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3088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中小学教师.docx

江西中小学教师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

“国培计划”置换、集中培训子项目远程混合跟进培训

实施方案

贯彻教育部2014年“国培计划”文件精神,落实“推行混合式培训,提升培训实效性”的要求,依据江西省赣教师字[2014]10号文件安排,参考2014年教师“国培计划”置换、集中培训子项目设置,制定本远程混合跟进培训方案。

一、设计思路

集中培训项目安排远程跟进,是2014年“国培”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本培训方案设计拟遵循以下思路:

(一)平台——宽口径对接

国培示范性置换、集中等培训项目子项目多、内容杂、人数少,采取远程培训与子项目逐个对应的跟进方法既不经济,也较难操作。

故本项目采取统一平台、宽口径对接的跟进办法:

一是所有跟进项目在一个平台上运行;二是每个子项目的要求在这个平台上都能得到满足,确保远程跟进培训的灵活高效。

(二)课程——模块式结构

跟进培训是前段集中培训的延续,故跟进阶段培训课程设置,应是集中培训阶段的拓展与深化,为切实处理好专业深化与视域拓展的关系,本方案通过模块化课程结构调节共需与特需的关系,依据前期集中培训各子项目的目标与内容指向设置相关课程模块,以便在课程维度确保与每个子项目对接。

(三)内容——选择式学习

跟进子项目课程模块的课程累加超过500学时,形成了丰富的跟进资源库。

学员在选择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模块课程(不低于50学时)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在其它450学时中任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支持学员的自主学习与特色发展。

(四)形式——混合式研修

网络平台是提供强大的研修功能,学员可在平台上进行网络研修,开展工作坊研修,还可以对接校本研修,形成跨专业、跨学科的省域网络研修社区,打通以往集中项目各自为战、各子项目学员不相往来的隔离状态。

(五)评价——个性化成果

远程跟进培训阶段不实行严格的过程考核,一切学习与研修活动都围绕综合素质提升与个性化成果生成。

研修结束时,要求学员提供一份集成集中培训与远程研修收获的个性化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优秀课例、工作改革创新方案、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等),切实解决1、2个工作难题。

二、培训目标

依据江西省对置换、集中培训子项目设置及目标定位,落实教育部和江西省关于跟进培训的任务要求,训后跟进培训目标定位如下:

(一)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学习与研修,深化对集中培训阶段的课程学习与知识理解,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

(二)巩固发展集中培训阶段的研修成果,借助跟踪服务推动研修成果集成与实践转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三)提升对于网络的亲合力与网络研修社区的依赖性,能主动利用教师学习共同体解决教学问题,促进专业持续发展。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预设课程为主,同时发挥好活动生成的启发借鉴作用。

其中预设课程突出对学员需求的全覆盖和与前期置换与集中培训尽可能匹配,共设置师德修养、专业理念、学科课程、教师工作坊、校本研修、培训者培训、通识性教学技能、薄弱学校校长培训等若干个模块,学员选择学习。

活动生成主要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围绕疑难问题探讨与培训生成成果打磨、固化,利用好网络班级及教师工作坊等学习共同体,在交流研讨中获得启发借鉴。

以小学语文为例,具体课程模块与专题见下表:

模块

专题与活动

方式

主讲教师

学时

师德修养

师爱的智慧

专题讲座

案例评析

徐敏: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10

师德与师爱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苏小平: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10

师德情怀与教育责任

微型课例

继教网课程中心

2

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黄晓光: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8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黄晓光: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8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赵洪义: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8

专业理念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曾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0

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分析与改进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郭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0

做中国最好的教师—落实《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素质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郭振有: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0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

微型课例

继教网课程中心

10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柳夕浪: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10

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基本原理、策略与方法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温恒福: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10

学科课程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观念理论的解读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蔡可: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靳彤: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10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汪锋:

历任北大中文系博士后讲师、副教授

李怀源:

山东德州跃华小学部校长

10

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汪锋:

北大中文系博士后讲师、副教授

耿春龙:

北京中关村三小高级教师

赵建革:

北京中关村三小高级教师

10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指导的五个问题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汪锋:

北大中文系博士后讲师、副教授

李怀源:

山东德州跃华小学部校长

10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方法与案例分析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汪燕宏: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陈国芬: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项声菊:

杭州市胜蓝实验学校,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10

小学语文评价的四个问题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汪燕宏: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陈国芬: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项声菊:

杭州市胜蓝实验学校,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10

学科课程

……

……

……

……

……

教师工作坊

基于网络研修的工作坊主持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苏小平: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10

教师工作坊研修方案解读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张文清:

原北京丰台区教科所所长,特级教师

10

《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的教师发展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饶从满:

东北师大研究生院副院长

10

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吴正宪: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特级教师

10

基于校本研修的课堂观察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张文清:

原北京丰台区教科所所长,特级教师

10

教师如何做校本研修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秦杰:

教研员、高级教师。

原北京市崇文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

10

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麻维民: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10

主题活动课程化简介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苏小平: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10

校本研修与网络社区建设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张文清:

原北京丰台区教科所所长,特级教师

10

网络资源与校本研修

基于校本研修的课堂观察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张文清:

原北京丰台区教科所所长,特级教师

10

教师如何做校本研修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秦杰:

北京市崇文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

10

教研员如何指导校本研修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孙瑞欣:

遵化市教师进修校特级教师

10

教研组进行校本研修的几种途径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韦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朝阳区教委主任特别顾问

王金凤:

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中科院心理学博士

10

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韦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朝阳区教委主任特别顾问

10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校本平台

微型课例

韦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朝阳区教委主任特别顾问

2

培训者培训

(教研组)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应用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张晓明: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教授

10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解读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李镗: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10

基于校本研修的课堂观察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张文清:

原北京丰台区教科所所长,特级教师

10

教师如何做校本研修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秦杰:

北京市崇文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

10

教研员如何指导校本研修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孙瑞欣:

遵化市教师进修校特级教师

10

教研组进行校本研修的几种途径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韦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朝阳区教委主任特别顾问

王金凤:

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中科院心理学博士

10

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韦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朝阳区教委主任特别顾问

10

破解教育技术中级密码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0

思维导图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赵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10

参与式教学法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王文蓉:

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

10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李铁安:

中央教育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10

通识类教学

技能

课堂教学反思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孔凡哲: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10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叶显发: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0

课堂教学管理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吕立杰: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10

有效观课议课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陈大伟:

成都大学教授

10

备课新技能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孔凡哲: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10

教师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王小英: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10

学校管理

(校长)

现代校长的职责与使命——互动交流:

我理解的“我能行”

互动交流

刘永胜:

原北京光明小学校长,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0

薄弱学校改造与建设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左萍:

新疆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副教授

刘兴才:

曾任沈阳市新民县法哈牛高中校长

10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方法与策略浅谈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张景浩:

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

10

校长对课程改革的领导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马云鹏: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10

优化教学管理基本要素的依据与策略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王建宗:

北京十四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10

品牌经营与学校发展战略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

……

……

……

……

……

备注

学员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学50学时课程即为满学时。

四、培训形式

为切实提高远程跟进培训质量,构建一个主体、三个结合、六环递进的混合研修模式。

(一)一个主体

切实突出学员培训主体地位,项目一切活动以学员为中心,把学员的关注、感受、收获放在第一位,采取五项具体保障措施:

一是切实搞好训前调研,依据学员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制定培训方案;二是以学员的个性化问题为导向引领培训过程,杜绝齐步走、一刀切;三是加大课程选学力度,学员需要什么学什么;四是多渠道提供答疑辅导,解决好学员的每一个困惑问题;五是培训生成由学员自主确定,确保参训与岗位工作无缝对接。

(二)三个结合

落实教育部关于模式创新的要求,着力培训过程中的“三个结合”:

1.远程跟进与集中培训结合

远程培训是集中培训的深化与延伸,保持前后培训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基于“宽口径对接”的培训思路,本项目采取三项结合措施:

一是远程培训课程设置对接各子项目的培训主题,努力做到培训课程前后对接;二是跟进培训学员以子项目为单位组建网络班级,保持学习与研修团队的连续性;三是集中培训阶段的培训专家与辅导教师视需要与可能参加远程跟进阶段的研修指导活动,保持专业指导的延续性;四是培训成果聚焦生成,强调集中与远程两段学习与研修认知收获的集成。

2.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通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促使网络研修过程落实与成果落地,具体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网上自主学习遇到的问题可在线上网络班级和线下校本平台交互探讨,在更大的范围内集思广益;二是网上学习与研修成果在校本平台上打磨,促进网络研修成果与学员所在校教育教学改革对接;三是校本研修成果在网上展示、交流、辐射,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3、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通过网络研修与返岗实践有效结合把培训过程落地夯实,具体采取三项结合措施:

一是加强网络课程的案例教学比重,方便学员知识理解与实践借鉴;二是视需要组织专家送教送培活动,推动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三是研修活动围绕破解教学难题,落点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案生成,同时把优秀成果在网上展示,向研修社区辐射推广。

(三)六环递进

上述一个主体、三个结合,依托问、学、思、导、研、行六大环节实现,各环节在培训系统过程的功能定位如下:

问——学员聚焦集中教学阶段尚未解决或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作为跟进研修阶段的学、研重点,并以此导向网络研修过程,使跟进研修有的放矢。

学——学员针对自己拟解决或探究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选择拓展阅读,并通过参与研讨、网上交流、发布研修日志等促进深入思考,为解决问题做好思路、理论、知识与方法准备。

思——让思考伴随研修过程,通过六类思考促进认知提升与行为改变:

一是伴随课程学习的思考,以解决教学问题为核心,导向信息获取与知识重组;二是针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以解决知识问题为着眼点,扫除理论与知识学习障碍;三是班级主题研讨过程中的思考,通过发散思维与主题聚焦,突破思维定势并把握学科本质;四是跟进教师专业指导的思考,以提升专业素养为目的,通过教师的言传、交流与熏陶强化专业训练;五是围绕创新性成果生成的思考,以问题解决为目的,通过融智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六是围绕培训成果转化的思考,以培训成果辐射为目的,促进培训成果在新课程教学中滚动放大。

导——导是一切优质、高效培训活动的必要条件,本项目采取三项措施发挥导学功能:

一是预设课程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指导,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引领;二是视需要安排专家送教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点睛示范;三是加强培训过程中专家的研修引领、疑难解析与成果点评,用专家、专业的思考引领学员的问题解决、认识提升与素养训练。

研——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实施,包括三个层面的研修活动:

一是以教研组、学校为单位的校本社区研修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解决进行生成性成果打磨和实践检验活动;二是以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班级为单位的网络社区研修活动,主要围绕学科内容进行问题探究、成果打磨和优秀成果展示等研修活动;三是以县、区为单位的行政社区研修活动,以网络和区域教师培训系统为支撑,主要围绕优秀成果辐射和课题研究进行跟进式常态研修活动。

三个层级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确保学、研一体与学、用对接。

行——把培训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通过两个阶段完成:

一是培训期间对学员个人生成成果的实践检验与诊断,为研修成果进一步打磨提升提供实践依据;二是培训结束后,把培训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有创新价值的成果在本教研室、学科组乃至全校、全区范围内推广,为构建“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创造条件、积累经验。

五、培训阶段

鉴于所对接的子项目较多,各子项目启动时间也参差不齐,故本项目安排为时半年的跟进时间跨度,学员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决定进入时间,按自己的安排参与研修活动。

继教网不划一安排培训进度。

但某个(或某些)子项目的前段培训机构对本项目学员有统一要求时,网络提供支持。

本项目统一截止时间暂定在2014年12月15日。

六、考核评价

序号

考核内容

考评标准

满分

1

课程学习

按学习平台标注的课程学时要求,课程学习不少于600分钟;课程总学习时间大于等于600分钟时,记满分40分。

若实际学习时间小于600分钟则此项考核成绩=实际学习时间/600(分钟)*40分。

40分

2

主题研讨

论坛中发布主题帖或者回复帖不少于25条,每条记1分,共计25分。

25分

3

问题解决方案

提交1份问题解决方案,方案需满足:

①必须是集中和远程两个阶段研修成果的集成;

②必须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实际,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③字数不低于500字;

鼓励原创,抄袭不得分。

提交总结并被辅导教师批阅为合格得15分,批阅为良好得25分,批阅为优秀得35分。

35分

七、组织管理与支持保障

切实加强项目组织管理与支持保障,确保项目管理规范化与培训高质量。

(一)组织管理系统

本项目采取行政系统、培训机构“联合立项、分工负责、协作推进”的工作机制,各有关方面的主要职责如下:

1.江西省组织管理系统

(1)省教育厅是省国培项目的领导机构,负责制订培训规划,核定培训资质,遴选培训机构,审定培训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检查评估项目实施情况。

(2)省项目办

在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国培办领导下,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方案设计、过程管控、组织协调、绩效评估等项目组织与过程管理。

(3)地方教育部门

关注本县区学员参训情况,视需要组建域内专家和辅导教师团队,支持、督促学员按要求参训,及时解决项目实施和学员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申报、方案评审、组织实施和绩效考核等信息化管理。

(4)学校

督促本校学员按要求参加培训,提供校本平台支持本校学员进行校本研修与岗位实践活动。

关注学员提交成果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支持培训成果在本校实践乃至校际推广,促进校内、外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5)研修小组

组建基础研修小组,多名学员参训的学校,以教研组为研修小组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只有个别学员参训的学校,在网络班级范围内组建教师工作坊,在网上开展研修活动,研修成果带回本校教学实践。

2.江西师范大学

(1)与继教网联合申报本项目。

(2)对项目实施提供课程资源与专业支持。

(3)参与项目过程管理。

3.承担置换、集中等前段各子项目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

(1)为继教网提供前段课程计划、培训方案、实施情况、远程跟进预期等相关信息。

(2)视需要与可能为进入跟进阶段的本单位学员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

(3)参与对学员所提交的终结性成果评阅。

4.“继教网”培训管理系统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选聘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组,指导、督促、支持项目组的全面工作,检查、评估项目实施情况及项目组的工作绩效等,负责项目策划与实施的全程领导。

(2)项目组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协调各有关方面搞好项目实施:

依据项目方案做好执行计划,搭建项目平台,备好培训资源等;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搞好培训者培训、项目启动、教学活动安排、辅导教师指导、学情通报、质量管理等方面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搞好学业成绩审核、结业证书发放、项目活动总结与评优等工作。

(3)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组统一协调下,根据项目方案设计与目标要求,完成好本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

(二)支持服务系统

1.专家与专业支持

实行项目首席专家制,在首席专家主持下,组建项目专家、学科专家、辅导教师三结合专业引领团队,团队构成及主要职责是:

(1)项目首席专家:

项目首席专家由国内知名学科兼教师培训专家承担,依据国家(省区)要求与项目定位研制培训方案、推荐专家团队,对项目资源建设提出建议,对项目实施过程统筹指导,参与重要项目活动。

(2)项目专家团队:

由江西省培训专家和继教网方案设计、资源建设、网络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专家共同组成,负责项目合作与实施全过程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

(3)学科专家团队

由国内知名学科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组成,负责开发网络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进行答疑解难,强化专业引领等。

(4)辅导教师团队

辅导教师团队由相关学科教研员及一线优秀教师组成,配合学科专家团队开展远程培训辅导工作,主要负责班级管理、研修组织、活动指导等,为网络研修过程通过组织与管理保证。

2.网络平台支持

培训期间提供平台实时监控服务,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提供专业系统的各层次技术培训,保证各角色顺利使用平台;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3.信息服务支持

选聘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与实践经验的咨询服务专员组成继教网呼叫中心,通过400热线电话、在线客服、feedback邮箱、QQ等多种用户咨询渠道,提供7*24小时咨询服务。

实行“首问责任制”,及时解决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障培训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