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3407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docx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专题一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本含义

  1.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本含义

  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必须深入理解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本精神。

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应把握住以下核心观念: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主动学习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

  自主学习最本质的精神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学习的主体者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谁学习,谁活动。

老师们很多人都会在口头上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究竟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

对此并没有深入认识。

  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品格,独立思考首要的特性就是独立自主性,不依附,不盲从。

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不可能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特质和思维结果。

独立思考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多维性、开放性、质疑性。

  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

  为客体的知识向主体的认识转换、为知行统一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避免知识化(简单识记、机械接受的)学习;

  避免成人化(强加、灌输、拔高)倾向;

  纠正依赖、被动的学习方式;

  纠正盲从和简单服从的行为方式。

  2.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突出与强调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征,也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典型的课程特征。

两个课程标准在这次修订中,都对此作出了更为细致的调整,使这一特点更加鲜明。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身处全球化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也是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以及理论基础方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所主张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和其他学科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由于这两门课有它的特殊性,就显得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更为重要。

比如,品德形成不能依赖单一的知识传授,品德形成基于儿童生活,而生活又不是刻板的教科书,针对社会生活的品德教育,容易内化为真实的品德认识,并形成为儿童自己能够控制的品德行为,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说课堂上进行的品德教育,与儿童实际看到的、实际体会的、实际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吻合。

简单地说,在品德教育中,如果让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缺位,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去灌输,当然这样一来,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意识地进行灌输就是失败的。

  这两门课程在诞生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儿童的自主参与,明确提出了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和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和社会,并由此导向他们去过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低年级的儿童和中高年级的儿童,在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儿童,刚刚进入到学校生活,所以有一个如何适应学校生活的问题,所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在课程标准中对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表述也有所不同。

我们来看一下课程标准是如何来表述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性质

(二)“活动性”时指出: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在表述课程性质(四)“开放性”时指出: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在教学建议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强调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虽然没有哪一条专门提出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我们举两个特别典型的例子。

在教学建议里面,提出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这门课程性质的定位之一是活动性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儿童。

教师应该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

应该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

教学建议还提出要提高活动的质量。

针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偏差,在这次修订过程中,把这一点提得更加地具体。

提高活动的质量,就要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

上述这两个内容,简单地概括就是要强调儿童是主体。

要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加以落实。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单独作为一条教学建议提出来,这一次修订稿,不仅在教学建议方面加以突出,更直截了当地来表述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同时,我们在课程性质的描述上也加重了这种课程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是在课程性质的实践性方面,特别强调的。

  在课程性质的“开放性”里,课程标准提出:

“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这是在实验稿里面没有的。

  在教学建议方面,我们保留了实验稿中的关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最基本的观念,同时,加重了这方面的操作,就是如何落实这一点。

比如下列表述,都涉及这方面的实际操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显然,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要求方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有着非常高的一致性,表现出自身的课程特征,即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这两门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本质是肯定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一个本质属性,必然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课程改革之前,或者说原来的传统教学中,可能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更多地去采取“师讲生听”这样一种方式,那个时候更注重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传授。

在这样的模式中,老师更多充当的是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成了被动的客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受到忽视,也就不可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新课改以后,尤其是这一次修订课程标准,更强调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也给了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十年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对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比如说,有些老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学,跟自习是可以画等号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学生发言,只要学生发言了,好像就可以了。

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会使我们的品德教育放任自流,会使学生回落到他生活的原本形态。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关注学生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中心地位。

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所想所见所闻所疑,能不能够受到老师的关注,这就是体现学生是不是核心、是不是学习的中心的问题。

我们所倡导的几种学习方式,不管是体验、探究还是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等,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们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究竟和学生认识之间是相离相背的,还是相符的,有没有把学生所关注的东西有效地纳入到教学当中来,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2)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通常说会尊重学生,但是,我们又往往犯一种错误,就是我们不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是发展成长中的孩子。

他们做的有些事情很幼稚,想法很简单或者很片面,仅凭一个现象就把全局都给否定。

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老师常常会马上纠偏,老师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了,但是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

所以说,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句空话,它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实。

  (3)倡导主动学习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

实现自主学习,就要倡导主动学习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这样一种思想。

不管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样的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建构。

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品德和认识社会来讲,这种积极的建构的意义十分重要。

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不光是对于事物的看法,他还会掌握一种思想方法。

  (4)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需要在具体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形成途径有:

基于事实或经验的思考,基于知识或资料的思考,基于交流的思考,基于问题或疑问的思考;引导形式形成独立思考的活动——探究、辨析、批判、选择、认同。

  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展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中比其他课程标准更显得丰富一些,更多样一些,而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说探究、辨析、批判、选择、认同,同学之间、同学跟老师之间对某个问题形成共鸣。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实际上都和他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他生活的家庭背景,包括他自己接触到的各方面的信息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多角度、多立场、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5)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对学生要有一个开放、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这种宽容和尊重,就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不完美,允许学生的表达方式、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老师不一致。

如果要求学生只能接纳老师的观点,学生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动辄斥责,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6)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从做法上来讲,老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当中,老师不要首先把唯一的所谓正确标准先摆出来,不要让所有的孩子马上就九九归一,不能要求必须意见一致。

老师也不能够简单否定孩子的一些想法。

学生的想法可能并不一定是老师所希望的,按照某种标准来看,也并不一定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它体现了这个孩子基于他的认识水平、他所处的立场、他所经历的生活经验上能够达到的水准,我们应该允许这种不足。

  从策略上,课堂教学速度不能过快。

提问速度快,要求学生回答速度快,根本就没留有时间,这对学生思考问题很不利。

我们应该留有时间、留有余地,一方面我们不“放羊”,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给他们时间、空间,让他们能够去想问题,去探索问题。

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是任务性的学习活动,在任务性的学习活动当中,能促成个体和集体的结合,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积极地思考、探讨问题。

任务性学习活动,要注意两个环节,一个是问题设计,第二是怎么样追问学生,如果这两个环节做好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就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注重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贯穿于我们课程标准的整个文本,不是在某一个部分,或者强调某一个重点,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都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要从教学观念、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去落实。

专题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本要求

  1.宗旨是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奠定公民意识基础

  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其基本精神就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它的宗旨是为小学生奠定公民意识的基础。

  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与公民意识的养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修订后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开篇中加了一段话,这段话非常重要: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里面强调的,就是课程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在这里是有前提的,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这段话提出来的“和谐”和“核心”。

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要求我们老师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将这些比较宏观的课程目标落实到我们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特别要在细节上有所体现。

  我们要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公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一些报道或者说一些人的认识当中,是有偏差的,好像觉得就是指科学技术。

走向创新型国家,党中央提出了很多方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很多方面的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一个社会全口径的工程。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每一个教育的对象,未来要面对社会需要,究竟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他没有主体性,如果他没有主动精神,没有责任感的话,任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可能都是一句空话。

所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和我们的长远发展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非常重要。

  2.课程标准在相关内容上的修改重点

  无论是品德与生活课还是品德与社会课,要真正把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落实到位,其实是相当难的。

我们还是要深入理解、把握标准文本。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里,是这样表述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我们对比一下就会看到,在表述上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修订稿前面两句话同实验稿是一致的,这两句话,应该说是非常核心的内容。

  在这里边,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这样一句话,有两层意思是需要我们把握的。

一个就是,对于这样一种角色转换,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这种方向去走的。

第二,就是说怎么样去做,一个就是创设情境,一个是激发兴趣,还有一个是鼓励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一种表述,层次、内容应该说比过去的表述更清晰。

  修订稿强调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稿里没有写,其实这就是突出自主性学习和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是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修订课程标准过程当中,比较清晰地凸显了学习形态和要求。

比如: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如果说要是按照一般理解,个体去学就是自主学习了,好像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这里面,特别提出了个体的独立探究思考和群体的互相帮助、合作学习探究两个方面。

再比如: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这里,针对在实践中有些误区,明确了教师的责任。

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方面往往有缺失。

比如让学生搞调查搜集资料,老师经常就会说,把你们收集上来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吧,然后你就会看到孩子,拿着那个长篇大论的资料,说这个字不认识,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会去责怪学生,其实是因为老师没有教给他方法,他不知道怎么去选择、整理资料。

再比如作访谈,老师要求作遵守交通规则方面的访谈,但是回来以后发现很多东西与访谈主题无关。

事实上是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去访谈,他还可能害怕跟着行人观察。

这个就是老师在指导方面的缺失。

  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活动,教师必须有指导,教师应该具备指导的专业技能。

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

  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科。

  为了明确教师在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活动中的责任,在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里面,特别提到具体的一些作为。

比如: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教师是课程标准的主要学习者和使用者,所以我们在这次修订中,非常注意对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所以我们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了教师的指导责任。

