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3581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docx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铅工业主要特点

  1.相对于国内的铜和国外的铅锌,国内铅锌龙头企业产业集中,投资规模有限,矿山不集中,冶炼分散。

全国铅产量达10万吨的有9家,前十名企业总产量占全国矿产铅的40%。

  2.炼铅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9月16日,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持、济源金利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的“液态高铅渣侧吹直接还原炼铅工艺与装备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铅冶炼技术新开发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使整体技术与装备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铅冶炼技术发展史。

  3.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新进展,加大清洁生产执行力度。

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在大企业新增产能替换落后设备,能耗标准也在降低,2010年铅冶炼综合能耗为453.5千瓦时/吨,比2008年下降4.4%。

2010年2月环保部批准并发布粗铅冶炼和铅电解清洁生产标注,提出铅锌污染治理政策意见。

其中十二五期间湖南将投资562亿治理重金属污染。

  4.进出口平淡。

2010年以来,国内矿山增产明显,而国际市场精矿供应紧张,加工费持续下降,因此精矿进口减少。

海关统计,去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精铅8097吨,同比减少93.6%;出口精铅11395吨,同比增36.4%;净出口精铅3296吨,2009年同期为净进口12万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应偏紧,精铅消费增速高于生产。

因汽车、通讯等领域增速逐步减慢,我国精铅消费增速低于预期,但高于同期生产增速。

2010年上半年我国精铅表观消费量为173.8万吨,较2009年同期下降近1%,下降的原因在于2009年同期进口精铅多,2010年精铅进口减少,产量增速减慢。

根据对各用铅领域的调研,2010年上半年我国实际精铅消费量增幅在9%左右,高于生产增速约两个百分点。

  2.结构性矛盾突出。

去年以来,我国精铅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结构发生变化,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再生铅产量增速加快,比重上升。

  3.先进工艺相对产能有待提高,产能增速过快过强。

据统计,2010年年底之前投产的项目超过15个,涉及产能高达77万吨,到去年年底我国铅冶炼产能将超过500万吨。

我国铅冶炼企业中,以富氧底吹为代表的先进工艺技术所占比重还不到30%,而使用相对较为落后生产工艺——烧结机的企业所占比例还较大。

国内铅资源分布及特点

铅资源分布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底,我国已查明铅资源储量为4207万吨,资源量2861万吨,基础储量1346万吨,储量747万吨;矿山数1389座。

  我国铅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国28个省市和自治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内蒙古、广东、青海、甘肃、湖南和四川等七个省区,上述地区铅的储量合计在全国总储量中占到84%的绝对份额。

表 2007年铅储量全国分布表(万吨金属量)

地区

矿区数-个

储量

基础储量

资源量

查明资源储量

全国

1389

747.29

1345.88

2861.28

4207.16

云南

110

165.66

295.75

412.78

708.53

内蒙古

118

104.35

251.02

290.34

541.36

广东

68

90.64

122.41

263.69

386.1

青海

31

85.23

96.26

93.73

189.99

甘肃

56

78.33

106.17

204.77

310.94

湖南

100

73.11

116.73

158.09

274.82

四川

92

32.84

71.94

186.76

258.7

广西

102

18.64

30.85

159.02

189.87

江西

70

17.17

35.47

92.76

128.23

福建

106

14.1

21.13

165.51

186.64

江苏

14

13.53

19.41

50.85

70.26

河南

40

11.52

26.82

80.51

107.33

陕西

39

8.52

15.14

194.38

209.52

吉林

25

8.33

9.96

15.95

25.91

辽宁

89

8.28

15.54

18.82

34.36

河北

26

6.39

17.56

30.58

48.14

重庆

8

2.58

3.94

3.86

7.8

浙江

46

2.38

41.43

76.18

117.61

新疆

47

1.44

4.37

84.43

88.8

山东

29

1.25

7.07

11.89

18.96

山西

4

1.02

1.46

3.49

4.95

贵州

58

0.92

5.98

40.65

46.63

安徽

31

0.55

4.34

37.93

42.27

海南

4

0.39

0.55

1.41

1.96

湖北

23

0.12

0.67

32.12

32.79

北京

5

 

 

3.07

3.07

黑龙江

25

 

5.45

44.62

50.07

西藏

23

 

18.47

103.1

121.57

   资料来源:

