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859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7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9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docx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自然与生活科技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修正規定

現行規定

說明

(一)基本理念

人類觀察自然,並且研究各種現象變化的道理,於是產生科學;同時對其巧妙的運用,以適應環境、改善生活,於是乃有技術。

學習科學能開拓視野,使世界看起來不同;我們發現花木的青翠源自於陽光、空氣和水,風源自於空氣的流動,雲源自於水蒸氣的凝結和凝固,燃燒使花木回歸塵土和大氣,溶解可使部分岩石奔流入海。

我們更進一步探討植物是如何將陽光、空氣和水形成養分滋長花木的,空氣是怎麼流動起來的,水蒸氣的凝結或凝固、水的蒸發又是怎麼發生的。

在深一層的瞭解中,我們相信一切的變化有其因果法則,所有看似奇幻的現象必有其存在或產生的道理。

認知這些自然現象和自然的演變規則,使我們能應用自然運作的原理,於是就有了各種創造發明。

例如人們利用磁場的改變產生電流、利用電流通過導線產生熱和光、利用育種技術產生新的生物品種等。

為了生存,人類自古以來就學會拾取木棒、石塊當工具。

木棒延伸了人的手臂長度,石塊增強了人的拳頭硬度;組合木棒和石塊成了石鎚。

隨著文明的進展,人類使用的工具不斷進步。

到了鐵器時代,人類以鐵鎚取代石鎚來增加力量;進入機械時代,人類以電動機替代勞力的工作;當今資訊時代,人類更利用電腦來協助處理勞心的工作。

透過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人類善用機具、材料、方法、知識和創意等資源,增強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天,氣象預報讓我們能多做準備、減少損失;食品的加工與保存讓我們能享受到四季與各地的美味;利用材料進行製造,使我們便於生產物品、提升生活品質;使用機械節省了大量的人力;電力的發明與電器的使用更使生活變得方便、舒適;電話和電視使我們便於溝通訊息、傳播知識;電腦和網路使我們便於處理資料、節省許多時間;營建房舍和橋樑,使我們便於居家外宿、跨越二地;舟車和飛機使我們便於交通往來、輸送貨物。

這些都是科學與技術對我們生活的種種影響。

學習科學,讓我們學會如何去進行探究活動:

學會觀察、詢問、規劃、實驗、歸納、研判,也培養出批判、創造等各種能力。

特別是以實驗或實地觀察的方式去進行學習,使我們獲得處理事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瞭解到探究過程中,細心、耐心與切實的重要性。

同時我們也應該瞭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學會使用和管理科學與技術以適應現代化的社會生活。

透過學習使我們能善用各種科學與技術、便利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自然、科學、技術三者一脈相連,前後貫通,我們對其有以下四點基本認識:

1.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為國民教育必要的基本課程。

2.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探究和實作的方式來進行,強調手腦並用、活動導向、設計與製作兼顧及知能與態度並重。

3.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該重視培養國民的科學與技術的精神及素養。

4.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學習者的活動為主體,重視開放架構和專題本位的方法。

我們將依據以上的四點基本認識來規劃課程。

(一)基本理念

人類觀察自然,並且研究各種現象變化的道理,於是產生科學;同時對其巧妙的運用,以適應環境、改善生活,於是乃有技術。

學習科學能開拓視野,使世界看起來不同;我們發現花木的青翠源自於陽光、空氣和水,風源自於空氣的流動,雲源自於水蒸氣的凝結和凝固,燃燒使花木回歸塵土和大氣,溶解可使部分岩石奔流入海。

