾为季氏增加赋税,聚敛财富,孔子曾号召弟子们“鸣鼓攻之”。

孔子猜测这次又是冉求与季氏合谋串通,故撇开子路,直指冉求,直呼冉求之名。

先是一句总论,“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无乃”是一个猜测性语气词,孔子话语的语气表面柔和,但结论却是斩钉截铁似的肯定,“无乃”与其说是语气不确定而缓和,不如说是孔子为后文申斥冉求而蓄势。

接下三句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过错。

第一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从历史角度看,从时间角度说,不能伐。

第二句,“且在邦域之中”,从现实角度看,从空间角度说,承袭历史,不可伐。

第三句,“是社稷之臣也”,从事实角度看,从关系角度说,依据现实,鲁之附属,不必伐。

客观历史不能伐,主观现实不可伐,臣属关系不必伐,一言以蔽之,“何以伐为?

”凭什么讨伐呢?

如果说开篇还是一个具有猜测性疑问语气的肯定句式的话,结句则是一个语气肯定而不容置疑的反问句式,语气十分坚决。

第一段,孔子就讨伐颛臾一事,分析冉求讨伐之错三条。

第二段,就事论言,析扶持辅相之错。

孔子义正词严一番批评后,冉求抵挡不住,于是辩白说: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夫子”指季氏,冉求这一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文过饰非,诿过于人,将讨伐之责推给季氏。

第二层,子路义肝侠胆,敢作敢为,深受孔子喜爱,“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意在拉子路作挡箭牌。

冉求一推一挡,颇善辞令,听话者稍不留意,极易被冉求误引而将话题转移。

孔子不吃这一套,仍是单刀直入,撇开非主题性话题,抓住错误言论的实质予以斥责:

“求”,第二次直呼其名,孔子恐其不服,引经据典以晓告。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竭尽全力,以就其职位,如若不能胜任,就该离去。

孔子说到这里,意犹未尽,最后综合起来,又设一组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喻指季氏伐颛臾,季氏如猛虎,由内向外,出笼伤人。

“龟玉”如颛臾,“椟中”如“域中”,虎兕出笼,由外而内毁于域中,虎兕出柙毁龟玉于椟中。

孔子善喻,一事两喻,一因一果,因果相接,一喻外而内,一喻内而外,贴切周密,曲尽其意。

指责冉求在其位,不仅是“不谋其政,而且是毁其政”,任而毁政,任而毁谋。

第二段三句,正、反、合三层含义,周正严密,义正词严。

第三段,就事论事,析季氏贪欲之错。

冉求两次讲话,两次遭到孔子严厉的批评。

于是冉求又生一计,又找一个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费,季氏封邑,颛臾,鲁国附庸,在费邑东北,两地距离较近,颛臾城池十分牢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你看多么巧妙,多么堂皇的理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狼要吃羊,理由还不充足么?

孔子驳斥说: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心里明明想取,想要,“欲之”,嘴里却说不取,不要,“舍曰”。

“必为之辞”,巧找借口,欲盖弥彰,掩耳盗铃,心口相违,君子讨厌。

何晏《集解》引孔说:

“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

”孔子仅一句话将其借口托辞驳回。

另起一端,祸起贪欲,分两层。

第一层,言古之理,论今之事: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在解释“寡”“贫”“均”“安”四字时,朱熹说:

寡,谓民少。

贫,谓财乏。

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

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

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

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

在分析“均”“贫”“和”“寡”“安”“倾”六者关系时朱熹又说:

“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

第二层:

再论冉求辅相之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对外,远人不服,不能修文德以来之。

对内,鲁国四分天下,季氏独占其二,又欲占公家之社稷,危而难持,颠而难扶,虎兕出笼,龟玉毁椟,一言以蔽之,“分崩离析”,“失瞽相扶佐之责,而不能守也”;“谋动干戈于邦内”,同室操戈。

(11.17)【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孔子一生有许多有趣的言行事迹:

表扬最多的是颜回,批评最多的是子路,最气愤的是八佾舞于庭,最伤心的是颜回死,最快乐的是众弟子侍坐听学,最大的磨难是厄陈蔡七日不食,批评最刻薄的是宰我“朽木不可雕也”,批评最重的莫过于冉求。

冉求是孔门政事科高材生,在季氏任内务总管,他帮助季氏:

一是扩大领土,谋伐颛臾;二是帮助季氏增加田赋。

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应该是“损上益下”,“损有余而补不足”,减轻民众负担。

结果冉求利用在孔门学到的执政技巧,进一步帮助富可敌国的季氏搜刮民脂,增加赋税,聚敛财富,扩大领土。

因此孔子十分气愤,要将他赶出孔门,取消学籍,并号召众弟子击鼓讨伐。

可见孔子气愤之极,言辞之厉,批评之重。

冉求食季氏的俸禄,应忠于职守,站在冉求角度看,扩大领土,增加田赋,无可厚非,孔子却指责他,理由何在?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另外,从冉求角度看,他进入一个两难状态,面对季氏,应忠于职守,忠于季氏。

面对孔子,“敛从其薄”,师命难违。

薄赋敛,有利于民,厚赋敛,有利于君(季氏),薄赋则忠道忠义,厚赋则忠君忠事。

“忠”乃孔门四教的重要内容,同样一个“忠”在冉求身上却出现了内部矛盾,作何选择,颇令冉求犯难,这也是读这一章应该思索的问题。

(12.9)【解读】

本章是哀公向有若请教赋税的问题。

赋税,历来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焦点,统治者欲壑难填,则增徭厚赋,被统治者不堪重负,则抗徭抗赋。

儒家学说历来主张“为政以德”,施仁政于民,休养生息,“民富则国富”。

一贯主张: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

”(《说苑·政理篇》)具体的做法应该是“损上益下,民说(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易传·益·彖辞》)孔子学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哀公是鲁国衰世之君,问有若,年岁歉收,该怎么办,哀公想问的是荒年君王的费用不够,是否应该增加一些赋税,或者说进一步问征收多少,如何征收。

谁知有若,不仅不主张增而主张减,并且减到“彻”的标准,即由十取二,减到十取一。

哀公无奈,只好道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十取二都不够,何况十取一呢?

谁知有若仍按自己的思路去回答,绝不侧意随人,枉道事上,逢迎取媚。

说: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心想的是损下益上,有若想的是损上益下,有若所答非哀公所想问,哀公所问非有若所想答,各自立场不同,意图不同,你谈你的,我谈我的,锣鼓齐鸣,音调不谐,各打各的锣,各敲各的鼓。

(13.6)【解读】

本章孔子谈正身修身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孔子说:

“修己以敬。

”“克己复礼。

”《大学》说:

“修身齐家治国。

”本章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修己”“克己”“修身”“正身”,浑言义同,析言义近,四者之间应有层层递进的关系,由“修”而“克”,从用力角度讲;由“己”到“身”,由内到外,从方位角度讲。

修己、克己、修身,最后的目的是“身正”。

“身正”是为政者的根本,“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所谈均是正身以求人。

本章中孔子从“身正”与“身不正”正反对比角度讲,“身正”的结果是“不令而行”,“身不正”的结果是“虽令不从”,其结果也是两相对比,相去天壤,《论语》一书,一言以蔽之,“正身”而已。

三、小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合作讨论课后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提问重点句子的默写。

二、指名朗读指定章节。

三、合作探讨,点拨理解后三章。

(12.19)【解读】

本章是孔子用比喻的方式谈“上行下效”。

季康子,鲁国大夫,把持朝政,独断专行,肆杀无辜,本身是一个“无道”之人,他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这“无道”,恐怕就是异己分子,或者反对他专权的人,他所说“杀无道”,即排除异己。

“就有道”是讨好孔子,迷惑孔子,以期获得孔子的支持。

“杀”是目的,“就有道”是幌子。

季康子曲曲折折地问,孔子则直截了当地答,问在彼,答在此。

孔子洞悉先机,知其巧言设问,撇开“有道”“无道”之说,直奔“杀”的主题,“子为政,焉用杀”先是一个陈述句:

“你治理国家”,接着一个反问句:

“为何使用杀戮的手段呢?

”“子为政”语势舒缓,先予以肯定;“焉用杀?

”语势急迫,以反问语气表示否定,否定其以杀戮代德政的残暴行径,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先“堵”,否定其刑杀,然后是“疏”,倡导其“德礼仁善”,“为政以德”。

孟子说: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说苑·君道篇》说:

“上之化下,犹风靡草。

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君仁”“君义”“风德”“草德”谈的均是“上行而下效”,“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20)【解读】

本章季康子千古一问,孔子千古一答。

哀公执政,鲁国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专权,礼崩乐坏,政权下移。

季孙氏本身多有僭礼、逾矩之行,其属下或百姓当然也散漫而不服从管理,对他不忠诚不尊敬也势在必然,因此他向孔子请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乃千古一问,试想任何一个时代的为政者都会发出这样一个问题,孔子从三个方面解答,乃千古一答。