国土资源部

资源特点

  中国铅储量主要集中在大中矿床中,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现有大中型铅矿床99处,探明的资源总量和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6.9%和84.9%;其中大型铅矿区14处,探明的资源总量和储量分别占全国的31.1%和50.3%。

云南兰坪铅锌矿(铅锌保有储量1440万吨,下同)、广东凡口铅锌矿(510万吨)、甘肃厂坝铅锌矿(含李家沟,404万吨)和内蒙古东升庙铅锌矿(454万吨)是中国4座特大型矿,合计保有储量在全国总量中占到22%。

  在中国有色金属矿床中,铅锌密切共生,单一铅矿或锌矿都比较少,而且锌品位高于铅,锌、铅比值平均为2.5:

1.0。

铅锌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共伴生组分多,尤以白银、黄金、铜、镉、铋、铟、锗等综合利用价值大。

其中白银回收量在全国白银总产量中占到65-70%。

近年来国内白银产量的增长与铅锌产量的增长密不可分。

  国内铅锌矿贫矿多、富矿少,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复杂的多、简单的少。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对116个中型以上铅锌矿床的统计,中国铅锌矿床的平均品位铅为1.99%,锌为4.49%。

其中铅+锌平均品位小于9.5%的矿床占71.6%,铅+锌平均品位在7.5-15%之间的矿床占24.1%,铅+锌平均品位大于15%的矿床仅占4.3%。

根据多年经验,铅锌品位小于7.5%的矿床,开采的经济效益不甚理想,生产成本高,只有微利甚至亏损,由此造成国内不少中小型铅锌矿开采过程中吃富弃贫,采大弃小,采易弃难现象普遍存在,资源浪费严重。

铅精矿的生产和供应

 

 1990-1994年间,中国铅精矿的产量超过精铅产量,铅精矿少量出口。

1995年,精铅产量超过铅精矿。

中国从1996年开始净进口铅精矿,从1998年开始进入结构性供应短缺的格局,铅精矿的进口量逐年增加。

2009年,进口的铅精矿在全国总需求量中占到40%。

  2009年,铅精矿年度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省份有内蒙古、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和湖南。

上述6省的产量合计在全国的总产量中占到71%。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774家铅锌矿山,铅精矿年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2家,企业数目最多的是规模在5000吨以下的企业。

表 2005-2009年国内铅精矿分地区产量(万吨)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全国

114.20

133.06

140.21

114.54

136.04

内蒙古

9.90

14.45

19.74

26.26

28.78

四川

5.23

8.26

10.38

13.86

17.24

广东

5.73

7.93

9.39

12.32

12.11

云南

11.38

10.41

13.26

11.50

11.07

湖南

11.14

9.96

13.84

10.15

14.86

广西

5.36

5.78

7.37

6.91

12.6

青海

7.51

7.63

7.48

6.03

5.98

甘肃

6.78

6.83

6.00

4.38

3.47

福建

2.62

3.38

4.47

4.34

5.3

河南

1.52

1.99

3.56

3.58

6.82

陕西

2.29

2.41

3.15

3.19

3.94

江西

1.06

1.04

2.28

2.50

4.12

新疆

0.49

0.85

1.54

2.38

0.37

吉林

0.02

-

0.63

1.34

2.45

辽宁

2.54

1.67

1.77

1.27

1.09

江苏

1.38

2.51

1.76

1.22

1.06

西藏

0.00

4.50

1.76

0.95

1.82

浙江

0.76

0.50

0.49

0.23

2.11

河北

0.17

0.16

0.09

0.12

0.59

贵州

0.13

0.11

0.09

0.02

0.15

重庆

0.01

0.16

0.60

0.00

-

山西

0.01

-

-

-

-

安徽

0.37

0.53

0.57

-

0.12

   数据来源: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精铅的生产和消费

精铅的生产

  建国以来,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铅锌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铅锌冶炼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产能和产量快速增长。

  中国铅冶炼产能从2000年开始步入快速增长通道。

2000-2009年,铅冶炼产能的年均增速达到16.4%。

精铅产量亦从2000年开始增长,2003年开始加速。

2003-2009年间,精铅产量的年均增速达到11.2%,低于产能的增长速度。

  中国自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精铅生产国,此后一直维持绝对优势。

西方国家因铅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产量呈下降的趋势。

  国内精铅的产能、产量分布非常集中。

  2009年产能前五位的省份是河南、湖南、云南、安徽和广西,其产能之和在全国总产能中占到65.8%;其中河南是第一大省,也是唯一一个产能达到100万吨以上的省份,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25.9%。