我們更進一步探討植物是如何將陽光、空氣和水形成養分滋長花木的,空氣是怎麼流動起來的,水蒸氣的凝結或凝固、水的蒸發又是怎麼發生的。

在深一層的了解中,我們相信一切的變化有其因果法則,所有看似奇幻的現象必有其存在或產生的道理。

認知這些自然現象和自然的演變規則,使我們能應用自然運作的原理,於是就有了各種創造發明。

例如人們利用磁場的改變產生電流、利用電流通過導線產生熱和光、利用育種技術產生新的生物品種等。

為了生存,人類自古以來就學會拾取木棒、石塊當工具。

木棒延伸了人的手臂長度,石塊增強了人的拳頭硬度;組合木棒和石塊成了石鎚。

隨著文明的進展,人類使用的工具不斷進步。

到了鐵器時代,人類以鐵鎚取代石鎚來增加力量;進入機械時代,人類以電動機替代勞力的工作;當今資訊時代,人類更利用電腦來協助處理勞心的工作。

透過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人類善用機具、材料、方法、知識和創意等資源,增強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天,氣象預報讓我們能多做準備、減少損失;食品的加工與保存讓我們能享受到四季與各地的美味;利用材料進行製造,使我們便於生產物品、提升生活品質;使用機械節省了大量的人力;電力的發明與電器的使用更使生活變得方便、舒適;電話和電視使我們便於溝通訊息、傳播知識;電腦和網路使我們便於處理資料、節省許多時間;營建房舍和橋樑,使我們便於居家外宿、跨越兩地;舟車和飛機使我們便於交通往來、輸送貨物。

這些都是科學與技術對我們生活的種種影響。

學習科學,讓我們學會如何去進行探究活動:

學會觀察、詢問、規劃、實驗、歸納、研判,也培養出批判、創造等各種能力。

特別是以實驗或實地觀察的方式去進行學習,使我們獲得處理事務、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了解到探究過程中,細心、耐心與切實的重要性。

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學會使用和管理科學與技術以適應現代化的社會生活。

透過學習使我們能善用各種科學與技術、便利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自然、科學、技術三者一脈相連,前後貫通,我們對其有以下四點基本認識:

1.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為國民教育必要的基本課程。

2.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探究和實作的方式來進行,強調手腦並用、活動導向、設計與製作兼顧及知能與態度並重。

3.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該重視培養國民的科學與技術的精神及素養。

4.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學習者的活動為主體,重視開放架構和專題本位的方法。

我們將依據以上的四點基本認識來規劃課程。

 

1.「兩→二」乃依據校正手冊統一體例修改之,全文一併修改。

 

2.標點符號有誤,修改之。

(二)課程目標

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

3.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尊重生命的知能與態度,以及熱愛本土生態環境與科技的情操。

4.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5.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

6.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二)課程目標

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

3.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4.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5.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

6.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三)學習領域要點說明

1.本課程綱要為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學生學習之主要內涵與實施原則,學校應以此內涵與原則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和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激勵學生學習,以達成課程目標,增進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分段能力。

2.依課程總綱說明,學習領域為學習之主要內容,而非學科名稱,無論教材選編或教師進行教學皆應掌握統整之精神,並視學習內容之性質,實施分科協同教學。

3.除必修課程之外,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得依學生性向、學校發展特色及社區需求,運用彈性學習等節數,提供選修課程,或協助學生組織相關科學性社團。

4.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依知識結構及學習心理之發展原則而劃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每一階段均有其能力指標,此分段能力指標為達成課程目標之根本,為教材選編、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鑑之依據。

5.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依課程總綱之學習領域結構表規定,應與社會、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合為生活課程,應統整規劃實施教學。

6.第四階段課程係為中等教育前期,學生面臨身心與學習發展之關鍵期,課程除應銜接國小各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核心、基本能力之外,亦應考量後期中等教育之科學概念延伸。

課程設計宜以生活化之應用科學發展,逐步、漸進納入專業學科知能,並於此階段後期完成概念統整。

7.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主要內涵:

包含物質與能、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等科學與技術認知學習,並著重科學與科學研究知能及態度,尊重生命與愛護環境的情操,以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核心、基本能力之習得,同時應能將此能力轉化、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終身學習。

