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3537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docx

五年级语文教案表格

章节名称

第七章第二节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过程与方法:

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一、熟读思考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

用括号标出来。

2.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二、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a.“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一句话描写出人物的动作与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

b.“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为了群众和主力部队,班长带领战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绝路,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啊!

c.“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那一块又一块石头接连不断地向敌人狠狠砸去,表现了五位战士顽强不屈、毫不畏惧的精神.)

d.“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感人至深的场面,充分显示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三、情感升华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请看录像.(播放影视资料五壮士跳崖的一幕.)

2..同学们,读了课文,看了画面,现在你们对“壮士”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五名战士不仅仅是战斗勇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敢与豪迈表现在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3.请同学们带着此时的理解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10自然段。

四、感情背诵

让我们把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壮烈的举动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吧,练习背诵第7~10自然段。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痛歼敌寇

壮烈牺牲

备注

作业布置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积累一些有关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第七章第一节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2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

1.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2.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2.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

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

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3.读读想想: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2.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4.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

(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3.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火热真挚)

我爱中国大声整齐继续更起劲(很有感情)

原来都是日本伟人

现在都是中国伟人(眼睛湿润)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谊

备注

作业布置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第七章第一节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

1997年7月1日。

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

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

《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

“第一朵紫荆”是什么?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

备注

作业布置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第七章第一节语文园地七习作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难点:

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二、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

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三、读悟写作方法

1.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四、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五、评议修改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六、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备注

作业布置

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第七章第二节口语交际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积累四字词语。

重点

难点

重点:

积累四字词语。

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一、图像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

(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提出要求

1.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2.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围绕一个主题◆抓准几个方面

4.列举有力事例◆组织通顺语言

5.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二、自主准备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2.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

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三、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备注

作业布置

把口语交际写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第七章第三节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积累四字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

难点

重点:

积累四字词语。

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一、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

(师生共同交流)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三、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

(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2、通过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大意即可,不做详细分析。

注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将阅读引向课外,通过诵读体会其内涵和情感,不断积累沉淀,正像蒙台梭利所说“连续反复的活动,可以叩开儿童天赋的大门。

备注

作业布置

积累的诗词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第八章第一节25.七律 长征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里不

(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

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

气势雄伟。

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备注

作业布置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

“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第七章第二节25.七律 长征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

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

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

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

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备注

作业布置

九、作业:

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章节名称

第七章第一节26.开国大典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背诵第7自然段。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背诵第7自然段。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

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1.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生字:

檐、江、擎、泽、钮、瞻。

   新词:

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自主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三、交流

   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

“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

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

成了人海;热情高:

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指导朗读。

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备注

作业布置

 五、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