上述五个省份中,除安徽主要以再生铅为主外,其他省份都以原生铅为主。

河南的铅锌资源比较贫乏,原料主要从其它省份和海外采购,湖南、云南和广西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2009年我国精铅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有7个省份,其中前五位的分别是河南、湖南、安徽、云南和广西。

其中,安徽以再生铅为主,再生铅产量占其总产量中的比重高达85.5%。

表 中国各地区精铅生产能力 单位:

万吨/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全国

300.3

342.8

373.6

393.6

443.6

河南

107.1

107.1

107.1

115.1

115.1

湖南

44.3

51.1

51.1

59.1

59.1

云南

27.2

39.2

49.5

49.5

49.5

安徽

22.9

32.9

31.9

35.9

45

广西

22.8

22.8

23.1

23.1

23.1

山东

10

15

18

18

25

江苏

14

14

14.5

14.5

14.5

内蒙古

1.9

3.8

4

4

12

江西

3.5

3.5

3.6

3.6

11.6

陕西

4.1

4.1

9.5

9.5

17.5

甘肃

7.3

6.6

8.9

8.9

8.9

宁夏

3

8

8

8

8

广东

6.8

6.8

7.5

7.5

7.5

福建

0.5

0.5

6.5

6.5

1.5

河北

8

5

5

5

10

辽宁

2

5

5

5

5

湖北

5

5

5

5

10

青海

3

3

4

4

4

重庆

1

2.5

3.5

3.5

3.5

天津

2

2

2

2

2

其他省

3.9

4.9

5.9

5.9

10.8

表 中国分省份精铅产量 单位:

万吨/年

地区名称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全国合计

233.4

273.5

275.7

320.6

370.8

河北

4.50

0

0

0

0

山西

0.16

0.77

0.955

0

0

内蒙古

3.71

6.00

1.777

3.871

1.918

辽宁

0.71

0.86

2.147

3.054

2.19

黑龙江

0.07

0.06

0.117

0.052

0.049

上海

0.56

0.62

0.851

0.56

1.866

江苏

13.21

7.76

11.53

12.83

17.28

浙江

0.30

0.24

1.276

2.074

0.502

安徽

20.43

33.89

30.85

39.6

61.7

福建

0.22

0.29

0.175

1.55

1.599

江西

2.42

2.83

2.086

7.736

7.541

山东

0

0

0

0

4.228

河南

86.05

95.33

91.19

110.8

119.2

湖北

0.00

48.60

4.991

5.154

7.764

湖南

39.90

8.49

48.92

54.14

63.63

广东

8.56

16.90

10.18

13

13.31

广西

17.37

0

15.04

14.75

13.81

重庆

0.76

2.12

3.069

3.506

6.988

四川

0.00

0

0

0.167

0.196

贵州

0.68

0.31

0.11

0.312

0.737

云南

20.59

32.23

37.19

36.35

31.87

陕西

1.47

1.43

0.829

4.812

7.286

甘肃

6.07

5.13

2.86

2.085

3.023

青海

2.58

3.44

2.572

0.597

0.575

宁夏

3.10

5.27

6.017

3.144

3.423

新疆

0

0.92

1.01

0.485

0.139

   数据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精铅的消费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积极带动了铅的消费。

中国在200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铅消费国。

  2000-2009年,中国铅表观消费年均增速14.4%,2009年达到368万吨。

期间实际消费年均增速为21%,2009年为333万吨。

中国汽车、通信、金融、电力、交通、电动自行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铅酸电池产业的迅速成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国铅的主要用途是生产铅酸蓄电池,其次是氧化铅,其他还包括铅材和铅合金、铅盐、电缆等。

2005-2009年间,铅酸蓄电池中铅的消费一枝独秀,贡献了最大的增幅。

在2009年铅的总消费中,铅酸蓄电池中铅的消费量在总消费量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71.3%提高到81.5%。

铅的进出口贸易

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9亿美元,同比增长5.2%,比2005年的11.8亿美元增长了85.7%。

其中进口额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与2005年比较,2009年的进口额增长了204.5%,主要体现在铅精矿的进口上;出口额在2006年达到峰值,2008年以后大幅萎缩,主要是由于精铅出口量的锐减所致。

2009年,铅贸易逆差达到19.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倍。

表 2005-2009年中国铅贸易额情况 单位:

万美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进出口额

117,911

178,224

245,900

208,195

218,946

进口额

67,729

103,885

173,951

178,028

206,243

出口额

50,182

74,339

71,949

30,167

12,703

顺差

-17,547

-29,546

-102,003

-147,861

-193,540

表 2005-2009年中国铅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

万吨

 

进口

出口

铅精矿-实物量

精铅

铅合金

铅材

精铅

铅合金

铅材

2005年

103.02

3.58

2.14

0.43

45.5

0.99

0.64

2006年

118.87

3.34

1.99

0.26

53.71

1.38

0.37

2007年

126.61

2.5

1.5

0.41

23.58

1.99

2.56

2008年

144.5

3.09

1.96

0.28

3.36

1.04

5.57

2009年

160.48

15.73

2.82

0.66

2.3

0.12

4.07

   资料来源:

中国海关;铅精矿为实物量

  我国对矿产品长期实施鼓励进口限制出口的政策。

  1995年以前,中国铅精矿的进出口量很小,出口量超过进口量。

1995-1999年间,铅精矿出口量维持在1-3万吨的水平。

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铅冶炼产能的迅速扩张,精矿出口微乎其微,而进口量快速增长。

进口精矿在精铅总产量中的比重大幅提高,从1999年的10%提高到2009年的25%。

2003年至今,上述比重基本维持在25%左右。

中国回收工业的发展促使再生铅的产量迅速增长,在总产量中的比重稳步攀升。

  从进口国别来看,美国、秘鲁和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铅精矿进口国,2009年,中国从上述三国进口的铅精矿达到75万吨,在总进口量中占到46.7%;与2005年比较,上述三国的进口量增长了23.6%,在总进口量中的比重下降了12.2%。

2005年,中国从42个国家进口铅精矿,到2009年,中国铅精矿的进口国家达到了59个。

  影响铅冶炼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是国家政策、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和汇率。

  由于国内需求快速增长,资源瓶颈日益突出,国家不鼓励出口耗能多的冶炼产品。

从2006年开始,我国陆续降低、取消了许多产品的出口退税,甚至增加了出口关税,并取消了来料加工优惠政策。

出口成本的提高有效抑制了出口。

  2003年10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规定,从2004年1月1日,精铅的出口退税从15%降到13%;

  2006年5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6月1日起,对精炼铅、未锻轧锌实施10%的出口暂定税率;

  2006年9月14日,《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精铅及其合金和废料的出口退税,铅材的出口退税下调到8%;

  2007年6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2007年7月1日起,铅材、铅制品的出口退税下调到5%;

  2010年6月22日,《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规定,从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铅材、铅制品的出口退税。

  中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在精铅的出口上有显著体现。

2006年的贸易政策规定,取消精铅的出口退税,实施前“抢出口”集中出口了大量精铅,使得当年的出口量创下历史最高。

2007年的出口量锐减。

2009年,在国内外比价的支持下,精铅进口量大幅增长,超过出口量,中国首次成为精铅的净进口国。

 

表 2005-2009年铅锌金属及合金进、出口量 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精铅

进口

35782

33406

25048

30913

157269

出口

455041

537092

235758

33608

23029

铅合金

进口

22863

23414

19918

27777

46840

出口

9993

15000

28574

11356

1797

精锌

进口

392221

318177

149490

183384

669549

出口

123253

325405

275649

71318

29271

锌合金

进口

228595

213924

168373

147503

13391

出口

23592

16060

1065

1966

16

   资料来源:

中国海关

  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对铅的需求将继续维持增长态势。

再生铅产量的增长将弥补矿产铅产量的不足,而各冶炼厂产能的持续扩张将使得铅精矿的进口模式继续维持。

国内外价差将是精铅进、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前期的高出口量未来不会再出现。

表 2000-2009年中国铅市场平衡;单位:

万吨

 

产量

消费量

精铅进口量

精铅出口量

2000年

109.99

59

0.77

44.1859

2001年

119.54

75

1.2

43.8124

2002年

132.47

95

3.1

39.37

2003年

156.4

122.9

2.5

43.5655

2004年

193.45

155.9

4.3

44.6681

2005年

239.11

183.4

5.9

45.5

2006年

271.49

219.4

3.3

53.71

2007年

278.8

253.9

2.5

23.6

2008年

315.3

282.6

3.1

3.361

2009年

355

332.9

15.7

2.3

   资料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安泰科,中国海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