為闡述學生學習的內涵與實施原則要項,增例「(三)學習領域要點說明」OLE_LINK1

(四)分段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所培養之國民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依其屬性和層次分成八個要項,並依階段訂定分段能力指標,以作為選編教材、實施教學與學習評鑑之依據,編序與說明如下:

1.過程技能:

增進科學探究過程之心智運作能力;

2.科學與技術認知:

科學概念與技術的培養與訓練;

3.科學與技術本質:

科學是可驗證的、技術是可操作的;

4.科技的發展:

瞭解科學如何發現與技術如何發展的過程;

5.科學態度:

處事求真求實、喜愛探究之科學精神與態度、感受科學之美與影響力;

6.思考智能:

對事物能夠做推論與批判、解決問題等整合性的科學思維能力,以及資訊統整能力;

7.科學應用:

應用科學知識以及探究方法以處理問題的能力;

8.設計與製作:

能夠運用個人與團體合作的創意來製作科技的產品。

(三)分段能力指標

本課程綱要之訂定,係用於提示如何經由學校教育,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和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以增進知識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自然科學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同時,也由於經常依照科學方法從事探討與論證,養成了科學的思考習慣和運用科學知識與技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常從事科學性的探討活動,對於經由這種以探究方式建立的知識之本質將有所認識,養成重視證據和講道理的處事習慣。

在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持以好奇與積極的探討、了解及設法解決的態度,我們統稱以上的各種知識、見解、能力、態度與應用為「科學與科技素養」。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主要目標,可說在於提昇國民的科學與科技素養。

「素養」蘊涵於內,即為知識、見解與觀念;表現於外,即為能力、技術與態度。

實際上內外之分,也僅係提供陳述之方便而已。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所培養之國民科學與科技素養,依其屬性和層次來分項,分成科學探究過程之心智運作能力的增進(以下簡稱「過程技能」),科學概念與技術的培養訓練(以下簡稱「科學與技術認知」),對科學本質之認識(以下簡稱「科學本質」),了解科技如何創生與發展的過程(以下簡稱「科技的發展」),處事求真求實、感受科學之美與威力及喜愛探究等之科學精神與態度(以下簡稱「科學態度」),資訊統整、對事物能夠做推論與批判、解決問題等整合性的科學思維能力(以下簡稱「思考智能」),應用科學探究方法、科學知識以處理問題的能力(以下簡稱「科學應用」),以及如何運用個人與團體合作的創意來製作科技的產品(以下簡稱「設計與製作」)等八項來陳述。

其中「科學與技術認知」涉及教材內容,其內容詳列於參考資料中(包括附錄一: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要項和附錄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可作為教學活動設計之參考。

另附有數則教學活動設計(附錄三: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研討之核心主題示例),可供教材設計及教學時參考。

茲將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學生在學習各階段所應習得之能力指標列之於後。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宜依指標所提示的基準,於教學中達成之。

表1 茲將「科學與科技素養」的能力要項編序分類於下:

1.過程技能

2.科學與技術認知

3.科學本質

4.科技的發展

5.科學態度

6.思考智能

7.科學應用

8.設計與製作

1.分段能力指標的前言說明太過冗長不易清晰閱讀,因此重新撰寫其內容,改以條列方式呈現,將更為清楚明確。

OLE_LINK2

〈編碼說明〉在下列「a-b-c-d」的編號中,「a」代表主項目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

1代表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2代表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四年級、3代表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4代表第四階段國中一至三年級,「c」代表次項目序號,依觀察、比較與分類、組織與關連、歸納與推斷和傳達等,以1、2、3、4逐一編序;若未分項,則以0代表之,「d」代表流水號。

【編碼說明】在下列「a-b-c-d」的編號中,「a」代表主項目序號,「b」代表學習階段序號:

1代表第1階段一、二年級、2代表第2階段三、四年級、3代表第3階段五、六年級、4代表第4階段國中一、二、三年級,「c」代表次項目序號、依觀察、比較與分類、組織與關連、歸納與推斷和傳達等,以1、2、3、4逐一編序;若未分項,則以0代表之,「d」代表流水號。

2.所有學習領域統一學習階段與年級的撰寫方式,全文一併修改之。

OLE_LINK3

1.過程技能

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

觀察

1-1-1-1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輕重等)。

1-1-1-2察覺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些變因改變而發生變化(如溫度升高時冰會熔化)。

比較與分類

1-1-2-1依特徵或屬性,將事物歸類(如大小、明暗等)。

1-1-2-2比較圖樣或實物,辨識相異處,說出共同處(如二棵樹雖大小不同,但同屬一種)。

組織與關連

1-1-3-1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如豆子成長的過程)。

1-1-3-2將對情境的多樣觀察,組合完成一個有意義的事件(如風太大了葉子掉滿地,木板吹倒了……)。

歸納與推斷

1-1-4-1察覺事出有因,且能感覺到它有因果關係。

1-1-4-2察覺若情境相同、方法相同,得到的結果就應相似或相同。

傳達

1-1-5-1學習運用合適的語彙,來表達所觀察到的事物(例如水的冷熱能用燙燙的、熱熱的、溫溫的、涼涼的、冰冰的來形容)。

1-1-5-2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1-1-5-3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四年級)

觀察

1-2-1-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比較與分類

1-2-2-1運用感官或現成工具去度量,做量化的比較。

1-2-2-2能權宜的運用自訂的標準或自設的工具去度量。

1-2-2-3瞭解即使情況一樣,所得的結果未必相同,並察覺導致此種結果的原因。

1-2-2-4知道依目的(或屬性)不同,可做不同的分類。

組織與關連

1-2-3-1對資料呈現的通則性做描述(例如同質料的物體,體積愈大則愈重……)。

1-2-3-2能形成預測式的假設(例如這球一定跳得高,因……)。

1-2-3-3能在試驗時控制變因,做定性的觀察。

歸納與推斷

1-2-4-1由實驗的資料中整理出規則,提出結果。

1-2-4-2運用實驗結果去解釋發生的現象或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傳達

1-2-5-1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1-2-5-3能由電話、報紙、圖書、網路與媒體獲得資訊。

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

觀察

1-3-1-1能依規劃的實驗步驟來執行操作。

1-3-1-2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1-3-1-3辨別本量與改變量之不同(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比較與分類

1-3-2-1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變化程度。

1-3-2-3依差異的程度,做第二層次以上的分類。

組織與關連

1-3-3-1實驗時,確認相關的變因,做操控運作。

1-3-3-2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關係。

1-3-3-3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歸納、研判與推斷

1-3-4-1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則性並做詮釋。

1-3-4-3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1-3-4-4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傳達

1-3-5-1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

1-3-5-2用適當的方式表述資料(例如數線、表格、曲線圖)。

1-3-5-3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第四階段(國中一至三年級)

觀察

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

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

比較與分類

1-4-2-1若相同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結果,研判此不同是否具有關鍵性。

1-4-2-2知道由本量與誤差量的比較,瞭解估計的意義。

1-4-2-3能在執行實驗時,操控變因,並評估「不變量」假設成立的範圍。

組織與關連

1-4-3-1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

1-4-3-2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歸納、研判與推斷

1-4-4-1藉由資料、情境傳來的訊息,形成可試驗的假設。

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

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瞭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

傳達

1-4-5-1能選用適當的方式登錄及表達資料。

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

1-4-5-3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

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

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

1-4-5-6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享資訊。

1.過程技能

第一階段(一、二年級)

觀察

1-1-1-1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輕重…)

1-1-1-2察覺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些變因改變而發生變化(如溫度升高時冰會熔化)

比較與分類

1-1-2-1依特徵或屬性,將事物歸類(如大小、明暗…)