品德教育里面,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是不能缺位的。

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专题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主要方面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策略与操作建议,实际上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能就非常重要的方面来谈。

  1.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

  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角色的转换,对于我们帮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怎么去“导”孩子,这个可能是很多老师感觉到困惑的。

许多老师希望“导”,但是怎么“导”,“导”这个度就很难把握,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导”。

这里,需要老师做这样一些功课,老师们要对孩子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生活喜好、家庭状况、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能够有所了解,只有把孩子的这些情况了解清楚,才能准确把握“导”。

还有,要清楚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准,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究竟现在到达什么样的程度,提的问题如果深了,那就达不到“导”的作用,就与学生实际脱节了,如果提得过浅了,小孩会觉得老师好幼稚,这种问题还提给我们。

另外,老师对学校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要有比较好的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作为指导者,用于“指导”的问题含金量就会很高。

“导”得好不好,往往就在于老师的问题提得合理不合理,提得有没有启发性。

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师愿意提一些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比如说好不好、行不行、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

作为“导”的问题,第一它要来自学生原本有的疑问,第二就是提出的问题,可以有更多不定的回答,或者说能激发更多的思考。

  比如“怎么样才能有效地自我保护”这个课题,陌生人敲门的时候,怎么样自我保护?

我是开还是不开?

我是打电话还是怎么样去做?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来。

从不同的角度来讲,都有它的合理因素。

但是因为孩子过小,他们可能对于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把握得不是太清。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基于不同孩子的想法,能够在因果联系上进一步“导”,把孩子的这种问题演化成学习当中的问题,演化成能够帮助他们形成生活认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这样就能比较好地帮助孩子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还有的孩子在认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提出一些出乎老师意料的问题。

比如说有一节课,就是《爸爸妈妈爱我》,所有的小孩都在说爸爸妈妈如何如何爱我,如何为我做饭,如何为我洗衣,我病的时候如何如何照顾我,表达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亲爱之情,但是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孩子就说,老师我觉得其实爸爸妈妈有时候不爱我,全班愕然。

老师问这个孩子,你为什么觉得爸爸妈妈有时候不爱你?

学生说因为我爸爸妈妈给我报很多的课外班,让我星期六、星期天从来不能休息,我感觉到很累,我不希望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我爸爸妈妈强迫我去这样做,这个时候,我会感觉到我的爸爸妈妈并不爱我。

这个小孩说出了他的真心感受,可能也是很多孩子会遇到的问题、困惑和不理解。

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怎么做,可能就值得我们更多的老师思考了。

当时这节课,老师感到很无奈,也很失望,老师马上就说:

“好,同学们,他说爸爸妈妈有时候不爱他,谁来帮助他?

”在他的潜台词中,好像这个孩子的认识是不正确的,需要别人的帮助。

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站起来批评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心里头是不服气的,不接受的。

这一节课下来,我们观察这个孩子,他自始至终没有再说一句话。

我们想想,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习,帮助他建构经验,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操作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这种过程当中,学生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可以被激发出来。

如果这个引导做好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就能够很好地培养起来。

课堂越开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越多、越五花八门。

有些问题可能我们当堂可以解决,有些问题我们在课堂上暂时无法解决,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解决,这就需要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但是又要让孩子感觉到在下面的学习里面,这个问题会慢慢地得到解决。

  2.通过有效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品德与生活是综合的活动性课程,它的活动性是由它的课程目标、内容形式来决定的。

  第一,在目标方面,课程要求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直接的体验,并使它转化为孩子们的品德和生活习惯,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第二,在内容方面,要求把孩子的鲜活的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我们课程的源泉。

  第三,在实施方面,以儿童的自主性活动而非教师的讲授作为主要方式。

这个自主性要靠老师去引导、去指导,完全靠孩子自己去学、去悟,不可能有效地开展自主性活动。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强调的活动是在老师组织下的低年级儿童参加的学习活动。

这其中,一是强调老师的组织、引导,不能放任自流;二是强调学生自主,它不是教师的个人才华展现的活动。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常常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老师把他的教学技能,比如口才、唱歌跳舞、表演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很多孩子看得挺高兴,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失了。

  作为活动性课程,课程标准强调了活动参与的全员性。

有些学校特别是低年级小孩子,活动变成一部分孩子的特权,这和老师的教学组织是有很大关系的,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看法,对他的信任程度,都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总有一些孩子是主角,总有一些孩子连配角都谈不上,这对孩子学习权利、机会和表达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