第一个是如何使老百姓尊敬我。

“敬”乃是孔门弟子的一种道德修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是“礼”的一种外化形式,是对事、对人、对君的一种态度,通过“修己”“克己”以达敬人的道德修养境界。

孔门是用“敬”来对待别人,如说“修己以敬”(《宪问篇》),即“修己以敬人”。

“其事上也敬”(《公冶长篇》),均谈的是“敬人”。

季康子惟我独尊,惟我独是,不是问我如何“修己以敬人”,而是“纵己责人以敬己”。

“敬人”与“敬己”,“修己”与“纵己”,相去甚远,君子和小人泾渭判然。

季康子是鲁国有君子之位而无君子之德的权倾朝野的大夫,向孔子提问,孔子乘势规谏。

第一个问题是“敬”。

“临之以庄,则敬。

”“庄”即“容貌端严”(朱子语),意即你希望别人尊敬你,你必须率先做到“端庄严肃”,行为举止符合礼义。

第二个问题是“忠”。

孔子说:

“执事敬,与人忠。

”曾子说:

“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是孔门进德的重要课程,孔门弟子的“忠”,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看,大多谈的是“忠人”,考虑的是“我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即是否符合“忠”的标准。

季康子问的却是“忠己”。

而不是“忠人”,与要求别人“敬己”同一思路。

孔子回答:

“孝慈,则忠。

”“孝是以身率之,慈是以恩结之”,如此,人方忠于己”(朱子语)。

但“孝”和“慈”又有很大的区别,“孝于亲”容易做到,“慈于众”则十分难。

由“孝于亲”而推己及人以达“慈于众”。

如果自己率先做到了“孝慈”,“方能使人忠于己”。

第三个问题是“劝”。

即如何使老百姓“积极努力向上”。

这一个问题关涉如何团结民众,共同从事于家国建设,始终是管理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举善”即孔子答哀公所说的“举直”,“教不能”,即“错诸枉”,推举正直善良的人,教化管理邪曲之人,那么百姓就会积极努力向上。

鲁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问得软弱谦卑。

而季康子问政,却显得刁横霸道,只知问为我如何,孔子三答,理正辞直,教他应待人如何。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只严格要求自己,即自己“敬人”,自己“忠人”。

小人苛求别人,要求别人“敬己”,要求别人“忠己”。

孔子正是教他“求诸己”,不要“求诸人”。

后世孟子在《离娄篇上》也阐述了这一思想: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意思是:

“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吗?

我管理别人,可是没管好,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

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还不够吗?

任何行为如果没得到预期的效果,均要反躬自责。

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会归向他。

”可见,“君子求诸己”是儒家内省的重要内容。

(14.15)【解读】

南宫适,又叫南容,孔门弟子,孔子的侄女婿。

崇尚道德,为人谨慎,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言语也谨慎,孔子很喜欢他,“以其兄之子妻之”,把侄女嫁给了他。

他向孔子提出一个问题: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羿,有穷国之君,因为善于射箭,灭夏朝后而夺其位,他的臣下寒浞又杀羿并取而代之。

羿彪悍强健,死于非命。

奡,寒浞之子,力大无比,传说可以陆地行舟,擅长水战,后来又被夏后少康所杀。

奡威武凶猛,死于非命。

羿尚艺,奡尚勇,二人均以力经营天下,尚力不尚德,称雄一时,然不得善终。

禹,夏代的开国君主,重视农业生产,治水有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天下黎民而奔走。

稷:

传说是周朝国君的祖先,教民种植庄稼,被尊为谷神。

后稷躬亲稼穑之事,其后代周武王亦有天下。

他们二人以德经营天下,尚德不尚力,德音高合,声满天下,远播后世。

儒家主张施行仁政的王道,反对施行暴政的霸道,与道家对强弱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又说: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以德经营天下,似弱而实强,以力经营天下,似强而实弱。

南宫适问毕,“夫子不答”,“夫子不答”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不屑答,二、不便答,三、不需答。

南宫适所讲,清楚明白,不需答,所以“夫子不答”。

虽然不答,但对他的赞扬颇高,“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好君子,好君子啊,多么崇尚美德”,赞不绝口。

为什么孔子不当面赞扬他呢?

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禹、稷尚德而有天下,暗喻孔子之美德,孔子不便当面赞扬;二是南容是孔子的侄女婿,不必赞誉过分,有誉亲之嫌,当在回避之列。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第五题。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