1-1-2-2比較圖樣或實物,辨識相異處,說出共同處(如兩棵樹雖大小不同,但同屬一種)

組織與關連

1-1-3-1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如豆子成長的過程)

1-1-3-2將對情境的多樣觀察,組合完成一個有意義的事件(如風太大了葉子掉滿地,木板吹倒了…)

歸納與推斷

1-1-4-1察覺事出有因,且能感覺到它有因果關係

1-1-4-2察覺若情境相同、方法相同,得到的結果就應相似或相同

傳達

1-1-5-1學習運用合適的語彙,來表達所觀察到的事物(例如水的冷熱能用燙燙的、熱熱的、溫溫的、涼涼的、冰冰的來形容)

1-1-5-2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1-1-5-3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第二階段(三、四年級)

觀察

1-2-1-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比較與分類

1-2-2-1運用感官或現成工具去度量,做量化的比較

1-2-2-2能權宜的運用自訂的標準或自設的工具去度量

1-2-2-3了解即使情況一樣,所得的結果未必相同,並察覺導致此種結果的原因

1-2-2-4知道依目的(或屬性)不同,可做不同的分類

組織與關連

1-2-3-1對資料呈現的通則性做描述(例如同質料的物體,體積愈大則愈重…)

1-2-3-2能形成預測式的假設(例如這球一定跳得高,因…)

1-2-3-3能在試驗時控制變因,做定性的觀察

歸納與推斷

1-2-4-1由實驗的資料中整理出規則,提出結果

1-2-4-2運用實驗結果去解釋發生的現象或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傳達

1-2-5-1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1-2-5-3能由電話、報紙、圖書、網路與媒體獲得資訊

第三階段(五、六年級)

觀察

1-3-1-1能依規劃的實驗步驟來執行操作

1-3-1-2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1-3-1-3辨別本量與改變量之不同(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比較與分類

1-3-2-1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變化程度

1-3-2-3依差異的程度,作第二層次以上的分類

組織與關連

1-3-3-1實驗時,確認相關的變因,做操控運作

1-3-3-2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關係

1-3-3-3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歸納、研判與推斷

1-3-4-1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則性並做詮釋

1-3-4-3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1-3-4-4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傳達

1-3-5-1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

1-3-5-2用適當的方式表述資料(例如數線、表格、曲線圖)

1-3-5-3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第四階段(七、八、九年級)

觀察

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

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

比較與分類

1-4-2-1若相同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結果,研判此不同是否具有關鍵性

1-4-2-2知道由本量與誤差量的比較,了解估計的意義

1-4-2-3能在執行實驗時,操控變因,並評估「不變量」假設成立的範圍

組織與關連

1-4-3-1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

1-4-3-2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歸納、研判與推斷

1-4-4-1藉由資料、情境傳來的訊息,形成可試驗的假設

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

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

傳達

1-4-5-1能選用適當的方式登錄及表達資料

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

1-4-5-3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

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

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

1-4-5-6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享資訊

3.能力指標內容未更動,但原能力指標皆未加上句點,統一加上句號。

 

4.錯誤字修正,將「作」更改為「做」。

 

2.科學與技術認知

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

認知層次

2-1-1-1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狀態變化。

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

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2-1-1-2察覺到每種狀態的變化常是由一些原因所促成的,並練習如何去操作和進行探討活動。

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

2-1-2-1選定某一(或某一類)植物和動物,做持續性的觀察,並學習登錄其間發生的大事件。

察覺植物會成長,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

注意到植物生長需要土地、陽光及水分等良好的環境。

察覺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

現象及現象變化的觀察

2-1-3-1觀察現象的改變(如天氣變化、物體狀態的改變),察覺現象的改變必有其原因。

2-1-3-2製作各種不同的玩具,體會「力」有多種,力可使物體動起來,或使物體振動發出聲音。

認識家用的科技產品

2-1-4-1認識與使用日常家用產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